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

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消極情緒
分離焦慮(Dissociative anxiety),是孩子離開母親時出現的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最親近的人從視線中消失了,孩子會一下子不安起來,會用喊叫、哭鬧來表達自己的焦慮,呼喚媽媽的出現。大部分孩子從七八個月起,就會明顯表現出這種分離焦慮,有些孩子甚至更早。
    中醫病名: 外文名: 别名: 就診科室: 多發群體: 常見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 常見症狀: 傳染性: 傳播途徑: 中文名:分離焦慮 英文名:Dissociative anxiety 應用學科:心理學

概念

分離焦慮是指寶寶與熟悉的人分開而産生的一種焦慮不安的心理狀态。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于周圍環境的變化而造成的,從熟悉的家來到了陌生的幼兒園,從爸爸媽媽身邊來到了誰也不認識的集體當中。

表現

約翰·鮑爾比(JohnBowlby)通過觀察把嬰兒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反抗階段——嚎陶大哭,又踢又鬧;

失望階段——仍然哭泣,斷斷續續,動作的吵鬧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

超脫階段——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的活動,如吃東西,玩玩具,但是看見母親時又會出現悲傷的表情。

原因

環境的巨大變化

幼兒從家庭邁入幼兒園,環境有了巨大的改變,被稱為“心理斷乳期”。

(1)生活規律和生活習慣的改變。

幼兒園有相對固定的一日生活時間表,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盥洗,什麼時候上課,什麼時候起床,而幼兒在家中的生活規律并不一定與此相符。有的家庭中生活作息比較随意,一切以幼兒的意願為中心;有的幼兒甚至有一些不良的生活規律和習慣,如晚上熬夜,早上睡懶覺等;有的幼兒則精力旺盛,沒有睡午覺的習慣。

(2)成人與幼兒的關系。

幼兒入園之初,見到的教師和小夥伴是陌生的面孔,容易使幼兒感到不安全。由于幼兒園是集體教育,師生比例為1:15或者1:20。也就是說一位成人負責照顧15—20名、幼兒,這和幼兒在家中的環境有着天壤之别。幼兒不可能像在家裡一樣得到一對一甚至是幾對一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如許多幼兒在家中睡覺時要有大人陪伴和哄睡,而在幼兒園則需獨自入睡,兒在入園之初感覺失去了親情和溫暖。

(3)陌生的活動室環境。

陌生的活動室環境能夠引發兒童分離焦慮症,是兒童分離焦慮症産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當兒童初次踏入活動室時,活動室的環境對他來講是完全陌生的和新鮮的。無論是桌椅的擺放還是盥洗室的設備等都與家中不同。這在使兒童感到好奇和新鮮的同時,也會引起他的恐慌和不安,乃至導緻分離焦慮症。如有的兒童在家中大便時是用坐式的尿盆或者抽水馬桶,而幼兒園則是蹲式的,兒童就感到不适應而引起心理上的壓力而引發分離焦慮症。

(4)要求的提高。

在幼兒園中教師要求幼兒具備一定的獨立和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褲、自己上床睡覺、能控制大小便、自己的遊戲、遵守一定的規則等等。這些要求都有可使幼兒感到是一種挑戰和壓力。

家庭的因素

家長的教養方式是幼兒入園适應快慢的重要因素。實踐證明。在平時不嬌慣孩子,注重幼兒獨立能力培養,鼓勵孩子探索新環境和與新夥伴一起玩的家庭,其幼兒入園的适應期就較短,幼兒的情緒問題也較少。而那些嬌寵溺愛、一切包辦代替的家庭中的孩子則需要較長的适應期。甚至有一些孩子由于環境的巨大差異和轉折而出現情緒和生理上的問題。如有的孩子因過分哭鬧和情緒的不安,而出現夜驚、夢魇或者腹瀉、生病等問題。

自身個性與經驗

研究證明在入園之前有與家長分離經驗的幼兒比較容易适應幼兒園的生活。性格外向、活潑大膽的孩子則要比那些性格内向、安靜膽小的孩子更容易适應幼兒園的生活。

老年人分離焦慮的防治

1)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态:首先要樂天知命,知足常樂。老年人對自己的一生所走過的道路要有滿足感,對退休後的生活要有适應感。不要老是追悔過去,埋怨自己當初這也不該,那也不該。其次是要保持心理穩定,不可大喜大悲。

2)用藥物進行治療:如果焦慮過于嚴重時,還可以遵照醫囑,選服一些抗焦慮的藥物,如“平慮解迫安神劑”調節。也可以通過心理咨詢來尋求他人的開導,以盡快恢複。如果患了比較嚴重的焦慮症,則應向心理學專家或有關醫生進行咨詢,弄清病因、病理機制,然後通過心理治療,逐漸消除引起焦慮的内心矛盾和可能有關的因素,解除對焦慮發作所産生的心理和精神負擔。

影響

焦慮會引起孩子生理上的應激反應,長時間焦慮,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剛入園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發燒、肚子疼等等。患兒整日纏住父母,不斷要父母注意自己,有時擔心父母發生意外,或擔心意外災難會使自己與父母失散。害怕自己離開父母會被拐走。患兒因而不願上學或入托,到校或入托兒所後哭鬧,不主動與其他小朋友交往,甚至表現出頭痛、腹痛、惡心等軀體症狀。病程可持續數年。

分離焦慮的出現,與孩子的不安全感有關。最初,這種焦慮的出現,是具有特殊的适應意義的。因為,它促使孩子去尋找他所親近的人,或者發出信号,呼喚媽媽的出現。這是孩子尋求安全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但是,由于焦慮中的孩子會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尋找親人上。有時,他們甚至表現出不吃、不喝、不玩,這些平時最能引起親近的人關注的行為,現在成了他用來呼喚親人的一種方法。當然,其他的活動可能就進入不了他們的視線了。

對策

1.多與同齡小朋友接觸。從1歲起就有計劃地帶孩子到有其他小朋友玩耍的地方,與同齡孩子接觸;到2歲左右次數要增加,并鼓勵他主動與其他小朋友交往,在孩子非常熟悉和安全的地方(如奶奶家、姥姥家、領居家),可讓他嘗試與親人短暫分離。

2.适時培養自理能力。在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關鍵期應注意自理訓練,如1歲左右練習用勺吃飯;2歲左右獨立吃飯(用勺或筷子);2歲左右排尿、便時自己找便盆,并開始脫、穿褲子的訓練和指導;2.5——3歲盡量自己完成排尿便,如脫褲子并用手紙擦屁股、提褲子。學會以上各項的孩子能較快适應幼兒園的生活。

3.提前熟悉了解幼兒園。入園前1——2個月,多帶孩子到幼兒園附近參觀玩耍,同時給孩子講解幼兒園的樂趣,如有許多新奇的玩具,老師、小朋友一起唱歌、跳舞、做遊戲等,使孩子對幼兒園環境熟悉,向往上幼兒園。

4.愉快度過第一天,并在最初一個月,不斷強化幼兒園的好處,與孩子一起讨論去幼兒園的收獲,了解孩子的想法,對不滿意的地方要有合理的解釋。

5.在老師的同意下,給孩子帶一個心愛的玩具(不易損壞、無危險的,如玩具小熊等),使孩子依戀情感暫時轉到心愛的玩具上。

現在許多幼兒園對幼兒心理發育及教育非常重視,對孩子的管理從強硬服從型轉為講道理、個體幫助,順乎發育規律,效果很好,使孩子分離焦慮期縮短,生病請假及引發心理障礙的情況減少。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