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原則

會計原則

會計準則
會計原則又稱“會計準則”。它是建立在會計目标、會計假設及會計概念等會計基礎理論之上具體确認和計量會計事項所應當依據的概念和規則。會計原則對于選擇會計程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我國财政部在其首次拟定的《企業會計準則》中用明文分别規定為四個: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币計量。
    中文名:會計原則 外文名: 别名:會計準則 英文名:Accounting principles 别稱:會計準則

内容

我國财政部在其首次拟定的《企業會計準則》中用明文分别規定為四個。

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或稱會計個體、會計實體,會計個體的說法往往會給人一種錯覺。認為會計個體由某一個單位組成,會計實體的說法往往也不能與會計客體的說法相對應)是指會計工作為其服務的特定單位或組織。

●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

eg.它可以是獨立的企業,也可以是一個企業内部的責任單位(如分廠),還可以是幾個不同法律主體的企業(如編制合并會計報表的母公司和子公司或集團公司)。

●企業有獨資、合夥和股份公司三種形式。

●會計主體的三個條件:⑴具有一定數量的資金;⑵進行獨立的生産經營活動或其他活動;⑶實行獨立決算。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四條規定,“會計核算應當以企業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為對象,記錄和反映企業本身的各種生産經營活動。”

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作為會計核算的一個前提條件,其持續經營指會計主體的生産經營活動将會按既定目标正常地持續進行下去,在可以預見的将來,企業不會面臨破産、清算,企業将按原定的用途使用其現有的資産,同時也将按照原先承諾的條件清償它的債務。一句話,會計的出發點是企業的經營現狀,對經營狀态的預測将不會改變。

●在任何一個時點上,企業的前景,唯有兩種可能,持續經營和停業清算。

●有人認為:持續經營這一提法有片面性。隻見到經營而見不到停業。

●持續經營與下面闡述的曆史成本計價原則有聯系。eg.曆史成本計價原則、一貫性原則、劃分資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原則提供了條件。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五條規定:“會計核算應當以企業持續正常的生産經營活動為前提。”

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也稱會計期間假設,是指為及時提供企業财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會計信息,可以将連續不斷的經營活動分割為若幹相等的期間(月、季、年)來反映。按年劃分的稱為會計年度,年度以内,還可分季、分月。要分别計算、報告各期的經營成果和财務狀況,以便考核,進行對比,改善經營。會計年度可采用曆年制,即與日曆年度保持一緻,如我國及法、德、俄、韓國,也可采用非曆年制,如英、日為四月一日,澳、意為七月一日,美國為十月一日。會計年度的劃分取決于國會、人大開會的時間。我國會計年度與财政年度一緻,以自然公曆年份為準。

例如:.運用:“應計”、“遞延”、“預提”、“待攤”等幾種會計程序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六條規定:“會計核算應當劃分會計期間,分期結轉賬目和編制會計報表。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季度和月份。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訖日期采用公曆日期。”

貨币計量

貨币計量是指企業的生産經營活動及其成果可以運用貨币單位進行計量與反映,且其币值不變。其中要用貨币來計量是進行會計工作的要求,但币值不變才是一種假定,所以,我們認為,貨币計量前提最好改稱為币值不變前提。一般在通貨膨脹不大的情況下,貨币計量實際上同時也假定币值不變。

●貨币計量還有一個缺陷,就是它把那些不能用貨币去量度的因素,縱然它們能傳輸的信息很重要,很有用,除了象存貨數量等一概排除在會計核算系統之外,如管理水平、人力資源、社會責任等等。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七條規定:“會計核算以人民币為記賬本位币……”,這為确定曆史成本原則、可比性原則提供了條件。

财務會計一般原則

财務會計的一般原則是指對财務會計核算的基本要求作出規定,是對财務會計核算基本規律的高度概括和總結。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将财務會計的一般原則歸納為:客觀性、實質重于形式、相關性、可比性、一貫性、及時性、明晰性、權責發生制、配比、謹慎性、曆史成本、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和重要性等13項原則。

客觀性原則

是指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如實反映企業财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會計核算的客觀性包括真實性和可靠性兩方面的意義。真實性要求會計核算的結果應當與企業實際的财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相一緻;可靠性是指對于經濟業務的記錄和報告,應當做到不偏不倚,以客觀的事實為依據,不受會計人員主觀意志的左右,避免錯誤并減少偏差。企業提供會計信息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因此,必須做到内容真實、數字準确和資料可靠。

實質重于形式原則

是指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應當僅僅按照它們的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算的依據。

在實際工作中,交易或事項的外在法律形式并不總能真實反映其實質内容。為了使會計信息真實反映企業财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就不能僅僅依據交易或事項的外在表現形式來進行核算,而要反映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違背這一原則,可能會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會計核算上将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設備作為固定資産入賬就是這個原則的具體體現。

相關性原則

亦稱有用性原則,是指企業會計提供的信息應當能夠反映企業的财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以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會計信息與使用者的決策密切相關,表現在提供的會計信息能幫助決策者預測未來,把握可能的結果,從而改善當前的決策;同時,提供的會計信息也能為決策者證實過去的決策産生的結果,從而修正或堅持原來的決策。因此,在會計核算中應堅持這一原則,在收集、加工、處理和提供會計信息的過程中,充分考慮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一貫性原則

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方法前後各期應當保持一緻,不得随意變更。如有必要變更,應當将變更的内容、變更的累積影響數,以及累積影響數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會計報表附注中予以說明。

在會計核算中,經常會出現相同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有多種辦法可供選擇,例如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有先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和個别認定法等,固定資産的折舊方法也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數總和法、雙倍餘額遞減法等,企業可以在會計準則或制度允許的範圍内選擇使用。但是,在一般情況下,企業一經選定某一種方法,就不得随意變動,如果企業在不同的會計期間采用不同的會計核算方法,将不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理解,不利于會計信息作用的發揮。當然也不是說企業所選擇的會計核算方法不能做任何變更,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企業也可以變更會計核算方法,并在企業财務會計報告中作相應披露。在會計核算中遵循一貫性原則,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的使用價值,可以防止某些企業和個人利用會計方法的變動,在會計核算上弄虛作假,粉飾财務會計報告。

可比性原則

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指标應當口徑一緻、相互可比。

這一原則不僅要求不同企業之間的會計信息要具有橫向的可比性,而且要求同一企業的不同時期的會計信息要具有縱向的可比性。不同的企業可能處于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經濟業務發生于不同時點,為了保證會計信息能夠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決策的需要,便于比較不同企業的财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隻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項,就應當采用相同的會計處理方法。

及時性原則

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及時進行,不得提前或延後。

對會計信息使用者來說,會計信息與決策的相關性不僅表現在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而且表現在會計信息時效性上,過時的會計信息對決策者的使用價值就會大大降低,甚至無效。在會計核算中,堅持這一原則就是要求及時收集會計信息、及時對會計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及時傳遞會計信息,以滿足各方面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

明晰性原則

亦稱可理解性原則,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和編制财務會計報告應當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對會計信息使用者來說,首先要能弄懂财務會計報告反映的信息内容,才能加以利用,并作為決策的依據,因此,明晰性是會計信息質量的首要要求。明晰性原則就是要求會計核算提供的信息應當簡明、易懂,能簡單地反映企業的财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能為大多數使用者所理解。在會計核算中隻有堅持明晰陛原則,才能有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準确、完整地把握會計信息的内容,從而更好地利用。

權責發生制原則

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凡是不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在當期收付,都不應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權責發生制以權利取得和責任完成作為收入和費用發生的标志,有助于正确計算企業的經營成果。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過程中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與權責發生制相對應的一種收入和費用的确認方法被稱之為收付實現制,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現金作為确認收入和費用的依據。目前,我國的行政單位采用收付實現制,事業單位除經營業務采用權責發生制外,其他業務也采用收付實現制。

配比原則

是指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收入與其成本、費用應當相互配比,同一會計期間内的各項收入和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應當在該會計期間内确認。

根據收入與費用的聯系方式,收入與費用的配比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根據收入與費用之間的因果聯系進行直接配比,如主營業務收入與主營業務成本相配比,其他業務收入與其他業務成本相配比;二是根據收入與費用項目存在的時間上的一緻關系,将某些與特定的收入項目沒有存在明顯的因果關系的費用項目,如廣告費、辦公費和經理人員工資等,與發生在同一期間的收入相配比。在會計核算中遵循配比原則,就是要求一個會計期間内的各項收入同與其相關聯的成本、費用,應當在同一會計期間内進行确認、計量并登記入賬,借以計算确定該期的損益。

實際成本原則

亦稱曆史成本原則,是指企業的各項财産在取得時應當按照實際成本計量。其後,各項财産如果發生減值,應當按照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準備。除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另有規定者外,企業一律不得自行調整其賬面價值。

企業在會計核算上對資産、負債、所有者權益等項目的計量,應當基于交易或事項的實際交易價格或成本,這主要是因為實際成本具有客觀性,便于查核;同時實際成本數據的取得和确定也比較容易。堅持實際成本原則能使會計核算資料具有客觀性和可靠性。但是,如果企業的資産已經發生了減值,其賬面價值不能反映其未來可收回金額,企業就應當按照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準備。

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

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合理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界限。凡支出的效益僅及于本年度(或1個營業周期)的,應當作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幾個會計年度(或幾個營業周期)的,應當作為資本性支出。

收益性支出是指為了取得本期收益而發生,應從當期已實現的收益中得到補償的支出;而資本性支出是指為當期、主要是為以後會計期間收入的取得而發生,應由今後若幹會計期間的收益來補償的支出。這一原則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中将兩類不同性質的支出區分開來,對于收益性支出,應計入當期損益,并在利潤表中反映,以正确計算當期經營成果;對于資本性支出應列入資産,反映在資産負債表中,根據其與以後各期收益的關系,将其價值分攤到以後各會計期間,以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财務狀況。如果企業将原本應計入資本性支出的計入了收益性支出,就會低估當期資産和收益;反之,則會高估當期資産和收益;所有這一切,都不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正确理解企業的财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影響其正确決策的作出。

謹慎性原則

亦稱穩健性原則,或稱保守主義,是指某些會計事項有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可供選擇時,應盡可能選擇一種不緻虛增賬面利潤、誇大所有者權益的方法為準的原則。

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的要求,不得多計資産或收益、少計負債或費用,但不得設置秘密準備。遵循這一原則,要求企業在面臨經濟活動中的不确定因素的情況下作出職業判斷并處理會計事項時,應當保持必要的謹慎,充分估計風險和損失,不高估資産或收到也不低估負債或費用。對于預計會發生的損失應計算入賬,對于可能産生的收益則不預計入賬謹慎性原則在我國會計實務中有多種表現,如對固定資産計提折舊采用加速折舊法、物價上漲情況下存貨計價采用後進先出法、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産損失計提減值準備等。當然,遵循這一原則并不意味着企業可以任意設置各種秘密準備,否則,就屬于濫用本原則,應當按照對重大會計差錯更正的要求進行相應會計處理,加以糾正。

重要性原則

是指企業在全面核算的前提下,對于在會計核算過程中的交易或事項應當區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對資産、負債、損益等有較大影響,并進而影響财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據以作出合理判斷的重要會計事項,必須按照規定的會計方法和程序進行處理,并在财務會計報告中予以充分、準确地披露;對于次要的會計事項,在不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和不誤導财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斷的前提下,可适當簡化處理。

會計核算中遵循重要性原則就是要考慮提供會計信息的成本與效益問題,使得提供會計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避免出現提供會計信息的成本大于收益的情況出現,在全面反映企業财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基礎上,起到突出重點,簡化核算,節約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會計核算的工作效率。會計核算中,評價某些項目的重要性時,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一般來說,應當從質和量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從性質上說,當某一事項有可能對決策産生一定影響時,就屬于重要項目;從數量方面來說,當某一項目的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時,就可能對決策産生影響。

新準則

新準則下财務會計一般原則的變更

新準則下隻有8個基本原則,取消了權責發生制原則、配比原則、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和曆史成本原則。其中繼續保留了重要性原則(第十七條)、謹慎性原則(第十八條)、實質重于形式(第十六條)原則,也強調了可比性(第十五條 ,把原準則的一貫性原則和可比性原則合并為可比性原則)、相關性(第十三條)、明晰性(第十四條)、及時性(第十九條) 、客觀性(第十二條)原則。另外。權責發生制和曆史成本不再作為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将權責發生制作為會計核算的基礎并入會計分期基本假設,曆史成本體現在會計要素的計量中(曆史成本屬于會計計量範疇,因此将曆史成本原則在新增的第九章“會計計量”中進行了規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