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門

婆羅門

印度宗教
婆羅門:是祭司貴族。古代的印度社會洋溢着濃郁的宗教氣氛,祭司被人們仰視如神,稱為“婆羅門”。“婆羅門”源于“波拉乎曼”(即梵),原意是“祈禱”或“增大的東西”。祈禱的語言具有咒力,咒力增大可以使善人得福,惡人受罰,因此執行祈禱的祭官被稱為“婆羅門”。雅利安人相信,藉着苦修、祭祀奉獻,這一生就可以得到神的保佑和賜福:婆羅門由于掌握神和人的溝通渠道,所以占據了社會上最崇高的地位。
    中文名:婆羅門 外文名:Brahmin 别名:

解釋

印度種姓制度中最高種姓或僧侶的一員,其主要職務是誦經、傳經吠陀經并主持宗教各種儀式。亦稱;婆羅門教徒;詳細解釋.古印度四種姓之一。居于種姓之首,世代以祭祀、誦經、傳教為專業,是社會精神生活的統治。

簡介

梵語bra^hman!a。又作婆啰賀磨拏、婆羅欱末拏、沒啰憾摩。意譯淨行、梵行、梵志、承習。印度四姓中,最上位之僧侶、學者階級。為古印度一切知識之壟斷者,自認為印度社會之最勝種姓。長阿含卷六小緣經、卷十五種德經、慧琳音義卷二十九等皆載此階級由梵天之口生,顔貌端正,清淨高潔,以習吠陀、司祭祀為業。依摩奴法典規定,四姓中婆羅門有六法,即學習吠陀、教授吠陀、為自己祭祀、為他人祭祀、布施、受施。故四姓中除最下之首陀羅族外,其餘三姓皆得誦吠陀、自作祭祀,然為他人祭師、教他人吠陀、受施等則僅限于婆羅門。

古代的印度社會洋溢着濃郁的宗教氣氛,祭司被人們仰視如神,稱為“婆羅門”。“婆羅門”源于“波拉乎曼”(即梵),原意是“祈禱”或“增大的東西”。祈禱的語言具有咒力,咒力增大可以使善人得福,惡人受罰,因此執行祈禱的祭官被稱為“婆羅門”。雅利安人相信,藉着苦修、祭祀奉獻,這一生就可以得到神的保佑和賜福:婆羅門由于掌握神和人的溝通渠道,所以占據了社會上最崇高的地位。

婆羅門由于職責和地位的特殊可享有許多特權。可以免交各種捐稅,因為人們認為,婆羅門已經以自己的虔誠行為償清了這種債務,不得被處以死刑或任何類型的肉刑,因為婆羅門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向婆羅門贈送禮物的人則得到保證,将在今生和來世獲得一定的報答。最受歡迎的禮物是土地,它可以“解除贈送者的一切罪孽”。因此婆羅門占有大量地産,包括整座的村莊。

内涵

音譯又作婆啰賀摩拏,意譯淨行、淨志、外意、承息、靜胤等。為印度社會階級制度中之一階級。此一階級之人自認為是梵天的後裔。平素讀誦《四吠陀》,行祭祀,位居四姓(四種階級)之最上位。在印度的階級制度中,除了四姓中的最下層首陀羅之外,其餘三姓(婆羅門、刹帝利、吠舍)皆可讀誦《吠陀》,且可為自己行祭祀供犧。但隻有婆羅門可以教授他人《吠陀》,為他人行祭祀,接受布施。故印度宗教上的權力可說完全掌握在此一階層之中。

印度以婆羅門階級最具勢力,故該國又有婆羅門國之别稱。其民衆所奉之宗教,稱之為婆羅門教。《長阿含經》卷十五,種德婆羅門曾說婆羅門成就五法,謂生為此階級者,具有五項條件︰一者婆羅門七世以來父母真正(種姓純正),不為他人輕毀。二者學習《吠陀》,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别,世典幽微靡不綜練。又能善于大人相法,明察吉兇祭祀儀禮。三者顔貌端正。四者持戒具足。五者智慧通達。

《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曾為婆羅門作分類,謂有種性、名想、正行等三種婆羅門。種性婆羅門,謂生在婆羅門家者。名想婆羅門,謂假名為婆羅門者。正行婆羅門,謂能驅擯惡不善法者。

婆羅門的一生可分四期:(一)梵行(梵brahma-ca^rin)期,八歲就師,其後十二年學吠陀,習祭儀。(二)家住(梵gr!ha-stha)期,返家結婚生子,祭祖靈,營俗務。(三)林栖(梵va^na-prastha)期,年老則家産讓子,栖居樹林修苦行,專心思惟,入宗教生活。(四)遁世(梵sam!nya^sin)期,絕世俗之執着,被粗衣,持水瓶,遊行遍曆。遁世期婆羅門之行法,其後為佛教沿用者不少,如遊行、乞食、雨安居等即是;又此期行之婆羅門稱比丘(梵bhiks!u)、沙門(梵s/raman!a)、遊行者(梵parivra^jaka)亦是例證。雜阿含經卷十七、卷二十九、中阿含卷四十八馬邑經、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七等,更以沙門與婆羅門同義。長阿含卷十六‘三明經’列有誦持流布吠陀之婆羅門阿吒摩、婆摩、婆摩提婆、婆婆悉、毗婆審、伊尼羅斯、蛇婆提伽、迦葉、阿樓那、瞿昙摩、首脂、婆羅損陀等。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更别婆羅門為三類,即:(一)生于婆羅門種之家者稱為種姓婆羅門,(二)假呼為婆羅門者稱為名想婆羅門,(三)驅擯惡不善法而行善行者稱為正行婆羅門。

影響

婆羅門教對緬甸文化影響較大。首先婆羅門教是緬甸人最早信奉的宗教,婆羅門教神被作為佛教的保護神而引入佛教的範疇,帝釋天作為緬甸至今仍然信仰的37位傳統神的第一位大神而備受崇拜;其次,婆羅門教的宗教儀式被廣泛吸收和應用在緬甸封建王朝的各種儀式中,緬甸曆代封建王朝宮廷中都聘用婆羅門祭司,用婆羅門教禮儀主持宮廷大典和國家大典;再其次,婆羅門教的花紋圖案普遍被應用在緬甸的佛教和民用建築藝術上;第四,婆羅門教的占星術傳入緬甸,至今流行于緬甸社會;第五,婆羅門教的神話故事傳入緬甸,形成了傳統節日;最後,婆羅門教的故事對緬甸文學也有較大的影響,羅摩衍那戲劇至今長盛不衰。

思想

婆羅門教是多神教而又帶著一神教的色彩,崇拜各種自然的神碉,盛行祭祀祈禱以招福禳災,而以梵(Brahmq)為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梵從口生出婆羅門,從肩部生出刹帝利,從腹部生出吠舍,從足部生出首陀羅,以此定四姓的貴賤,這就成為種姓制度的根據。人應當服從梵天的意旨,因此應當信奉《吠陀經》,奉事婆羅門,嚴格遵守種姓制度。後來婆羅門教義有所發展,它把‘梵’抽象起來做為宇宙的本體,或宇宙生起的最高原理;一方面又從個人觀察,認為‘我’是個人的主宰和本體,人的身體由‘我’而生,人的活動由‘我’而起,外界萬物也都因‘我’而存在。由此推論出‘我’與‘梵’本來不二,人所應當努力的就是經過修行以達到梵我一緻的境地,這樣才能免去輪回之苦而得到大自在。

修行故事

過去許多世之前,有一個婆羅門隐居在一座叫“雪山”的深山裡修行。這座“雪山”,實際上是青山綠水、果林滿坡、清泉叮咚、鳥語花香的好地方。婆羅門獨自一人坐禅修行,隻有山中禽獸為鄰,餓了采幾隻果子吃,渴了掬捧山泉喝,就這樣專心緻志地修行了不知有多少年,但始終求不到真言妙法,也看不到有真佛出世。婆羅門毫不氣餒,仍然矢志不遺地苦修。

婆羅門的虔誠感動了三十三天之上的帝釋天。帝釋天想,雖然看到這個婆羅門一心修行,無須無惱,行為清淨,心懷聖潔。但車子要有兩個輪子才行走自如,鳥兒需要兩個翅膀才能高高遠翔,雖能在深山苦修,但内心是否具備高深的智慧、超常的堅韌,無比的虔誠,是否深曉佛家要義,勝任成佛的重任,試志要燒三日滿,辨才須待七年期。帝釋天決定親自去考驗考驗。

帝釋天聳身一搖,變幻成一個羅刹鬼,下凡來到雪山,走到婆羅門居住的地方,用清新優雅的聲音朗誦了半句過去佛說過的話:“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會永恒存在的,任何有生命的事物終究要滅亡。”婆羅門聽到這半句偈語,茅塞頓開,如雷貫耳,欣喜若狂,似商賈在危險艱難的夜行途中,失去旅伴,心生恐怖,突然重逢,激動萬分;似患者之久滞病榻,偶遇良醫,藥到病除,歡喜非常;似人落大海狂濤中突遇航船;似沙漠旅人漫漫跋涉中發現清泉綠洲;似農夫幹旱之年天降甘霖。

婆羅門急忙起身離坐,用手把頭發往後梳了梳,出門四下觀看,尋找朗誦偈語的人。未見一個人影,山青青,水青青,隻見一個相貌醜陋、面孔猙獰的羅刹鬼。婆羅門想:“是誰‘舉世皆濁吾獨清’,朗誦出這麼好的偈語,周圍沒有别人,難道是這個羅刹鬼?如果是,相貌怎麼那樣猙獰恐怖呢?也許是我無知,他雖外形醜陋,内心卻靈慧呢!也許他見過過去諸佛,從過去諸佛那裡聽來的這半句偈語。我應該走過去問問他。”婆羅門走到羅刹鬼面前,拱手施禮,彬彬有禮地問道:“敢問大師您是從哪裡得到的至理真言,這乃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世尊所說的妙法真言,為世間無量衆生終生求索而不可得。”

羅刹鬼回答說:“大婆羅門,你不應該向我打聽這些。我已經多日求食不得,饑餓難忍,這偈語是我在心煩意亂中胡謅的,并非出自我本心,你何必當真呢?”

“大師不必謙讓,我恭耳聆聽,大師若能為我把這後半句偈語誦完,我甯願終身做您的弟子。”婆羅門誠心誠意地說。

“我不是謙讓、也不敢做你的師傅,我餓得連話都快說不出來了,怎麼能為你誦偈語呢?”羅刹鬼吃力地說。

“大師要吃什麼?我給您去求乞。”婆羅門急忙問。

“你不要問,你也求乞不到,我吃的東西說出來會吓死你。”羅刹鬼說。

“我一人獨居深山,無所畏懼,你說吧,我決不會害怕。”婆羅門截然說。

“除了人的新鮮血肉,我不吃别的東西。我尋覓了幾天,仍沒有找到一個可吃的人。世間人雖多,但都有福德,有諸天神護佑。”羅刹鬼說。

“隻要您把後半句偈語誦給我聽,我就把我的血肉奉施給大師。”婆羅門要求說。

“為聽半句偈語,送掉一條性命,你說笑話吧?”羅刹鬼問。

我是真心實意,我的血肉之軀為虎狼雕鹫吞食,得不到一毫之福報,把它施舍給您,卻能聽到至妙真言。譬如有人,施舍一個瓦器,得到的卻是一個七寶鑲嵌的器皿;施舍一條血肉之軀,得到的卻是一個金剛不朽身。您說,何樂而不為呢?我決不食言,有大梵天王、帝釋天、四大天王、諸菩薩和十萬諸神為我作證。”婆羅門回答。

“你如果真的能把血肉施給我,我就給你誦完後半句偈語。”羅刹鬼應允了。

婆羅門非常高興,立即解下自己身上穿的鹿皮衣服,在樹墩上為羅刹鬼敷置了一個法座,請羅刹鬼上座,自己叉手長跪在法座前,恭恭敬敬地聽羅刹鬼朗誦後半句偈語。

“人們隻要解脫生死輪回,就不會再投生到痛苦中,就會獲得永恒快樂的寂靜。”

婆羅門聽完偈語,頓解,欣喜若狂,唯恐自己死後無人知道這妙法真言,就在石上、壁上、樹上、路上,到處寫上這句偈語。然後爬上一棵高樹頂端。樹神不解地問道:“你爬上樹頂想做什麼?”

“我要縱身跳下,以自身血肉供奉羅刹鬼,報答他為我朗誦偈語的大德。”婆羅門平靜地回答說。

“講一句偈語有多少恩德呢?”樹神疑惑地問。

“你不知道,這句偈語乃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說的真言至道,它能普救衆生脫離苦海。我不為名利财寶,為真言而獻出生命是值得的。”婆羅門回答說。

說完,婆羅門縱身從樹頂跳下,這時天空中瑞樂飄渺,仙花缤紛,羅刹鬼還複帝釋天原身,從半空中接住婆羅門,平穩地放到地上。諸天神在婆羅門前稽首施禮,同聲贊頌說:“善哉,善哉,真是菩薩,您為無量衆生利益,在無明黑暗中點燃大法炬。帝釋天為考驗菩薩,變幻成羅刹鬼,冒犯了您,請多多恕罪。您将來一定能得道成佛,濟度衆生。”

說完,諸天神和帝釋天忽然都不見了。

婆羅門教

在古老的印度次大陸,哈拉巴文化時期便有了宗教的萌芽,其内容主要是崇拜自然,有着圖騰崇拜的原始痕迹。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大舉侵入,與當地的土著文化相融合,于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1000年期間編纂了原始的宗教文獻《吠陀》,并在此基礎上創建了婆羅門教。與世界上的其他宗教相比,由于婆羅門教誕生的時間較早,所以内容也較為龐雜。一方面,它不像基督教或伊斯蘭教那樣,有《聖經》、《古蘭經》之類的根本經典。而是将《吠陀》、《奧義書》、《往事書》,以及其後的各類法典統統作為教義的源泉。另一方面,它也不像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那樣,有單一而明确的神,而是将成千上萬個神明作為頂禮膜拜的對象。

   

與世俗生活中的種姓制度相一緻,婆羅門教的神也是分層次的。最高層次的神是梵,它不是一種人格化的神,超越時空,不具有任何形式,但卻是隐藏在宇宙背後的絕對實在、終極本體。第二層次的神是梵的具體形态,顯現為梵天、濕婆、毗濕努三大主神,以及他們的各種化身、配偶和子嗣。作為梵的具體化身,三大主神功能不同,梵天是世界的創造者,濕婆是世界的破壞者和重建者,毗濕努是世界的維護者。第三層次的神是人格化了的自然對象,如太陽神、月亮神、地母神等等,種類各異、名目繁多。從這裡,不難看出:層次越低的神,越具有圖騰物的原始痕迹;圖騰越高的神,越具有遠離圖騰物的抽象色彩。值得注意的是,“吠陀教諸神中除了占主要數量的自然神靈外,還有一些屬于祖先和英雄人物的行列,是祖先崇拜和英雄人物崇拜觀念的延伸。因此,吠陀中有一個鮮明特點就是,既崇拜自然神靈,同時又尊敬亡人。”

有關音樂

婆羅門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