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古城

荊州古城

湖北省荊州市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荊州古城,古稱江陵城,位于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地處長江中遊、江漢平原腹地,,是楚文化、三國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1]。荊州古城分為三層,外邊是水城,中間是磚城,裡面是土城。城内東西直徑3.75公裡,南北直徑1.2公裡,總面積4.5平方公裡,城牆周長10.5公裡,高8.83米,共有六座城門,每座城門上均建有城樓;磚城厚約1米,牆内垣用土夯築,下部寬約9米。牆體外用條石和城磚砌築;磚城通高9米,周長11281米;牆體用特制青磚加石灰糯米漿砌築。2022年8月,入選首屆“湖北最美取景地TOP10”。
  • 中文名:荊州古城
  • 外文名:The ancient city of Jingzhou
  • 地理位置: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張居正街2号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08:00-17:30
  • 門票價格:35.00元
  • 占地面積:4.5
  • 所處時代:明清

曆史沿革

秦代,于今荊州古城區域始置南郡設江陵縣。

西漢時,改九州為十三刺史部(州),荊州居其一。魏晉以降,荊州均為州、府之名。其治所多不固定,直到明初,荊州才作為城名固定下來

早在公元前689年楚文王遷都郢(今荊州城北5公裡的紀南城)後,這裡就是楚國的官船碼頭。楚成王(公元前671-前626年在位)還在此修築了别宮,取名渚宮。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占郢都,這裡成為江陵縣的治所。西漢初年,封臨江王于此地。其後有東晉安帝、南齊和帝、梁元帝、後梁、隋末梁王、唐代南都、荊南國等在此建都。楚、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宋、明等朝,封王侯于此地。荊州城的城郭,在戰國末年形成。漢代已有城牆。蜀将關羽、吳太守朱然,東晉桓溫、梁元帝、南平王高季興等,都對荊州進行修葺,北宋末年,城毀。南宋淳熙年間,重修城牆,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挖城壕。元初,忽必烈下令拆除荊州城。元末,朱無璋稱吳王時,派員依舊基重建荊州城。明末,張南忠率義軍攻占荊州城,将城牆拆毀多半。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又依明代城基重新修築荊州城,并重新命名城門:東門曰寅賓門,東南門(小東門)曰公安門,西門曰安瀾門,南門曰南紀門,大北門曰拱極門,小北門曰遠安門。荊州城現存磚城為明末清初建築。整座城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3.75公裡,南北寬1.2公裡,城垣周長10.5公裡,城内面積4.5平方公裡。1970年後,随着交通事業發展的需要,經國務院批準,城垣上新開3座三孔城門,原有的6座城門,共有9座城門。磚城内有土築城牆,與磚城相依,城上可通行。磚城外有外環道與水城環繞。水城俗稱護城河。荊州城牆高9米左右,城牆厚10米左右,城牆上有3座藏兵洞,24座炮台。原有城樓6棟,其中5棟毀于戰亂,僅存拱極門(大北門) 城樓朝宗樓。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政府撥款重建寅賓門城樓,沿用舊名,曰賓陽樓。荊州城自明末清初最後一次修複以來,已有350年曆史, 至今保存完好,是中國現存為數很少的古代城垣中較完好的一座,是長江中遊地區唯一一座完好的古城垣,在國内外享有盛名。尤其是《三國演義》故事的廣泛流傳,使得荊州名揚四海。荊州城已成為中國三國旅遊線上的一個重要的旅遊區,有30多處三國遺蹤和文化景點供遊客探尋。

荊州古城積澱了豐厚的曆史文化。荊州城内及其城周附近,有着衆多的古迹名勝。大禹治水的息壤,雄楚立國的故都,三國紛争的遺迹,曆代名人的勝蹤,似繁星點點,數不勝數。荊州古城牆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迹之一。據《後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州古城牆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經最新古城垣考古發掘實物科學驗證:荊州古城牆是中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時期的磚城;兩晉、三國時期的土城。疊壓在現城牆10米以下的五代磚城的發現,使荊州城磚城的修造曆史從始于明代的普遍認同,又上溯了400多年。這次考古發掘還證實:從三國時代起,荊州古城牆沒有發生過大的變遷,移位距離僅在50米左右範圍内;土城牆遠遠早于磚城牆。

2000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荊州城小北門西側,發現了一段長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間夯築的石灰糯米漿城牆。此段城牆雖經500多年,至今仍堅如磐石,世所罕見。

荊州市政府高度重視荊州城牆文物保護和環境整治工作,共籌集資金1.3億元,用于荊州城牆保護範圍内約30萬平方米違章建築的拆除、内外環道的建設、護城河的疏竣和污水治理及周邊環境整治。從2004年開始,就一直着手世界文化遺産申報工作。

2005年,通過湖北省政府正式向國家文物局遞交“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

2007年1月,國家文物局同意将荊州城牆與西安、南京、興城共四個明清城牆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

榮譽

2022年8月,入選首屆“湖北最美取景地TOP10”。

曆史文化

名稱由來

荊州之名源于《尚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為古九州之一;以原境内蜿蜒高聳的荊山而得名。荊是古代楚國的别稱,因楚曾建國于荊山,故古時荊、楚通用。

相關詩詞

【登荊州城樓】張九齡

天宇何其曠,江城坐自拘。

層樓百馀尺,迢遞在西隅。

暇日時登眺,荒郊臨故都。

累累見陳迹,寂寂想雄圖。

古往山川在,今來郡邑殊。

北疆雖入鄭,東距豈防吳。

幾代傳荊國,當時敵陝郛。

上流空有處,中土複何虞。

枕席夷三峽,關梁豁五湖。

承平無異境,守隘莫論夫。

自罷金門籍,來參使符。

端居向林薮,微尚在桑榆。

直似王陵戆,非如甯武愚。

今茲對南浦,乘雁與雙凫。

【荊州歌】李白

白帝城邊足風波,瞿塘五月誰敢過。

荊州麥熟繭成蛾,缲絲憶君頭緒多。

撥谷飛鳴奈妾何。

【荊州泊】李端

南樓西下時,月裡聞來棹。

桂水舳舻回,荊州津濟鬧。

移帷望星漢,引帶思容貌。

今夜一江人,唯應妾身覺。

【荊門行】王建

江邊行人暮悠悠,山頭殊未見荊州。

岘亭西南路多曲,栎林深深石镞镞。

看炊紅米煮白魚,夜向雞鳴店家宿。

南中三月蚊蚋生,黃昏不聞人語聲。

生紗帷疏薄如霧,隔衣噆膚耳邊鳴。

欲明不待燈火起,喚得官船過蠻水。

女兒停客茆屋新,開門掃地桐花裡。

犬聲撲撲寒溪煙,人家燒竹種山田。

巴雲欲雨薰石熱,麋鹿度江蟲出穴。

大蛇過處一山腥,野牛驚跳雙角折。

斜分漢水橫千山,山青水綠荊門關。

向前問個長沙路,舊是屈原沈溺處。

誰家丹旐已南來,逢著流人從此去。

月明山鳥多不栖,下枝飛上高枝啼。

主人念遠心不怿,羅衫卧對章台夕。

紅燭交橫各自歸,酒醒還是他鄉客。

壯年留滞尚思家,況複白頭在天涯。

【荊州歌二首】劉禹錫

渚宮楊柳暗,麥城朝雉飛。

可憐踏青伴,乘暖著輕衣。

今日好南風,商旅相催發。

沙頭樯竿上,始見春江闊。

旅遊信息

荊州市内乘坐公交1路、15路、19路、33路、34路、51路、101路到三監獄站下,12路、14路、18路、20路、21路、22路、23内環、23外環、32路、104路到碑苑站下可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