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区

台江区

福建省福州市辖区
福州市台江区县级行政区域界线3条(台江鼓楼线6.482千米,台江晋安线7.37千米,台江仓山线10.98千米),总长24.832千米。东起江滨中大道东头九孔闸,沿光明港至晋安河中心线为界,与晋安区一河之隔;西、南以闽江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与仓山区相望;北以琼东河、东西河、斗池路、上浦路中心线至金山大桥西侧桥下小岛北端至闽江航道中心线,与鼓楼区毗邻,设立和维护31个界桩。[1]2020年,台江区地区生产总值达600.81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7%和5.3%,均居全市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4.99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1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77.7亿元,增长1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3亿元,增长3.5%。
    中文名:台江区 外文名:Taijiang District 行政区划代码:350103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中国福建省福州市 地理位置:福建省东部福州市 下辖地区:辖10个街道 政府驻地:台江路88号区委大厦 电话区号:0591 邮政区码:350004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闽江公园、江心公园、台江步行街等 机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 火车站:福州站、福州南站 车牌代码:闽A 面积:18 km² 方言:闽东语福州话 人口数量:411819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

历史沿革

台江区,旧称南台。前202年,闽越王无诸从江上登岸,在大庙山筑台设坛祭天,“登南城翘望,有台临江”,台江、南台由此而得名。台江地区历来商贾云集,素负商业“黄金地”、“聚宝盆”之盛名,唐宋时期开始繁荣,至民国初年达到鼎盛。形成30多个同乡会“会馆”,以及行业的“商帮”。1945年(民国34年),台江地区成立了台江区公所、小桥区公所,属福州市管辖。

1946年1月福州建市时即置台江区,与小桥区并列市辖区。1949年8月17日解放后,仍为市辖区之一。1956年5月,撤销小桥区,并入台江区。1968年9月,台江区更名为赤卫区。1978年4月,赤卫区复名台江区。

1955年11月,设苍霞、中平、后洲、瀛洲、新港5个街道办事处。1956年5月,撤销小桥区,并入台江区,所辖茶亭、洋中、双杭、义洲、帮洲5个街道办事处归台江区管辖。1957年10月,撤销中平街道办事处,并入苍霞街道办事处。1970年2月,鼓山公社并入赤卫公社,划归赤卫区。1973年11月,赤卫公社分为赤卫公社和东风公社。1975年3月,撤销东风公社,设立鼓山公社和鼓岭公社。5月,鼓山、鼓岭公社划归郊区。7月,赤卫公社划归蔬菜区。1986年,增设上海新村街道办事处。

1995年10月27日,国务院(国函[1995]102号)批复同意调整福州市市辖区的行政区域,其中:(1)台江区辖瀛洲、新港、后洲、茶亭、洋中、双杭、苍霞、帮洲、义洲、上海新村10个街道办事处,从原郊区划入的台江镇及所辖的南公、曙光、红旗、双丰、红星5个居委会和洪山镇的祥坂、长汀、高桥3个居委会。区人民政府驻地不变。(2)将茶亭街道的斗中、西营里、福中、九福庵4个居委会划归鼓楼区管辖。将新港街道的连潘、连辉、象园3个居委会划归晋安区管辖。

1996年1月,福州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后,台江区从鼓楼区划入龙庭、状元2个居委会;从原郊区台江镇划入南公、红星、曙光、红旗、双丰5个村委会;从洪山镇划入祥坂、长汀、高桥3个村委会;划出茶亭街道办事处的斗中、西营里、福中、九福庵4个居委会归鼓楼区;划出连潘、连辉、邦辉、象园4个居委会归晋安区;增设宁化、鳌峰2个街道办事处。 

1997年,上海新村街道办事处更名为上海街道办事处。

2000年,台江区辖12街道:茶亭街道、洋中街道、苍霞街道、双杭街道、帮洲街道处、义洲街道、上海街道、瀛洲街道、新港街道、后洲街道、鳌峰街道、宁化街道。

2001年,台江区辖洋中、上海、茶亭、新港、宁化、义洲、帮洲、双杭、苍霞、后洲、瀛洲、鳌峰12个街道办事处,设90个居委会、8个村委会。面积18.02平方千米,人口约29.7万人。

2004年4月,双杭街道并入后洲街道,帮洲街道并入苍霞街道。

2005年底,台江区辖鳌峰、瀛洲、新港、茶亭、洋中、后洲、苍霞、义洲、上海、宁化10个街道,设90个社区居委会,常住居民115289户、318895人,人口密度为17716. 39人/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

1950年8月,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原属台江区管辖的状元保、高桥保、五福保、莲宅保等划给大根区。同时,开展民主建政工作,废除保甲制,建立居民委员会(简称居委会)。台江区设新洲、瀛江、瀛滨、台江、中选、南公、玉环、中心、大同、中平、苍霞、大公12个居委会;小桥区设福德、茶亭、洋中、沙合、文山、达道、双杭、越麓、义洲、岭汀、帮洲、沙堤12个居委会。1952年9月,台江区增设后洲居委会。

至此,台江区13个居委会之下设245个居民小组,小桥区12个居委会下设246个居民小组。1955年5月,台江、小桥两区贯彻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城市街道办事处条例》、《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以原区域以及新从鼓山区,洪山区划入的10个自然村,组建街道办事处、居委会。

台江区人民政府建立江滨、瀛洲、后洲、中心、中平、苍霞、新港7个街道办事处,下辖60个居委会、512个居民小组;小桥区人民政府建立茶亭、洋中、达道、义洲、双杭、帮洲6个街道办事处,下辖68个居委会、729个居民小组。随着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掀起,1956年1月,台江区成立红星、红光、星光3个农业生产高级合作社;小桥区成立第一、第二、第三3个农业生产高级合作社。

1956年4月,台江区、小桥区合并为台江区。1957年10月,调整行政区域,将13个街道办事处并为9个街道办事处,128个居委会并为99个居委会,下辖1057个居民小组,同时保持6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即红星、红光、星光、台江第一、台江第二、台江第三农业生产高级合作社。1958年7月1日,台江第一、台江第二、红星、红光4个农业生产高级合作社合并成立台江区七一农业生产联社。9月,台江第三、星光两社也并入联社,改名为福州市郊区人民公社台江分社,不久又改为台江人民公社。

1960年2月,郊区洪山人民公社3个大队、鼓山人民公社5个大队和仓山人民公社1个大队划入台江人民公社。此时,台江人民公社下辖黎明、祥坂、长汀、凤坂、连潘、双坂、红星、紫阳、象园、曙光、南公、银湘、茶亭、红旗14个大队。同年3月,在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街道办事处亦改称为人民公社。1962年3月,原划入台江人民公社的洪山人民公社的3个大队、鼓山人民公社的4个大队又划出。此时,台江人民公社辖有红旗、红星、茶亭、银湘、南公、象园、曙光、六一8个大队。1963年4月,街道人民公社又恢复为街道办事处名称。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8年10月,赤卫区革命委员会成立。11~12月,瀛洲、后洲、苍霞、义洲、帮洲、双杭、茶亭、洋中、新港街道各改名为解放、赤卫、长征、四新、战斗、兴无、红榕、新风、七一街道,并成立街道革命领导小组(1970年6月改为革命委员会)。台江人民公社改为赤卫人民公社,成立赤卫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69年9月,各街道所属居委会亦分别更名,并改为居民连建制,设革命领导小组。

1970年2月,福州市撤销郊区,鼓山人民公社、鼓岭农场划入赤卫区管辖,鼓山人民公社与赤卫人民公社合并为赤卫人民公社,下辖红旗、红星、曙光、七一、南公、双丰、跃进、六一、鼓一、鼓二、鼓三、鼓四、前屿、连潘、双坂、上洋、阜兴、樟林、红光、洋里、远中、远西、远东、横屿、湖塘、东山、园中、潭桥、魁岐、龙门、建坂、双协、儒江、快州、茶会、屿、鹤林、岳峰、登云、凤坂共40个大队。鼓岭农场改名为东风人民公社,下辖反帝、立新、解放、茶洋4个大队。同时划进赤卫区的尚有跃进农场、登云水库、红岩茶场、东山苗圃、五一农场、双溪农场、农科所。

1973年10月,调整农业体制,赤卫人民公社仅辖七一、曙光、双丰、红旗、南公、鹤林、竹屿、红星、岳峰、跃进、登云11个大队,其余29个大队并入东风人民公社。1975年2月,福州市成立蔬菜办,赤卫人民公社划归福州市蔬菜办领导。同年3月,撤销东风人民公社,按原鼓山地区、鼓岭地区划组鼓山人民公社、鼓岭人民公社。4月,福州市恢复郊区机构,鼓山、鼓岭人民公社划归福州市郊区管辖,农场、水库、农科所同时划归福州市有关部门领导。从此结束台江区管理农村工作的历史。

1978年3月,恢复各居委会原名称和建制。同年4月,恢复台江区名称。1980年1月,恢复街道办事处和原名称。1985年8月,茶亭街道增加上海新村第二、上海新村第三、上海新村第四、祖庙新村、群众、河上、医大、河口、西洋、交通大院居委会,析原福德居委会为福德新村第一、福德新村第二居委会,共增11个居委会;新港街道增加六一、南公、五一新村第二、象园4个居委会;义洲街道增加福机、浦东2个居委会,瀛洲街道增加曙光、鳌峰洲2个居委会,共增19个居委会。

1986~1988年,茶亭街道新增上海新村第五、祖庙新村第二、九福庵、帮边、交通大院第二、交通大院第三、安里7个居委会;义洲街道新增宁化居委会;瀛洲街道新增光明、瀛江、排尾新村第二3个居委会;新港街道新增连潘新村居委会,共增12个居委会。1987年2月,析茶亭河以西、斗池路以南、工业路以东和以北地区增设上海新村街道办事处。1989年5月,上海新村街道又新增凤凰第一、凤凰第二、丹桂、迎春、工业路第二、工业路第三6个居委会。至1990年,全区共有10个街道办事处,136个居委会。

台江区街道基本情况一览

街道

辖地面积

(平方千米)

人 口

社区(个)

户数(户)

人口数(人)

鳌峰街道

5.10

8225

24354

6

瀛洲街道

2.20

13301

36202

5

后洲街道

0.96

11225

31136

6

新港街道

1.35

11161

33582

5

茶亭街道

0.88

8321

23579

4

洋中街道

0.88

5754

16595

4

苍霞街道

1.07

10000

30566

5

上海街道

2.65

18425

52348

7

义洲街道

0.87

11597

30870

5

宁化街道

2.90

8525

23025

5

本表格资料来自福州地情网(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台江区,闽江下游北港北岸,

介于北纬26°02′—26°05′,东经119°16′—119°22′之间。土地面积1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台江区中部丘陵地稍高,四周低倾,尤以流沙冲积成陆的南部、

东南部、西南部、西部平原地势更低,江岸线全长7800多米。东北与晋安区一河之隔,南与仓山区隔闽江相望,北及西北与鼓楼区毗邻。

福州市台江区县级行政区域界线3条(台江鼓楼线6.482千米,台江晋安线7.37千米,台江仓山线10.98千米),总长24.832千米。东起江滨中大道东头九孔闸,沿光明港至晋安河中心线为界,与晋安区一河之隔;西、南以闽江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与仓山区相望;北以琼东河、东西河、斗池路、上浦路中心线至金山大桥西侧桥下小岛北端至闽江航道中心线,与鼓楼区毗邻,设立和维护31个界桩。

2004年始,福州横街一带(从洋头口南侧至小桥头北侧)进行旧城改造,削平达道路北侧的紫云山(原小桥小学驻地)、文化宫门口北侧的金斗山(原洋中街道办事处驻地)和福州第八中学周围的保福山(民宅)及吉祥山周围(民宅)的小高地等;境内有白马河、白马支河、大庆河、新港河、打铁港、瀛洲河、达道河、三捷河、茶亭河、光明港、光明港一支河、光明港二支河等小内河;以及南公园、茶亭公园、鳄鱼公园、亚峰公园等园内的湖、塘、河浦。

气候特征

台江区,夏季长无酷暑,冬无严寒,2005年平均气温19.6℃,全年无霜期326天,年降水量1342.5毫米,年平均湿度为77%。常年风向多为东南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人口

人口

民国21年(1932年),台江地区总人口为156571人。

民国26年(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至民国34年(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台江地区总人口为100531人,比民国21年(1932年)总人口减少56040人,下降35.79%。民国38年(1949年)1月总人口为155572人,比民国34年(1945年)总人口增加55041人,增长35.34%,总人口恢复到民国21年(1932年)水平。

1950~1953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台江地区总人口界于147234~150786人之间,较为稳定。

1955~1960年,全区总人口从1955年168964人增到1960年222712人,共增加53748人,增长31.81%。

1964年全区总人口达231240人,比1961年总人口222638人增加8602人,增长3.86%。

1970~1974年增管鼓山、东风农业公社等农业地区,总人口达269542人至282998人。

1975年划出鼓山、东风和赤卫农业公社,总人口降至222470人,比1974年总人口减少60528人,下降21.39%。

至1990年全区总人口达274978人,比1978年总人口233601人增加41377人,增长17.71%。

1990年全区总人口比1950年150664人增加124314人,增长82.51%,年平均增加3108人。

台江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为446891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840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8491人,增长21.31%。年平均增长率为1.95%。

台江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49032户,家庭户人口为40868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05人减少0.31人。

2017年末,台江区总户数118273户,户籍人口320790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台江区常住人口为411819人。

民族

台江区常住人口中,聚集了27个民族,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民族相同。汉族人口445758人,占总人口的99.75%;少数民族人口1133人,占0.25%。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长21.45%,少数民族人口下降17.84%,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0.12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0.12个百分点。超过百人少数民族有3个,畲族417人,回族238人,满族119人。

资源

植物资源

台江区有古榕树152株,其中胸径1米以上有70株。最大的一株古榕在打铁垱1号旁边,树围达4米。帮边村还有4株古榕。福州市唯一的一株古紫藤在台江区八一七中路洋中派出所内,高10余米,分2叉,胸径分别为0.5和0.3米,冠幅达30多平方米。福州台江区发电厂厂区的6株樟树和10株榕树穿插相生,形成樟榕林,胸径达0.8米以上。台江区境内重阳木计4株,其中最大的一株,位于福州34中校内,树围为4.4米,高10米,枝繁叶茂,树龄达200年以上。

水资源

台江地区多江河,民国38年(1949年)统计,台江、小桥区较大水井有5口,院落水井617口(占福州市11%)。

福州的第一个水厂——西区水厂于1956年建成,7月1日试通水。

交通

北宋元祐年间之后,福莆(福州至莆田)古道从南门经横山过闽江上浮桥,往南而行,路面以石板或卵石铺砌。

元至治二年(1322年),南面浮桥又改建为石梁桥,使台江地区成为福州往南陆路交通的要道,道路建设逐步发展。但至民国前,地区内仍只有一条可通行轿马的从南门兜至万寿桥(今解放大桥)石板间以沙土的道路;其他有中选南路等75条路、坞尾等40条街、后洲巷等36条巷、鸟弄等166条弄和安庆里等73条里以及城乡结合部的小路,均为石板路或沙土路。

民国3年(1914年),台江地区开始建筑福州市第一条宽9米自水部门直达坞尾街新码头的道路,民国5年1月竣工。后因线路曲迂,又建筑从南门沿茶亭、洋头口转经国货路至南公园的马路,与水部门至新码头路线相接。民国17年,又辟通吉祥山,拓宽南门兜直线至万寿桥的线路。民国22年后,政府对台江地区内道路进行改建、新建。民国34年,全地区有主要道路14条,共长13938米,除形成从北至南起自南门兜,经茶亭街、横街、中亭街至万寿桥头的直线马路外,在东西两侧相对走向的有国货路和洋中路、达道路和下杭路、中平路和台江路等。路面多是洋灰、石板、三夹土、粉磹土等,路宽11~14米之间,可通汽车。

新中国成立后,台江地区从1950年开辟支前路,使之由中平路与闽江水运码头相联接开始,至1990年,先后修建或开辟新工业路、五一路、八一七南路、八一七中路北段、六一路、群众路、连江路、国货路、苍霞路(今青年路)、学军路、达道路、达江路、广达路、白马路、台江路东段、江滨路等道路以及瀛洲立交桥、洋头口立交桥和解放大桥、闽江大桥,全区共有主次干道81条,面积73.8115万平方米,长度30.248千米和2座大桥、2座立交桥。

1994年全区有主干道81条,总长30.25千米。小街巷945条,长97.2千米。境内建有解放大桥、闽江大桥、瀛洲、洋头口立交桥。公共交通汽车有4个始发站、22条线路、77个乘车站点。通往省内外线路102条。16条内河中可通5~30吨船只航道9条,长19千米。客运码头3座,与国内外60多个港口通航;货运码头泊位42个,1994年港区吞吐量125.7万吨。

教育

建国前

五代后梁始设书院,明设私塾,清有社学、义学,清朝后期义塾崛起,文风蔚然。清末,废科举、创新学。辛亥革命后,学堂改称学校,新学发展较快。民国元年(1912年)起,分别开始设立小学、初中、职业学校。

建国后

1950年,社会人士在苍霞洲创办私立榕工中学。

1952年,福商中学,四端中学(初中部)、榕工中学(初中部)、开智中学(高中部)并入,组成福州第四中学。同年8月,政府又接办文山女中,同时,开智中学(初中部)和四端中学(高中部)并入,成立福州第八中学。

1954年,在私立青年会商业职业学校旧址上创办福州十三中学,在开智中学原址上创办福州十四中学。当年,福州四中在校学生数1250人(初中949人,高中301人),教职员工88人;福州八中在校生1171人(初中1043人,高中128人),教职员工85人;福州十三中初中生411人,教职员工59人。

1955年,福州市工商联创办五爱中学,设址国货路,

1956年改为福州十五中学;7月,政府接办私立双江补习学校,改称为福州十七中学。同年,爱国华侨林珠光等在义洲宁化路创办华侨中学(初为初级中学,1958年增办高中,1978年改为福州二十六中学,1983年复名华侨中学)。1958年,福州十四中改办福州冶金学校,

1961年,复办福州十四中。

1962年,由社会人士创办培英(在龙岭顶)、勤工(在隆平路)两所民办中学。

到1965年,培英中学,设6个班,学生301人,教师20人,工友1人;勤工中学设6个班,学生253人,教师16人,工友1人,学制均为3年(初级中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学生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69年底停办。

1963年,在国货路小学附设初中班基础上,创办福州二十三中学。

1965年,在瀛江小学附设初中班基础上,创办福州二十五中学。

1975年,为解决学生人数不断增长与师资校舍紧缺的矛盾,扩增小学加冠初中班。当年,有2所小学扩办加冠初中班38班,学生1854人。

1976年有19所办76班,学生3681人。

1977年有25所办87班,学生3951人。

1978年,为满足青少年入学需要,台江区创办4所区属中学:台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初级中学。学制3年,各校招收10个班,学生450~490人,每班招收45~50人,教师各有30多人。

80年代,辖内部分市属中学高中部改办职业高中,如福州十三中、十七中、二十三中、二十五中的高中职业班改称福州财政金融职业学校、电子职业学校、文教职业学校、交通高级职业中学;华侨中学兼办电子计算机职业高中班。但各职业学校的初中部仍是普通初中。

1988年,福州文教职业学校的普通初中停办,成为专门职业学校。

至1990年,辖内有福州四中、福州八中、福州十三中、福州十四中、福州十五中、福州十七中、福州二十五中和福州华侨中学共8所市属中学,学生总数9185人,其中高中2652人,初中6533人;有台江第一中学,台江第二中学,台江第三中学、台江第四中学共4所区属中学,在校初中生1782人,教职工182人,其中大学本科毕业32人。

至2011年,台江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78576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31605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41134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6951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3306人。

经济

综述

民国时期,台江地区现代工业不多,主要以铁、竹、木行业为主的家庭手工业作坊。

据1949年有关资料记载,当时除福州电力公司及其铁工厂、广福兴、广福利机器厂、福州玻璃厂、蔡大生鞭炮厂、邱德康烟丝厂、美打、松茂、建德肥皂厂等几家小规模的近代私营企业外,私营个体手工业共有1496家,从业人员5341人,资金法币24.5274万元。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进行公私合营外,对私营个体经济采取鼓励、支持、扶植政策,私营个体工业企业得到很大发展。

至1953年12月,全地区私营个体工业、手工业户达到3590户,比解放初期增加1.4倍。

经过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以后,这些私营个体企业遂分别转为公私合营企业或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7年全区组织手工业合作社(组)达122个,职工社员总人数达9737人,工业产值1366.5万元。

1958年,全民办工厂时期,台江区商业、公安、卫生、民政等部门也组织各自的工业企业。

1958~1978年,台江区没有私营个体工业、手工业企业。

据1960年统计资料记载:全区共有商办工厂9家,1331人,年产值1149.42万元;粮食系统3家,686人,年产值324.40万元;民政系统10家,1505人,年产值607.96万元;公安系统1家,186人,年产值270.81万元;卫生系统1家,70人,年产值19.79万元。此后随着历次工业体制的调整,合并与归属划分等情况变化频仍。

"文化大革命”期间,关闭自由市场,取缔个体小商贩。1972年,虽在排尾恢复农、渔民的“三小”市场,但全区农副产品供应紧张,商业经营萎缩情况未见好转。 

1981年,台江区成立商业局。

至1990年全区部门办工业计有17家,职工1052人,年产值1089.89万元,利润32.64万元。固定资产净值303.50万元。

截止 2011年,三次产业比例为第二产业22.25%、第三产业77.75%;全区生产总值247.88亿元,比增1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6.47亿元,比增22.3%;商品销售额727.11亿元,比增25.02%;工业总产值134.55亿元,比增15.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7.94亿元,比增1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6.93亿元,比增7.1%;财政总收入21.48亿元,比增15.6%,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2.89亿元,比增20.9%;合同外资2.3亿美元,比增8.15%;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1.19亿美元,比增6.69%;出口总额12.21亿美元,比增65.17%;进口总额2.5亿美元,比增15.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21元/年,比增14.1%。

2017年,台江区地区生产总值4334693 万元,比增3.00%,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 228658 万元,比增-5.20% ,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060302 万元,比增6.00%。

2018年,台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5.63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94.30亿元,增长7.5%;工业增加值26.65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381.33亿元,增长6.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8170元,增长6.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6.52亿元,增长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3.17亿元,增长4.1%。出口总额76.5亿元,增长3.2%;实际利用外资0.7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3.60亿元,增长3.2%;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6亿元,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518元,增长9.3%。

2019年,预计全区地区生产总值517亿元,增长8.7%;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5.6亿元,增长8.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48亿元,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3亿元,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146亿元,增长20%;进出口总额106.7亿元,增长9.5%;实际利用外资6.24亿元。实现三产增加值439亿元,增长9%,三产占GDP比重超过85%。全年限上商品销售额763亿元,增长26%,限上限下商贸比例由39:61优化至45:55。“苏万宝”商圈完成新一轮景观改造和业态升级

新建成投用商务楼宇40万平方米,新增落户楼宇企业700多家,楼宇空置率由28%降至20%,“律师楼”“保险楼”“商会楼”等特色楼宇品牌进一步打响。全区楼宇经济税收达113亿元,其中金融业税收92亿元,楼宇税收占全区收入比例达77%,楼宇经济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

2019年,台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8.60亿元,同比增长8.4%,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87.55亿元,同比增长2.3%;第三产业增加值451.05亿元,同比增长9.5%。三次产业比为0:16.3:83.7。全区户籍人口318261人,比上年减少963人,流动人口109044人。全区常住人口48.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6万人,同比下降1.2%。全年登记失业率2.14%,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0019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927人,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890人。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7.01亿元,同比增长14.44%,位列全市第一。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7.09亿元,同比增长12.02%,位列全市第一。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20亿元,同比增长17.45%。

2020年,台江区地区生产总值达600.81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7%和5.3%,均居全市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4.99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1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77.7亿元,增长1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3亿元,增长3.5%。

第二产业

2006年全区工业总产值94.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8.6亿元。

2018年,台江区第二产业增加值94.30亿元,增长7.5%;工业增加值26.65亿元,增长8.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6.52亿元,增长9.7%。

第三产业

2006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38亿元。 

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381.33亿元,增长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3.17亿元,增长4.1%。

交通

北宋元祐年间之后,福莆(福州至莆田)古道从南门经横山过闽江上浮桥,往南而行,路面以石板或卵石铺砌。

元至治二年(1322年),南面浮桥又改建为石梁桥,使台江地区成为福州往南陆路交通的要道,道路建设逐步发展。但至民国前,地区内仍只有一条可通行轿马的从南门兜至万寿桥(今解放大桥)石板间以沙土的道路;其他有中选南路等75条路、坞尾等40条街、后洲巷等36条巷、鸟弄等166条弄和安庆里等73条里以及城乡结合部的小路,均为石板路或沙土路。

民国3年(1914年),台江地区开始建筑福州市第一条宽9米自水部门直达坞尾街新码头的道路,民国5年1月竣工。后因线路曲迂,又建筑从南门沿茶亭、洋头口转经国货路至南公园的马路,与水部门至新码头路线相接。民国17年,又辟通吉祥山,拓宽南门兜直线至万寿桥的线路。民国22年后,政府对台江地区内道路进行改建、新建。民国34年,全地区有主要道路14条,共长13938米,除形成从北至南起自南门兜,经茶亭街、横街、中亭街至万寿桥头的直线马路外,在东西两侧相对走向的有国货路和洋中路、达道路和下杭路、中平路和台江路等。路面多是洋灰、石板、三夹土、粉磹土等,路宽11~14米之间,可通汽车。

新中国成立后,台江地区从1950年开辟支前路,使之由中平路与闽江水运码头相联接开始,至1990年,先后修建或开辟新工业路、五一路、八一七南路、八一七中路北段、六一路、群众路、连江路、国货路、苍霞路(今青年路)、学军路、达道路、达江路、广达路、白马路、台江路东段、江滨路等道路以及瀛洲立交桥、洋头口立交桥和解放大桥、闽江大桥,全区共有主次干道81条,面积73.8115万平方米,长度30.248千米和2座大桥、2座立交桥。

1994年全区有主干道81条,总长30.25千米。小街巷945条,长97.2千米。境内建有解放大桥、闽江大桥、瀛洲、洋头口立交桥。公共交通汽车有4个始发站、22条线路、77个乘车站点。通往省内外线路102条。16条内河中可通5~30吨船只航道9条,长19千米。客运码头3座,与国内外60多个港口通航;货运码头泊位42个,1994年港区吞吐量125.7万吨。

商贸经济

台江历来是福建农副产品集散地,是商业贸易“黄金地段”。北宋始,福州商船从闽江出海对外贸易。明代,成为“华夷杂处,商贾云集”的集市,商号林立,交易活跃。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后,外国商人在台江开洋行,辟航运,台江成为进出口货物集散地。境内工艺品、民间乐器、日用品出口东南亚各地。

20世纪90年代始,台江树立“大市场、大商业、大流通”观念,加快市场建设步伐,形成“三大商贸圈”以及现代化、国际化商品流通网络和经济信息网络,从传统商业逐步向现代商贸发展。2005年,全区有27个集贸市场,营业额56.109亿元;区直网点215家,销售额210亿元。台江中部、东部、西部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一派欣欣向荣。

区位优势

台江区自然条件优势,历史悠久,为国务院批准的经济开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省商贸中心区。经济实力雄厚,市场商贸繁荣,基础设施完善,投资环境优越,两个文明建设成效显着。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机遇,致力于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商贸、推进大旅游。

一线(江滨大道沿线)、两翼(东部的鳌峰商贸加工区和西部的台西科技园)、三大商贸圈(中部的商贸中心、美食中心、娱乐休闲中心和新中亭街、东部鳌峰洲副食品批发走廊、西部的科技工业品交易市场)充满无限商机,不仅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座古老的文化城区,更是一块跳跃着现代都市脉搏,微型机勃勃、商贾云集的“黄金地”。台江在继续巩固壮大台农、中亭街、大利嘉城等传统商圈,加大万宝商圈和八一七路城市中轴线商业街培育力度的同时,将进一步整合码头周边资源,着力打造"滨江旅游街区"。

根据最新规划,台江区"滨江旅游街区"东起闽江大桥,西至青年会广场,南邻闽江,北至台江路,以台江旅游码头为核心,以元洪城为龙头,以青年会广场等休闲娱乐设施为依托,通过改造南星澡堂、台江影院等节点,完善解放大桥至闽江大桥之间的岸线景观,充分发挥闽江北岸沿线旅游资源,将商贾、饮食和码头等台江三大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以经营高档商品为主,历史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功能齐全的商旅互协性商业休闲游憩街区。目前,台江旅游码头建设和游船招商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城区面貌

“纸褙福州城”的俗谚出自古老的台江地区,是台江木构房屋的真实写照,这些简陋木屋,导致火患频仍,人民罹难。

20世纪80年代始,台江区委和区人民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旧城改造,鼓励支持群众集资、引进外资,搞好内联“三管齐下”方式,“三头齐进”,大规模推进旧城改造步伐。1999年10月,完成福州城市建设史上最大拆迁、最大安置量的江滨大道台江段拆迁安置任务,拆迁各类建筑面积24.7万平方米,安置拆迁户3948户,1.2万余人。

“十五”期间,全区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9亿元,建成鳌峰苑、中亭街、苍霞新城、世贸外滩花园、君临闽江等一批重点楼盘,其中先后投入近20亿元进行成片旧屋区改造,拆迁改造面积达66余公顷,使1.8万户,2万人的居住条件得以改善。

城市基环境不断改善。台江城区建设坚持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并重,加强城市绿化保护,有37个社区达到绿色社区标准,新增绿地7公顷。“蓝天、碧水、绿园、安静、洁净”五大生态城市建设工程成效显着。城市废气、污水处理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锅窑炉烟气黑度、烟尘排放浓度100%达标,市容市貌大为改观。

社会事业

文化

明、清代,台江地区设戏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苍霞洲开始出现营业性戏园——广裕楼(也称广聚楼),演戏不定期,也不排座,场中摆有方桌,每方桌6人席位,边饮酒边看戏。随后苍霞洲又兴建广福楼戏园(不久改为电影院)。民国4年(1915年),在台江建有瀛洲大世界戏园、大舞台戏园、歌舞台戏园、广声车馆兼戏园;在双杭夏醴泉建有陶陶居茶室兼戏园。民国7年,福建督军李厚基在南公园开庆祝会,把园中的桑拓馆、望海楼均改为戏园,后亦成为营业性戏园。30~40年代,曾在台江地区内开业的有大罗天、台江、三山、天华、天声、中心戏院和广星、大光、启明电影院、大世界戏园以及广裕楼戏园、仰文楼群芳会(戏园)、歌舞台(戏园)、大声舞台(戏园)等。苍霞洲基督教青年会小礼堂,也于周末、星期天放映电影。

新中国成立后,大罗天戏院改为电影院。台江、三山、天华、中心戏院改为剧场,其中台江戏院改名为解放剧场。1951年元旦,在台江路新建福州闽南影院。1952年2月,大罗天电影院被福州市总工会接管,为福州市劳动人民文化宫(1954年迁八一七中路)。1953年,福州闽南影院改为福州市闽江电影院。1954年,福州市工人文化宫第一、第二礼堂陆续建成。1956年,闽江电影院改称台江电影院。1959年,福州市文化局在台江路东段兴建文艺影剧院,1963年又在南公园兴建南公园影剧院。1990年,全区有台江电影院,天华、中心剧场,文艺、台江区文化馆影剧院;福州市工人文化宫第一和第二、台江区教工、福州市公交公司、福建省交通厅礼堂,福州市交通、轮工、建工、运输俱乐部;南公园声雅廊中心共15家,各有1000人左右的座位。

“2013年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在福州开展,本次活动由福建省文化厅、省台办、福州市有关方面联合主办。由长乐和台湾原风文化艺术团联袂打造的原住民表演《祭典歌舞》,由鼓楼区和台湾花莲原乡舞蹈团倾情奉献的原住民歌舞《欢乐满山谷》。台湾部分民间舞蹈家共同演绎民俗舞蹈《里山外山新春乐》。

推动古厝保护制度化运作,完善古厝档案资料库,全面完成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工作。新增永德会馆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修缮保护文保单位22处、历史建筑8处、传统风貌建筑27处,修缮数量为历年之最。上下杭、苍霞、南公园三大片区保护建设加快推进,生顺茶栈、罗氏绸布庄旧址、浣花庄等一批极具乡愁的老建筑完成修复,苍霞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将于春节前开街;南公园历史建筑群保护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保留不可移动文物11处、历史风貌建筑30处。大力推进古厝活化利用,海丝文化博物馆、福州美术馆、台江码头文化博物馆等一批优秀文化展示平台纷纷走进古厝,举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分论坛”“闽菜文化展”等活动近百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增市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2个、市级非遗传承人6名、区级非遗传承人14名,耳聋伯元宵获评省级非遗项目,台江区非遗展示馆建成开放。

科技

2019年,台江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7家、省级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7家,信息软件业税收增速25%。鼓励科技创新,科技经费支出增长9%,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市级专家工作站2家,专利授权量445件,筑梦之星获评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卫生

民国时期,台江地区私人诊所有中医、西医、草药医3种。全区100多家中医均是私人开业医,多是祖传。

1951年3月,大部分西医私人诊所、私人医院组成19个联合诊所。1958年7月,全区所有私人开业的中医、西医、草药医都参加“大联合”,组成集体所有制的医疗机构、制药厂。私人诊所暂不存在。1963年,国家政策允许,有233名医务技术人员,其中中医(含草药医)117人、西医42人、牙医3人、医士15人、护士2人、助产士12人、牙技士30人、接生员12人,经批准退出集体医疗机构,开设私人诊所。“文化大革命”中,私人诊所被取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恢复,至1990年,全区经审查批准开业的各类私人诊所有136家。

2019年,台江区继续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工程,“一院一品”基层特色科室实现街道全覆盖,顺利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

截止2010年台江区省级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共有81家:

医院类型

医院名称

综合三甲医院

福建省立医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专科三甲医院

福建省肿瘤医院

福建省人民医院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

福州市传染病医院

福州结核病防治院

福州市第二医院

综合三级乙等医院

解放军476医院

武警福建省总队医院

福建省建新医院

福州市第一医院

专科三乙医院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福建省皮肤病性病防治院

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

福州市中医院

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

综合二甲医院

福建省老年医院

福建省级机关医院

福州市第八医院

综合二乙医院

福建省煤矿中心医院

福建省金鸡山工人温泉疗养院

福州市鼓楼区医院

福州大学医院

福州市晋安区医院

福州市第六医院

福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

福州市第七医院

福州市台江医院

综合一甲医院

福建师范大学医院

福建农林大学医院

厦门航空有限公司福州分公司航卫处

福建省中医学院国医堂

福建蜂疗医院

福建省军区门诊部

福州口岸门诊部

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卫生室

福建省中医院研究院综合门诊部

福建省医学会西洪门诊部

仓山区中医院

台江区中医院

鼓楼区中医院

福州国际航空港有限公司医疗中心

福建省军区门诊部

福建省邮电管理局门诊部

其他

福州东南眼科医院

福州福兴医院

福州华安医院

福州市精神病疗养院

西岸门诊部

康凯诊所

民凤诊所

福州鼓楼榕桦医院

福建医学科学研究所门诊部

福建汽车运输总公司闽运诊所

本表格资料均来源于台江区人民政府网

医疗机构

教育

建国前

五代后梁始设书院,明设私塾,清有社学、义学,清朝后期义塾崛起,文风蔚然。清末,废科举、创新学。辛亥革命后,学堂改称学校,新学发展较快。民国元年(1912年)起,分别开始设立小学、初中、职业学校。

建国后

1950年,社会人士在苍霞洲创办私立榕工中学。

1952年,福商中学,四端中学(初中部)、榕工中学(初中部)、开智中学(高中部)并入,组成福州第四中学。同年8月,政府又接办文山女中,同时,开智中学(初中部)和四端中学(高中部)并入,成立福州第八中学。

1954年,在私立青年会商业职业学校旧址上创办福州十三中学,在开智中学原址上创办福州十四中学。当年,福州四中在校学生数1250人(初中949人,高中301人),教职员工88人;福州八中在校生1171人(初中1043人,高中128人),教职员工85人;福州十三中初中生411人,教职员工59人。

1955年,福州市工商联创办五爱中学,设址国货路,1956年改为福州十五中学;7月,政府接办私立双江补习学校,改称为福州十七中学。同年,爱国华侨林珠光等在义洲宁化路创办华侨中学(初为初级中学,1958年增办高中,1978年改为福州二十六中学,1983年复名华侨中学)。1958年,福州十四中改办福州冶金学校,1961年,复办福州十四中。

1962年,由社会人士创办培英(在龙岭顶)、勤工(在隆平路)两所民办中学。

到1965年,培英中学,设6个班,学生301人,教师20人,工友1人;勤工中学设6个班,学生253人,教师16人,工友1人,学制均为3年(初级中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学生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69年底停办。

1963年,在国货路小学附设初中班基础上,创办福州二十三中学。

1965年,在瀛江小学附设初中班基础上,创办福州二十五中学。

1975年,为解决学生人数不断增长与师资校舍紧缺的矛盾,扩增小学加冠初中班。当年,有2所小学扩办加冠初中班38班,学生1854人。

1976年有19所办76班,学生3681人。

1977年有25所办87班,学生3951人。

1978年,为满足青少年入学需要,台江区创办4所区属中学:台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初级中学。学制3年,各校招收10个班,学生450~490人,每班招收45~50人,教师各有30多人。

80年代,辖内部分市属中学高中部改办职业高中,如福州十三中、十七中、二十三中、二十五中的高中职业班改称福州财政金融职业学校、电子职业学校、文教职业学校、交通高级职业中学;华侨中学兼办电子计算机职业高中班。但各职业学校的初中部仍是普通初中。

1988年,福州文教职业学校的普通初中停办,成为专门职业学校。

至1990年,辖内有福州四中、福州八中、福州十三中、福州十四中、福州十五中、福州十七中、福州二十五中和福州华侨中学共8所市属中学,学生总数9185人,其中高中2652人,初中6533人;有台江第一中学,台江第二中学,台江第三中学、台江第四中学共4所区属中学,在校初中生1782人,教职工182人,其中大学本科毕业32人。 至2011年,台江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78576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31605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41134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6951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3306人。

2019年,光明小学等11个学校建设修缮工程全面完成,治理回收小区配套幼儿园11所,新增公办及普惠性幼儿园学位3700多个,学前教育普惠率达81%。

民俗文化

民俗风情

春节:企事业单位多是举行新春团拜会、茶话会、亲友之间走访,多说“新年好”或“拜年、拜年”。 

元宵节:举行民间踩街活动,有龙灯、舞狮、高跷、地下坪、十番、陆地行舟等。 

“拗九节”:也称孝顺节,有“送九”习惯,送一碗“拗九”粥,加2个鸭蛋,一束线面,一碗蒸猪蹄。

“乞巧”:也称七月七夕,煮熟或砂炒蚕豆,有互送蚕豆之习俗。

“除夕”:即春节过年,家家设宴团聚,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零点后竞放烟花爆竹,以迎新年。 

音乐文化

福州茶亭十番音乐发源于福州市台江区的茶亭街。它位于台江区的北部,是福州城有名的手工艺街。据清乾隆年间郑洛英诗集《耻虚斋诗抄》中《榕城之夕竹枝词》描写十番的诗里曾记载道:“闽山庙里夜入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摈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这些诗句足以体现当时十番音乐在福州民间热闹、欢乐的盛况。并记载了福州十番音乐在清乾隆年间已极具规模,流行于福州城。 

关于福州十番音乐的由来及其演变,在很早前,福州民间盛行舞龙灯。后来,这种用来伴奏的打击乐逐渐分化出来,成为单独演奏。演奏时,使用的乐器有狼串、大小锣、大小钹等五件。在元宵踩街、迎神赛会、婚丧寿喜时敲打一番。当装点仪式还显得单调感到不满足时,便考虑加进管弦乐器,包括笛子、逗管、椰胡,同时加进了清鼓、云锣。为求得音量上的平衡,每种管弦乐器多用双数,即双笛。双管、双胡。 

对外交流

截至2008年2月25日,台江区先后与53个省内外城市(区)缔结友好城区关系:

所属省市

友好城区

所属省市

友好城区

北京

崇文区

江西

东湖区

西湖区

上海

静安区

宁夏

金凤区

隆德县

天津

和平区

河南

西工区

西工区

湖北

江汉区

应城市

沙市区

黑龙江

道里区

永红区

重庆

江北区

湖南

张家界市永定区

北区

江苏

金阊区

沧浪区

钟楼区

北塘区

云南

五华区

浙江

拱墅区

下城区

江东区

白下区

辽宁

铁西区

中山区

河北

海港区

路北区

桥东区

青海

城西区

陕西

新城区

碑林区

临潼区

广东

越秀区

山东

槐荫区

菏泽市

内蒙古

玉泉区

山西

北城区

迎泽区

晋城市城区

四川

成华区

福建

思明区

鼓浪屿管委会

三元区

尤溪县

贵州

云岩区

台江县

芗城区

鲤城区

古田县

上杭县

本表格资料均来源于福州台江政府网

对外交流

城区建设

北宋以后,台江街市逐步形成,民宅多为木结构,以“柴栏厝”形式较多。清末至民国时期,除少量商业、宗教、学校的建筑物为砖木或砖混结构外,大部分地区多搭盖简陋低矮的棚屋,火患频仍,“纸褙福州城”的俗称即出于此。

50年代台江区有木结构房屋54片,面积占福州市区木结构房屋的60%;70年代人均住房不及4平方米,危房多成为突出问题。50~70年代,依靠国家投资兴建一批公房,但数量很有限。80年代起采取私人建房、营建商品房和改造旧棚屋区和沿街危房办法,至1994年,全区私人建房9805户、建筑面积62.26万平方米,改造20多片木屋区,建成新村1000多座,形成上海、黎明、凤凰、建海、宁化、红星、迎晖、连潘、鳌峰、江滨、银湘浦等新村群。

同时建成华联商厦、江滨大厦等高层商贸建筑。全区绿化地面积205.45公顷,绿化复盖率14.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7平方米。有公园8个,面积20.27万平方米;小游园9处,面积8091平方米。全区实现“烟尘控制区”,8个街道实现“噪音达标街道”。

1994年全区有主干道81条,总长30.25公里。小街巷945条,长97.2公里。境内建有解放大桥、闽江大桥、瀛洲、洋头口立交桥。公共交通汽车有4个始发站、22条线路、77个乘车站点。通往省内外线路102条。16条内河中可通5~30吨船只航道9条,长19公里。客运码头3座,与国内外60多个港口通航;货运码头泊位42个,1994年港区吞吐量125.7万吨。

2019年,台江区启动实施260个、总投资35亿元的新一轮城市品质提升项目。水系治理加快清盘扫尾,12条内河全面整治提升,22个串珠公园建成开放。高标准整治荷塘路等20条小街巷、南禅新村等20个老旧小区,同步推进100条道路通信缆化下地、47处零星绿地建设、120处拆墙透绿。闽江北岸中央商务区、太平汀洲、柔远雅苑等片区路网实现贯通。两大商务区标识系统基本建成,滨江市民广场及商务区休闲景观平台加快建设。上下杭等10个重点区域61栋精准景观整治全面落实,顺利完成国庆70周年焰火晚会和灯光秀等重大任务。

完成了南公园、同晖两片最大的旧屋区改造,打通了23条遗留多年的断头路、瓶颈路,破解了卫生脏乱差、占道经营、夜排档等城市管理顽疾。海峡金融商务区灯光秀连续两年登上央视,空气优良率创近年来新高。“最靓闽江北、最旺苏万宝、最美白马河、最红中平路”成为有福之州不可或缺的风景线。

荣誉

台江区荣获“福建省科普示范区”称号。 

2021年10月,台江区入选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度福建省城市发展“十优”区。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