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七中学

成都市第七中学

成都市公办完全中学
成都七中(成都中学)是一所全国著名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全日制完全中学,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面先锋旗帜。[1]1905年4月12日正式成立。2013年12月23日,四川省教育厅正式批准成都七中成为“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成都七中是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百年名校,是著名高校在西南的重要生源基地。成都七中优秀的业绩来自于优良的办学传统、先进的办学思想、和谐大气的教育追求以及不断建设追求卓越的教师队伍。成都七中一贯致力于素质教育,努力打造最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
    中文名:成都市第七中学 外文名: 简称: 创办人: 办学性质: 学校类别: 学校特色: 主管部门:成都市教育局 所属企业: 现任领导: 专职院士数: 高职专业: 本科专业: 硕士点: 博士点: 博士后: 国家重点学科: 院系设置: 校训:审是迁善、模范群伦 校歌: 院训: 院歌: 地址: 院校代码: 主要奖项:全国课外科技活动先进单位 知名校友:田家英、孙震、蒲富恪、唐明述、彭堃墀等 知名教师: 英文名:Chengdu NO.7 High School 别名:成都七中 类别:公立中学 学校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林荫中街1号

办学情况

成都七中着眼整体发展,立足个体成才,充分发挥“三体”教育思想,办学成果十分显著,现已成为全国计算机教育先进集体、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课外科技活动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四川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排球分会会员学校。此外,成都七中享有北京大学优质生源基地、清华大学优质生源基地美誉,每年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深造学生人数占据两校在川招生1/4人数(在蓉招生1/2人数)。

成都七中拥有林荫校区和高新校区两个教学区域。林荫校区和高新校区同属一所学校,一个校长,一个法人代表,两校区治学理念、办学模式、培养目标、学生管理和课程设置完全统一,两校区教师的具体工作安排由学校全面统筹协调。“两区”即林荫校区、高新校区,在遵循学校统一管理的前提下,两校区分别制订适应各校区的管理措施和办法,做到“统一协调,分区管理,因地制宜”。林荫校区只设置有高中,没有初中,高新校区既设置有高中,又设置有初中。成都七中(高新校区)采用全寄宿制管理,其简约古朴的建筑风格、现代化的设施设备、优雅幽静的校园环境是莘莘学子学习成长的神圣殿堂。

素质教育

成都七中一贯致力于素质教育,办学理念是教师学生得到发展。育人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打好素质基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高中生。百年的积淀,形成了“启迪有方、治学严谨、爱生育人”的办学传统和着眼整体发展,立足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三体”教育思想。新时代的七中人继承传统,锐意创新,进一步提出“三体”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重在发展”;人文追求是:主体更加积极,集体更为和谐,个体显现特长。

提出实践“三体”教育思想的重点是实施“两课一育”(即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德育实效性研究);确立了“以必修课为主,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以学科课堂教学为主,学科课堂教学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分层分类推进的教学体制;形成了以学科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校内课外活动实践教学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

群星璀璨

2008年,成都七中有20人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有9个班级体评为优秀班级体,有两百多名同学被评为四川省、成都市、成都七中“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2008高考,学校再创佳绩。学校学科竞赛和创新大赛成绩突出,高2008级,93人次获得保送资格,50余人保送进入中国名牌大学。学校有79人获学科奥赛全国一等奖。高2009级,有74人次因获学科奥赛一等奖而具备保送资格,有55人被保送进名牌大学,有4人进入国家集训队。另外,还有部分学生拿到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历史沿革

1905年4月合并墨池书院、芙蓉书院,创办成都高等小学堂;

1906年改名为成都县立中学(旧制4年初级中学);

1924年改制成都县立中学校(新制三年);

1930年2月在署前街创办成都县立女子中学(初中);

1931年春创办高中、招理一班;

1932年春招高中、理二班;

1932年秋招高中、普一班;

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迁外西茶店子;

1940年增设高中 招高一班;

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迁外西雍家渡叶家大院;

1942年迁太平坊银桂桥;

1946年2月抗战胜利后迁回茶店子;

1946年抗战结束迁青龙街;

1950年2月两校合并(地址:青龙街)成都县立中学校;

1952年11月成都县立中学校改名为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校;

1954年迁校至外南磨子桥(2002年市政建设改称林荫中街1号);

1997年9月1日,领办成都三十五中,成都三十五中改称成都七中育才学校;

2000年与嘉祥集团合办(外东东光小区)成都七中育才学校东区(磨子桥校本部);

2000年创办留英预备班(磨子桥校本部);

2001年与东方闻道有限发展公司合办成都七中闻道网校(磨子桥校本部);

2002年创办留澳预备班(磨子桥校本部);

2003年7月在温江涌泉镇创办由高达投资公司独家出资成都七中独家办校(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2008年成都七中与高新区社会事业局联办的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成立;

2009年9月由成都七中领办的(与七中高中教育无缝衔接)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在高新区成立;

2010年成都七中高新校区在高新区建校(由七中自己办的初高中一体的公办学校,七中形成一校两区格局);

2011年七中育才修建新校区;

2011年与金牛区和大连万达集团联合创办成都七中万达学校成立。

硕果累累

成都七中在学科竞赛、网校发展、特色学校建设等方面尤其引人注目。学校五大学科竞赛每年获奖总数约占四川省获奖人数的1/3,约占成都市获奖人数的1/2;有10人获国际金奖,239人获全国一等奖,223人获全国二等奖。成都七中男子排球队曾代表中国参加世界青少年排球锦标赛亚洲预选赛;学校管乐团曾荣获西安国际中学生管乐节金奖。

办学规划

成都七中明确提出新时期的教育理想与追求是:让更多的学生能在学校得到最适宜、最充分的发展一一学生成才;让更多的教师能在学校愉快的工作、成功的发展、体面的生活--教师成功;让学校在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中,继续发展,作教育发展的领跑者--学校领先。学校的办学目标是:把成都七中办成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一流学校,成为教育改革的实验校和素质教育的示范校。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而深厚的素质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大批全面发展并具有良好个性特艮的优秀学生和部分特别优秀的尖子学生。

办学业绩

一百年来,成都七中人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一个又一个辉煌。1986年被四川省教育厅确定为第一批省级重点中学;1986年被确定为教育部在四川省的定点联系学校;2000年首批被四川省教育厅评定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并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样板学校。

成都七中以突出的成绩和良好的声誉,先后获得全国计算机教育先进集体、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课外科技活动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四川省首批校风示范校、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中国中学生体育学会排球分会会员校等荣誉称号。随着社会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七中质量”在不断的提高,尤其在学生的高分多能,特长发展,学科竞赛突出,素质培养全面等方面,深得广泛称赞。品牌的创新推动了七中品牌发展,合作一个成功一个的“七中现象”再为“七中品牌”的扬名,推波助澜。在品牌的打造中,逐渐升华为独具特色的七中文化。

教育风格

厚重的历史,蕴育了成都七中“启迪有方,治学严谨,爱生育人”的办学传统。无论时代变迁,潮起潮落,成都七中始终以良好的质量和声誉赢得社会的称赞。学校高考上线率、重点大学上线率、名牌大学上线率、学科竞赛获奖人数等均居同类学校前列。

回首成都七中百年,人才辈出,成就辉煌。百年来,成都七中以“启迪有方、治学严谨”和“优生、名师、好学校”赢得赞誉。再以“爱人育人”和先进的“个性化教育、主体性教育和学生素质培养目标”等教育理念,先进的“三体”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富有特色的“适应学生差异性发展的课程体系”和“以做人教育为基础,以立志成才为主线的教育思路以及“培养自主学习,创设多样课程,发展丰富活动,学生充分发展”的教育风格,形成了盛誉巴蜀的“七中品牌”。

知名校友

一百年来,成都七中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中学毕业生。一大批校友在教育科研部门、重点企业、国防单位和政府机构担任了重要工作,成为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贡献,为成都七中争得了荣誉。知名人士孙震、田家英曾就读于成都七中,陈家镛、李荫远、蒲富恪、唐明述、沙国河、叶尚福、彭堃墀、王昂生、张兴栋、王大成等也先后毕业于成都七中。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