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療法

艾灸療法

防治疾病的一種治法
艾灸療法簡稱灸法,是運用艾絨或其他藥物,點燃後對準相應穴位,借助灸火的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以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達到防治疾病的一種治法。艾灸療法在中國古代是主要治療疾病的手段,可廣泛适用内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疾病。尤其是對關節炎、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頸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中文名:艾灸療法 外文名: 适用領域: 所屬學科: 英文名:moxibustion 簡稱:灸法 工具:艾絨 所屬:中醫學 功效:溫通氣血、扶正祛邪 穴位:足三裡等

基本簡介

以艾絨為材料,點燃後直接或間接熏灼體表穴位的一種治療方法。也可在艾絨中摻入少量辛溫香燥的藥末,以加強治療作用。該法有溫經通絡,升陽舉陷,行氣活血,祛寒逐濕,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并可用于保健。對慢性虛弱性病症和風、寒、濕邪為患的疾病尤為适宜。因其制成的形式及運用方法的不同,又可分為艾條灸、艾炷灸、灸器灸等數種。

原料及制法

艾的性能

通過長期實踐,人們在很早以前就知道艾是一種灸用最好的原料。現代研究發現,地球上的植物葉子的脈絡惟有艾葉最均勻,早在三千年,聰明的中國人就發現了艾用作灸的原料最為适宜。

蕲艾,是一種中藥,為多年生草本,葉似菊,表面深綠色,背面灰色有茸毛。性溫芳香,五月采集,葉入藥用。以湖北蕲州者為佳,葉厚而絨多,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濕潤,艾草繁密旺盛,最适宜艾灸!

艾葉能宣理氣血,溫中逐冷,除濕開郁,生肌安胎,利陰氣,暖子宮,殺蛔蟲,灸百病,能通十二經氣血,能回垂絕之元陽。用于内服治宮寒不孕,行經腹痛,崩漏帶下。外用能灸治百病,強壯元陽,溫通經脈,驅風散寒,舒筋活絡,回陽救逆。

艾用于灸法,其功效确非我們意想所能及的。艾火的溫熱刺激能直達深部,經久不消,使人發生暢快之感。若以普通火熱,則隻覺表層灼痛,而無溫煦散寒之作用。灸法也和針法一樣,能使衰弱之機能旺盛,也能使亢進之功能得到抑制。虛寒者能補,郁結者能散,有病者能治,無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艾絨的制法

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說:“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軟細,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易傷人肌脈”。因此,必須用陳久的艾葉,而且越陳越好,有“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這也确有道理,因新艾含揮發油多,燃之不易熄滅,令人灼痛;陳艾則易燃易滅,可以減少灼痛之苦。

艾絨必須預先備制。取陳艾葉經過反複曬杵,篩選幹淨,除去雜質,令軟細如綿,既成為艾絨,方可使用。而艾絨又有兩種,以上法炮制者為粗艾絨,一斤可得六、七兩,适用于一般灸法。如再精細加工,經過數十日曬,篩揀數十次者,一斤隻得二、三兩,變為土黃色者,為細艾絨,可用于直接灸法。

現在有機制艾絨成品出售,也是作印泥的原料,用于直接灸法,物美價廉,可以選購。細艾絨用放大鏡一看,好像一堆小毛毛蟲,幹幹淨淨,沒有一點雜質。日本有傳承幾百年的名牌艾絨商家,如東京“釜屋會社”,釜屋牌艾絨有三百多年曆史了。現在主事者是第十一代傳人。還有“三惠貿易會社”等等,他們的貨源多來自中國,釜屋一家一年産艾絨就達十餘噸之多。

艾卷的制法

艾炷形狀大小及使用的原則。艾葉經過加工以後,稱為艾絨。艾絨做成一定形狀之小團,稱為艾炷, 艾炷燃燒一枚,稱為一壯。

艾炷之形狀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各異。如用于直接灸,必須用極細之艾絨,一般如麥粒大,做成上尖底平、不緊不松之圓錐形,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燒;

用于間接灸法,可以用較粗之艾絨,做成蠶豆大或黃豆大,上尖下平之艾炷,放在片、蒜片或藥餅上點燃。用于溫針灸法則做成既圓又緊、如核之大小及形狀,纏繞針柄上燃燒;用于艾卷灸,做成既勻又緊,如蠟燭之大小及形狀的長條,點燃後溫灸之。

每次灸之壯數多少及大小,以病人、病程、病情、病位、補瀉、穴位、有無受灸經驗,是否要求化膿及氣候等等條件而定,大緻如下:成人體壯、新病、病重病急、實熱疼痛、病在髒腑者,用瀉法;

穴位在腹背四肢、有受灸經驗、化膿灸、氣候寒冷者艾炷宜多宜大;婦女、兒童、年老體弱、久病、病輕病緩、虛寒麻木、病在四肢頭項者,用補法;穴位在頭項、手足末梢、無受灸經驗、非化膿灸者或在天氣炎熱時,艾炷宜少宜小。

操作方法

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若施灸時需将皮膚燒傷化膿,愈後留有瘢痕者,稱為瘢痕灸。若不使皮膚燒傷化膿,不留瘢痕者,稱為無瘢痕灸。

⑴瘢痕灸 又名化膿灸:施灸時先将所灸腧穴部位,塗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後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點燃艾炷施灸。

每壯艾炷必須燃盡,除去灰燼後,方可繼續易住再灸,待規定壯數灸完為止。施灸時由于火燒灼皮膚,因此可産生劇痛,此時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圍輕輕拍打,借以緩解疼痛。在正常情況下,灸後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膿形成灸瘡,5-6周左右,灸瘡自行痊愈,結痂脫落後而留下瘢痕。臨床上常用于治療哮喘、肺結核、高血壓、心腦血管病和瘰疬等慢性疾病。

⑵無瘢痕灸 施灸時先在所灸腧穴部位塗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後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點燃施灸,當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時,即可易炷再灸。

若用麥粒大的艾炷施灸,當患者感到有灼痛時,醫者可用鑷子柄将艾炷熄滅,然後繼續易位再灸,按規定壯數灸完為止。一般應灸至局部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因其皮膚無灼傷,故灸後不化膿,不留瘢痕。一般虛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間接灸

是用藥物将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間隔灸、隔鹽灸等。

⑴隔姜灸 是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厘米、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将姜片置于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當艾住燃盡,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嘔吐、腹痛、腹瀉及風寒痹痛等。

⑵隔蒜灸 用鮮大蒜頭,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置于應灸俞腧或患處,然後将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定的壯數。此法多用于治療瘰疬,肺結核及初起的腫瘍等症。

⑶隔鹽灸 用純淨的食鹽填敷于臍部,或于鹽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療傷寒陰證或吐瀉并作,中風脫證等。

⑷隔附子餅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和做成直徑約3厘米、厚約0.8厘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規定壯數為止。多用治療命門火衰而緻的陽痿、早洩或瘡瘍久潰不斂等症。

艾卷灸

⑴艾條灸 是取純淨細軟的艾絨24克,平鋪在26厘米長、20厘米寬的細草紙上,将其卷成直徑約l.5厘米圓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緊,外裹以質地柔軟疏松而又堅韌的桑皮紙,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條艾絨中滲入肉桂、幹姜、丁香、獨活、細辛、白芷、雄黃各等分的細末6克,則成為藥條。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和雀啄灸。

⑵溫和灸 施灸時将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圖150。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鐘,至皮膚紅暈為度。對于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将中、食二指分開,置于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随時調節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

溫針灸

是針刺與艾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針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時,将針刺入腧穴得氣後,并給予适當補瀉手法而留針,繼将純淨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用艾條一段長約2厘米左右,插在針柄上,點燃施灸。待艾絨或艾條燒完後,除去灰燼,取出針。

溫灸器灸

是用金屬特制的一種圓筒灸具,故又稱溫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時,将艾絨或加摻藥物,裝入溫灸器的小筒,點燃後,将溫灸器之蓋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應灸部位,進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膚紅潤為度。有調和氣血,溫中散寒的用。

常用穴位

艾灸不僅可以治療常見疾病,更是養生抗衰的好方法。你不需要被繁複的穴位所困擾,隻要記住人體四大養生要穴——關元、命門、中脘、足三裡,通過艾灸即可溫補脾腎,補益腎氣,提高人體免疫力,促進身體健康,預防早衰。

關元

關元 又名丹田,是任脈之穴,

位于臍下三寸,是任脈和足三陰經交會穴。功能:為一身元氣所在,為生化之源,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處,具有通調沖任,調理氣血,被腎固精的功效,能調治諸虛百損及泌尿生殖系統各種病症。

灸法:艾條灸10-15分鐘。

命門

命門 又名精宮,督脈之穴。位于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

功能:命門者,諸精神之舍也。男子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氣與腎通,是生命的根本,是維護生命的門戶,故稱命門。

灸法:艾條灸10-15分鐘。

足三裡

足三裡 又名下淩,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是五輸穴之一。位于膝眼下三寸,胫骨旁一寸。調補足三裡,實即培補後天,是養生保健的第一要穴。灸法,艾條灸10-15分鐘。

中脘

中脘 又名太倉,為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之所生,任脈之交會穴。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四寸處,相當于五指的寬度。

功能:調理胃氣。

灸法:艾條灸10-15分鐘

功能

艾灸療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中國已有數千年曆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廣泛使用艾灸法,如《莊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記載。曆代醫學着作中更比比皆是。艾灸能激發、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現介紹幾種常用的自我保健艾灸方法,它見效快,操作方便,相對無藥物傷害之憂,讀者不妨一試。

艾灸工具

艾條、艾灸盒、艾灸器、好輕松艾灸器具、火龍罐灸、随身灸、中華經絡溫灸棒

臨床療法

治療骨質疏松

症狀:主要表現為腰背疼痛、四肢麻木、全身無力、腿抽筋等,嚴重者可使脊柱縮短而使身材變矮、或出現駝背、骨折等。其中腰背疼痛常沿着脊柱向兩側擴散,仰卧或坐位時疼痛減輕,直立後疼痛加重,彎腰、運動、咳嗽和大便用力都可使疼痛加重。

中華好輕松艾灸療法

取穴:關元、氣海、脾俞、腎俞、三陰交、足三裡穴

灸法:采用艾條灸灸法,每穴灸5~7分鐘,每日1次,10日為1個療程。

最佳灸量

應該考慮天時、地理、氣候等因素的影響來定灸量,如冬天灸量宜大,才能祛寒通痹,助陽回厥;夏季宜少灸或輕灸,才不會造成上火傷陰。北方風寒凜列,灸量宜大;南方氣候溫暖,灸量宜小。不同的年齡、體質和性别,其陰陽氣血的盛衰及對灸的耐受性也是不同的。老年或體弱的人使用保健灸,灸量宜小,但須堅持日久;随年齡由小至大而遞增

灸身柱穴

身柱穴屬督脈,在項後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之間。

身柱有理肺氣,補虛損,解療毒,甯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溫補元陽,調和氣血,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現代研究認為,灸身柱可以調節人的神經系統,可以防止神經衰弱,失眠症,頭痛的發作,可以防止疲勞,促進肌體體力的恢複。

灸身柱對小兒的胃腸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洩瀉,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對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統的哮喘、氣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養生一言草》載:小兒每月灸身柱、天樞,可保無病。

灸大椎穴

大椎穴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

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

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甯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細胞的數量,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和E一玫瑰花環形成率,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項背畏寒,用腦過度引起的疲勞、頭脹、頭暈,伏案或低頭過度引起的項強不适、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痛等。

大椎穴還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于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屬任脈,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

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甲乙經》載:“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于食,大便難,中脘主之,亦取章門。

”又載:“傷憂思氣積,中脘主之。”《玉龍歌》說:“黃疽四肢無力,中脘、足三裡。”實驗觀察發現,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後能使胃的蠕動增強,幽門立即開放,胃下緣輕度提高,空腸黏膜皺襞增深、腸動力增強。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的抵抗力,對于胃脘脹痛、嘔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較好療效。

灸關元穴

關元屬任脈,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下3寸。

該穴為小腸之“募穴”,足三陰經、任脈之會,一身元氣之所在。别名“丹田”。《難經·六十六難》集注中楊玄操說:“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氣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醫學認為,關元其部位為真陽所居、化生精氣之處。艾灸關元能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元陽溫暖,血液充盈,能培腎固本,補氣回陽,通調沖任、理氣活血。艾灸關元,能治積冷,男子疝氣,夢遺淋濁,女子瘕聚,經産帶下,諸虛百損。

現代研究發現:艾灸關元可使血液動力學改變,對心肌具有正變力性作用,從而使得每博指數(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數(LVSWI)穩定增加。艾灸關元還可改變動脈血氧運輸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機體代償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緩休克的發展。艾灸關元可防治遺尿、尿頻,隆閉、少腹脹痛,脫肛、疝氣、遺精,白濁、陽痿、早洩,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崩漏、惡露不盡、不孕,中風脫證、虛勞赢瘦等。

灸氣海穴

氣海屬任脈,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下1.5寸。

灸氣海有延年益壽、養生保健的作用。據們《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五載,柳公度年八十餘,步履輕便,當有人問其養生之術時,他說:“吾初無術,但未嘗以元氣作喜怒,氣海常溫耳。”灸氣海能生發和培補元氣,滋榮百脈,益腎固精,保健強身,解除疲勞等。

據《窦材灸法》記載:“上消病,日飲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熱,又吃冷物,傷肺腎之氣……春灸氣海,秋灸關元三百壯,口生津液。"認為灸氣海能預防xxx。日本代田文志(現代日本針灸學家)認為用艾灸氣海可預防闌尾炎,他說:為頓挫闌尾炎而灸 20~3O 壯。

現代研究認為:艾灸氣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洩痢不止,遺尿、遺精、陽痿、滑精,閉經、崩漏、帶下、子宮脫垂,中風脫證、脘腹脹痛、氣喘、疝氣,失眠、神經衰弱、腸炎等。

灸神阙穴

神阙(肚臍)屬任脈經,又名臍中。

艾灸神阙穴,有溫補元氣,健運脾胃,固脫複蘇之功效。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實驗性關節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區壞死程度及細胞浸潤明顯減輕,隔鹽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殺傷細胞活性,在24小時内迅速升高,72小時至120小時複原,若間日連續灸,則活性升高可維持更長的時間。

灸神阙還能治洩瀉、便血及病後大便不通。據《窦材灸法》載:“腸癖下血,久不止,此飲食冷物,損大腸氣也,灸神阙穴三百壯;虛勞人及病後大艾灸神阙穴,對洩瀉、繞臍腹痛、脫肛、中風脫證、角弓反張、産後尿潴留、慢性腹瀉、皮膚瘙癢、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灸足三裡穴

足三裡屬足陽明胃經,位于小腿的前外側,在犢鼻下3寸距胫骨前緣一橫指。足三裡是胃經的主要穴位。具有調理脾胃,健運脾陽,溫中散寒,補中益氣,調和氣血。宣通氣機,導氣下行,補虛強身的作用。《甲乙經》載:“五髒六腑之脹,皆取三裡,三裡者,脹之要穴。”《外台科要》載: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裡,令人氣上眼暗,所以三裡下氣也。《醫說》羹:若要安。三裡莫要幹。

針灸大成》載:中風預防灸,若有中風先兆時“便宜急企三裡絕骨四處,各三壯”,“春交夏時,夏交秋時.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裡)有灸瘡為妙。《江間式心身鍛煉法》載:“無病長壽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裡穴,壽至二百餘歲。

”現代研究認為艾灸足三裡穴.能調節高血壓病初期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降血壓的作用.能使纖維蛋白降解産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滞度.并有擴張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預防腦血管意外的發生。艾灸足三裡,還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銅、鋅代謝.減少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

艾灸足三裡,對消化系統的胃腸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潰瘍、胃下垂、腹瀉、便秘,對心腦血管系統的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心絞痛、腦血管意外,對呼吸系統的感冒、肺結核,對泌尿生殖系統的尿頻遺尿、小便不通、遺精,陽痿、早洩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裡還能增強體力,解除疲勞,調節神經,有較強的延緩衰老的作用,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灸三陰交穴

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位于小腿内側,内踝高點上3寸胫骨内後緣。

三陰交是足三陰經(脾經、腎經、肝經)的交會穴,對肝、脾、腎三髒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濕,疏肝益腎,調經血,主生殖的功能。中醫學文獻記載,三陰交能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痹痛身重,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洩,小便不利,疝氣,夢遺失精,臍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經》載:足下熱胫痛,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三陰交主之。《外台秘要》集驗:灸丈夫夢洩法,灸足内踝上名三陰交二七壯。

《千金要方》載:内踝上3寸絕骨宛宛中灸五十壯。主咳逆,虛勞寒損、憂恚,筋骨攣痛…疵氣、痔血……凡二十二種病,皆當灸之也。《眼科錦囊》載:上睑低垂輕證者,灸三陰交。

現代醫學認為灸三陰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腎炎,睾丸炎,陽痿,遺精,遺尿,月經不調,經閉崩漏,産後血暈。艾灸三陰交對神經系統的失眠、神經衰弱、心悸,心腦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壓,消化系統的脾胃虛弱、腸鳴腹脹、洩瀉、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