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

凉山彝族

中国民族之一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中国四川省南部,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北段,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北起大渡河,南临金沙江。这里是中国彝族最大的聚居区。一般简称为凉山州或凉山。其中火把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因为火把节都能吸引很多的游客。
    中文名:凉山彝族 外文名: 别名:彝族 著名节日:火把节 分布:四川一带

简介

凉山彝族

自治州位于中国四川省南部,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北段,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北起大渡河,南临金沙江。这里是中国彝族最大的聚居区。一般简称为凉山州或凉山。首府驻西昌市。辖1市16县(西昌市、木里县、盐源县、德昌县、会理县、会东县、宁南县、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冕宁县、越西县、甘洛县、美姑县、雷波县)。面积60114.6平方千米。1994年人口371.1万,以彝、汉、藏族为主。唐、宋时分属云南地方政权南诏国、大理国。元属建昌路、马湖路,隶云南行省始设土司。明属建昌卫,洪武间改隶四川。清属宁远府、马边厅、雷波厅。

资源富集

凉山是一个资源十分富集,开发潜力巨大的地区,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确立的“攀西资源综合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对这一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视,小平同志曾盛赞“这里得天独厚”。1991年以来,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朱容基、乔石、李瑞环、吴邦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凉山视察,四川省委、省政府也先后四次在西昌专门召开资源综合开发会议,对凉山优势资源的开发和加快凉山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寄予了极大的期望。 

凉山沿革

凉山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汉代称越嶲郡,隋唐称嶲州,南诏时改为建昌府,元朝置罗罗斯宣慰司,明朝定为四川行都司,清朝设宁远府,中华民国时称宁属。公元1952年10月1日,凉山彝族自治区(州级)成立,隶属当时的西康省。1955年4月西康省撤销建制,更名为凉山彝族自治州,改属四川省;1978年西昌地区建制撤销,原所属八县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

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或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旅游景点

“风景这边独好”。凉山州境内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在已基本形成热点的“旅游风景线”,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有古人誉为“川南胜境”的泸山─邛海,有闻名中外的东方“女儿国”──神秘的泸沽湖,有集“野、奇、峻、幽、险、秀”为一体的无限风光“螺髻山”;有举世闻名的东方“休斯顿”──西昌航天城;有三万年大自然写意造化的“土林奇观”……西昌作为州府,在其市政开发新区内建立起来的“凉山民族风情园”,则以人文景观──民族民俗旅游的鲜活形式,按照民间独具风采的民族文化图式,以写意手法再现凉山风土文化的有形实体,展示彝族人文精神的自然原色。

最新资讯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元素,是推动国家、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能。作为沟通人与人、文化与社会关系的彝族文化遗产传承人,肩负文化使命,勇担社会责任,成为彝族文化的继承者、守望者、传播者和创造者,在传承彝族文化和推动地方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彝族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的彝族文化传承活动,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展开的。乡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空间,是彝族文化遗产践履的时空场域;人是文化空间的灵魂性要素,彝族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彝族区域性的一切社会文化活动,具有地域生机和生活意义,并以其鲜活的文化载体和独有的身心感知状态,深刻、形象地诠释了彝族文化的民族性地域特色。

据贵州民族大学官网消息:为了充分展示贵州民族大学的办学成果,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5月15日,贵州民族大学彝族文物藏品专题展暨王富慧老师捐赠彝族文物仪式在贵州民族大学大学城校区思雅图书馆举行,校党委书记褚光荣,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林,校党委委员、副校长熊元、任达森,校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奉振出席,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参加。仪式由熊元主持。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