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鵝口瘡

小兒鵝口瘡

嬰兒口腔疾患
小兒鵝口瘡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這種真菌有時也可在口腔中找到當嬰兒營養不良或身體衰弱時可以發病。多由于乳具消毒不嚴,乳母乳頭不潔或喂奶者手指污染所緻,也可在出生時經産道感染。長了鵝口瘡,寶寶的口腔會有疼痛的感覺,寶寶會因此而拒絕吃奶。
    中醫病名: 外文名:thrush 别名:雪口病白念菌病,雪口病,白念菌病 就診科室:五官科 多發群體: 常見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 常見症狀: 傳染性: 傳播途徑: 中文名:小兒鵝口瘡 病原學:小兒口腔不衛生 臨床表現:口腔痛、咽炎、舌炎、龈炎。 預防措施:産婦有陰道黴菌病的要積極治療,切斷傳染途徑,嬰幼兒進食的餐具清洗幹淨後再蒸10~15分鐘,哺乳期的母親在喂奶前應用溫水清洗乳暈;而且應經常洗澡、換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時要先洗手

臨床表現

局部表現為口腔黏膜出現白色乳凝塊樣物,初呈點狀或小片狀,可逐漸融合成大片,不宜擦去,周圍無炎症反應,強行拭去可見

充血性創面。患處不痛,不流涎。輕者無全身症狀。

嚴重者可累及消化道或呼吸道,引起真菌性腸炎或真菌性肺炎。

簡介

小兒鵝口瘡(thrush)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moniliasis),鵝口、雪口、鵝口疳、鵝口白瘡。是由真菌傳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見于多見于新生兒、嬰兒洩瀉及營養不良或麻疹等病後期的口腔疾患之一。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這種真菌有時也可在口腔中找到當嬰兒營養不良或身體衰弱時可以發病。新生兒多由産道感染,或因哺乳奶頭不潔或喂養者手指的污染傳播。

《諸病源候論》卷五十:“小兒口裡所起白屑,乃至舌上成瘡,如鵝口裡,世謂之鵝口。”為多見于新生兒、嬰兒洩瀉及營養不良或麻疹等病後期的口腔疾患之一。主症為口腔舌上滿布白色糜點,形如鵝口,故名。脾開竅于口,脾經郁熱,循經上行,熏于口舌而緻。治宜清熱瀉火,用瀉黃散加生地、黃連。脾熱導緻胃陰不足者,宜益氣養陰,用益胃湯。并用青黛、兒茶或冰硼散、錫類散,塗拭患處。

嬰兒口腔兩側黏膜或舌頭上有時會出現狀似奶塊的白色片狀物,而且不易去除。這是由是一種黴菌(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患,醫學上稱為鵝口瘡。

病理

鵝口瘡好發于新生兒、小嬰兒,特别是長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者。鵝口瘡可發生于口腔的任何部位,以舌、頰、軟腭、口底等處多見。首先有粘膜充血、水腫,口内有灼熱、幹燥、刺激等症狀。經過1-2天,粘膜上出現散在白色斑點,狀如凝乳,呈半粘附性略微高起。随後,小點逐漸融合擴大,成為形狀不同的斑片。最後斑片又相互融合。經過數日,白色斑塊的色澤,轉為微黃,日久則可變成黃褐。

白色斑片與粘膜粘連,不易剝離,若強行撕脫,則暴露出血創面,但不久又被新生的斑片所覆蓋。患者有口幹、燒灼感及輕微疼痛。有時可出現患兒煩燥拒食,啼哭不安等情況,一般全身反應不明顯,部分患者可有體溫升高。如果治療不及時病變可向口腔後部蔓延至咽、氣管、食道。引起食道念珠菌病和肺部的念珠菌感染,同時出現吞咽困難。少數病例病菌可進入血液循環,成為白色念珠菌敗血症,病情危重,偶爾可引起心内膜炎、腦膜炎等嚴重疾病。

病因

多由于乳具消毒不嚴,乳母乳頭不潔或喂奶者手指污染所緻,也可在出生時經産道感染。或見于腹瀉、使用廣譜抗生素或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患兒。在新生兒室中可引起流行。

母親

1.準媽媽産道有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通常寄生在人體的皮膚、腸道,以及女性的陰道中,如果準媽媽孕前有白色念珠菌陰道炎,那麼就要及時治療。有統計表明,正常新生兒的鵝口瘡有99%是出生經過産道時,接觸到媽媽陰道附近的念珠菌而造成的感染。

2.新媽媽壓力過大。當了新媽媽後,總要擔心寶寶的照料、喂養等問題,心理、生理上的壓力明顯增大,再加上自己身體還沒有完全恢複好,即使沒有出現生病的狀況,過大的壓力同樣會導緻新媽媽抵抗力下降,念珠菌增多或感染幾率加大。

3.口服抗生素,接受化學治療而導緻的免疫力下降。

嬰兒

1.身體抵抗力還不夠強大。新生寶寶的口腔黏膜嬌嫩,抵抗力弱,稍有擦損,都會使病菌有機可乘,侵入寶寶的傷口繼發感染。

2.盲目用藥。現代醫學證實,嬰幼兒患鵝口瘡還與長期、盲目使用廣譜抗生素、類固醇藥物有關,造成嬰幼兒體内正常菌群的紊亂。

檢查診斷

真菌感染引起的鵝口瘡原因比較單純,不需要進行其他方面的檢查,如果寶寶的鵝口瘡反複發作,取少量白色黏膜化驗,找到白色念珠菌菌絲及孢子,是實驗室鵝口瘡診斷依據。通過檢驗能夠确定酵母菌的類型,以便醫生能更準确給寶寶用藥。

鑒别

鵝口瘡與奶塊的區别

寶寶吃奶後,口腔内會殘留奶液,如果沒有及時清潔,會形成奶塊,這與鵝口瘡有一些相似,對缺乏經驗的新手父母來說,區别它們的辦法就是:用濕棉簽輕輕擦拭,白色塊狀物消除,是奶塊;假如擦除困難,或擦除後會留有紅色創口,則表示寶寶患了鵝口瘡。

并發症

長了鵝口瘡,寶寶的口腔會有疼痛的感覺,寶寶會因此而拒絕吃奶,造成食量減少,體重增長緩慢的結果如果鵝口瘡擴散到口腔的後部,有可能“殃及”食道,食道是食物由口腔輸送到胃裡的管道,食管一旦受到牽連,寶寶吞咽東西就會感到不舒服,甚至會因為怕疼連水都拒絕喝。這樣寶寶就有可能出現脫水。如果不及時治療,酵母菌還可能波及身體的其他部位,當然彌漫性酵母菌感染,是十分罕見的。如果真遇到這種情況,需要采用更有效的抗真菌治療。

治療

藥物治療

局部用藥

鵝口瘡比較容易治療,可用制黴菌素研成末與魚肝油滴劑調勻,塗搽在創面上,每4小時用藥一次,療效顯著。局部用藥鵝口瘡比較容易治療,可用制黴菌素研成末與魚肝油滴劑調勻,塗搽在創面上,每4小時用藥一次,療效顯著。

全身用藥

症狀嚴重的孩子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藥物,如制黴菌素或克黴唑等,進行綜合治療。全身用藥:症狀嚴重的孩子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藥物,如制黴菌素或克黴唑等,進行綜合治療。飲食衛生:保持餐具和食品的清潔,奶瓶、奶頭、碗勺等專人專用,使用後用堿水清洗,煮沸消毒。母乳喂養者每次喂奶前,母親應先洗手,清潔乳頭。

營養供給:應選擇容易消化吸收、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并适當增加維生素B和C的供給,如動物肝髒、瘦肉、魚類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等。用弱堿性溶液如2%-5%碳酸氫鈉(小蘇打)清洗塗擦冰硼油(中藥冰硼散做成糊狀蜜劑)制黴菌素混懸劑等效果良好,加強營養特别适量增加維生素B2和C。嬰兒室應注意隔離和哺乳的消毒以預防傳播。

鵝口瘡多見于新生兒以及慢性腹瀉、營養不良的孩子,或長期使用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孩子,以及奶頭、食具不衛生,使黴菌侵入口腔黏膜。這些孩子機體抵抗力普遍較差,如果口腔護理不當,白色念珠菌容易入侵并大量繁衍。兩側頰黏膜、舌、面、牙龈以及上颚等處可見白色點狀或片狀膜樣物,不易拭去,強行去除,其下方可見不出血的紅色創面。嚴重的鵝口瘡患兒,口腔内猶如白色雪花層層疊疊,壅塞咽喉,影響呼吸,患兒煩躁不安、拒食。 

按摩治療

常用手法

1、清天河水300次,退六腑300次。

2、清肝經300次,清心經300次,揉小天心50次。

3、患兒俯卧,家長以手掌蘸少許麻油,沿脊柱兩側以小魚際着力上下推擦背、腰部,以熱為度。

4、清胃經50次,揉闆門50次,然後,從橫紋推向闆門20次。

5、按揉大椎穴1分鐘。

随證加減

1、心脾郁熱型:口腔粘膜布滿白屑,白屑周圍紅暈較甚,伴心煩口渴,面赤,口臭,大便幹結,小便短赤,舌尖紅,苔黃。常用手法加①清脾經200次,清心經加至500次。②推下七節骨300次。③按揉心俞、脾俞各1分鐘。

2、脾虛濕盛型:口腔粘膜布滿白屑,周圍紅暈色淡,伴面色白,身體瘦弱,四肢欠溫,口唇色淡,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膩。常用手法加①摩中脘5分鐘。②補脾經300次,揉闆門加至100次。③按揉脾俞、胃俞穴各1分鐘。④按揉足三裡穴1分鐘。

食療

脾胃積熱型

該型臨床表現為唇舌或頰内齒龈及腭處出現大小不等的黃白色潰爛斑點,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微突起,呈鮮紅色,患兒常因病損處疼痛而不能進食。脾胃積熱型口瘡宜選清熱解毒、通便瀉火之藥膳治療。

1、番茄汁:取番茄數個洗淨,用沸水浸泡1小時後剝皮,再用潔淨紗布絞擠汁液,取汁含口呐,每日3-4次,每次1小時。

2、糖漬西瓜汁:将西瓜肉去籽切成條,暴曬至半幹,加白糖拌勻,再暴曬至幹,加白糖适量食用,每日3-4次。

心火上升型

該型臨床表現為舌尖糜爛或潰瘍,色紅疼痛,進食困難,患兒常口幹欲飲,煩燥不安,心火上升型口瘡宜選用清心瀉火之藥膳治療:

1、茶葉冬瓜湯:取鮮荷汁一塊,鮮冬瓜500克,加水煲湯,食鹽水少許調味,飲湯食冬瓜,每日3-4次。

2、葉燈芯乳:取淡竹葉6克,燈芯草1.5克,水煎取汁10毫升,兌乳汁中拌勻服用,每日數次,不拘多少。

虛火上浮型

該型臨床表現為口腔潰爛,斑點較少,表面呈黃白色,病損周圍顔色淡紅,患兒常有神疲顴紅、虛煩口幹等表現。虛火上浮型口瘡宜選用滋陰降火之藥膳治療,常用冰糖銀耳羹:取銀耳10-12克,洗淨後放在碗内加開水浸泡,待銀耳泡至發脹後,揀出雜物,再加适量冷開水及冰糖,放鍋内蒸熟,食銀耳飲汁,每日一次。

飲食衛生

保持餐具和食品的清潔,奶瓶、奶頭、碗勺等專人專用,使用後用堿水清洗,煮沸消毒。母乳喂養者每次喂奶前,母親應先洗手,清潔乳頭。

采用人工喂養時,每次奶瓶、奶頭用後都要清洗幹淨,并煮沸消毒。其他喂奶用的物品,如小毛巾等都要與成人分開,每次用後煮沸消毒,太陽曬幹。平時大人喂奶前或接觸寶寶前都要注意洗淨雙手,做到預防為主。新生兒口腔的上腭中間及牙龈上有的可出現黃色的小顆粒或黃色的小結節,主要是上皮細胞堆積所緻,俗稱“馬牙”或“鼓氏珠”。這都是生理現象,千萬不要用棉簽擦拭或用針挑破。一般數周後會自行消退。

營養供給

應選擇容易消化吸收、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并适當增加維生素B和C的供給,如動物肝髒、瘦肉、魚類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

生活調理

1、注意口腔衛生,哺母乳者,喂奶前把乳頭擦洗幹淨,食具應嚴密消毒。

2、多飲水,不要食用過冷過熱及過硬的食物,以減輕對口腔粘膜的刺激。

3、因長期使應廣譜抗菌素,引起菌群失調者,應盡快停止用藥。

4、給患兒添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糾正其營養不良的情況。

5、按摩治療的同時,應配合服用清熱解毒類的藥物如六神丸等,也可外用冰硼散等中成藥。

預防措施

先看看這些引起鵝口瘡的念珠菌是怎麼來的吧。這些肉眼看不見的黴菌主要來自産婦陰道、帶菌的醫護人員以及沒有經過嚴格消毒的奶瓶和尿布。寶寶的口腔粘膜接觸到這些被黴菌污染過的東西後就會引起局部的感染。所以剛做母親的産婦,和嬰兒室醫護人員應該注意個人衛生,母親喂奶前應該洗手并用溫水擦幹淨自己的奶頭,醫護人員每次接觸孩子以前也要把自己的手洗幹淨;每次用奶瓶前要經過沸水消毒。

1、産婦有陰道黴菌病的要積極治療切斷傳染途徑。

2、嬰幼兒進食的餐具清洗幹淨後再蒸10-15分鐘。

3、哺乳期的母親在喂奶前應用溫水清洗乳暈,而且應經常洗澡換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時要先洗手。

4、對于嬰幼兒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曬,寶寶的洗漱用具盡量和家長的分開并定期消毒。

5、幼兒應經常性地進行一些戶外活動以增加機體的抵抗力。

6、在幼兒園過集體生活的嬰幼兒用具一定要分開不可混用。

7、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抗生素。

8、新生兒防治:新生兒口腔有鵝口瘡,可用棉花千蘸些制黴菌素溶液(每10毫升冷開水中含20萬單位制黴菌素)塗在口腔患處,或用1%龍膽紫塗口腔;或用2~3%碳酸氫鈉(小蘇打)溶液洗口腔;或塗些冰硼散或硼砂甘油。以上藥物每天可塗3~4次。

吃奶後用1%龍膽紫溶液滴于新生兒的舌下,讓其舌頭活動而轉塗到整個口腔。一般每日滴2~3次,同時補充複合維生素B和維生素C,每日二次,每次各一片,壓碎成粉,加水溶解後喂。

新生兒鵝口瘡是可以預防的,平時隻要注意口腔護理,每次喂奶後再喂幾口溫開水,可沖去留在口腔内的奶汁,這樣黴菌就不會生長了,此外,于每次喂奶前,先将奶頭揩淨,雙手也要洗幹淨。新生兒所用食具,應煮沸消毒後才可使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