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

姓氏
窦姓出處有五種說法,一說出自姒姓,為夏帝少康之後,以地名為氏;一說出自古代氐族姓氏有窦氏,分布在今陝西、甘肅、四川一帶。據《魏志》載有氐王窦茂;一說出自少數民族被賜改窦氏;一說出自戰國時魏國有窦公,其後代簡改為窦氏;還有一說出自周穆王賜皇後氏族為窦氏。現在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一帶。
  • 中文名:窦
  • 外文名:
  • 得姓方式:
  • 得姓始祖:
  • 主要郡望:
  • 主要堂号:
  • 拼音:ㄉㄡˋ

基本字義

(竇)

dòu ㄉㄡˋ

1.孔、洞:狗~。

2.人體某些器官或組織的内部凹入的部分:鼻~。~房結。

3.端倪:疑~。弊~。

4.姓。

曆史起源

姓氏溯源

源流一

源于姒姓,傳說中國上古帝舜時,鲧的妻子修己是有莘氏的女兒,因為吞吃了薏苡這種植物而懷孕,生下了禹。因此禹治水成功後,舜便賜姒姓(姒是苡的同音字)于禹。

窦出自夏王朝帝君太康之妃子後缗的避難之地,屬于以居邑名為氏。據《風俗演義》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風俗通》和《尚友錄》等所載,夏朝帝太康在位時,荒廢政事,不理民情,沉湎于遊樂田獵,遠去洛水南岸打獵,他的五個弟弟和懷孕的妃子後缗也跟随着前去。這時,有窮氏部落首領羿由于不能忍受太康的這種所作所為,就在黃河北岸攔阻和抵禦太康回國。

太康的五個弟弟和他們的母親(後缗),就到洛水轉彎流彙黃河的地方一個地洞裡去躲避和等候太康,等了一百多天也不見太康回來,結果也被有窮氏部落人發現并關入窦(地穴、地洞)中管制起來。後來懷孕的後缗臨近産期,就攜帶着兒子們想辦法逃出了避難的窦,奔歸有仍(今山東濟甯),在那裡生下了少康。少康是禹的五世孫。

太康失位後,經過了羿、寒淖的篡位時期後,由其弟中康(仲康)繼位;中康逝世後,其子帝相繼位;到帝相逝世後,由少康繼位。為了紀念祖上這個曆史事件,少康就給他留居在有仍的抒、寵兩個兒子命姓氏為“窦”氏,世代相傳至今。窦氏族人大多尊奉少康為得姓始祖。後來杼即位為下任夏王。

源流二

源于氐族,出自南北朝時期氐族庫狄宥連部,屬于以居邑名稱漢化為氏。在史籍《魏志》中,記載有庫狄宥連部,其實就是氐族的一支比較強大的部落。在晉朝末期,庫狄宥連部的首領以所居之地“屋窦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古城鄉)為姓氏,稱窦羽泥,族人主要分布在今陝西、甘肅、四川一帶。窦羽泥後來率部與北魏政權抗衡,最終敗北,整個部族被吞并入北魏王朝控制之中,逐漸融合于鮮卑族。

在窦羽泥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号為漢化姓氏者,稱窦羽氏,後在北周時期多省文簡化為單姓窦氏,在當時形成了一個相當龐大的權勢集團。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戰國時期魏國大夫窦公,屬于複姓省文簡化為氏。戰國時期,魏國有中大夫窦公,其後裔子孫以先祖名号為姓氏,稱窦公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窦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出自周穆王賜皇後氏族為窦氏,參考文獻《穆天子傳奇》。

源流五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北朝胡姓考》等的記載:

⑴.鮮卑族沒鹿回部,其首領在漢朝時期被稱作拔列蘭氏,到晉朝後期被稱為纥豆陵氏。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由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于洛陽(今河南洛陽)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在這個過程中,纥豆陵氏被改賜為漢姓窦氏,其後裔子孫皆稱窦氏,後逐漸融合于漢族之中,世代相傳至今。

⑵.鮮卑族婁提部,以首領名字為部稱,後成為婁提氏。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朝時期蒙古烏紮喇部,屬于以居邑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烏紮喇氏,亦稱兀劄喇氏、吳紮拉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内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薩哈爾察(今吉林敦化西北部)、哈達(今遼甯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遊,桦甸、輝南一帶)、葉赫(今吉林樹葉赫鄉南部)、白石(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薩爾和(今俄羅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龍江牡丹江甯安)、廟噶山(今黑龍江湯原,一說在今俄羅斯黑龍江口廟街)、黑龍江沿岸等地。後有東海女真卦爾察部、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jara Hala。在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女真族、錫伯族烏紮喇氏多冠漢姓為窦氏、吳氏、烏氏、武氏等。

源流七

源于滿族,出自元、明朝時期女真卦爾察部,屬于以居邑名稱漢化為氏。在東海女真卦爾察部中,有烏紮喇氏,亦稱兀劄喇氏、吳紮拉氏,滿語為Ujara Hala,世居薩哈連烏喇(今黑龍江窦文村)、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布列亞河流域)、哈達(今遼甯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遊,桦甸、輝南一帶)、葉赫(今吉林梨樹)、白石(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薩爾和(今俄羅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龍江牡丹江甯安)、廟噶山(今黑龍江湯原,一說在今俄羅斯黑龍江口廟街)、黑龍江沿岸等地。

後有蒙古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内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烏紮喇氏族人中有一著名的烏紮喇·多羅岱,為滿洲鑲白旗人,世居薩哈連烏喇(今黑龍江窦文村)。在明崇祯十五年(後金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烏紮喇·多羅岱在跟從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征攻明朝益津關(今河北霸州)時陣亡,清太宗追贈其為騎都尉,并令其侄烏紮喇·薩賴襲其職,後亦陣亡,再贈一等輕車都尉。在烏紮喇·多羅岱陣亡後,其後裔族人中有以其故居地為姓氏者,稱窦氏,在滿清一朝中屬于較早即以漢姓為姓氏的家族。

得姓始祖

少康、窦公、窦羽泥、烏紮喇·多羅岱。根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窦姓出自姒姓,相傳夏後氏帝相失國後,他的妃子(原為有仍氏人),逃出自窦,投奔娘家有仍氏,生子曰少康,留居有仍遂為窦氏。關于此事,在《風俗通》和《尚友錄》上也有記載。窦氏的始祖少康得姓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曆史,是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有仍是窦氏的最早發源地,也是古時的國名,這個地方在今山東省濟甯市一帶。故窦氏後人奉少康為窦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窦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九位,人口約四十六萬七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029%左右。窦(Dòu窦)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

窦姓起源古老,遠祖始于夏朝。是大禹的後代。源于姒氏。夏朝國君相被殺後,到了王妃逃出窦地,逃回娘家有仍,生下了遺腹子少康。後來少康恢複了夏朝,史稱“少康中興”,少康的兩個兒子杼、龍,仍然居住在有仍,就姓了窦姓。後來杼即位為下任夏王。發展和演變:古代的少數民族氐族(分布在今天的陝西、甘肅、四川一帶)也有以窦為姓的。

在漢朝時,清河觀津的窦氏出了一個皇後,窦太後,她是文帝劉恒的妻子,景帝劉啟的母親,她一直執政到漢武帝時,清河窦氏也因此大興,逐漸形成望族。此外,窦姓在發展過程中,還逐漸形成了扶風,河南兩大郡望,在當地發展成為望族,因此,窦姓世稱扶風望(漢武帝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河南望(漢高帝時置郡。在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清河望(漢高帝置郡。相當于今河北省清河至山東省臨清一帶)。

如今,窦氏族人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江蘇省為多,約占全國窦氏人口的20%左右。

宋朝時期,窦姓大約有10萬餘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3%,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一十位。當時主要分布于河北、陝西、山東,這三省窦姓大約占了窦姓總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江蘇、山西、河南等地。河北為窦姓第一大省,約占全國窦姓總人口的47%。全國的窦姓基本集中在北方。

明朝時期,窦姓人口大約有5萬5千,人數急劇減少,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八十位以後。山東為窦姓第一大省,約居住了窦姓人口的35%。全國窦姓主要集中于山東、江蘇、山西,這三省大約占全國窦姓總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河北、安徽、湖南、河南、浙江等。窦姓人口主要傾向是由北向東南地區遷移。

在蘇魯中部、安徽東段、天津、河北東部和南端、内蒙古中部和東部、遼吉大部、黑龍江、河南北端、山西大部、陝甯、甘肅大部、青海東部、新疆西北、川黔南段、雲桂大部,窦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在0.08%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3%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30%,居住了大約56%的窦姓人群。在河北大部、北京、内蒙古中東和中西、遼吉東部、山西北部、陝西中部、川渝大部、雲南西部、貴州中部、廣西北部、廣東西南、海南、豫鄂皖大部、浙江西北、上海、江蘇南北兩端、山東西部和東段,窦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在0.04%—0.08%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占了全國總面積的25.5%,居住了大約35%的窦姓人群。

姓氏名望

窦嬰

西漢大臣。字王孫(公元前?-公元前131),觀津(今河北省衡水東)人。窦太後侄。吳、楚七國之亂時,被景帝封為大将軍,守荥陽,監齊、趙兵。七國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推崇儒術,反對道表法裡的黃老學說,為窦太後貶斥。後因罪被殺。

窦融

字周公(公元前16年-公元62年),扶風平陵(今陝西省鹹陽西北)人,世代仕官河西。新莽時封建武男,後因參加鎮壓綠林、赤眉農民軍,拜渡水将軍。新朝滅亡,降更始政權,求任張掖屬國都尉。更始覆滅,被張掖、武威、酒泉、金城、敦煌五郡長吏推為行河西五郡大将軍事,據境自保。他先奉隗嚣正朔,後見光武帝号令嚴明,有意投靠。時光武帝聞河西殷富,士卒精壯,也遣使與他聯絡。建武五年(29年),融接受東漢政權涼州牧的官職。

八年,光武帝征隗嚣,融率部來會合,擊破隗嚣後,封安豐侯。隴蜀平定,融奉召入京,曆任冀州牧、大司空、代行衛尉事兼領将作大匠。窦氏貴寵,一門先後一公、二侯、三公主、四二千石,府邸相望京邑,奴婢以千計。融子放縱,多行不法。永平二年(59年)從兄子窦林因罪處死,明帝令融就第養病。歲餘,融上衛尉印绶。五年卒,年七十八歲。

窦固

字孟孫。(?—88年),扶風郡平陵縣(今陝西鹹陽西北)人。東漢時期名将,窦融之侄。年少時因娶光武帝劉秀女涅陽公主而被任命為黃門侍郎,他好讀書,喜愛兵法。世襲父親顯親侯爵位,曾任中郎将,與馬武擊破燒當羌。因受堂兄窦穆牽連被禁锢十年。永平十六年(73年),任奉車都尉,與耿秉等分四路出擊北匈奴,窦固在天山大破呼衍王,又奪取伊吾盧,設置了宜禾都尉,并以班超為假司馬出使西域,最終使西域諸國重新歸附。次年,率軍耿秉等擊降車師,又建議重新設置西域都護及戊己校尉,打通了前往西域的咽喉。漢章帝劉炟繼位後,征召窦固為大鴻胪,曆任光祿勳、衛尉等職,食邑累增至一千三百戶,每有軍政要事,章帝都會征求窦固的意見。章和二年(88年),窦固去世,谥号文。

窦憲

字伯度。東漢扶風平陵(今陝西省鹹陽西北)人,是窦融之曾孫,領兵出塞3000餘裡,大破匈奴,登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拜大将軍,總攬大權。和帝既長,憤其驕縱,與中常侍鄭衆等合謀,迫令自殺。

窦武

字遊平(?-168),扶風平陵(今陝西省鹹陽西北)人。桓帝延熹八年(165年)以長女被選入宮,拜侍中;女于同年冬被立為皇後,遂遷越騎校尉,次年改官城門校尉。時正第一次黨锢之禍,上書為黨人求情。桓帝死,無子,與其女窦太後迎立靈帝,任大将軍輔政,封聞喜侯。他引用陳蕃、李膺、杜密等黨人參政,合謀殺中常侍曹節、王甫等。事洩,反為曹節等所殺。

窦鞏

字友封(772或773-831或832),唐扶風平陵人。窦庠弟。憲宗元和二年進士。袁滋辟為從事及掌書記。入朝拜刑部郎中。元稹觀察浙東,奏為副使後兼禦史中丞。平居與人言不出口,時号“嗫嚅翁”。工五言詩。與兄窦常、窦牟、窦群、窦庠合有《窦氏聯珠集》。

窦蘋

字之野,生卒年不詳,生活在北宋仁宗時代。《酒譜》雜取有關酒的故事、掌故、傳聞計十四題,包括酒的起源、酒的名稱、酒的曆史、名人酒事、酒的功用、性味、飲器、傳說、飲酒的禮儀,關于酒的詩文等,内容豐實,多采“舊聞”,且分類排比,一目了然,可以說是對北宋以前中國酒文化的彙集,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此書成書于宋仁宗天聖二年(公元1024年),後收入于陶宗儀《說郛》中。其“酒之文十三”,本收《酒德頌》、《醉鄉記》、《清河先生傳》三篇前人關于酒的文章。

郡望

扶風郡

周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興平縣、鹹陽市一帶地區。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醜,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為三輔,治所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名為扶風郡,治所在隗裡(今陝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麟遊縣、幹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地區。五代時期後漢将其轄地定在今陝西省鹹陽市一帶地區。西晉朝時期移治到池陽(今陝西泾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疇(今陝西乾縣)。隋、唐兩朝以今陝西岐州一帶為扶風郡。

河南郡

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遊,雙洎河、賈魯河上遊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緻相當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荥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複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清河郡

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後屢改為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公元前43~前39年)後期為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元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強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

觀津縣

漢朝時期置蓚縣,屬渤海郡。隋朝時期隸屬觀州,後來觀州廢黜,蓚縣便歸屬德州。唐朝貞觀元年改置觀津縣,唐永泰年間後期後屬于冀州,屬于清河郡。今地在河北聲觀津縣南五公裡一帶地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