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

簸箕

生活用品
有三種物品可以被稱作簸箕,一是一種鏟狀器具,用以收運垃圾。二是用藤條或去皮的柳條,竹篾編成的大撮子,揚米去糠的器具。三是指簸箕形的指紋,指紋的一種,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一樣的,中間成封閉圓形的謂之“籮”(民間多稱為“鬥”),如果開口延伸出去謂之“簸箕”。鬥和簸箕被賦予神秘的占蔔色彩,在民間流傳着這樣一段話,一鬥窮,二鬥富,三鬥四鬥賣豆腐。另外還有叫做簸箕闆的小吃。出自賈思勰 《齊民要術》。[1]
  • 中文名:簸箕
  • 外文名:dustpan
  • 别名:畚箕
  • 用途:
  • 分類:

百科名片

簸箕,一種是器具名稱,另一種是指紋類型。作為器具,是用藤條、去皮的柳條、篾、作物稭稈等編成的半籮形器皿,早統稱為篾箕,其功能主要是用來揚米去糠,其次是淘洗米菜,再次才是收集垃圾,而這種收集垃圾的簸箕,一般都是小号的簸箕,也就是撮子,随着科技的進步,原材料基本都改用金屬、塑料。作為指紋類型,是指簸箕形的指紋,中間成封閉圓形的謂之“籮”,如果開口延伸出去謂之“簸”。

相關文獻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槐柳楸梓梧柞》:“至秋,任為簸箕。”

唐 锺辂 《前定錄·劉逸》:“我讀《金剛經》四十三年,今方得力,就説初坐時,見巨手如簸箕,翕然遮背。”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彎一枝竅鐙黃華弩,擔柄簸箕來大開山闆斧:是把橋将士 孫飛虎。”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十四章:“這個高大的中年莊稼人,不僅幫助寡婦老婆兒,把大黃牛套在磨子上,而且幫助她把淘好的糧食和所有的磨具,笸籮、簸箕……統統搬到磨棚裡來。”

主要種類

簸箕的品種有大簸箕、小簸箕,還有淨物簸箕,淨物簸箕是介乎大小簸箕之間的一種小型簸箕,沒有撐角,主要是裝物時用。

随着生活用途的多樣化,編織者也生産出一種變型的簸箕。這種簸箕三面立起,一面敞開,況且有舌頭,用以“吐廢物”,而這種變型的簸箕叫笸籃,有似我們日常應用的洋瓷臉盆。

從容量上看,有大笸籃、小笸籃,從形體上看,有正方形笸籃、圓笸籃、長方型笸籃;從用途上分有盛馍笸籃、針線笸籃、旱煙笸籃等。

笸籃的做工較之簸箕簡單點,但工藝更講究,還加了一道塗染、勾畫的工序。鳥魚花草等繪于其上,了了數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故而笸籃不僅是家庭生活的日用品,而且還是一個民間藝術産品,在開發其使用價值的同時,也賦予其藝術生命力。

從廣義的角度來看,簸箕和笸籃除了播揚雜物、盛裝糧食、美化生活而外,還可用作農家曬、曬核桃、曬花椒、養蠶等。這就是說除了液體不能盛而外,再盛其他都随方就方,随圓就圓。

用來盛曬物品易幹又不粘髒物,所以人們即便生活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簸箕和笸籃與人們關系不但沒有疏遠,而且顯得更加密切,什麼吹風機、揚場機、風扇遠遠不能代替它。這是因為“物用使其然”。

大簸箕又稱鬥槍(音譯),圓狀,周邊凸起,用竹篾編制而成,将鬥槍平放在地或者放在幾個木凳上,可以在裡面曬谷物、豆子等。

民歌民謠

建邺區流傳的“數手籮”:“一籮巧,二籮好,三籮四籮背稻草,五籮窮,六籮富,七籮八籮開當鋪,九籮是秀才,十籮中狀元。”

秦淮區流傳的“數籮歌”:“一籮巧,二籮拙,三籮四籮會插舌,五籮六籮騎花馬,七籮八籮中狀元,九籮缺一十籮全,全籮上天會神仙。”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