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口

西門口

明清兩代廣州城西門
西門口(Xīménkǒu)在廣州市越秀區。[1]中山六路和中山七路相交處一帶。約位光孝路、紙行路、人民路以西,光複北路以東,淨慧路以南,光塔路以北之間地區。西門口城門在明清時期是百姓進出廣州城的主要出入口。附近交通便利,有回民飯店,廣州市婦嬰醫院等單位住宅;多名勝古迹,光孝寺、六榕寺、光孝堂、環聖寺光塔、五仙觀座落其中。西門口一帶的街道,幾乎不過百米,便可看見公廁。西門口(Xīménkǒu)在江蘇省徐州市沛縣新城區,漢城路以西、樊哙路以北,是沛縣的老城門,2009年11月開始拆遷,拆遷以後将建成商貿區。
  • 中文名:西門口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
  • 所處時代:
  • 占地面積:
  • 保護級别:
  • 開放時間:
  • 地址:廣州市越秀區
  • 得名:明清兩代廣州城西門
  • 著名建築:光孝寺

曆史沿革

資料記載,古時廣州,南面臨江,有“天字碼頭”,東西北三面則被城牆包圍,東起“大東門”,西至“西門口”,北至“小北門”,進出城内,必經城門。西門口城門在明清時期是百姓進出廣州城的主要出入口。老百姓進出必拿出東西典當,故而在城門附近,多典當鋪。n

清朝乾隆時期搞海禁,就隻許廣州通商。而當時的清朝看不起商人,就把商人趕出城外,隻許商人在西門口外面做買賣。被驅逐到城門外的商人開起外貿商行(也叫“洋行”),并逐漸帶旺周邊的市場,形成今天的“十三行”。在朱海仁印象中,建于清朝的寶生大押正是在城門之外。它與大東門典當鋪對應,是當時廣州城的第三大典當鋪。n

清代,西門口附近一帶是紡織工業區,到民國時期則形成主要以賣棺材與殡葬服務用品為主的市場。n

20世紀20年代,陳濟棠在廣東任職期間,大興土木辟建馬路,拟建設西南鐵橋(今珠江大橋位置處)以便連接粵西。西門口城門被拆毀。但路一直沒鋪好,破破爛爛,被人稱為“爛馬路”,直到解放以後路面才修好。1959年,山八路開通,改革開放後,政府在這裡拓寬修建了中山七路。

80年代,金花街道成為廣州市第一條舊城改造的街,被規劃建設起八九層的建築,中山七路的興隆裡是其一。90年代,高達二三十層的建築相繼落戶于此。如今,西門口廣場、越秀新都會大廈、捷泰廣場等大批寫字樓或特色市場在周邊不斷冒出;附近有百佳,樂購、家樂福等大型超市;而西華路一帶,則遍布各類特色風味餐廳。n

從自我幽禁的城池,到統一的行業市場,到開放性的各行業市場。西門口的演變,走的是市井的路子。而今,漫步其中,入目的除了名勝古迹,各類市場,還有相隔數百米便出現的公共廁所,這一帶的确是市民吃喝玩樂的好去處。

主要景點

西門口甕城遺址n

從地鐵西門口站走到中山七路,一擡眼,一片蔥籠掩映處,便是甕城遺址。n

這座曾作為廣州抵禦外來侵犯的西門口甕城,如今潛伏在一片蔥翠之中。美人蕉木瓜樹、木棉樹、鐵樹等點綴其間,讓人難以看到它本來的面目。如果不是旁邊豎的文物保護招牌,或會有人以為那隻是一個不對外開放的公園。n

1996年,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發現了明代西城門甕城遺址。甕城遺址為拱衛城門,南北長50餘米,東西寬18米,中部被埋在中山七路路底。南北兩部分露于地面,被民居壓着,一部分城牆在長庚街首約2号通往外面馬路的階梯上可見。吸引衆多攝影家來此創作,直至為迎接亞運會城牆被有關單位鑲上瓷片。

西華美食n

西門口一帶的街道,幾乎不過百米,便可看見公廁。其廁之多,或許會令活動在珠江新城一帶人的吐血。這個令人莞爾的細節或從側面印證,附近食肆之興旺。n

海鮮酒家、濑粉店、齋菜館、燒烤店……走在西華路,一家家餐館跳出來。在這裡,你可以花逾千元吃一席,亦可花18元就吃到美味的牛扒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