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栅

格栅

污水泵輔助設備
格栅是污水泵站中最主要的輔助設備。格栅一般由一組平行的栅條組成,斜置于泵站集水池的進口處。其傾斜角度為60°~80°。格栅後應設置工作台,工作台一般應高于格栅上遊最高水位0.5m。對于人工清渣的格栅,其工作台沿水流方向的長度不小于1.2m,機械清渣的格栅,其長度不小于1.5m,兩側過道寬度不小于0.7m。
  • 中文名:格栅
  • 外文名:Grille
  • 用途:
  • 組成:一般由一組平行的栅條組成
  • 應用場合:污水泵站等
  • 分類:平面與曲面格栅兩種
  • 影響因素:栅條間空隙寬度、污水的性質

簡介

污水中的污染物一般以三種形态存在:懸浮(包括漂浮)态、膠體和溶解态。污水物理處理的對象主要是可能堵塞水泵葉輪和管道閥門及增加後續處理單元負荷的懸浮物和部分的膠體,因此污水的物理處理一般又稱為廢水的固液分離處理。廢水固液分離從原理上講,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廢水受到一定的限制,懸浮固體在水中流動被去除;另一類是懸浮固體受到一定的限制,廢水流動而将懸浮固體抛棄。格栅屬于後者。格栅是污水泵站中最主要的輔助設備。格栅一般由一組平行的栅條組成,斜置于泵站集水池的進口處。

分類

按形狀,格栅可分為平面與曲面格栅兩種。平面格栅由栅條與框架組成。曲面格栅又可分為固定曲面格栅與旋轉鼓筒式格栅兩種。按格栅栅條的淨間距,可分為粗格栅(50~100mm)、中格栅(10~40mm)、細格栅(1.5~10mm)三種。平面格栅與曲面格栅,都可做成粗、中、細三種。由于格栅是物理處理的重要設施,故新設計的污水處理廠一般采用粗、中兩道格栅,甚至采用粗、中、細三道格栅。按清渣方式,格栅可分為人工清渣和機械清渣格栅兩種。人工清渣格栅适用于小型污水處理廠。當栅渣量大于0.2m3/d時,為改善工人勞動與衛生條件,都應采用機械清渣格栅。

相關要求

在污水處理系統或水泵前,必須設置格栅。格栅所能截留的懸浮物和漂浮物(統稱為栅渣)數量,因所選的栅條間空隙寬度和污水的性質不同而有很大的區别。格栅栅條間空隙寬度應符合下列要求:污水處理系統前,采用機械清除時為16~25mm,采用人工清除時為25~40mm;在泵前,應根據水泵要求确定。如水泵格栅栅條間空隙寬度不大于20mm時,污水處理系統前可不再設置格栅。格栅栅渣的數量與栅條之間的空隙寬度有關:當栅條間空隙寬度為16~25mm時,栅渣量為0.10~0.05m3/103m3污水;當栅條間空隙寬度為25~40mm時,栅渣量為0.03~0.01m3/103m3污水。格栅後應設置工作台,工作台一般應高于格栅上遊最高水位0.5m。對于人工清渣的格栅,其工作台沿水流方向的長度小于1.2m,機械清渣的格栅,其長度不小于1.5m,兩側過道寬度不小于0.7m。

設計計算

格栅的設計内容包括尺寸計算、水力計算、栅渣量計算以及清渣機械的選用等。圖1為格栅計算簡圖。其中1為栅條,2為操作平台。

(1)栅槽寬度

式中B—格栅寬度,m;

s—栅條寬度,m,一般取s=0.01m;

e—栅條間的淨間距,m,粗格栅e=50~100mm、中格栅e=10~40mm、細格栅e=1.5~10mm;

n—栅條間的間歇數;

Qmax—設計最大流量,m3/s;

α—格栅設置傾角,度;

h—栅前水深,m;

v—過栅流速,m/s,宜采用0.6~1.0m/s;

—經驗系數。

(2)過栅的水頭損失

式中h1—過栅水頭損失,m;

h0—計算水頭損失,m;

g—重力加速度,9.81m/s2;

k—系數,格栅受污染物堵塞後,水頭損失增大的倍數,一般k=3;

ξ—阻力系數,與栅條斷面形狀有關,

當為矩形斷面時,β=2.42。為避免造成栅前湧水,故将栅後槽底下降h1作為補償,見圖1。

(3)栅槽總高度

式中H—栅槽總高度,m;

h—栅前水深,m;

h2—栅前渠道超高,m,一般采用0.3m。

(4)栅槽總長度

式中L—栅槽總長度,m;

H1—栅前槽高,m;

L1—進水渠道漸寬部分長度,m;

B1—進水渠道寬度,m;

α1—進水展開角,一般采用20°;

L2—栅槽與出水渠連接的漸縮渠長度。

(5)每日栅渣量計算

式中W—每日栅渣量,m3/d;

W1—每10m污水的栅渣量(m3/103m3污水),取0.1~0.01,粗格栅用小值,細格栅用大值,中格栅用中值;

Qmax—最大設計流量,m3/s;

K—污水總變化系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