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秋膘

貼秋膘

立秋的習俗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8月7、8或9日立秋。這一天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将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隻以胖瘦做标準。瘦了當然需要“補”,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焖肉,以及肉餡餃子、炖雞、炖鴨、紅燒魚等。而如今,年輕女性往往擔心被貼秋膘,希望能瘦一些。[1]
  • 中文名:貼秋膘
  • 英文名:Tieropubiao
  • 性質:名詞
  • 作用:食用

簡介

原來,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這與人們關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系。“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東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 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焘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裡晾一晚,于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立秋是農家重視的大節氣。有“立秋開頭坐一坐,來年春天要挨餓”的俗諺,提醒人們加緊農事勞作,奪取豐收。 農諺則說:“入伏下雨伏裡旱,立秋下雨吃好飯”。同樣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丢”的說法。意思是農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豐收;若立秋日在農曆六月,則五谷不豐還會歉收。又如“秋前北風秋後雨,秋後北風幹河底”,即指立秋前刮北風,秋後必會下雨;立秋後刮北風,則冬天可能會幹旱。對于過去隻能靠天吃飯的農人來說,立秋的意義可就不僅僅限于吃了。

立秋潤燥為主,慎貼秋膘。秋天,天氣漸漸轉涼,人們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膚等部位的幹燥感,故應吃些有生津養陰滋潤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秋季宜食清潤甘酸和寒涼的食物,寒涼能清熱,甘味食物的性質滋膩,有緩急、和中、補益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斂、生津、止渴等作用。同時,中醫認為,肺與秋氣的關系十分密切,因此應多吃有潤肺生津作用的食品,例如百合、蓮子、山藥、藕、平菇、番茄等等。如此看來,立秋之後,我們在飲食方面應該特别注意定時定量、潤燥強體。

講究

原因

俗話說“夏天過後無病三分虛”,依照祖國醫學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理,秋冬需要進補。秋季适當進補是恢複和調節人體各髒器機能的最佳時機。

經曆了漫長的酷熱夏季,人們由于頻飲冷飲,常食凍品,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故秋涼伊始忌貿然進補。大量食補品,會驟然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于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一下承受,導緻消化器官功能紊亂,出現胸悶、腹脹、厭食、消化不良、腹瀉等症。所以,秋季進補之前要給脾胃一個調整适應時期,可先補食一些富有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調理脾胃功能。如魚、各種動物瘦肉、禽蛋以及山藥、蓮子。此外,奶制品、豆類及新鮮蔬菜、水果均宜适量食用。藥食兼優的芡實也是調理脾胃的上等佳品,它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物質,且有滋補強壯、補中益氣、開胃止渴、固腎養精等功能。

注意人群

具體而言,以下三類人要格外注意:

脾虛患者。脾虛的人常常表現為食少腹脹、食欲不振、肢體倦怠、乏力、時有腹瀉、面色萎黃,這類朋友進補前不妨适度吃點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複,如茯苓餅、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食粥能和胃、補脾、潤燥,因此,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療效更佳。

胃火旺盛者。平素嗜食辛辣、油膩之品的朋友,日久易化熱生火,積熱于腸胃,表現為胃中灼熱、喜食冷飲、口臭、便秘等。這類朋友進補前一定要注意清胃中之火。适度多攝入些苦瓜、黃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後再進補。

老年人及兒童。由于消化能力較弱,胃中常有積滞宿食,表現為食欲不振或食後腹脹。因此,在進補前應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适量吃點山楂、白蘿蔔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症狀嚴重者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保和丸、香砂養胃丸等。

除了陽虛體質者外,不要過多食用溫熱的食物或藥物,如羊肉、狗肉、人參、鹿茸、肉桂等,否則極易加重秋燥。秋季進補到底吃啥好?專家向普通的進補者推薦以下食品。

食物推薦

百合有補肺、潤肺、清心安神、消除疲勞功效。

蓮子t能祛餘暑,滋補強身。

山藥t适用範圍廣,不論男女老幼、體健體弱,都可食用。

白扁豆t煮粥或煎湯服,可健脾胃、增食欲。

蓮藕t熟藕能健脾開胃,适宜秋天進補。

牛、羊肉t秋天食用牛、羊肉可溫補氣血。

栗子t有健脾養胃、補腎強骨的作用。

t紅棗能滋陰潤燥、益肺補氣。

注意點

七大“不要”

不要無病亂補: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不要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用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适得其反,會傷害身體。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别,但起碼應将用膳對象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熱,口淡涎多,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幹、口苦、口臭,大便幹結,小便短赤,舌質紅。

不要過度進補: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可取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多服用維生素C,可緻惡心、嘔吐和腹瀉。

不要以藥代食:藥補不如食補。如多吃芹菜可防治高血壓;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健胃。日常服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補品中的佳品。

不要重進輕出:養生專家提出一種關注“負營養”的保健新觀念,既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滞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暢通。

不要長期用單一補品: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内的營養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種髒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需要全面系統地加以調理,而且不同季節,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

不要以貴賤分高低:物以稀為貴,那些高貴的傳統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其實并無奇特的治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紅薯洋蔥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另外,凡食療均有一定的對象和适應症,故應根據需要來确定藥膳,缺什麼,補什麼,切勿以貴賤來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體,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

注意因人而異

秋季進補不要過多地食用溫熱食物或者藥物,如羊肉、狗肉、人參、鹿茸、肉桂等,否則極易加重秋燥。但陽虛體質者如果一味清熱,反而會适得其反。而身體虛弱、患有慢性疾病的朋友,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辨證進補,以達事半功倍之效。

所以,秋季進補要因人而異。對于一般身體狀況的人,建議有選擇地進補——

有虛勞咳嗽、痰中帶血、婦女白帶過多、老人身體虛弱、消瘦、食欲不好等身體狀況的人,建議常吃銀耳。因其含有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和肝糖,具有補胃、潤肺生津、提神、養胃、益氣、健腦等功效,是中國傳統的名貴補品。

有肺陰虛所緻的潮熱、盜汗、幹咳少痰、咳血等症狀者,建議吃點燕窩,可養陰潤燥,益氣補中。

陰液不足所緻的腸燥便秘,皮膚幹燥及肝腎精血不足所緻的眩暈,頭發早白、腰膝酸軟者,建議多吃芝麻

虛勞、消渴、五心煩熱、潮熱盜汗、消瘦、咽幹顴赤、咳嗽不止以及婦科諸症者,可多食烏雞進補。

津液不足諸症,脾胃陰虧或氣虛所緻的胃脘疼痛者,應多食蜂蜜。

日常蔬菜,以蓮藕和菠菜為最。附:桂花糯米藕:選肥大蓮藕,孔道裡填塞糯米,煮熟切開成片,撒上一層白糖和桂花即可。

糖醋藕片:嫩藕去節,削皮洗淨切成片,放入沸水鍋中焯一下撈出,瀝盡水後加入白糖、精鹽、食醋、辣椒油、香油拌勻,其口味:鹹壓酸,酸壓甜,非常開胃。

日常水果,以梨子最佳。可生食或加工後再食。附:糖水煮梨:梨子去皮後與大棗、蘿蔔、綠豆等一起熬湯,加上白糖,又吃又喝,治病養生的效果最好。

梨子蜂蜜盅:将梨把兒周圍削下來作為蓋,掏出梨核兒後,灌上蜂蜜,再把蓋蓋上,放盤裡上鍋蒸熟,早晚各吃一個,治氣管炎有一定療效。

其它

如果說夏天保濕可以隻加水不加油,秋天可就行不通了。乳液、面霜裡的油分,就像給皮膚蓋上一層小被子,能夠鎖住水分不流失。在九月打着“貼秋膘”旗号大快朵頤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自己的肌膚啊。

中醫進補

中醫理論在護膚方面一直注重以内養外,入秋後氣候幹燥,但也非人人皮膚都會出現幹燥現象,這和體質有很大關系。皮膚很幹燥的人,大多屬于精血不足的人群,要注意飲食的營養,戒食辛辣食物。容易肌膚敏感的人,中醫上來說大多數有一些正氣不足的氣虛狀況,要注意加強鍛煉,改善體質。秋季用冷水洗臉,可以讓皮膚适應寒冷,在冬季更有抵抗力。

牛奶潤膚

營養必備:乳液

乳液是九月肌膚保養的必備佳品,豐富的營養、适當的油分和不覺厚重的使用感,都會讓肌膚在補充養分的同時沒有負擔。乳液更适合油性和中性偏油的皮膚,因為皮膚本身油脂分泌較旺盛。

喝牛奶大法:揉一揉

使用乳液的方法應是在臉上輕揉,将乳液在臉上揉搓開來的頻率同樣應和心髒跳動的頻率一緻。揉到感覺皮膚很順滑、無阻力的情況下就可以停止了。揉開後記得用掌心覆蓋肌膚,對皮膚進行安撫,這在秋季可是相當管用的技巧。

喝牛奶量化:黃豆粒

一般來說乳液都是瓶裝的,而且是按壓式泵口,每次隻需按一次就是一次的用量。如果不是按壓式泵口也不要緊,隻要掌握住,一次全臉的基本用量應該是黃豆粒大小。當然如果乳液是那種很稀薄的液體,就該多用一點。

養生誤區

入秋以來,不少人按傳統養生習俗忙着“貼秋膘”。江蘇省人民醫院營養科李群主任的門診中接診到多位三高(即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患者和老年人詢問,能否食用魚頭湯進補。很多人誤以為魚頭湯味美無害營養豐富便經常食用,但從營養學角度來看,多數情況下,魚頭湯的營養價值也是有限的,而且對于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以及高膽固醇患者來說是不宜常喝的。

誤解一:魚頭湯蛋白質含量高

真相:蛋白隻占魚肉的2%左右,卻集中了魚肉中脂肪的40%

根據營養科李群主任介紹,人體健康所需要的營養不是一種元素,而是多種元素按比例的科學組合,并且應當因人而異。例如對于蛋白質,如果是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的病人就需要高蛋白飲食,但對于慢性腎功能衰竭病人往往高蛋白是緻命的。而葷湯(魚、肉湯)中除富含脂肪外,别的營養素都很缺乏。如:一碗魚湯裡溶解的蛋白隻占魚肉的2%左右,卻集中了魚肉中脂肪的40%。

從營養價值上來說如果将鳙魚(又稱花鲢、胖頭魚、大頭魚等,天目湖砂鍋魚頭就是以這種魚頭為主料)去除水分後,魚頭中蛋白含量為49.0%遠低于魚肉中的87.5%;脂肪含量魚頭為14.9%,遠高于魚肉的3.1%。同樣的鲢魚(又稱白鲢、鲢子魚等)魚頭蛋白含量為53.6%,遠低于魚肉的83.2%;脂肪含量魚頭為11.4%,遠高于魚肉的2.8%。

誤解二:乳白湯汁富含溶解的營養

真相:濃稠湯汁其實是“乳化脂肪”

魚頭湯“湯汁乳白、味濃醇厚,鮮美異常”,好多人便以為,白色的湯就是蛋白質、鈣等營養溶解在水裡,這其實是誤解。

這種乳白色、濃稠的湯汁形成過程其實是脂肪乳化過程。烹饪的經驗告訴我們,要想炖出乳白色湯必須選用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的新鮮動物性原料并且在熬湯之前一定要油煎魚頭,然後大火熬煮,保持湯汁沸騰才行。在熬制過程中,烹調油中的脂肪及原料中的所含脂肪,肌肉組織中的一些水溶性蛋白質和骨骼中的卵磷脂溶出,肉皮中的膠原蛋白部分水解成了明膠分子,在鍋内湯汁不斷沸騰的情況下,脂肪組織被粉碎成了細小的微粒,而卵磷脂、明膠分子和一些具有乳化性的蛋白質起到了乳化劑的作用,形成了水包油的乳化液,這樣就使得湯汁濃白,最終成了奶湯。所以“奶湯”就是“乳化脂肪”,沒有脂肪的魚湯一般是不會呈現乳白色的。

誤解三:長期食用魚頭湯對身體好

真相:長期隻喝魚頭湯容易造成營養失衡

對于饑餓的人來說葷湯是最具幸福感的食物,但對于需要科學攝入蛋白質、維生素、膳食纖維的老年人以及三高人群來說,常喝魚湯會導緻脂肪攝入超标及能量超标,同時,魚湯的飽腹感會擠占他本來該攝入的其他食物的胃容量,長期食用會影響膳食結構,造成營養失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生物富積效應,魚頭因為富集了魚的血管恰恰是各種殘留的農藥和其它有毒化學物質的富集區。根據以往的調查數據,魚頭部的農藥殘留量和重金屬量有可能是魚肉所含的5-10倍。同時,魚頭中可能存在着大量的寄生蟲,炖魚頭湯時因為經長時間炖煮一般可以不考慮這個問題,但吃火鍋的時候要注意這一點。

所以,魚湯味美,偶爾喝喝無妨,但還是悠着點喝為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