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腓部肌肉疼痛和壓痛

小腿腓部肌肉疼痛和壓痛

下肢症狀
小腿腓部肌肉疼痛和壓痛是靜脈血栓形成的特征性表現,靜脈血栓形成是靜脈的一種急性非化膿性炎症,并伴有繼發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疾病。病變主要累及四肢淺表靜脈或下肢深靜脈。其臨床特點為患肢局部腫痛、皮下可扪及有壓痛的條索狀物或伴有病變遠端淺表靜脈曲張等靜脈回流受阻現象。偶可因血栓脫落而造成肺栓塞。[1]
  • 中醫病名:
  • 外文名:
  • 别名:
  • 就診科室:
  • 多發群體:
  • 常見發病部位: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患病部位:四肢
  • 相關疾病:肺栓塞 血栓形成 靜脈血栓形成 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脈痿 水腫
  • 相關症狀:創傷 低熱 發绀 靜脈曲張 靜脈血栓 潰瘍 皮膚溫度升高 遷徙性淺靜脈血栓形成 瘙癢 濕疹 水腫 小腿腓部肌肉疼痛和壓痛 肢體疼痛 肢體腫脹
  • 所屬科室:其他科室 其他綜合
  • 相關檢查:肌電圖

檢查

根據血栓發生部位不同可分為兩大類。

1.淺靜脈血栓形成常累及大隐靜脈或小隐靜脈或其屬支,多發生于靜脈曲張的基礎上,主要特征是血栓形成部位疼痛,外表可見淺靜脈有一發紅,低熱的索狀物,有觸痛,周圍紅腫,其栓子不易脫落,一般不會引起肺動脈栓塞,另外,遷徙性淺靜脈血栓形成往往是癌症的一個提示性症狀。

2.深靜脈血栓形成按其部位和病情不同可分為以下2種。

(1)小腿深靜脈血栓形成:常發生于小腿部深靜脈,如胫後靜脈和腓靜脈等,多見于卧床少動的患者,常在手術後第2周發生,左側下肢最常見,特征性表現為小腿腓部肌肉疼痛和壓痛,活動後感嚴重抽痛,且足背屈時更甚,全身症狀不顯着,檢查時可有Homan征,即小腿伸直,足向背屈,腓腸肌内病變靜脈受牽引而發生疼痛,還可出現腓腸肌周徑較健側增粗5cm以上。

(2)髂,股靜脈血栓形成:可繼發于小腿靜脈血栓形成,但多原發于髂股靜脈,常見于産後,起病急驟,患肢嚴重彌漫性水腫,皮膚溫度升高或略發绀,淺靜脈擴張,有難以耐受的大腿内側疼痛和沿靜脈特别是股三角區的顯着壓痛,全身症狀不重。

診斷檢查

1.詢問有無外傷史,受傷時間及治療情況,有無長期卧床、手術、妊娠、分娩及口服避孕藥物史,有無反複靜脈穿刺或靜脈内留置輸液導管史。症狀和病期是否一緻,起病的部位及發展情況,疼痛的性質,有無發熱、患肢腫痛等。

2.局部檢查時應注意患肢有無壓痛,壓痛的部位,腫脹情況(須每日用卷帶尺在最粗平面精确地測量周長,并與健側同一平面作比較),皮膚的顔色和溫度(與對側相比,最好用皮膚溫度測量器測量),肢體遠端脈搏有無改變,能否在體表扪到有壓痛的條索狀物,有無感染病竈存在及足靴區營養性改變,如脫屑、瘙癢、色素沉着、濕疹及潰瘍形成等。

3.診斷有困難時或為明确病變範圍,可行超聲檢查、脈沖多普勒頻譜檢查、靜脈造影術(可有效地判斷有無血栓、血栓的位置、範圍、形态和側支循環。

4.靜脈測壓,行足背靜脈穿刺,針接壓力傳感器或有刻度的透明塑料管(盛滿肝素-生理鹽水溶液)測量靜脈壓,正常壓力一般為12.7kPa(130cmH20),作踝關節伸屈活動時,腓腸肌收縮,壓力明顯下降,一般可降至5.9kPa(60cmH20),停止活動後壓力回升,回升時間超過20s。主幹靜脈有血栓形成和堵塞者,無論靜息或活動時的壓力均明顯升高,回升時間增速,一般不超過12s。

鑒别診斷

急性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往往不困難。産後、骨折及創傷、手術後的病人,若出現肢體疼痛、腫脹、淺靜脈怒張,應考慮本病的可能。診斷有困難時,可行靜脈壓測量及靜脈造影術,放射性核素下肢靜脈造影有助于診斷,且較安全。多普勒超聲血流探測儀可用以檢查髂外、股靜脈的血栓形成,對肌肉深層或盆腔内的靜脈血栓的檢查不準确。125I标記人體纖維蛋白原試驗對診斷新鮮的肌肉深層的小腿靜脈血栓形成最有價值,若能連續檢查數天,準确率可達85%以上。

對疼痛不顯着,肢體腫脹明顯者,應當注意與淋巴水腫鑒别,後者病程緩慢,皮膚增厚,無淺靜脈曲張,卧床擡高肢體後,腫脹消退不明顯。

根據血栓發生部位不同可分為兩大類。

1.淺靜脈血栓形成:常累及大隐靜脈或小隐靜脈或其屬支,多發生于靜脈曲張的基礎上,主要特征是血栓形成部位疼痛,外表可見淺靜脈有一發紅,低熱的索狀物,有觸痛,周圍紅腫,其栓子不易脫落,一般不會引起肺動脈栓塞,另外,遷徙性淺靜脈血栓形成往往是癌症的一個提示性症狀。

2.深靜脈血栓形成:按其部位和病情不同可分為以下2種。

(1)小腿深靜脈血栓形成:常發生于小腿部深靜脈,如胫後靜脈和腓靜脈等,多見于卧床少動的患者,常在手術後第2周發生,左側下肢最常見,特征性表現為小腿腓部肌肉疼痛和壓痛,活動後感嚴重抽痛,且足背屈時更甚,全身症狀不顯着,檢查時可有Homan征,即小腿伸直,足向背屈,腓腸肌内病變靜脈受牽引而發生疼痛,還可出現腓腸肌周徑較健側增粗5cm以上。

(2)髂,股靜脈血栓形成:可繼發于小腿靜脈血栓形成,但多原發于髂股靜脈,常見于産後,起病急驟,患肢嚴重彌漫性水腫,皮膚溫度升高或略發绀,淺靜脈擴張,有難以耐受的大腿内側疼痛和沿靜脈特别是股三角區的顯着壓痛,全身症狀不重。

診斷檢查

1.詢問有無外傷史,受傷時間及治療情況,有無長期卧床、手術、妊娠、分娩及口服避孕藥物史,有無反複靜脈穿刺或靜脈内留置輸液導管史。症狀和病期是否一緻,起病的部位及發展情況,疼痛的性質,有無發熱、患肢腫痛等。

2.局部檢查時應注意患肢有無壓痛,壓痛的部位,腫脹情況(須每日用卷帶尺在最粗平面精确地測量周長,并與健側同一平面作比較),皮膚的顔色和溫度(與對側相比,最好用皮膚溫度測量器測量),肢體遠端脈搏有無改變,能否在體表扪到有壓痛的條索狀物,有無感染病竈存在及足靴區營養性改變,如脫屑、瘙癢、色素沉着、濕疹及潰瘍形成等。

3.診斷有困難時或為明确病變範圍,可行超聲檢查、脈沖多普勒頻譜檢查、靜脈造影術(可有效地判斷有無血栓、血栓的位置、範圍、形态和側支循環。

4.靜脈測壓,行足背靜脈穿刺,針接壓力傳感器或有刻度的透明塑料管(盛滿肝素-生理鹽水溶液)測量靜脈壓,正常壓力一般為12.7kPa(130cmH20),作踝關節伸屈活動時,腓腸肌收縮,壓力明顯下降,一般可降至5.9kPa(60cmH20),停止活動後壓力回升,回升時間超過20s。主幹靜脈有血栓形成和堵塞者,無論靜息或活動時的壓力均明顯升高,回升時間增速,一般不超過12s。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