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盐

淮盐

产于两淮地区之盐
淮盐,恰似一支古老的歌谣,从2500多年前的历史烟尘中悠悠唱来,激越,高亢,回味弥长。当“煮海之利,两淮为最”、“华东金库”、“色白、粒大、干”等美誉冠之而来的时候,淮盐,这个响亮的品牌,就为江苏盐业在全国盐行业中烙上了晶亮的镂痕。[1]
    中文名:淮盐 外文名: 别名: 历史:2500多年前 评价:煮海之利,两淮为最 特色:色白、粒大、干 命名由来:因淮河横贯江苏盐场而得名 分布:连云港、盐城、淮安、南通

简介

淮盐,因产地而得名,其产地位于今江苏省北部沿海地区,同时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为淮北盐场,淮河以南为淮南盐场,是中国古代四大海盐产区之一。淮盐的品质当以淮北盐场所场的大颗粒盐为代表,淮北盐以粒大色白而著称,在外享有盛誉。明代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从开中法到纲运法的盐政措施,无一不使作为全国产盐大户的两淮盐场地区获得长足发展,由此促进了两淮地区商品贸易的发展和繁荣,并且在古扬州等地出现了一大批富甲一方的大盐商。

几千年来,淮盐对国家的贡献是无可估量的。从汉唐直至明清,两淮盐课在财力上雄踞全国各大盐区之首,史载“东南盐利,视天下为最厚”,并有“煮海之利重于东南,而以两淮为最”之说。到明清时淮盐盐税已占国库财源的三分之一。道光年间淮北盐政改革家陶澍感叹道:“东南财赋,淮盐最大,天下盐务,淮课最重”,甚至还有人说,“天下大计仰东南,而东南大计仰淮盐”。革命战争时期,盐场是我党我军“华东金库”,新中国成立后,盐场是连云港市重要的财政来源。

淮盐走出国门,已有数百年历史。建国后,淮盐长期行销豫、皖、鄂、赣、湘、沪等十三个省、市,约二亿多人常年食用淮盐。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淮盐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淮北制盐工艺的演绎,历经百代人之手,大体经历了从海水煮盐到天日晒盐两个漫长的过程。炽热的红色火焰与蓝色的海波不仅凝结成了“色白、粒大、味美”的淮盐,更编织成了一幅海盐文化的绚丽篇章。2009年,经过省政府批准,淮盐晒制技艺成为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历史渊源

淮盐生产至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有文字记载的也有两千多年。淮盐首见史籍的是汉昭帝时桓宽的《盐铁论》,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指出:“彭城(徐州)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地也……东有海盐之饶”。淮盐的发展历程,可以用四句话概括:起源于春秋,发展于隋唐,振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

追溯淮盐历史、淮盐发源地、淮盐的主要产地,诸如此类的词语,过去从未有人提及和深究过。国内权威刊物《盐业史研究》,省内权威著作《江苏省志·盐业志》中找不到这样的措词和专门的探讨,这不能不算是中国盐史文化一件尴尬的事情。“扬州繁华以盐盛”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扬州盐商文化、园林文化名扬天下,与之相比,悠久的泰州盐史文化却默默无闻,无人知晓。究其原因,泰州盐业历史中的千古之谜太多太多。

最早提及吴地产盐,当首推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的一段重要记载:“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浙江南则越……夫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亦江东一都会也。”在这里司马迁对地属吴的广陵产盐做了明确交代,同时也明确了浙江的位置称越。王莽篡汉改海陵为盐场的同义词“亭间”,换言之,就直接把海陵称之为盐场了,时间长达33年(公元9年至42年,光武帝建武18年复改亭间为海陵)。古泰州地区产盐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秦。汉代刘向在《说苑·臣术》中记载:秦穆公派人到楚国地界的产盐地贩盐至秦。按时间推算,所指的地域只能是古海阳和盐渎一线,因为当时这一地段正是属楚。

盐城市“海盐博物馆”内展品中有来自山东省的陶鬲器具,向人们展示三千年前人类祖先在没有发明金属冶炼之前使用陶鬲煮海水为盐的历史。2007年9月我和盐史专家邹迎曦老师在天目山考察,看到这里出土了许多陶鬲碎片和有大量灰坑遗迹。

东汉末年,三国东吴孙权的父亲孙坚,曾担任盐渎县第一任县丞。陈寿《三国志·吴书》卷54记载:孙权欲与曹操结盟,曹操提出“须派一人质前来”。孙权气愤不过,召集军事会议,周瑜在会上讲了:我东吴国开山铸铜、煮海为盐,全国一心,何惧曹贼。直至唐代初朝廷在全国设十大盐监,《新唐书》记载了海陵、盐城两监的年产盐分别是六十万石和四十五万石,这几乎占到十监总产的半数。到了宋代绍兴末年淮盐的辉煌更是如《宋史·食货志》所说“蜀、广、浙数路盐产,皆不及淮盐额之半”。

隋至唐初,当时朝廷对盐业的生产、税收曾一度放任自流,时间长达128年。安史之乱后,全国一片大乱,朝廷的财政已无法支撑局面。战乱尚未平息,唐肃宗尚在成都,第五琦去成都面见肃宗时说道“方今之急在兵,兵之强弱在赋,赋之所出江淮居多,若假臣职任,使济军甬,臣能使赏给之资,不劳圣虑。”肃宗惊喜不已,当即对第五琦委以重任,任命他为监察御使,勾当江淮租庸使,不久他就创立了権盐制度。権盐初始,朝廷向淮南盐民收购的盐价为每升十文,运往销区则为一百一十文。

依据史籍资料及目前的考古发现,淮盐的发展历程,可以用四句话概括:起源于春秋,发展于隋唐,振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

产销地区分布状况

1、明代淮盐产销地区分布状况

两淮地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早在先秦时期,两淮黄海沿岸地区便有煮海为盐的历史。西汉武帝时,由于长期对外用兵,财政开支不断增大,国库日见疲困,始在两淮地区设立盐官管理盐政,征收盐税。唐宝应年间,著名理财专家刘晏主持盐政期间,全国共设四场十监,于两淮地区有涟水一场,海陵、盐城两监,以署理两淮盐政。宋元时期又有所增加。明承前制,有所增益,并不断规范盐。

明初,于两淮设都转运司,“两淮所辖分司,曰泰州,曰淮安,曰通州;批验所二,曰仪真,曰淮安;盐场三十,各监课司一。”①其中淮南二十五场,淮北十五场。由于明代制盐技术的进步,各产区产量不断增加,为便于梳理,按各场食盐产量的不同,将两淮盐运司所辖三十场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场:富安、安丰、梁垛、东台、何垛、草堰、角斜栟茶、丰利、石港、金沙、余西、吕四。中场:马塘、西亭、新兴、余东、余中、庙湾、倔港、伍佑、刘庄、白驹、小海、丁溪。下场:莞渎、临洪、兴庄、徐渎、板埔。”②此三十场在明代场区变化很小。

淮盐的行盐区。盐的销售区也叫行盐区,不同产盐区的行盐区域是不同的,同时还有严格的区域限制。明代淮盐,“盐行南直隶之应天、宁国、太平、扬州、凤阳、庐州、安庆、池州、淮安五府,滁、和二州,江西、湖广二布政司,河南之河南、汝宁、南阳三府及陈州”①。所输边“甘肃、延绥、宁夏、宣府、大同、固原、山西神池诸堡”②,上供“光禄寺、神宫监、内宫监。”③淮盐的行销区域并不是不变的,而是时有消长的。由于淮盐产量大,值贵味美,“正统中,贵州亦食淮盐”④。成化年间,由于淮盐出现拥塞不畅现象,海北盐的产量不断增加,“成化十八年,湖广蘅州、永州改行海北盐”⑤。同样因广东产量增大,“正德二年,江西赣州、南安、吉安改行广东盐”⑥。行盐区域的变迁,反应出明代各盐场之间的竞争与争夺。

同时,也反映出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历代人民的不断辛勤开发,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商业也发展迅速,并形成以广州、福州等城市为中心的商业活动地带。广东盐、海北盐与淮盐行销地域的争夺,正是从侧面反映出了这一经济变迁现象。

2、在中国近代历史上: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淮盐资源是帝国主义列强掠夺的重要目标。民国时期,袁世凯以盐税、关税作为抵押,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借款,盐税由此落入洋人之手。外国银行团通过稽核所大幅度提高税额,从两淮盐税、盐价中竭力搜刮。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两淮盐场遭受了天灾人祸的空前劫难,盐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也先后进入苏北、苏中,部分盐场回到人民手中。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江苏盐场广大军民同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许多志士为盐场的解放献出了生命,广大盐工、盐民恢复发展盐业生产,组织好盐税收入,支援前线,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财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淮盐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而得到迅速发展。1998年,江苏省盐业公司进行改制,成立江苏省盐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作为企业列入了全国五百家最大经济规模企业之一。在海盐产区设立金桥和银宝两个盐业有限公司,在全省14个省辖市,设立批发销售分公司和支公司,负责各地方盐的批发经营工作,在全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盐务管理体制。

淮盐产品是大批量、大吨位物资,在运输上采用河运、海运、公路、铁路等运道,帆船、轮船、汽车、火车等运具运往销区,行销湘、鄂、皖、赣和苏、鲁、豫、沪、浙、贵等省、市、自治区计270个县(市),供2亿多人口食用,从1980年开始,淮盐投入国际市场。

江苏盐场分布在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至长江口这一斜形狭长的海岸带上,跨越连云港、盐城、淮阴、南通4市的13个县、区,占地653平方公里。

其质量

淮盐的质量是最好的,其质地优良,色泽白艳,口味鲜美。

主要品种

产品品种,由建国时的单一原盐产品,发展到有精制盐、粉精盐、粉洗盐、加碘盐、低钠盐、加硒盐、颗粒盐、雪花盐、锌强化营养盐、钙营养盐、调味盐、特制盐等近20个品种。盐化工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发展到目前有氯化钙、氯化钾、溴素、氯化镁、精制氯化钾、十溴联苯醚、溴氢酸、溴化钠、溴化钾、溴化铵、TNA阻燃剂、金属镁、硫酸钠、纯碱、药用氯化钠、锅炉清灰剂等20余个盐化工品种。

文化底蕴

因为淮盐,历史变得精彩。太阳播种,大海灌溉,多少炼海人倾情煮海,成就了她千年屹立的品牌。海之晶,国之脉,晶莹无瑕献人间,文化花开香四海。

淮盐文化是连接历史和未来的一条生生不息的血脉,更是今天的江苏金桥盐化集团创造奇迹的内在力量。许多社会贤达、知名专家学者也指出,淮盐文化从来就不是文化的孤本,她与中华文化相生相依,淮盐文化的发源与演进也从来不是孤旅,她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一路高歌,喷薄涌动,既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淮盐文化体系,又创造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珍品。

“淮盐出,天下咸。”从古到今,淮盐属天下之珍、一国之粹,为世人所公认。淮盐,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几千年来,淮盐文化版图已刻下了许多历史的屐痕,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谈,她积淀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重要的是她以一种精神流芳于世。

丰饶的淮盐收入不仅顶戴着民族、国度、权柄乃至黎民百姓的生计,那晶莹皎洁的淮盐,更以绚丽夺目的文化光芒,熔冶了精粹的人文创建。因为淮盐,江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最为繁荣、资本主义雏形萌发最早、又极具代表性的地区;承载着地灵、物华的淮盐,在文化史上折射出了一道灿烂的人文绵延的彩练。

从传说中的夙沙氏煮盐到《史记》中的管仲论鹾;从汉唐时期的盐政职官到清代中叶的票盐改革;历史上的淮盐,更因其地位的显赫,吸引了众多的重臣名流如过江之鲫纷沓而至。诸如睿智果敢的“西溪三贤”晏殊、吕夷简、范仲淹;有治国安邦之才的第五琦、刘晏;勇毅、豁达的“淮北三英”魏源、陶澎、谢元准;更有那林则徐、端方、张謇、缪秋杰藉淮盐税利兴教救国……他们以开阔的胸襟和视野为中国的文明史绘出了重彩浓墨的诗篇。

淮盐产区独特的风光不仅让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丽诗篇,更滋生了大批“咸”味十足的淮盐文学巨著。其中当推吴承恩的《西游记》、李汝珍的《镜花缘》、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

淮盐文化的折射无所不在。那一本本杂剧戏曲、诗集棋谱、碑版名拓中无不淮韵十足。其中古海州戏曲的繁荣,尤其是古雅清幽的“海州五大宫调”的形成与传播,与悠长的淮盐文化无不透着沟通和融合。“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风华,那一座座构思奇特,追求诗情画意的梅园、个园、何园、西园和秋园等精美园林,无不笼罩着银色的光泽。据传那扬州的白塔就是盐商为博乾隆皇帝的欢心,共同出资连夜建成。

古人曾经说过:“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淮盐不但成就了扬州、泰州、淮安等名城重镇,而且使新浦、海州、板浦、猴嘴浸透着浓浓的咸香。

为了挖掘整理历史遗产,放大由来已久的古淮盐文化因子,唤醒沉睡多年的淮盐文化遗风,连云港市文化界和国内一些盐文化研究专家、学者通过合作攻关,深入挖掘、悉心整理与淮盐文化息息相关的古遗址、古遗迹和古典籍,深入挖掘、重新审视古海州、古板浦、盐仓城、盐衙等区域特色文化中所闪烁出的淮盐文化的历史光芒,进一步强化了淮盐文化氛围。

淮盐文化就是“文化力”,是那种你看不见但可以感受到的“软实力”。它是生产力,是一种可以推动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力量;它也是竞争力,是一种可以让我们在未来的文化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力量。

发展优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淮盐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而得到迅速发展。从“一五”规划起,盐场开始向着盐田结构合理化、工艺科学化、生产机械化和纳潮、制卤、结晶、集坨集中的“三化四集中”方向不断进行技术改造,盐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盐场落后面貌很快得到改变。从1960年起,江苏盐场建设规格化和机械化的新盐田,产量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并试验成功塑料薄膜苫盖结晶池新技术,接着进行大面积推广,在海盐生产工艺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它为多雨地区实行海盐常年生产,长期结晶,实现海盐优质、高产、稳产,开辟了一条新路,并为逐步实现扬水、制卤、收盐、运输机械化创造了条件。该项技术为江苏盐业首创,得到国际上制盐专家的肯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江苏盐业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贯彻“以盐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1983年全省恢复实行产销合一的管理体制,省委、省政府决定组建江苏省盐业公司(与省盐务管理局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负责全省盐政管理和省属国营盐场、批发销售企业的生产经营。

全省推行食用盐精细化、多品种化和小包装化,在全国率先结束了人民群众食用原盐的历史。盐业企业和广大干部职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改变了单一产品的经营格局和产品结构,形成了工、农、商、运输、建筑、服务等各业发展的新格局。1987年经地质矿产部华东石油地质局勘探队和化工部钾盐勘探队勘察,在江苏省淮阴、淮安、丰县、金坛4个盆地,发现蕴藏量约2700亿吨的矿盐资源,其中工业盐储量达30亿吨。

矿盐的开发利用,给江苏盐业的迅速发展以巨大推动,并逐步改变江苏单一海盐生产格局,海矿盐结合,优势互补,为江苏盐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998年,江苏省盐业公司进行改制,成立江苏省盐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作为企业列入了全国五百家最大经济规模企业之一。在海盐产区设立金桥和银宝两个盐业有限公司,在全省14个省辖市,设立批发销售分公司和支公司,负责各地方盐的批发经营工作,在全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盐务管理体制。改制以来,省盐业集团公司通过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调整经济结构,实施食盐产品升级换代战略,促进发展,取得了喜人成绩,对保证全省盐的供应和发展盐业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

江苏海盐建立专场产盐,江苏盐场从建国初期的21256公顷零星分散的盐田,发展到目前88000公顷新式盐田。下辖青口、台北、台南、徐圩、灌西、灌东、射阳、新滩8个盐场,年产海盐200万吨,原盐质量全部达到一级品,部分达到优级品,多次被评为江苏省和轻工业部优质产品。

淮盐产品是大批量、大吨位物资,在运输上采用河运、海运、公路、铁路等运道,帆船、轮船、汽车、火车等运具运往销区,行销湘、鄂、皖、赣和苏、鲁、豫、沪、浙、贵等省、市、自治区计270个县(市),供2亿多人口食用,从1980年开始,淮盐投入国际市场。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市场的不断变化,淮盐的生存空间遇到前年未有地挤压。江苏盐业奋而思起,与时俱进,融入竞争,对海盐产区进行改革改制和结构调整。

由于受市场环境、历史包袱、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影响,海盐产区处于经济发展的“洼地”,为了使“洼地”迅速“隆起”,盐场人对广阔盐田进行重新审视,充分利用得天夺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对不适宜产盐的盐田坚决实行退盐转养。青口盐场因5条淡水河穿境而过,失去了产盐的条件,就果断进行结构调整,将所有盐田全部改成养殖池塘。目前全公司拥有海淡水养殖面积40余万亩,年产水产品总量8万吨。海盐产区还充分利用江苏省政府推进的“海上苏东”的政策和在连云港境内或毗邻连云港的区位优势,实行“借船出海”、“借势取胜”的战略,不断发展壮大。

同时,省盐业集团公司加大对海盐产区的扶持力度,从1996年至今,共投资2.97亿元对海盐产区的海堤达标、电网改造、饮水工程和道路改造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井矿盐是淮盐进军盐业市场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招商引资、资产重组、资源合理配置、盐产品及相关产品多元开发,并实行股份制改造,使井神公司成为国内领先的真空盐企业和盐化工研发的生产基地。同时,创造条件加大对瑞丰公司的支持,通过产销重组、拓展市场、协调金融等方式,使之成为“逐鹿中原”的一支新秀。

国家对食盐实行专营制,为了适应市场竞争,让“淮盐”品牌打得更响,江苏省盐业集团公司强化食盐市场管理,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综合管理”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盐业、公安、检察、法院和政法委的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全省盐政管理工作例会制度,加强盐政110建设,严厉打击和制裁盐业违法行为,积极消除碘缺乏危害,切实保障人民健康。还不断完善淮盐的食盐统一配送营销网络,推行连锁经营,在大中城市建立自我配送、直达零售、降低成本、控制终端的分销网络,达到相对集中和规模化经营,同时建立营销服务网络的评价和管理系统。

淮盐经过深层次发展,如今已被浓郁的文化氛围所包裹。淮盐人以“诚信立足、创新致远”为核心价值观,以“为人类健康作贡献,为职工幸福谋发展,为国家繁荣创财富”为庄严使命,以“成为中国声誉最佳、实力最强的新型盐业公司”为目标,大力推进“铸魂、塑形、固本、强身”四大工程,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工程。

评价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淮盐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淮北制盐工艺的演绎,历经百代人之手,大体经历了从海水煮盐到天日晒盐两个漫长的过程。炽热的红色火焰与蓝色的海波不仅凝结成了“色白、粒大、味美”的淮盐,更编织成了一幅海盐文化的绚丽篇章。2009年,经过省政府批准,淮盐晒制技艺成为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古人曾经说过:“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淮盐不但成就了扬州、泰州、淮安等名城重镇,而且使新浦、海州、板浦、猴嘴浸透着浓浓的咸香。

黄金无足走天下,淮盐自古天下香。淮盐,盐族珍品,驰名中外。唐朝诗人李白曾这样夸耀过她:“吴盐如花皎如雪”。海州名士苗坦之则赞咏她“垒垒晶莹富贵盐”。光绪三十二年,淮盐在意大利万国博览会上以“色味俱佳”获最优等奖牌,成为“中国海盐见于世界之代表”。1989年,在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淮盐荣获金奖。

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作为江苏沿海大开发的龙头城市,连云港必然走文化与经济双轮驱动发展之路,这必然会推动文化产业的一度兴起。而淮盐文化就是一个基础,它将成为推动连云港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所以说,加快淮盐文化的当代传承,以提升一座文明城市的精神内涵,将是这座城市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连云港海盐素以“色白、粒大、干爽”著称,主要作食用和工业原料,深受广大用户喜爱,多次被评为部优,省优,在国际市场也久享盛誉。笔者对该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后发现,全市包括四县地区的居民使用的食用盐几乎全是江苏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专营的“淮牌”精制盐。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