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卷诗书喜欲狂

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诗句
“漫卷诗书喜欲狂”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唐代广德元年,叛将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兵败自隘,其部下割了他的头颅向唐军投降。河南、河北的大片土地相继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最后平息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当时正流徙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他听到这一消息,不禁欣喜若狂,即兴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千古传诵的七言律诗。
  • 作品名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作者:杜甫
  • 创作年代:唐朝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作品体裁:七言律诗
  • 作品别名:闻官军收两河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作品鉴赏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诗的起句直报喜讯,叙事点题。一个“忽传”,道出了诗人意外惊喜的心情。“剑外”,指四川剑阁以南的地区,当时杜甫所在的梓州,正位于剑南。

“蓟北”,泛指蓟州、幽州一带,即今河北省的北部。两地关山阻隔,“初闻”捷报传来,兴奋的感情像潮水一般涌起,悲喜交集的眼泪顷刻洒满了衣襟。这眼泪包含着诗人的身世忧患之感,但更流露着他那高度的爱国精神。

祸国殃民的战乱已经结束,破碎的山河得以收拾,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的局势将会好转,个人自然也有苦尽甘来之望。因此,第二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便由悲喜交集转为欢欣鼓舞了。

这两句虽然明白如话,但究竟如何理解,却很值得研究。以前有不少注者认为,此联讲的是诗人看到妻子脸上的愁云消失了,于是随手卷起桌上的诗书,尽情欢娱。其实这是望文生义的误解。

要知道,作为七言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工整,意趣相映。假如认为“愁何在”的是“妻子”,那么下句“喜欲狂”者,不就是与“妻子”对称的“诗书”了么?这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

事实上,欢呼雀跃的并非案头的“诗书”,而是诗人自己;同样,愁容顿消者也并非指屋里的妻子儿女,依然是诗人自己。杜甫一家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劫后余生,现在总算把苦日子熬过去了。

他“却看”妻儿无恙,合家团聚,感到很欣慰,千般愁绪统统消失得无影无踪。于是他胡乱地卷起案上的诗文书籍,沉浸在狂热的欢乐里。

在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以“放歌”、“纵酒”的豪爽不羁的行状,进一步加强了“喜欲狂”的激情。接着在狂喜酒醉之际,又宣布了趁此春光,和妻子“作伴好还乡”的心愿。

仅仅是心愿当然不够,诗人在末联,竟然把预拟的还乡路线也开了出来,真可谓心驰神往,迫不及待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巴峡,指嘉陵江(古称巴江)上游的江峡。

杜甫从梓州登程,须先出险峻的巴峡,再人长江穿过云雨巫峡,经陆路直下襄阳,然后抵达洛阳。诗人在句下自注曰:“余田园在东京”,东京就是洛阳。八年离乱、国破家危的惨景已成过去,很快就要返回家乡的田园了,诗人焉能不欢天喜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杜甫诗中,独树一帜,迥然异趣。它一反杜诗固有的郁勃、沉雄的格调,喜情喷发,酣畅淋漓,一泻千里,写得清新明快。

无怪清人浦起龙评价此诗说:“八句诗,其疾如风。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于情理妙在逼真,于文势妙在反振。……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创作背景

唐代广德元年,叛将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兵败自隘,其部下割了他的头颅向唐军投降。河南、河北的大片土地相继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最后平息了。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当时正流徙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他听到这一消息,不禁欣喜若狂,即兴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千古传诵的七言律诗。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