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型人格障礙

依賴型人格障礙

過分依賴的行為表現
依賴型人格障礙是一種以高度依賴為主的行為表現,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小鳥依人、楚楚動人,但是這種情況是有一個明顯的界限的,之所以稱之為障礙,是到了一種常人無法達到的極端,例如:任何決定由他人決定,自己毫無主見,拒絕成長,喜歡被保護,一個人時會感到孤獨、孤單,希望被關注寵溺,毫無底線的依賴。這種關系如果一旦破裂,就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例如:以死相逼、自殺自殘等自我傷害等表現。
    中醫病名: 外文名: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别名: 就診科室:精神心理科 多發群體: 常見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幼年時期兒童離開父母難以生存,在兒童印象中保護他、養育他、滿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萬能的,必須依賴他們 常見症狀:無主見、無助感、被遺棄感、無獨立感、過度容忍、害怕孤獨、難以接受分離、易受傷害 傳染性:無傳染性 傳播途徑: 判斷标準:符合人格障礙的診斷标準 特征:以過分依賴為特征

症狀表現

表現為請求或願意他人為自己生活中大多數重要事情做決定;将自己的需求附屬于所依賴的人,過分順從他人的意志;甯願放棄自己的個人趣味、人生觀,隻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時刻得到别人對他的溫情就心滿意足了;不願意對所依賴的人提出要求,即使是合理的要求,也處處委曲求全;由于過分害怕不能照顧自己,在獨處時總感到不舒服或無助;沉陷于被關系親密的人所抛棄的恐懼之中,害怕孤立無援;沒有别人過分的建議和保證時做出日常決定的能力很有限,總把自己看作無依無靠、無能的、缺乏精力的。

診斷标準

符合人格障礙的診斷标準。

以過分依賴為特征,并至少有下列3項:請求或同意讓人為自己生活中大多數重要事情做決定;将自己的需求附屬于所依賴的人,過分順從他人的意願;不願意對所依賴的人提出即使是合理的要求;由于過分害怕不能照顧自己,在獨處時感到不舒服或無聊;沉陷于被關系密切的人所抛棄的恐懼中,害怕隻剩下他一人來照顧自己。

形成原因

理學觀點認為:依賴型人格源于人類發展的早期。幼年時期兒童離開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兒童印象中保護他、養育他、滿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萬能的,他必須依賴他們,總怕失去了這個保護神。這時如果父母過分溺愛,鼓勵子女依賴父母,不讓他們有長大和自立的機會,以緻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會逐漸産生對父母或權威的依賴心理,成年以後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總是依靠他人來作決定,終身不能負擔起選擇采納各項任務、工作的責任,形成依賴型人格。

治療與預防

人格障礙的治療由于人格障礙的本質和發生原因尚未解決,因此對治療作用的評價不一。在人格障礙的治療上應該清除無能為力的悲觀論點,采取積極的态度進行矯治。人格障礙的主要治療原則是在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的基礎上着重強調人格重建,改善病人的社會和心理環境,使其适應社會。

藥物治療

總的來說,沒有一種藥物對人格障礙治療有效。但出現異常應激與情緒反應時臨時少量對症用藥是很有幫助的,某些藥物可用減輕某些症狀。這種方法并非一勞永逸,并且對于改善其他症狀療效不佳,因為與人格障礙有關的問題本來就很頑固,所以對藥物治療有效的症狀通常在停藥後複發。

心理治療

人格障礙者是自我協調的,他們一般不會主動求醫,常常是在環境及社會地位改變後不能适應感到痛苦,或出現情緒睡眠方面的症狀危機時才到醫院尋求治療。由于社會化問題是人格障礙的最關鍵和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心理幹預首先是重建他們的心理和社會環境,創造關心、愛護和不受歧視的氛圍。借助心理學知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幫助其認識個性缺陷,鼓勵他們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矯正其不良習慣,改善社會适應能力,通過加強自我調節和進行各種治療(包括環境适應能力訓、就業及行為方式指導、人際關系調整等),人格障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糾正,動員其多參加一些公益活動,控制和糾正偏離行為與習慣,逐漸改造不良人格,重建健全的行為模式。

教育訓練安排

多數學者指出懲罰對這類人是無效的、需要多方面緊密配合對他們提供長期而穩定的服務和管理,特别是衛生部門和教育系統的配合。以精神科醫生為媒介組織各種服務措施。丹麥有處理此類人的特殊中心,由精神科醫生、社會工作者和律師組成,由1名全日工作的管理人員組織日常工作,并經常與精神病福利官員、社會治安部官員、職業介紹所官員等取得密切聯系。管理人員根據不同情況召開會議請部分相關人員參加。這類中心提供全日性門診咨詢服務,給這類人以持續的關照和支持。在那裡管理人員與寄宿舍、監護車間、工業複原部門、綜合醫院、急診室等機構取得密切配合,實踐證明這種做法對慢性人格障礙是有益的。

預防

一個人的人格障礙,是在早年就開始形成了,兒童早期教育愈來愈成為整個社會迫切關注的問題。強調兒童早期教育,在幼年時期培養健全的人格,對預防人格障礙的發、發展至關重要,當兒童出現行為問題時,父母及老師絕不能疏忽大意、聽之任之,而應及時設法矯正,看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有的父母對孩子過度寵愛、放縱孩子的個性任其發展,則容易使孩子的個性形成偏離正常,贻誤終身。年輕父母尤其是獨生子女的父母,懂得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家庭、幼兒園和學校要對孩子予以良好教育,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減少家庭糾紛,避免父母離異,應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生活環境,對人格障礙的預防亦大有裨益。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