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斜頸

先天性斜頸

頸部向一側傾斜的畸形
先天性斜頸又叫做胸鎖乳突肌攣縮性斜頸,是指出生後5天至2~3周察覺到胸鎖乳突肌有腫塊,患兒頭偏向腫塊的方向,下颌轉向健側。在檢查一側胸縮乳突肌中,摸到腫塊呈梭形或形狀不規則,可随肌肉移動,如摸不到腫塊,也可摸到一側肌肉呈條索狀發硬,兩側對比,患側胸鎖乳突肌攣縮變短。病情繼續發展可出現各種繼發畸形,患側顔面短而扁,健側長而圓,雙眼、雙耳不在同一平面,嚴重者導緻頸椎側凸畸形。經過積極治療,大多可在6個月~1年痊愈。[1]
  • 中醫病名:先天性斜頸
  • 外文名:
  • 别名:先天性肌性斜頸
  • 就診科室:骨科、兒科
  • 多發群體:
  • 常見發病部位: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頸部包塊、頭部向患側傾斜、面部不對稱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常見檢查:頸部超聲、頸部X片、頸部CT

定義

所謂先天性斜頸系指出生後即發現頸部向一側傾斜的畸形,其中因肌肉病變所緻者稱之為肌源性斜頸;因骨骼發育畸形所緻者稱之為骨源性斜頸後者十分罕見且在病因及診治方面均屬于頸椎畸形一章。

病因

先天性斜頸的真正原因至今仍不明了。n

臨床觀察發現,其中70%~80%的病例見于左側,10%~20%的患兒伴有先天性髋關節脫位,在病理解剖方面,僅能證實形成胸鎖乳突肌攣縮的組織主要是已經變性的纖維組織,其中,病情嚴重者肌纖維完全破壞消失,細胞核大部分溶解,部分殘留的核呈不規則濃縮狀;中間可能出現再生的橫紋肌及新生的毛細血管,亦可發現成纖維細胞,對這種現象的出現目前有以下幾種見解。n

産傷(25%):n

先天性斜頸多發生于難産分娩的病例,尤其是臀位産者,約占3/4病例,但有反對者認為,在組織病理學檢查時,從未在纖維化的胸鎖乳突肌中發現有任何含鐵血黃素痕迹可見,因此推測其并非因産傷所緻。n

胎位不正(20%):n

早于Hippoerates時代即已提出畸形多系胎兒在子宮内姿勢不正引起的壓力改變所緻,近年來的研究亦表明,此種由于壓應力改變所緻的胸鎖乳突肌發育壓抑是斜頸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n

血運受阻(15%):n

無論是供應胸鎖乳突肌的動脈支還是其靜脈支,當閉塞時,即可引起肌肉的纖維化,此可從實驗性研究中得到證實,此種見解尚未被大家普遍接受。n

遺傳因素(20%):n

臨床調查發現,約有1/5的患兒有家族史,且多伴有其他部分的畸形,表明其與遺傳因素亦有一定關系。

發病機制

臨床觀察發現,其中70%~80%的病例見于左側,10%~20%的患兒伴有先天性髋關節脫位。在病理解剖方面,僅能證實形成胸鎖乳突肌攣縮的組織主要是已經變性的纖維組織其中,病情嚴重者肌纖維完全破壞消失,細胞核大部分溶解部分殘留的核呈不規則濃縮狀;中間可能出現再生的橫紋肌及新生的毛細血管亦可發現成纖維細胞。對這種現象的出現目前有以下幾種見解。

1.宮内胎位學說。早于Hippoerates時代即已提出畸形多系胎兒在子宮内姿勢不正引起的壓力改變所緻。近年來的研究亦表明此種由于壓應力改變所緻的胸鎖乳突肌發育壓抑是斜頸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

2.血運受阻學說。無論是供應胸鎖乳突肌的動脈支還是其靜脈支,當閉塞時即可引起肌肉的纖維化,此可從實驗性研究中得到證實。此種見解尚未被大家普遍接受。

3.遺傳學說。臨床調查發現,約有1/5的患兒有家族史,且多伴有其他部分的畸形。表明其與遺傳因素亦有一定關系

4.産傷學說。先天性斜頸多發生于難産分娩的病例尤其是臀位産者,約占3/4病例。但反對者認為,在組織病理學檢查時,從未在纖維化的胸鎖乳突肌中發現有任何含鐵血黃素痕迹可見,因此推測其并非因産傷所緻。

臨床表現

1.頸部腫塊。是母親或助産士最早發現的症狀一般于出生後即可觸及位于胸鎖乳突肌内呈梭形長2~4cm,寬1~2cm質地較硬無壓痛于生後第3周時最為明顯,3個月後即逐漸消失一般不超過半年。

2.斜頸。出生後即可為細心的母親發現患兒頭斜向腫塊側(患側)。半月後更為明顯,并随着患兒的發育斜頸畸形日益加重(圖1)

3.面部不對稱。一般于2歲以後,即顯示面部五官呈不對稱狀,主要表現為:

(1)患側眼睛下降:由于胸鎖乳突肌攣縮,緻使患者眼睛位置由原來的水平狀向下方移位,而健側眼睛則上升。

(2)下颌轉向健側:亦因胸鎖乳突肌收縮之故緻使患側乳突前移而出現整個下颌(颏部)向對側旋轉變位。

(3)雙側顔面變形:由于頭部旋轉,緻雙側面孔大小不一健側豐滿呈圓形患側則狹而平闆。

(4)眼外角線至口角線變異:測量雙眼外角至同側口角線的距離顯示患側變短,且随年齡增加而日益明顯

除以上表現外患兒整個面部,包括鼻子、耳朵等均逐漸呈現不對稱性改變,并于成年時基本定型,此時如行手術矯正,颌面部外形更為難看。因此對其治療力争在學齡前進行,不宜遲于12歲。

4.其他

(1)伴發畸形:可檢查有無髋關節脫位、頸椎椎骨畸形等。

(2)視力障礙:因斜頸引起雙眼不在同一水平位上易産生視力疲勞而影響視力

(3)頸椎側凸:主要是由于頭頸旋向健側,因而引起向健側的代償性側凸

并發症:常引起頸椎向健側代償性側凸。

診斷

本病的診斷多無困難,關鍵是對新生兒應争取及早發現,以獲得早期治療而提高療效及降低手術治療者的比例因此對新生兒在做全身檢查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雙側頸部是否對稱。

2.雙側胸鎖乳突肌内有無腫塊

3.嬰兒頭頸是否經常向同一方向傾斜。

以上3點均為本病的早期發現發現愈早愈好。

鑒别診斷:

1.頸部淋巴結炎。嬰兒患此種疾患時,頭頸同樣可向患側傾斜,但此時腫塊伴有明顯的壓痛,且與胸鎖乳突肌不在同一部位易于區别。

2.頸椎椎骨畸形。多系先天性椎骨融合畸形所緻可根據X線平片所見及對胸鎖乳突肌檢查等加以鑒别。

3.其他。包括各種骨關節傷患,如頸椎結核自發性寰樞椎脫位等,均應注意鑒别少見的脊髓灰質炎後遺症亦可包括斜頸畸形此外如癔症性斜頸、習慣性斜視及頸部扭傷後肌肉痙攣性斜頸等均易混淆應除外診斷。

治療

1.非手術療法

(1)适應證:主要用于出生至半周歲的嬰兒對2歲以内的輕型患者亦可酌情選用。

(2)具體方法:視患兒年齡不同可酌情采用下列方法。

①手法按摩:在新生兒,一發現本病應立即開始對腫塊施以手法按摩以增進局部血供而促使腫塊軟化與吸收。此對輕型者有效,甚至可免除以後的手術矯正。

②徒手牽引:于生後半月左右開始,利用喂奶前時間,由母親使患兒平卧于膝上,并用一手拇指輕輕按摩患部數秒鐘後再用另手将嬰兒頭頸向患側旋動以達到對攣縮的胸鎖乳突肌具有牽引作用的目的。如此每天5或6次每次持續0.5~1min輕症患兒多可在3~4個月以内見效。

③其他:包括局部熱敷,睡眠時使嬰兒頭頸盡量向患側旋轉以及給予攣縮的胸鎖乳突肌以牽拉力等因患兒剛剛出生不久,所以各種操作均需小心、細心與耐心切勿因操之過急而引起誤傷。

2.手術療法

(1)病例選擇:

①一般手術适應證:以半周歲至12周歲的患兒為宜。

②相對手術适應證:指12歲以上患兒,因其繼發性面部畸形已經形成斜頸糾正後面部外觀可能更為難看,盡管随着人體發育可有所改善但仍不如年幼者手術治療的療效明顯需由家長酌情考慮根據作者的臨床經驗,16歲以前施術者,均可獲得一定的改善;18歲左右的患者選擇手術治療亦有療效。但務必與家屬反複說明術後外觀不佳。

③不宜手術的病例:對因其他原因所緻的斜頸,如椎骨畸形、結核、外傷等所緻者應以治療原發病為主。對成年人斜頸除非有其他特殊原因和要求一般不應随意施術。

(2)手術方法選擇:

①胸鎖乳突肌切斷術:此為傳統的術式一般都在胸、鎖乳突肌的胸骨及鎖骨端通過1~1.5cm長的橫形切口将該肌切斷。此術式簡便有效易掌握亦有人主張自乳突端将該肌切斷以保持頸部外表美觀,适用于女孩。

②胸鎖乳突肌全切術:即将整個瘢痕化的胸鎖乳突肌切除手術較大,适用于青少年患者。術中應注意切勿誤傷鄰近的血管及神經。

③部分胸鎖乳突肌切除術:指對形成腫塊的胸鎖乳突肌做段狀切除适用于年幼兒童局部腫塊較明顯者。

④胸鎖乳突肌延長術:适用于肌肉組織尚有舒縮功能者。術式見圖2,3。一般可延長2~2.5cm年長者可稍長

(3)術後處理:

①斜頸畸形輕者:在術後可通過使頭頸向雙側主要是向患側旋轉活動而達到矯正畸形的目的;但此法對不合作的幼兒不适用

②斜頸畸形明顯者:在術後均需以頭-頸-胸石膏矯正與維持患兒體位。一般使其固定在能使胸鎖乳突肌拉長的狀态,即使頭頸盡力向患側旋轉并向後仰。石膏制動4~6周後拆除。

預後

治療越早效果越好。在嬰兒期如堅持采用非手術療法部分病人可以治愈;在兒童期或胸鎖乳突肌攣縮不嚴重者,需手術治療,可以治愈;胸鎖乳突肌攣縮嚴重顔面不對稱很明顯,且年齡較大患者也可有明顯效果,但不能達到正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