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人

俄羅斯人

俄羅斯的公民
俄羅斯人廣義指俄羅斯的公民,狹義僅指俄羅斯民族,為俄羅斯主體民族,屬歐羅巴人種,具有這一人種的基本特征:淺色皮肢,柔軟的波狀發,男子胡須和體毛發達,鼻窄且高高隆起,唇薄,直颌,面部輪廓清晰,身材中等或中等以上。但俄羅斯族還有自己的特點:北方俄羅斯族屬歐羅巴人種中的白海波羅的海類型,身材中等,頭型較長,鼻子高突,鼻梁呈直形或凹形,頭發和眼珠色淺。南方俄羅斯族屬歐羅巴人種中的中歐類型(或稱阿尓卑斯類型),身材中等或中等以上,頭型寬短,面闊,鼻高且大,發色淡黃并呈波狀。10世紀前後傳入東正教,但至今仍保留精靈崇拜、祖先崇拜和巫術等傳統宗教信仰。由于分布地區和生活文化的差異,在19世紀中期,俄羅斯人内部出現了一系列地方性的民族團體。其中區别較大的是北方俄羅斯人、南方俄羅斯人,以及處于兩者之間的中部俄羅斯人(指伏爾加河流域及伏爾加、奧卡兩河之間的居民,其語言和文化兼有南北兩者的特點)。
    中文名:俄羅斯人 外文名: 别名: 祖先:東斯拉夫人羅斯部族 人種:歐羅巴人種 語言:俄羅斯語

人口

俄羅斯人是歐洲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約有1.4億人。其中約1.16億生活在俄羅斯,約2000萬人生活在俄羅斯的鄰國。約300萬人生活在世界其它地區,主要在美洲、西歐,此外還有東歐、亞洲和其它地區。

曆史

俄羅斯人的祖先為東斯拉夫人羅斯部族。公元15世紀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莫斯科大公國。

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為“沙皇”,其國号稱俄國。

16—17世紀,伏爾加河流域、烏拉爾和西伯利亞各族先後加入俄羅斯,使它成為一個多民族國家。

17世紀中期烏克蘭和俄羅斯合并為統一的國家。

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親政。

經過1700—1721年的北方戰争,俄羅斯得到了通往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羅斯從内陸國變為瀕海國。

17世紀它擊潰了波蘭和瑞典封建主的入侵。

1812年俄羅斯消滅了入侵的拿破侖軍隊。

1825年12月貴族革命者在彼得堡舉行起義(即12月黨人起義),被鎮壓。

1861年2月俄國廢除農權制。

1898年成立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蘇聯共産黨前身),在它的領導下,俄國工農群衆經過1905年第一次俄國革命和1917年2月推翻羅曼諾夫王朝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即二月革命),于1917年11月7日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1917年11月7日(俄曆10月25日)成立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共和國成立不久,經過三年艱苦的國内戰争,粉碎了14個帝國主義國家的武裝幹涉和地主資本家的武裝叛亂,保衛了蘇維埃政權。

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俄羅斯聯邦同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包括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和格魯吉亞)一起加入。

1990年6月12日,俄羅斯聯邦第一次人代會通過《俄羅斯聯邦國家主權宣言》。

1991年12月21日,前蘇聯11個共和國領導人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圖決定,前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席位由俄羅斯繼承。12月25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決定,将國家正式名稱改為“俄羅斯聯邦”(簡稱俄羅斯)。

1992年4月16日,俄羅斯第6次人代會決定将國名改為“俄羅斯”,從而恢複了曆史上的名稱;17日,最後決定使用兩個同等地位的正式國名“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

民族性格

大衆知道,天下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度結果成立在這裡,而且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内建整日下超等大國與美國抗衡、争霸天下;而上世紀末,在沒有外力作用的狀況下這座社會主義大廈卻隆然坍塌、自動崩潰;在處置和治理重大國際題目的團結國集會上,俄羅斯總是面臨百般壓力卻能英勇地站起來說“不”。總之,俄羅斯時常會以始料不足的行動使國際社會和衆人驚詫不已、狐疑不解。他們不像漢人的能幹、日本人的努力、法蘭西人的浪漫、德意志人的無誤和美國人的幻想等特性這樣昭着,而現實上,在俄羅斯人的性格中既有能幹和努力、浪漫和幻想,尚有英勇、剛強、直率、熱情好客、幽默感和寬裕憐憫心等多重性。

俄羅斯人是一個考究名流氣宇的民族,比方上劇院看節目,豈論男女都穿的整整齊齊。與俄羅斯密斯立室的中國人都市在出門時被囑咐:注意自己的名流氣宇。尤其在1998年金融危急盧布接連縮水時,在銀行門口列隊的人群,仍然是甯靜整齊,沒有任何人插隊。

在文雅規矩方面:俄羅斯人早起一謀面要說“早上好”,晚上睡覺時要說“晚安”,無論問路或許讓人辦完事變時肯定不要忘記說聲“謝謝”,不然,人家會問你“謝謝哪兒去了?”縱使是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同事之間等等均這樣。在俄羅斯人家裡,吃完飯後兒子肯定要說:“謝謝,很香!”;母親接着說:“祝你康健!”;兒子幫怙恃幹完活後,怙恃同樣說:“謝謝”,兒子就會說:“不客氣”等等。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俄羅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獨特的位置,因此俄羅斯人在居住、服飾、飲食、禮節、迷信和忌諱等方面的生活方式也與衆不同。

居住

1、民宅

俄羅斯的森林資源豐富,所以傳統的俄式民宅以木材為建築材料,主要有兩種樣式:一種是由圓木搭建的,這種木屋十分堅固;另一種是由木闆蓋成的,這種木屋精緻美觀。

俄式傳統木屋的屋頂呈“人”字形,因為俄羅斯的冬季降雪豐富,“人”字型的屋頂斜度大,便于積雪下滑。這種木屋有的有煙囪,有的沒有煙囪。木屋上部建有閣樓,供儲物或小孩居住玩耍用。木屋的地下還有半層,深約一人多高,主要用來儲存食物,蔬菜和酒,還有防潮保濕的作用。木屋的門前是長方形的門廊,門廊下一般有四五級台階。

要想進入木屋,首先要走上台階,經過門廊,才能進門。屋内一般有三四個房間,面積十幾、二十幾平方米不等,分别為起居室、卧室、餐廳和廚房,房間寬敞,地上鋪着木地闆。木屋的窗戶一般朝南,窗框上裝飾有三角楣飾或流水圖案,窗戶上還留有通氣用的小氣窗,窗台寬大,擺着一盆盆鮮花。正房旁建有側房,用來存放家具或作倉庫。木屋四周的院子用木栅欄圍着,院内有菜園。

傳統民宅中的爐子、條凳和上座别具一格。爐子又高又大,既可供暖,又可烤東西和燒飯,上面還可以躺人。條凳固定在牆邊,供數人合坐。現在,這種俄式傳統木屋在俄羅斯仍然存在。但随着時代的發展,多數家民住進了2-4戶的2層住宅,配有公共設施,每戶居民有一片宅邊地,可以種植瓜果蔬菜。

城市裡,居民的住房非常緊張。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兩代、三代“同堂”的大有人在。50年代,赫魯曉夫上台後為緩解住房矛盾建造了大批火柴盒式的5層簡易樓房,現外觀已破舊不堪,面臨推倒重建的命運。近年來,為了合理使用土地,适應城市居民大幅增多的形勢,修建了一批以12-19層以上的高層建築群為主體的小區。小區有食品店、郵電部、儲蓄所、幼兒園、學校、電影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同時,也盡可能恢複和保存城市裡有價值的古建築。

2、别墅

所謂别墅是俄羅斯人的郊外私人住宅。蘇聯時期,市政府為每個幹部職工提供0.06公頃的土地供建别墅用。這種在地多人少的地理環境下出台的政策造就了一種特殊的建築。

俄式别墅一般建在郊外的山坡上、林邊、水旁。建造别墅的地區多由國家劃定,并提供輸電。人們習慣上把這些地方稱為别墅村。俄式别墅多為木結構的房屋,有大有小,小的隻有十幾平方米,大的有套間,一般内部陳設簡單,方便搬動。外部塗着鮮豔奪目的色色彩,飾有各種圖案。

夏天,每逢周末, 俄羅斯人開着小轎車或乘坐郊區的電氣列車來别墅度假。輕松、閑适的别墅生活解除了快節奏城市生活帶來的緊張和不适。他們還在别墅的園地裡種菜,既可放松身心,又可彌補城市供應的不足。夏天一過,這裡便一片甯靜,别墅主人隻是偶爾去看看,冬天,這些别墅是閑置的。蘇聯解體後,經濟蕭條,生活困難,居民在别墅的菜園裡種植土豆,以供全年食用。另外,有些老人把市内的住房出租收費,以解生活之難,而自己則住在簡陋的别墅裡。

3、黑澡堂

俄羅斯人愛洗澡。城市裡往往有許多公共浴室。

俄羅斯的農村裡,人們愛洗蒸氣浴。他們認為蒸氣浴能健身、消除疲勞,還能治病。在俄羅斯歐洲部分的北方和西伯利亞各民族居住區,黑澡堂是民間常見的浴室。這種澡堂一般蓋在住房旁的院角裡,以木結構居多,夏天用作儲藏室。為了保暖,澡堂裡的爐子沒有煙囪,木柴燃燒冒出的黑煙散發在澡堂裡,時間一長,澡堂的闆壁和屋頂都被熏成黑色,故稱之為黑澡堂。

服飾

俄羅斯的民族服裝色彩鮮豔,寬大,這和俄羅斯民族的生産、生活有關,也體現了俄羅斯人豪邁的性格。

俄羅斯男子的民族着裝是這樣的:上身斜領的粗麻布襯衫,襯衫的領口和下擺有繡花,外罩粗呢大衣,或罩一件長衣并系腰帶;下身穿瘦腿褲,腳蹬皮靴或皮鞋,頭戴呢帽或毛皮帽子;冬天時,外罩羊皮短外套或羊皮大衣。

俄羅斯女子的民族着裝是這樣的:上身也是粗麻布襯衫,襯衫的領子不開口,衣領有褶,襯衫有刺繡,鑲肩,衣袖肥大; 俄羅斯南方女子穿毛織裙子,北方女子穿薩臘範,不穿長褲;腳穿皮鞋或皮靴;夏天,頭戴花頭巾,秋冬季頭戴呢帽或皮帽,冬天時也穿羊皮外套。

在民族服裝中, 俄羅斯女子的裝飾品主要有披肩和腰帶。披肩有兩種樣式:三角形和正方形,上面印着鮮豔的大花圖案。除披在肩頭外,俄羅斯女子還常把披肩包在頭上,作為頭巾使用。 俄羅斯人認為腰帶不僅能保暖,還能保佑平安,因為腰帶象征太陽光的圓環狀。在民間,未來媳婦送給公婆的第一件禮物就是腰帶,所以俄羅斯女子從少女時代便學習刺繡和縫制腰帶。

如今,在城市中穿民族服裝的俄羅斯人已很少見了。隻有在農村,或是在重大節日時,人們才換上傳統的民族服裝。

現代俄羅斯人的服裝特色是整潔、端莊、大方、和諧。按俄羅斯的傳統習慣,婦女必須穿裙子,特别是在公衆場合和正式場合。而今,俄羅斯婦女仍保持着這一傳統。但70年代以來,俄羅斯女青年争相仿效西方的時尚,穿起了牛仔褲,這曾引起俄羅斯社會輿論的關注。

近年來,俄羅斯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俄羅斯人的服飾也受到了影響。1990年以前,俄羅斯男女服裝以西裝套服和套裙為主,很少有人穿牛仔裝,女子穿長褲的也很少見。随着與各國貿易的增多,與世界時裝潮流接軌,俄羅斯人的服裝中出現了中國的郵差綠羽絨服、豬皮夾克、針織拉絨腈綸帶檐帽、歐式長方形毛料格披巾、意大利的皮靴、法國的碎花長裙、土耳其皮夾克和光皮加最長大衣、牛仔服裝、各牌休閑服和運動裝等等。

飲食

俄羅斯人在飲食習慣上,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他們講究烹調,因此俄式大菜聞名于世。

1、面包

自古以來,俄羅斯就以面包為主食。面包的品種很多,按原料分有:白面包、黑面包、黑麥精粉面包和玉米。

俄羅斯還有一種食物,它被稱為俄羅斯人的“第二面包”,這就是土豆。俄羅斯人十分愛吃土豆。據統計,俄羅斯每年人均消費土豆100多公斤,與糧食的消費量差不多。在俄羅斯土豆的吃法有很多種:煮土豆、烤土豆、土豆泥、用土豆做的小扁餅、用做牛排、烤雞等菜的配菜等等。

2、一日三餐

俄羅斯人一日三餐中的主食除面包、土豆外,還有牛肉、豬肉、羊肉、牛奶、蔬菜、黃油、乳酪等。俄羅斯人用餐的特點是肉、奶量多,蔬菜量少。

俄羅斯人的進餐方式是一道一道地吃。上菜時一般先上涼菜,如沙拉、火腿、魚肉魚肉凍、涼拌生菜、酸黃瓜等;然後再上主菜,主菜有三道,第一道是湯,如鮮魚湯、清雞湯、肉雜拌湯、肉丸豌豆湯、紅菜湯等。

俄羅斯人做菜很講究調料。他們的觀點是調料不僅能調味,還能增加菜的營養價值。他們常用的調料有蔥、、蒜、胡椒和芥末,此外經常在菜中放月桂葉、丁香、茴香籽、用橄榄油、雞蛋黃和香料攪拌成的沙拉油。

由于俄羅斯夏短冬長,日照不足,所以一年四季以土豆、圓白菜、胡蘿蔔、洋蔥為主,新鮮的時令蔬菜和水果很少,也很難儲存。

3、飲料

俄羅斯人喜愛的飲料有含酒精的飲料如伏特加、啤酒、葡萄酒、香槟酒;不含酒精的飲料如茶;清涼飲料如克瓦斯等。

俄羅斯人以好酒出名,每逢節假日、生日,大家都開懷暢飲。在各種酒精飲料中,他們最喜歡伏特加。伏特加幾乎成為俄羅斯的代名詞。俄羅斯的伏特加是于1428年由意大利的熱那亞傳入的,但當時執政的莫斯科大公瓦西裡三世禁止飲用伏特加以保護本國的傳統名酒—蜜酒生産者的利益。

伊凡雷帝首次在莫斯科開設“皇家酒苑”,但不久之後,他下令除自己的禁衛軍外都不準飲用伏特加。直到烏克蘭并入俄羅斯後,伏特加才在民間傳開。彼得大帝還把伏特加視為國庫的主要的财源。伏特加的做法是先将酒精經過活性炭處理,除去不純正氣味,然後加上水,到酒精含量達到36%-60%時便算制成。市場上出售的伏特加多為42度。用糧食配制的伏特加,口感清冽,餘味悠長。“首都”牌伏特加為此類酒中之上品。

俄羅斯人喝酒時善講祝酒詞,祝願相會,祝願健康,祝願孩子,祝願和平,祝願友誼,一套接一套的。酒至酣處,便載歌載舞。第一杯通常要喝幹,然後各人随意,按規矩不勸酒。第三杯酒常為在座的女士而幹,男士要起身,喝幹,女士則不用起身,且不一定要喝完。如在主人家作客,最後:一杯要敬主婦,以感謝她的烹饪技術和辛苦。俄羅斯人不講究下酒菜,喝酒也無節制,有多少喝多少,常常是一醉方休。

除飲酒之外,俄羅斯人還有飲茶的嗜好。俄羅斯人偏愛紅茶,平均每個每年消500克。俄羅斯隻在南部的索契出産少量茶葉,因此主要依靠進口。中國的茉莉花茶、印度的紅茶深受俄羅斯人喜愛。每一下午5點-6點是俄羅斯人的飲茶時間。長期以來,俄羅斯人形成了獨特的飲茶習俗:

(1)他們好喝甜茶,即在茶裡放糖、果醬或蜂蜜,還要吃一些甜食,如自制的蛋糕、甜點心、餅幹糖果等。

(2)喜歡用茶炊煮茶。茶炊是俄羅斯特有的燒開水用的水壺,傳統的由銅制成,現在常見的則是不鏽鋼的,結構類似于中國北方燒木炭的銅火鍋。壺的下部配有一個空心圓筒,用來燒木炭,也可燒刨花和松果。俄羅斯人幾乎家家都備有銅制或不鏽鋼制的茶炊,現代化的家庭使用電茶炊。好客的主婦們常邀請親朋好友來喝茶,并用自制的點心招待客人。喝茶時,女主人先将瓷茶壺裡沏好的酽茶倒進客人的茶杯,然後将茶杯端到茶炊前續水。茶炊和喝茶是人殷勤好客的标志。

(3)喜歡喝濃茶,現代人還常在茶中放些羅姆酒。

除飲酒喝茶之外,俄羅斯人夏日的傳統飲料是克瓦斯,這是一種有薄荷、面粉或黑面包幹、葡萄幹、漿果和其他水果加上白糖發酵制成的清涼飲料。近幾十年來,在大小會議上,礦泉水已成為主要飲料。

禮節

俄羅斯人是一個注重禮節的民族,在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上都保持着該民族特有的傳統禮節。

(1)問候

俄羅斯人常用的問候語是“您好”、“你好”。俄羅斯人認為,兩人相遇時,一定要問好;在咖啡館或飯店裡用餐時,也要與同桌和先進來的人問好,然後再入座;問路時,也要先問好。在俄羅斯的農村,人們至今還保持着向陌生人問好的習慣。

(2)親吻

親吻也是俄羅斯的一種傳統禮節。在隆重的場合,國家領導人見面時,為表示尊敬和友好,一般擁抱親吻,吻對方的臉頰三次,先左後右再左。在比較隆重的場合,有時男士彎腰吻女士的右手背,表示尊重。好友相見時,婦女一般擁抱,有時親吻,男人則隻是擁抱。親兄親姐妹重逢或分别時,要擁抱親吻。

(3)送禮品

逢年過節或喜慶日時,俄羅斯人講究向親朋好友贈送禮物。禮物可因人而異,他們認為最好的禮物是鮮花。贈送鮮花時要注意,鮮花的枝數隻能是單數,因俄羅斯人認為單數吉利,偶數不吉利,隻有在有人去世時才送枝數為偶數的花束。常送的花有康乃馨和郁金香。

選擇禮物時須注意:不要給朋友送刀,俄羅斯人認為刀會切斷友誼。若要接受朋友送的刀,須象征性地給一點錢;不要送空錢包,因為空錢包被認為是一貧如洗的象征,如要送,一定要在錢包裡象征性地放一點錢,意思是祝願對方永遠有錢。

(4)尊重婦女

俄羅斯人有尊重婦女的美德,上公共汽車、上下樓梯、過時出房間時,男士要讓女士先行,并為其開門,即使對不認識的女士也要如此。在劇院的衣帽間裡,男士要為女士脫穿大衣,入場時為女士開路并找座位,而且女士不落座男士也不能坐。男女同行時,男士空手,而讓女士拎重物是不允許的;并且男士要走在女士的左側,對她進行保護,讓她處在最安全的位置;女士橫穿馬路時,男士要送。

(5)公共場合

在公共場合,如在影劇院中,俄羅斯人不大聲喧嘩,也不随地吐痰,亂扔垃圾。觀衆一般都準時入場,安靜地觀看節目,如有人遲到,要面對同排的觀衆悄悄入座,并向對方緻歉,背對着同排的觀衆擠進去是不禮貌的。在公共場合不能挖鼻孔、伸懶腰、抓癢、大聲咳嗽,如要咳嗽,須用手帕捂住嘴,小聲咳。交談時不宜用食指指點對方和他人;不宜當着其他人與某人用别人聽不懂的語言說話。乘坐公共汽車、地鐵時應主動為老人、病人、殘疾人、孕婦和兒童讓座。

(6)用餐禮節

俄羅斯人進餐時,采取分餐制,使用刀叉。刀叉的擺放位置是:叉子在盤碟的左邊,刀和羹匙在右邊,酒杯在盤碟的前面,用餐者應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吃完一道菜後,将刀叉并排放在盤上把兒朝右,服務員會把它們收走。如果下一道菜還要使用刀叉,盤子左右沒有備用的刀叉,就要把刀叉放在桌子上。

在正式的宴會上,每吃一道菜要換一副刀叉,一般所有的刀叉都先擺在盤子的兩側和上方,吃飯時按由外及裡的順序使用,有多少副刀叉就說明有多少道菜。吃不同的食物用不同的叉,吃魚用三齒叉,其他用四齒叉,吃涼菜的叉比較小,吃熱菜的叉比較大。

用餐時須注意的是,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吃法:面條、魚、雞蛋、布丁和果凍不能用刀切後食用。吃面條時要右手拿餐叉叉起兩三根面條,然後旋轉餐叉,将面條卷在餐叉上再送入口中,不要用嘴吸面條,更不要發出聲響;吃魚時,左手拿一塊面包按住魚塊,右手拿餐叉剔除魚刺後再吃;吃煮雞蛋時,不能将雞蛋在桌子上敲醉,而要用羹匙先将雞蛋大頭的蛋殼敲碎,剝下這一部分的蛋殼,然後用羹匙挖着吃;

吃煎雞蛋時,煎得嫩的用羹匙吃,煎得老的用餐叉吃;喝湯時,要用羹匙的尖正對着嘴,把湯送入口中,不能用嘴直不能用嘴直接從湯盤中喝,更不能發出響聲,羹匙要一直放在湯盤中,直到喝完;吃肉排時,要将餐叉的齒朝下叉住肉排,再用餐刀切一塊吃一塊,也可一次将肉排切成數塊,然後用餐及吃,切記不可極不雅觀地在盤中轉來轉去地切;吃雞鴨時要刀叉并用,隻有平時在家中才可以用手拿着吃;面包不必用刀切,可用手掰着吃。

就餐時不要大聲談笑,切忌手持刀叉做手勢:舉杯飲酒時應用右手,嚼東西時要閉嘴,不能嚼出聲來;在宴席上,男人應照顧自己旁邊的婦女;飯後,如女主人請客人喝咖啡或茶時,客人應将杯子遞過去。

風俗

俄羅斯人交際時通常在三種情況下使用“你”:1、對16歲以下的兒童;2、近親之間與同事之間(年輕人之間);3、年輕人對年輕人。對老年人、陌生人(兒童除外)和領導人則稱“您”。對兒童可直呼其名,而對老年人、陌生人和領導人則應呼其名字加父稱。目前在俄羅斯“先生”、“同志”、“公民”三種稱呼并存。一般在商業機構、新聞媒體和官方機構中人們習慣相互稱“先生”;以前在蘇聯時期普遍使用的“同志”,現在仍然在國營企業、軍隊、内務部門使用;而“公民”通常在公共場所使用,比如:火車站、商店等。

在公開發言時,一般在發言人的姓後面加上“先生”、“同志”或其相應職稱“教授”、“工程師”等,比如:“現在請紮羅夫教授講話”。在寫公函時,一般寫收件人名字加父稱;在非常正式的信函中收件人的姓前面應加上“先生”或其相應職稱。大部分俄羅斯人都在家中用餐,隻在上班的午休時間才去餐館。遇有喜慶或舉辦婚禮時,俄羅斯居民通常都在餐館舉行,由邀請人付費。朋友聚會一般在家庭環境下進行。客人通常都帶給主人小禮品(蛋糕、酒)和鮮花。

宗教

俄羅斯約63%的居民自稱信奉東正教。其中大多數屬于俄羅斯正教會,該教會在俄羅斯民族感形成的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其它國家裡的俄羅斯人則歸屬當地的東正教會。這些教會或者直接與俄羅斯正教會相連(比如烏克蘭),或者曆史上有聯系(比如美國的東正教會)。

即使不信教的俄羅斯人在文化上也把他們自己與東正教聯系到一起。少數俄羅斯人信仰舊禮儀派,這個從東正教中分裂出來的派别拒絕17世紀裡引入的儀式改革。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小的分裂派别。

交往忌諱

1.見面握手時,忌形成十字交叉形。

2.俄羅斯有“左主兇,右主吉”的傳統說法,因此,切忌伸左手給對方,無論是握手還是遞還物品。

3.遇老者、婦女、上級時不應主動伸手,要等待對方。臉要保持微笑,若臉冷若冰霜,沒有表情,則對方視為冷淡的表現。

4.稱呼女性時,切莫用“太太”一詞,這将引起對方的不快。有職銜稱職銜,或給對方介紹的機會,侍機行事。

5.忌用手指指點點,不論在任何場合都是如此,俄羅斯人認為這是對人的莫大污辱。在人面前,不能将手握成拳頭,大拇指在食指和中指間伸出,俄語中稱此手勢為“古基什”,是蔑視嘲笑的粗魯行為。而美國人常用的手勢--用大拇指和食指接觸成“O”形,其他三指伸直(OK),在俄羅斯則是非禮的表示。

6.交往中切忌用肩膀相互碰撞,這種行為一般隻發生在摯交朋友之間,否則,身體碰撞是極為失禮的行為。

7.避免交談中使用“你應該”一詞,俄羅斯人向來尊重個人意見,反感别人來發号施令于已。

8.不能說“你發福了”之類的話。朋友久别重逢,寒暄問候時,切不可論胖談瘦。俄羅斯人覺得這是在形容其臃腫、醜陋。

9.打招呼忌問:“你去哪兒?”這不是客套的問候,對俄羅斯人來說,這是在打聽别人的隐私。

10.讓煙不能給單支,要遞上整盒。點煙時忌諱劃一根火柴或用打火機給三個人同時點火,不能将别人的煙拿來對吸。

11.男女在社交場合,臨别時,男人要為婦女穿大衣、拉開門,要讓婦女先行,不能自己開門拂袖而去。

12.送禮不得送兩樣物品--刀和手絹。在俄羅斯、刀意味着交情斷絕或彼此将發生打架、争執;手絹則象征着離别。

13.不要在渴酒時勸酒或蓄意灌酒。俄羅斯人十分貪杯,酒鬼遭人蔑視,故意引别人喝醉,則令人憎恨、厭惡。

14.不得在橋上或橋下告别,這樣的告别意味着永遠地離去。

15.不能用腳踢狗或其他動物。外出遇到攔路狗,要說話将它趕走。俄羅斯的狗聽得懂指令,而踢則是犯忌的。

迷信與忌諱

俄羅斯民族的迷信和忌諱也頗具特色。

1、顔色

俄羅斯人認為各種顔色都具有其特有的象征意義。按照俄羅斯人的觀念,紅色象征美麗、吉祥和喜慶,因此把紅色和自己喜歡的人或物聯系起來,如“紅場”、“紅顔少女”等;綠色象征和平和希望;藍色象征忠誠和信任;紫色象征威嚴和高貴。至于黃色則象征憂傷、離别、背叛和發瘋,所以年輕的情侶或情人間忌諱送如黃色的玫瑰花等黃色物品。黑色象征肅穆和不祥,因此俄羅斯人讨厭黑貓,他們認為,如黑貓從你的眼前經過,你就會遇到不吉利的事情。他們在路上遇到黑貓時,會停下腳步讓别人先過去或繞道而行。雷雨交加時,有的人家還把黑貓扔到室外,因為按俄羅斯的迷信說法,妖魔鬼怪為逃避雷擊,會附在黑貓身上。

2、動物

俄羅斯人把馬視為能驅除邪惡,給人帶來好運氣的動物。他們認為馬掌有降妖的魔力,要是在地上發現一塊馬掌,他們一定會把它拾起帶回家,釘在大門口或牆上。俄羅斯人把兔子看成是膽小無能的動物,如兔子從面前跑過是不祥之兆。根據俄羅斯人的觀點,公雞有巨大的魔力,它的叫聲能趕走兇神、夜鬼和幽靈。因此在一些農村裡,農民們用木雕的公雞裝飾房梁,用以避邪。俄羅斯人認為夢到公雞是吉兆。在俄羅斯人眼裡,布谷鳥象征憂傷的女人,是死亡的先知,是兇兆;而笨手笨腳的熊則是他們的吉祥物,被稱為“森林之王”等。

3、數字

俄羅斯人和其他西方人一樣,忌諱13這個數字,因為在基督教的傳說中,背叛耶稣的猶大正好排13位。他們厭惡666這個數字,因為在聖經中這是魔鬼的代号。他們常用7這個數字,認為7象征幸福和成功,有些新婚夫婦在婚禮後乘坐彩車要經過7座橋才心滿意足,由此可見俄羅斯人對7的喜愛程度。

俄羅斯人忌諱打翻鹽罐,把這看做家庭不和的預兆。如有人打翻了鹽罐,就會受到責罵,發生争吵,隻有将打翻的鹽撒在頭上才能解除争吵和不幸。這是因為在古俄羅斯,鹽要從很遠的地方運來,所以價格昂貴,是非常珍貴的。用鹽腌制的食物可以長時間保存,不易腐爛,由此産生了鹽的象征意義:持久性、可靠性、友誼和尊重。

俄羅斯人奉鏡子為神聖之物,把鏡子中的映像看成自己靈魂的化身,如家中有人不增幸去世,為了使死者的靈魂得到安息,要将所有的鏡子都用黑布蒙上。

在一些隆重的場合,俄羅斯人還會故意摔碎幾個盤碟來表示慶賀.

俄羅斯人笃信這樣一種迷信:每個人的身邊都有兩個神靈,左邊站着的是魔鬼,右邊站着的是善良的守護神。因此當有人心情不好發火的時候,大家就說他今天起床時是左腳先下的地。俄羅斯人至今仍有這樣的習慣:不能同别人用左手握手問好,學生在考場上不用左手抽簽。

俄羅斯人還忌諱在房間裡吹口哨,不然會把錢吹走。他們在送親人出遠門前要靜坐幾分鐘。在他們看來,如有人打嗝,那是有人念叨或在背後罵他。

新俄羅斯人

新俄羅斯人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社會中出現的一批暴發戶,西方稱這些人為“NewRussian”,新俄羅斯人的月收入一般在1.5萬至2萬美元以上。他們的平均年齡在36歲左右,以莫斯科人為主,他們中的70%接受過高等教育,86%出身于知識分子家庭。他們或是控制軍工和能源界的巨頭,或是從事投機的金融家或私人銀行家。

政府和他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有些人曾在蘇共、共青團或克格勃中做過官,有些人還擔任政府要職。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是靠經商、開辦銀行、投資證券等緻富的。他們通過權力和關系,利用價差、彙差、利差和稅差把國有資産化為已有,被人們稱為“官僚百萬富翁”。

新俄羅斯人的生活方式己完全西方化,他們身着世界名牌服裝,出手豪爽,家住獨院别墅,出入豪華飯店,他們出入有奔馳500或奔馳600代步,并有保镖相随。夜晚,他們帶着夫人或情婦出現在燈紅酒綠的夜總會或豪華飯店中,品嘗美食,喝XO、馬爹利等名酒,觀看脫衣舞表演,玩老虎機、輪盤賭,常常一夜之間輸掉幾千、上萬美元。每到夏季,他們就帶着女秘書、保健醫生、按摩師等。到土耳其、希臘、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地度假。

新俄羅斯人一般都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西方國家接受教育,為此他們每年要支付高昂的學費,但他們認為這是自己長遠的最大投資。

新俄羅斯人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等地擁有房産。住宅和辦公樓都裝修得富麗堂皇,并在郊外建有豪華别墅。不僅如此,60%的新俄羅斯人在英國、西班牙、美國、塞浦路斯、葡萄牙、希臘、法國等地用現金購置了房産,準備将來留給後代。

新俄羅斯人雖然過着令普通人羨慕的“天堂般的生活”,但金錢也給他們帶來了災禍。因為他們富有,所以成了黑社會的主要攻擊目标,黑社會向他們輕則被敲詐勒索,重則綁票索命。在莫斯科,新俄羅斯人遇害的事情時有發生。僅1993年,就有11名銀行家罹難。

姓氏

俄羅斯人的姓根據其起源大體可分為三類

權力象征

在遙遠的過去,俄羅斯人本沒有姓。到中世紀時期,作為統治階級的王公、大臣擁有了大量的土地和财産,同時,他們還擁有自己的領地。根據當時的俄羅斯法律,這些領地是可以世襲的。為了把這些财産順利傳給自己的後代,迫切地需要有一個家族的共同稱呼,以此來作為整個家族利益的标志。這樣,就産生了姓。但以什麼作為姓呢?王公貴族就采用了最簡捷的辦法,即用領地的名稱來作為自己家族的姓。例如:領地在舒雅河和舒雅城的貴族就以舒伊斯基(Шуйский),而領地在維雅濟馬河和維雅濟馬城的公爵就以維雅濟馬斯基(Вяземский)作為姓。

平民姓氏

在姓氏作為統治者特權的年代,那是的俄羅斯風俗裡俄國大多數平民仍然沒有自己的姓氏。但随着人們社會往來的日益增多,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目趨複雜,尤其是社會貿易和手工業的發展使原有的相互之間的稱呼方式無法滿足人們日常交際的需要,這樣就開始尋求另一種以家族關系來相互稱呼的稱謂方式。如果說姓氏以前隻是統治者的一種特權,那麼到了彼得大帝時期,城市居民也開始獲得了擁有姓氏的權力。民間的姓氏主要取自人們的職業、社會地位、自然物、綽号等。這也是俄羅斯人主要的姓氏來源。例如:一個愛打架的人就被稱作佩圖霍夫(Петухов),而為長着一雙修長腿的人則姓茹拉夫廖夫(Журавлев)。

時代變革

在俄羅斯曆史,數以萬計的俄羅斯人中,有些人的姓氏相對集中,成為大姓。這些大姓的産生大都與某些政治變革有關,成為曆史變遷的時代産物。1861年,俄國廢除了農奴制度,成千上萬的農奴獲得了新生,他們獲得自由身的主要标記就是有了姓氏。他們通常采用所屬領主的姓氏。于是,就出現了整個村子都姓加加林(Гагарин)和利沃夫金(Львовкин)的現象。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衆多的農民加入士兵的行列。但是,在他們入伍的第一天起,遇到的第一個麻煩就是衆多的農民當時沒有姓氏。當時負責登記的團部文書或司務長就擔負起為入伍農民起姓氏的工作。有的遵循舊的習慣,有的根據士兵的外貌及特點,随意起了一大批新的姓氏,當時典型的姓氏有别洛夫(Белов)、韋謝洛夫(Веселов)、斯米爾諾夫(Смирнов)等。當時由于每天參軍的人較多,就出現了同一天入伍或同一時期入伍的人被授予同一姓氏的現象。

國内戰争和衛國戰争期間,許多家庭慘遭災難,衆多兒童成為孤兒,這些孩子被安置在孤兒院或保育院。由于他們年幼,無法記得自己原來的姓氏,在進行登記的時候孤兒院和保育院的工作人員便為他們自己取了一些姓。例如:别濟緬斯基(Безимьянский),即失去雙親的人。從這些姓氏的構成來看,都帶有明顯的時代烙印。

成就

在文學、音樂、體育、科學和藝術上俄羅斯人均做出了巨大貢獻。著名的俄羅斯科學家有季米特裡·門捷列夫、亞曆山大·波波夫、亞曆山大·洛地均、尼可萊·儒可夫斯基、謝爾蓋·帕夫洛維奇·科羅廖夫、安德烈·圖波列夫、米哈伊爾·瓦西裡耶維奇·羅蒙諾索夫等。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潑尼克一号是蘇聯發射的,主要由謝爾蓋·帕夫洛維奇·科羅廖夫設計。第一名太空人尤裡·加加林是一名俄羅斯人。

以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爾斯泰、伊萬·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安東·契诃夫、亞曆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等為代表的俄羅斯文學在世界文學上擁有非常高的地位。著名俄羅斯人作曲家有彼得·伊裡奇·柴可夫斯基、季米特裡·肖斯塔科維奇、尼古拉·裡姆斯基-科薩科夫、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和謝爾蓋·拉赫瑪尼諾夫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共損失了2700萬人,這相當于二戰中一半的死亡數字和盟軍的大部分死亡數字。

曆史名人

列甯

列甯(原名弗拉基米爾·伊裡奇·烏裡揚諾夫)于1870年4月22日出生在俄國伏爾加河畔的辛比爾斯克,列甯是他的化名。列甯父親是一位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教育活動家,哥哥亞曆山大因參加謀刺沙皇而被處死。在家庭的影響下,1887年秋列甯進入喀山大學法律系學習,然而,不久他就因為參加學生運動而被學校開除,遭到逮捕和流放。

第二年,回到喀山後,他開始研究馬克思的《資本論》和普列漢諾夫的着作。1892年,他又開始籌建馬克思主義小組,并将《共産黨宣言》譯成了俄文,還寫下了第一本着作《農民生活中新的經濟變動》。這時的列甯已由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為一個共産主義者了。1895年,列甯在彼得堡創立了彼得堡工人解放協會。

這年年底,他再次被捕入獄,14個月的獄中生活後,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在西伯利亞的3年中,他開始使用“列甯”這個化名,寫出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書,并與另一位革命者克魯普斯卡娅結了婚。1900年2月,列甯在西伯利亞的流放結束,回到彼得堡後不久轉赴西歐,在德國創辦了第一張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機關報《火星報》。

1903年7月30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在布魯塞爾召開代表大會,會上形成了以列甯為核心的布爾什維克,布爾什維克的意思是多數派。布爾什維克及其思想體系的産生,标志着列甯主義的形成。1905年11月,俄國資産階級民主革命爆發後,列甯回到祖國直接領導革命,并提出了無産階級政黨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

12月,莫斯科武裝起義失敗,列甯又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在此期間,他寫了《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等一系列着作,使馬克思主義得到了全面的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列甯又提出了“變帝國主義戰争為國内戰争”的口号,闡明了社會主義可以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勝利的理論。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聽到沙皇垮台的消息以後,列甯立即返回俄國,積極準備發動武裝起義。

在列甯的領導下,俄國人民終于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革命勝利後,列甯當選為第一屆蘇維埃政府主席,他領導人民粉碎了帝國主義的三次武裝進攻和國内的叛亂,使蘇俄的經濟建設逐步走上了正軌。列甯在晚年患了腦溢血症,但他在病中仍口授了《論合作制》等文章和信件。列甯的全部着述達55卷,所以有人說他是一位多産的作家。

1923年,列甯病情開始惡化,第二年不幸與世長辭,終年54歲。

加裡甯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加裡甯(Михаи́лИва́новичКали́нин,1875年11月19日-1946年6月3日),蘇聯政治家、革命家、早期的國家領導人。自從十月革命後到去世為止,一直擔任蘇俄和蘇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

加裡甯出生于俄羅斯帝國的特維爾省,為農家子弟,年輕時曾受雇于地主。後來他前往聖彼得堡的炮兵工廠工作,并且于1891年參與革命運動;1898年加入俄羅斯社會民主工黨。後來加裡甯加入列甯的布爾什維克,并且之後有好幾次被帝俄政府逮捕與脫逃的紀錄。

十月革命之後,1919年加裡甯成為俄羅斯共産黨(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同年三月,加裡甯成為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等同于當時的國家元首;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之後,加裡甯成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最高蘇維埃改組之後,加裡甯成為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到年1946年過世為止都保有這個地位。1925年開始為黨政治局委員。

加裡甯與列甯一樣都是相當關心勞工與農民的領導人,常常以國家領導人身份與一般市民接觸并且了解市民的希望,并且展現一個“好爺爺”的風範,因此深受人民愛戴。很多人也稱呼加裡甯為“親切的祖父加裡甯”。但是在卡廷事件中,加裡甯卻也有在公文上簽名批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6年,加裡甯于莫斯科過世;而蘇聯也将過去屬于德國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改名為加裡甯格勒。

高爾基

高爾基(1868年3月16日–1936年6月18日),筆名馬克西姆·高爾基(俄語:МаксимГорький)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政治活動家、詩人、蘇聯文學的創始人之一。主要著名作品與小說有:《母親》、《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散文:《海燕》。

赫魯曉夫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NikitaSergeyevichKhrushchev,1894年-1971年)蘇聯重要領導人,曾擔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赫魯曉夫于1956年的蘇聯共産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中發表了“秘密報告”,對約瑟夫·斯大林展開全面批評,震動了社會主義陣營,引發東歐的一系列騷亂。

任期内,他實施去斯大林化政策,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蘇聯的文藝領域獲得解凍。同時他積極推行農業改革,使蘇聯的民生得到改善。1964年10月蘇共中央全會“鑒于赫魯曉夫犯有主觀主義和唯意志論錯誤”解除其職務。1971年9月11日病逝于莫斯科。

安德羅波夫

尤裡·弗拉基米羅維奇·安德羅波夫(英文:YuriVladimirovichAndropov;俄文:Ю́рийВлади́мировичАндро́пов,1914年6月15日-1984年2月9日)蘇聯政治家,長期擔任蘇聯黨、政領導職務,曾任克格勃首腦,于1982年11月接替勃列日涅夫成為蘇聯共産黨總書記。任職後推行改革,兩年之後,于1984年逝世,由契爾年科接任總書記職務。

契爾年科

康斯坦丁·烏斯季諾維奇·契爾年科(英文:KonstantinUstinovichChernenko,俄文:Константи́нУсти́новичЧерне́нко‎,1911年9月24日—1985年3月10日),蘇聯政治家,蘇聯黨務和國務活動家,工人運動的出色組織者。1984年2月13日,尤裡·弗拉基米羅維奇·安德羅波夫總書記逝世後,任蘇共中央總書記。就任總書記後已經體弱多病,此後不久健康更加惡化,無法正常履行職務,任總書記13個月後即去世。由戈爾巴喬夫接任總書記職務。

莫洛托夫

維亞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維奇·莫洛托夫(VyacheslavMikhaylovichMolotov,1890.3.9-1986),1930年-1941年任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1941-1957年任蘇聯人民委員會(1946年後改稱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1939-1949及1953-1956年兼任外交人民委員(1946年後改稱外交部長),1926-1957年任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莫洛托夫在列甯時期已是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他是斯大林的親信,成為斯大林領導班子的二号人物,支持斯大林的農業集體化政策并參與指揮了大清洗。1957年6月被降為駐蒙古大使,1964年被開除黨籍,勒令退休。1984年恢複黨籍。

蘇斯洛夫

1902年11月21日生于薩拉托夫省赫瓦倫斯克縣的沙霍夫村鎮(今烏裡揚諾夫斯克州帕夫洛夫區)的貧農家庭。俄羅斯人。1918-1920年在沙霍夫村鎮貧農委員會工作。1921年加入俄共(布)。1924年畢業于莫斯科工農專科學校。1928年畢業于莫斯科普列漢諾夫國民經濟學院後,為紅色教授經濟學院的研究生,同時在莫斯科大學和斯大林工學院任教。

1931-1934年在聯共(布)中央監察委員會和工農檢查院工作。1934-1936年在蘇聯人民委員會蘇維埃監察委員會作領導工作。1937-1939年任聯共(布)羅斯托夫州委部長、書記。1937年12月起連續當選為第一至第十屆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1939年3月至1941年2月任聯共(布)中央檢查委員會委員。

1939-1944年任聯共(布)斯塔夫羅波爾邊區委員會第一書記。1941年2月聯共(布)第十八次代表會議起當選為中央委員。蘇聯衛國戰争期間,先後擔任南高加索方面軍北部集團軍群軍事委員會委員和斯塔夫羅波爾邊區遊擊隊指揮部參謀長。1944年12月至1946年擔任聯共(布)中央立陶宛中央局主席。1946年3月至1947年任聯共(布)中央宣傳鼓動部部長。

1947年起當選為聯共(布)中央書記。1949-1950年兼任《真理報》總編輯。1950年3月起當選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委員。1952年10月聯共(布)十九大當選為中央主席團委員。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後,聯共(布)中央主席團改組時落選,但仍然繼續擔任中央書記。1954年3月起任蘇聯最高蘇維埃聯盟院外交委員會主席。

1955年7月重新當選為聯共(布)中央主席團委員,仍然兼任中央書記。1966年4月蘇共二十三大起蘇共中央主席團改稱蘇共中央政治局,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并兼中央書記,長期負責意識形态和國際共産主義運動工作,直到1982年1月逝世。曾經兩次獲蘇聯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号。

曾獲四枚列甯勳章、十月革命勳章、衛國戰争一級勳章、馬克思金質獎章和其他獎章。還獲得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授予的卡爾·馬克思勳章。曾經随赫魯曉夫來我國訪問(1959年9月),曾率蘇共代表團參加中蘇兩黨會談(1963年7月)。

華西列夫斯基

亞曆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AleksandrMikhaylovichVasilevsky),蘇聯傑出的軍事家、統帥,蘇聯元帥(1943),兩次蘇聯英雄(1944.7.29,1945.9.8)。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軍總參謀長,斯大林格勒反攻作戰的指導者,克裡米亞的收複者和柯尼斯堡的毀滅者,蘇聯陸軍三駕馬車外最具有才華的将領。他的回憶錄《畢生的事業》一書對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軍最高統率部的戰略決策與戰鬥部署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基洛夫

謝爾蓋·米洛諾維奇·基洛夫(原姓柯斯特裡科夫)Kirov,SergeiMironovich(1886~1934)20-30年代聯共(布)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曆任列甯格勒省委第一書記等職。1934年2月起任聯共(布)中央組織局書記和委員,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委員。獲列甯勳章和紅旗勳章各一枚。1934年12月1日在列甯格勒斯莫爾尼宮被敵人暗殺,葬于莫斯科紅場。

奧斯特洛夫斯基

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前蘇聯作家,堅強的布爾什維克戰士、著名的無産階級作家。1904年9月22日出生于工人家庭。因家境貧寒,11歲便開始當童工12歲上戰場,16歲身受重傷,25歲身體癱瘓,年僅32歲便去世。他的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30年代蘇聯無産階級革命文學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肖斯塔科維奇

迪米特裡·迪米特裡耶維奇·肖斯塔科維奇(Дмитрий·Дмитриевич·Шостакович,1906年9月25日-1975年8月9日),原蘇聯時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20世紀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生于聖彼得堡,1919—1925年在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鋼琴與作曲;1923、1925年先後畢業,以第1交響曲而成名。

1927年在肖邦鋼琴比賽中獲獎;衛國戰争中所創作的第7交響曲享譽世界;1957、1962年先後因第10、13交響曲引起争論;1960年加入蘇聯共産黨;其主要作品還有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大提琴協奏曲以及大量室内樂等;1975年在莫斯科去世。

烏斯季諾夫

德米特裡·費多羅維奇·烏斯季諾夫(俄文:Устинов,ДмитрийФедорович;英文:DmitriFedorovichUstinov,1908.10.17一1984.12.20),蘇聯黨務和國務活動家,蘇聯元帥(1976.7.30),曾獲得蘇聯英雄(1978.10.27),兩次社會主義勞動英雄(1942,1961)的稱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