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

药源性急症
双硫仑样反应,又称戒酒硫样反应,是由于应用药物(头孢类)后饮用含有酒精的饮品(或接触酒精)导致的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1]酒精进入体内后,首先在肝细胞内经过乙醇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醛,乙醛在肝细胞线粒体内经过乙醛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酸和乙醛酶A,乙酸进一步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由于某些化学结构中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抑制了肝细胞线粒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乙醛产生后不能进一步氧化代谢,从而导致体内乙醛聚集,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中文名:双硫仑样反应 外文名: 别名:戒酒硫样反应 英文名:disulfiram-like reaction 应用:戒酒 反应特征:体内乙醛聚集 出现:1948年

简介

双硫仑样反应,又称之为戒酒硫样反应或安塔布司(Ahtabuse)反应,1948年由哥本哈根的Jacobsen等人发现。顾名思义是从双硫仑这种物质开始为人所知的。双硫仑是一种用于橡胶硫化的催化剂,人们发现,接触了这种物质的人再接触酒精,会引起胸闷气短、面部潮 红、头痛、恶心等一系列症状,这便是双硫仑样反应。双硫仑还因此被开发成戒酒药在一些国家上市,以此建立人们对酒精的厌恶。

相关知识

双硫仑是橡胶工业的一种催化剂,早在六十三年前,哥本哈根的研究者发现,接触过这种物质的人如果喝酒,可出现胸闷胸痛、心慌气短、面部潮红、头痛头晕、腹痛恶心等一系列症状,便将其命名为“双硫仑样反应”。后来,双硫仑被开发成戒酒药,使嗜酒者产生对酒精的厌恶而戒除酒瘾。 

后来,人们逐渐发现,不只是双硫仑本身,一些其他药物也能引起这样的反应。这些药物中与我们关系比较密切的主要是一些头孢菌素类的抗生素,包括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此外甲硝唑、酮康唑等一些其他的药物也可引起类似的反应。这些药物之所 以能引发双硫仑样反应,是因为它们可以影响乙醇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乙醇进入体内后,先会由体内的乙醇脱氢酶将它转化成乙醛,然后再由乙醛脱氢酶转化为乙酸。而如果乙醛在体内堆积,就会产生不适症状。而双硫仑样反应的本质与此相同,这些药物可以 与体内的乙醛脱氢酶结合,抑制酶的活性,使机体对乙醇的耐受力大大降低,哪怕只接触一点点都可能因乙醛在体内堆积而产生症状。有些特别敏感的人,甚至只是 用酒精涂抹皮肤都会出现类似的反应,如果只是局部消毒的话,因为酒精的量很少没什么大碍,但如果全身涂抹用来物理降温就不能保证安全了。

危害

双硫仑反应的严重程度主要与接触的酒精量和个人的敏感性有关。吸收的酒精越多,个体越敏感,症状就越严重。一般来说,这种反应并不会要了性命,只是会让人难受而已,经 过对症治疗之后也能很快缓解,否则双硫仑也不可能作为戒酒药被批准。但对于较为敏感的人,或是本身心脏功能就不好的人来说,危险还是存在的,严重时会造成 呼吸抑制、心力衰竭甚至死亡。也正是因为如此,双硫仑作为戒酒药的说明书上也标注了“只适用于有强烈戒酒意愿的人”,毕竟意志力不坚定的酒鬼在用药之后再 偷偷喝酒也是有风险的。

不只是用药期间,在停药后,体内的药物还没有完全代谢掉的时候,仍有发生双硫仑样反应的可能。因此,在使用这样的药物时,不止用药期间,停药后的1~2周以内也要远离酒精。

双硫仑样反应在相关药物的说明书中有所提及,但由于没有醒目的警示标志而被大多数人忽略,这确实是说明书编写的一大漏洞。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双硫仑样反应,酒精还能够通过其他一些途径和多种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对疾病的康复也有害无益,因此,无论是生什么病吃什么药的时候,都是不喝酒为好。

鉴别

观察三个迹象:一是酒量好的人突然不耐酒力,二是空腹饮酒后更易“中招”,三是酒后即刻发作,而普通的醉酒往往要经历从亢奋到少言寡语,最后呼呼大睡的过程。另外,平素酒量深的人、老年人或儿童,肝病患者更容易发生,而头孢类药物停药1~2周内也会出现此反应。因此,在服药期间以及停药后的两周内都不要饮酒。在此期间还要注意避开一些含有酒精成分的食品或药物,如酒心巧克力、藿香正气水、含酒精饮料、奶酪、啤酒鸭,以及黄酒、烧酒做的菜,甚至儿童退烧用酒精擦浴等都要避免。由于空腹饮酒更容易发作,所以糖尿病人尽量不喝酒,如果遇到推脱不掉的酒局,要在吃一些主食后再饮酒。

病例解析

据专家介绍,出现双硫仑样反应的患者,其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被抑制,乙醛聚积,后者具有心肌毒性和致心律失常作用,可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性,导致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并缩短心肌舒张期,从而减少冠状动脉血流量,引起心电图ST段下降、T波倒置、心肌酶变化及心律失常。

此外,双硫仑代谢产物二乙基二硫基氨基甲酸酯可减少血管活性物质生成,从而使患者出现低血压、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四肢乏力、面部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眼花、嗜睡等临床表现,发病时血压可降至60~70/30~40 mmHg,有时可有意识丧失。

伴有明显低血压、血容量不足或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可能会死亡;而一旦接受及时治疗,则预后良好。目前尚无双硫仑反应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该病确诊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和病史。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与饮酒量和酒的种类有关,严重程度与饮酒量呈正相关,饮白酒比饮啤酒更易发病。

病例1

双硫仑样反应最常被误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顾复生教授呼吁,临床医生有必要对双硫仑样反应给予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对于饮酒后出现胸闷、气短、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心电图ST段和T波改变者,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近期用药史和饮酒史,并密切观察心电图及心肌酶变化,不应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放在首位,而对患者行心脏介入治疗,因过度医疗增加患者痛苦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双硫仑样反应的心电图改变为明显的多导联ST段和T波改变,在病情缓解后,心电图可完全恢复正常;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则有缺血性ST段和T波动态改变。

在病例1中,低钾血症也是引起心电图ST段和T波改变的原因之一。

病例2

本例患者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血压降低、心肌酶水平轻度增高,专家认为系交感神经兴奋、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压下降所致。该患者在发病后自行服用硝酸甘油,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莫西沙星为第四代新型喹诺酮类抗菌药,于1999年12月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后上市。关于莫西沙星用药期间后饮酒诱发双硫仑样反应,报告者检索文献未见相关报道。

该病例诊断正确,患者得以及时救治。

病例3

报告该病例的以色列学者认为,该病例或为环丙孕酮诱发双硫仑样反应的首例报告。希腊约阿尼纳大学学者发表评论说,他们的一项实验室研究或发现了一种新的双硫仑样反应发生机制。在此研究中,所有可诱发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并未抑制乙醛脱氢酶活性,但增加了脑部5-羟色胺水平,因此,双硫仑样反应可能是一种5-羟色胺聚集毒性反应。

既往无环丙孕酮可影响乙醛脱氢酶活性的文献资料,但有研究证实,环丙孕酮可增加恒河猴中枢神经系统中的5-羟色胺水平,可能与单胺氧化酶被抑制有关。结合该研究与上述实验室研究,病例3中的双硫仑样反应可能由5-羟色胺在体内聚集诱发。

临床护理

对双硫仑样反应及过敏性休克患者应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1)卧床休息,休克者采取“V”型体位。

(2)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4~6L/min,改善组织缺氧。

(3)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地塞米松5~10mg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或静推,补液及利尿,并根据病情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4)对症处理。如恶心、呕吐者可给予胃复安10mg肌注;如嗜睡、意识不清可以给予纳洛酮对抗治疗。

(5)床旁备齐急救器械及药品,如除颤仪、吸痰器、气管切开及静脉切开包、呼吸兴奋剂、利尿剂等其他抢救药品。

(6)密切观察患者神志、体温、脉搏、呼吸、心率、心律、血压、尿量及其他临床变化,并做好病情动态的护理记录

防治策略

专家指出,可诱发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在体内经代谢排出体外,需要一定时间。因此,患者在服用上述药物期间及用药后1周内,勿饮酒或直接接触酒精、药酒及含乙醇的饮料等。记者提出,一些在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患者,常需要同时接受抗感染药物和酒精擦浴降温,应怎样避免双硫仑样反应发生?专家们认为,应尽量避免酒精外用降温,可考虑其他降温方法。专家们推荐的双硫仑样反应治疗方法如下。

1. 停用一切可诱发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

2. 监测患者神志、四肢温度、呼吸、血压、心率等指标及心电图动态变化;

3. 对饮酒量较大者行催吐、洗胃等治疗,对因酒精擦浴或皮肤接触酒精而发病者用清水清洗皮肤;

4. 5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酸钙20ml 静脉推注,10%葡萄糖注射液+胰岛素+氯化钾、维生素C静脉滴注。对于出现昏睡或昏迷等神经症状者,医生可静推或肌注纳络酮0.8 mg;对于出现低血压、呼吸抑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患者,医生可采用多巴胺升压、尼可刹米兴奋呼吸及地塞米松等多种急救措施。

注意事项

医护人员应提醒病人及其家属,应用头孢类和咪唑衍生物做治疗时、且停药7日内,禁止饮酒(以及含有酒精的饮品)。

一、使用头孢菌素类、呋喃唑酮等前述药物时,应了解患者是否饮酒,用药期间及用药后1周内避免饮酒,或使用含有酒精的注射剂、酏剂、糖浆剂和强壮剂,避免使用酪胺食物和含有酒精的食品如调味汁、发酵的食醋等。

二、该反应一般可自行消退,不需特殊处理,停用酒精后症状即减轻或消失。

三、出现严重戒酒硫样反应时,要采取相应治疗。如维持血压、抗休克等。必要时吸氧、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麻黄素和抗组织胺药物,及时测定血钾并纠正低钾血症。

四、重症可试用半胱氨酸、青霉胺等治疗。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