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教育部頒發文件
該綱要經國務院同意,由教育部頒發,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印發。該綱要旨在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内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主要内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取得了輝煌成就,基礎教育課程建設也取得了顯着成績。但是,我國基礎教育總體水平還不高,原有的基礎教育課程已不能完全适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為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發〔1999〕9号)和《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01〕21号),教育部決定,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内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新的課程體系涵蓋幼兒教育、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中文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外文名: 别名: 所屬:教育部 時間:二零零一年六月八日 類别:社會文件

基本介紹

主要内容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取得了輝煌成就,基礎教育課程建設也取得了顯着成績。但是,我國基礎教育總體水平還不高,原有的基礎教育課程已不能完全适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為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發〔1999〕9号)和《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01〕21号),教育部決定,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内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新的課程體系涵蓋幼兒教育、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頒發部門

教育部關于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通知

教基〔2001〕17号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已經國務院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教育部

二零零一年六月八日

改革目标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要以鄧小平同志關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新課程的培養目标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适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标

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态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确價值觀的過程。

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綜合課程,以适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改變課程内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内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别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适應性。

教學過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

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态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大力推進信息技術

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内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教材開發

12.教材改革應有利于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主動探索知識的發生與發展,同時也應有利于教師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教材内容的選擇應符合課程标準的要求,體現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反映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的發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組織應多樣、生動,有利于學生探究,并提出觀察、實驗、操作、調查、讨論的建議。

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種課程資源。學校應充分發揮圖書館、實驗室、專用教室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的作用;廣泛利用校外的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部隊和科研院所等各種社會資源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積極利用并開發信息化課程資源。

13.完善基礎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實現教材的高質量與多樣化。

實行國家基本要求指導下的教材多樣化政策,鼓勵有關機構、出版部門等依據國家課程标準組織編寫中小學教材。建立教材編寫的核準制度,教材編寫者應根據教育部《關于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暫行辦法》,向教育部申報,經資格核準通過後,方可編寫。完善教材審查制度,除經教育部授權省級教材審查委員會外,按照國家課程标準編寫的教材及跨省使用的地方課程的教材須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會審查;地方教材須經省級教材審查委員會審查。教材審查實行編審分離。

改革中小學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單一渠道發行的體制,嚴格遵循中小學教材版式的國家标準。教材的出版和發行試行公開競标,國家免費提供的經濟适用型教材實行政府采購,保證教材質量,降低價格。

加強對教材使用的管理和編輯。教育行政部門定期向學校和社會公布經審查通過的中小學教材目錄,并逐步建立教材評價制度和在教育行政部門及專家指導下的教材選用制度。改革用行政手段指定使用教材的做法,嚴禁以不正當競争手段推銷教材。

課程評價

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

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建立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周期性地對學校課程執行的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内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課程不斷革新的機制。

繼續改革和完善考試制度

在已經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實行小學畢業生免試就近升學的辦法。鼓勵各地中小學自行組織畢業考試。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試管理制度,考試内容應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部分學科可實行開卷考試。高中畢業會考改革方案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繼續實行會考的地方應突出水平考試的性質,減輕學生考試的負擔。

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應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相銜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學校選拔人才、有助于中學實施素質教育、有助于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原則,加強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查,改革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機會、雙向選擇、綜合評價的考試、選拔方式。

考試命題要依據課程标準,杜絕設置偏題、怪題的現象。教師應對每位學生的考試情況做出具體的分析指導,不得公布學生考試成績并按考試成績排列名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