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塘街曆史街區

山塘街曆史街區

中國曆史街區
古城蘇州是著名的江南水鄉,城内水港交錯,街衢縱橫,晚唐詩人杜荀鶴有詩雲:“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在蘇州衆多的街巷之中,名勝山塘街,被稱譽為“姑蘇第一名街”。該街區以山塘傳統風貌為主題,集旅遊、休閑為一體,充分展示山塘豐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典型的姑蘇水巷風貌、鮮活的吳地民俗風情。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蘇州
  • 所處時代:
  • 占地面積:
  • 保護級别:
  • 開放時間:
  • 中文名稱:山塘街曆史街區
  • 著名景點:明清江南服飾館、安泰救火會
  • 特 點:典型的姑蘇水巷風貌

曆史沿革

山塘河是大運河西北方向進入蘇州古城的主幹河道。北起白洋灣,南至阊門,長6200多米。山塘河與大運河連接貫通,是大運河水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大運河蘇州段的主幹航道之一。與河相伴相生的則是以河道為骨架、街巷相依附,具有“水陸相鄰、河街平行”特點的居住街區。山塘街區現仍保持着居住、商業等城市功能,并完好的保存了河道、堤岸、橋梁,以及相關曆史建築和街區曆史格局。山塘河曆史文化街區現存文物古迹衆多,文化遺存豐富,有會館、寺廟、祠堂、戲樓、牌坊、園林、名人墓、古橋、宅第等,是該地區千年曆史進程以及經濟、文化繁榮的實物見證。

發展曆史

蘇州是我國重要的曆史名城和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在蘇州古城西北部,有一條水陸相傍的街道——山塘街。山塘街全長3600米,至今已有近1180年的曆史。據《長洲縣志》記載:“唐白居易來守蘇州,始鑿渠以通南北而達于運河,由是南行北上,無不便之,而習為通川,今之山塘是也。”曆史上山塘街十分繁華,明代民歌《大九連環》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有西湖,蘇州有山塘,兩處好地方,無限好風光……”可見一斑。七裡山塘從頭到尾,山水、名勝、寺院、祠宇、塔院、坊表、義局、會館、宅第、橋梁等等有案可查的古迹就有二三百處之多。但因漫長歲月的侵蝕,近代山塘已是衰敗不堪、滿目瘡痍。

蘇州市委、市政府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局出發,決定實施山塘曆史文化保護區保護性修複,有計劃地搶救、修複、保護曆史遺存和人文景觀,努力使山塘地區成為集中展示蘇州古城文化積澱、反映蘇州古城風貌特色的形象代表。山塘保護性修複工程于2002年6月起由金阊區委、區政府負責實施,通過試驗段一、二期工程的竣工以及全線風貌整治工程的實施,一條被譽為“老蘇州的縮影,吳文化的窗口”的山塘街已展現遊人面前。

曆史沿革

山塘街始建于唐代寶曆年間,公元825年白居易奉命到蘇州任刺史。上任不久,他坐了轎子到虎丘去,看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回衙後,立即找來有關官吏商量,決定在虎丘山環山開河築路,并着手開鑿一條山塘河。它東起阊門渡僧橋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橋,長約7裡,故俗稱“七裡山塘到虎丘”。這條河在阊門與運河相接。在河塘旁築堤,即山塘街。山塘河的開鑿和山塘街的修建,大大便利了灌溉和交通,這一帶成了熱鬧繁華的市井。蘇州百姓非常感激白居易,他離任後,百姓即把山塘街稱之為白公堤,還修建了白公祠,以作紀念。

山塘街一頭連接蘇州的繁華商業區阊門,一頭連着花農聚集的虎丘鎮和名勝虎丘山,所以,自唐代以來它一直是商品的集散之地,南北商人的聚集之處。清乾隆年間,著名畫家徐揚創作的《盛世滋生圖》長卷(也稱《姑蘇繁華圖卷》),畫了當時蘇州的一村、一鎮、一城、一街,其中一街畫的就是山塘街,展現出“居貨山積,行雲流水,列肆招牌,燦若雲錦”的繁華市井景象。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一回中也把阊門、山塘一帶稱為“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

蘇州是個水鄉,河道多,橋多,而山塘街是最具蘇州街巷特征的典型。它中間是山塘河,山塘街則緊傍河的北側,通過一座座石橋與另一側的街道連接。山塘街上店鋪、住家鱗次栉比,這裡的房屋多為前門沿街,後門臨河,有的還建成特殊的過街樓,真是朱欄層樓,柳絮笙歌。山塘街又是一條典型的水巷,河上裝載着茉莉花、白蘭花及其它貨物的船隻來來往往,遊船畫舫款款而過。這裡的房屋沿河有石級,婦女們就在河邊洗衣洗菜。那時有些商販還搖着小船在河中做生意,賣米、賣柴不消說,還有賣點心、小吃、油鹽醬醋的。住在樓上的也不須下樓,隻要用繩子把盛東西的籃子吊下去,就可以買到你需要的東西。

山塘街可以分為東西兩段,東段從阊門渡僧橋起至半塘橋,這一段大多是商鋪和住家,各種商店一家挨着一家,東段又以星橋一帶最為熱鬧繁華。山塘街的西段指半塘橋至虎丘山。這一段漸近郊外,河面比東段要開闊,河邊或綠樹成陰、芳草依依,或蒹葭蒼蒼、村舍野艇。這裡有普濟橋、野芳浜等勝景,還有“五人墓”、“葛賢墓”等古迹。“五人墓”安葬着明末顔佩韋等五位義士,他們為了抗議魏忠賢閹黨逮捕東林黨人周順昌,率衆市民暴動,最後慷慨就義。再向西行,就到了有“吳中第一勝景”之稱的虎丘山,峰巒塔影,山林氣象更使人神往。

山塘街一向為曆代文人墨客和朝野名士所鐘愛,曾留下了許多吟詠之作。而清乾隆帝對山塘街則是分外青睐,他寫的詩中,直接提到山塘的就有9首。 1761年乾隆在太後七十大壽時,特意在北京萬壽寺紫院旁沿玉河仿建了一條蘇州街,而這條蘇州街就是以山塘街為藍本的。1792年,乾隆帝又在禦苑清漪園(即後來的頤和園)萬壽山北建造了一條蘇州街,也還是山塘街的翻版。這兩條蘇州街後來在戰火中被毀,1986年在頤和園又重建了蘇州街,使七裡山塘的風貌再次重現于京華。

山塘街已經經曆了1100餘年的風雨滄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也多次整修,特别是1985年,蘇州市政府在盡可能保持原來風貌的原則下,又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整修。如今我們去蘇州虎丘遊覽,可以乘汽車前往,而我以為若能沿着山塘街緩步而行,将可盡情領略到江南水鄉和蘇州街巷的特殊魅力,同時也是一次現實與曆史的對話,這必然是别有一番風味!

古街修繕

周密制定保護性修複規劃,實現“保護風貌、修舊如舊”目标。在實施山塘街保護性修複過程中,當地政府嚴格按照“修舊如舊”“分級分類保護”和“保護和使用相結合”的原則,進行科學規劃:一是進行翔實的現狀調查。在先行實施的保護性修複試驗段和二期工程中,對每個建築的使用性質、建造年代、結構狀況、内部設施以及風貌等情況進行了調查和測繪,重點對木結構的安全性進行鑒定,對明代大學士吳一鵬故居“玉涵堂”等文保建築更是細心勘察、精心測繪,為開展保護性修複提供了充分的依據和基礎資料。二是嚴格保護建築風貌和尺度。

曆史街區保護性修複的關鍵是能否保護好傳統的風貌特色和空間尺度。規劃設計中堅持維修必須以原來的房屋尺度為依據,不随意突破,适當的補景和修景。三是實行分級分類保護方針。對文保、控保建築按照“搶救第一,保護為主”的方針,遵循“修舊如舊,保持原貌”的原則進行修複。對一般古建築、風貌建築以現存的實物為基礎,以批準的建築功能定位為依據,以安全、适用為标準,翻建須用原來的結構形式、建築尺度、相似的材料和色彩,還建築的原來風貌。

對一些影響風貌又無改造可能和價值的建築實行拆除重建。對近年來的新建築采用“改頭換面”的辦法,對外表進行改造,使其與周圍的風貌相協調。四是适當移建部分古建築。在試驗段區域,移建了因道路改造而拆除的古戲台和會館。這樣不僅妥善地保護了珍貴的曆史遺存,同時也為恢複和展示千年古街的風貌提供了保證。 

認真實施古宅民居修繕,全面推進曆史街區保護。在古宅民居修繕方面,當地政府按照保護曆史街區的要求,反複論證、謹慎從事,具體按修繕、移建、新建三種類型處理:修繕的玉涵堂等古宅民居占80%以上,移建的汀州會館、古戲台等約占15%,新建的停車場及公建配套用房約占5%。精心選擇施工隊伍,确保修繕工程的質量。

在民居修繕全面展開前,選擇了兩處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民宅進行修繕試點,試驗範圍包括牆面做舊、門窗形制、油漆色澤等技術難點。試點完成後,邀請古建、文化、民俗等方面專家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山塘老居民現場評議。在綜合各方面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謹慎地推開修繕工作。為切實保證古建築和傳統民居修繕效果,保護好古街的整體風貌,成立了古舊材料收購儲備中心,收購舊石料、舊木料、舊門窗、古井圈、磚細雕刻等,為實現保護性修複工程“修舊如舊”的目标提供了必要的材料保證。

對山塘街的基礎設施進行了綜合改造。修複前的山塘街,基礎設施不全,地下管網不暢,路面坑窪不平,杆線林立,雜亂無章。在充分考慮山塘地區的整體風貌、旅遊發展需要和實際使用功能的基礎上,周密制定改造和整治方案。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山塘街全線的供電、電信、有線電視、供水、雨水、污水6條管線及路面改造工程全面完成。與此同時,對七裡山塘沿街沿河的違章建築等進行全面整治,對沿線部分民居進行了整修。由此,不僅保護了曆史街區的傳統風貌,而且有效地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

辯證處理保護與利用關系,精心挖掘文化旅遊資源。在實施曆史街區保護性修複過程中,當地政府高度重視山塘豐厚曆史文化底蘊的挖掘和整合,為修複工程注入了文化靈魂,提供了曆史依據。出版發行了“山塘文化叢書”三冊共計45萬字,挖掘登記了山塘老字号企業名稱61個,注冊了14個大類的老字号商标,編制了《山塘曆史文化保護區試驗段旅遊策劃方案》和《七裡山塘旅遊總體方案》。

金阊區委、區政府積極探索曆史街區修複保護與合理利用相得益彰的有效途徑,力争為遊客和市民提供一個以曆史街區為載體的高品位的旅遊、休閑場所。本着這個思路,引進山塘的既有代表蘇州傳統文化的吳地手工藝精品和中華老字号,也有體現當今休閑生活的茶館、酒吧和飲品店;既有吳文化物化的展示,也有吳文化非物化的演繹。

現山塘已引進了黃天源、五芳齋、采芝齋等一批蘇州百年老店和中華老字号,江南藍印花布、紅木雕刻、玉器雕刻、刺繡、石壺、湖筆、蘇扇、碑拓、山塘泥人等蘇州傳統手工藝的代表性項目,吳韻茶莊、老山塘茶館等體現現代休閑生活的茶館,汀洲會館、紹興會館等展示福建汀洲和浙江紹興地區曆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的會館,開設了中國刺繡大師任慧娴工作室和桃花塢木刻年畫大師工作室,并策劃了豐厚多彩的文化旅遊項目,如評彈昆曲、水鄉歌舞、江南服飾表演等。通過這些景點經營項目的設置和文化旅遊活動的安排,力争使每一位步入山塘的賓客都能感受到濃郁的老蘇州的氛圍,品讀到吳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山塘保護性修複試驗段和二期工程取得明顯成果的基礎上,當地政府正在認真規劃向虎丘方向延伸的山塘保護性修複三期工程。三期工程将重點實施星橋節點“市井風貌區”、桐橋節點“曆史風情區”、普濟橋節點“水鄉風情區”、青山綠水橋節點“名賢古迹區”四個節點區段的文化挖掘、風貌修複和旅遊開發。三期工程完成後,将與試驗段和二期工程形成一個完整的風貌景觀和旅遊線路,進而使七裡山塘與吳中第一名勝虎丘聯成一體,成為展示吳文化、展示曆史遺存、展示名勝景觀的一個重要窗口.

主要景點

現階段已恢複了六個主要景點:明清江南服飾館、安泰救火會、古戲台、汀州會館、老蘇州茶館和明大學士吳一鵬故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