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木縣

尼木縣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轄縣
尼木縣隸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地處西藏中南部、雅魯藏布江中遊北岸,位于自治區中南部,距拉薩市147公裡,系西藏前、後藏的結合部。西部與日喀則市南木林縣相鄰,東部與曲水縣相接,南部與日喀則市仁布縣、山南市浪卡子縣相連,北與當雄縣接壤。總面積3275平方千米。[1]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尼木縣常住人口為29989人。[2]2019年,尼木縣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0.11億元,同比增長12.71%。[3]
  • 中文名:尼木縣
  • 外文名:Nyêmo County
  • 别名:
  • 行政區劃代碼:540123
  • 行政區類别:縣
  • 所屬地區:中國西藏自治區拉薩市
  • 地理位置:西藏
  • 面積:3275.8
  • 下轄地區:1鎮7鄉
  • 政府駐地:塔榮鎮
  • 電話區号:0891
  • 郵政區碼:851300
  • 氣候條件:高原溫帶半幹旱季風氣候
  • 人口數量:
  • 著名景點:吉嘎曲德寺
  • 機場:拉薩貢嘎國際機場
  • 火車站:尼木站
  • 車牌代碼:藏A
  • 地區生産總值:
  • 地區生産總值:10.11 億元(2019年)
  • 人口:29989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建制沿革

尼木,藏語意為“麥穗”。

在吐蕃王時期(公元七世紀),為“烏如”所轄,九世紀後,吐蕃王朝結束,此地是貴族“悉囊氏”的勢力所轄。十三世紀,屬香萬戶的勢力範圍 [5]  。

元世祖時代尼木既已設宗。元朝時譯為“聶摩”。

明朝時尼木被譯成“聶母”。

清朝則稱作“尼莫”、“尼穆”、“尼木”、“尼冒”等,是西藏地方政府的一個宗。

民主改革前尼木境内分設尼木宗和麻江宗。

1959年二宗合并為尼木縣,隸屬拉薩市管轄。

行政區劃

名稱

轄區

塔榮鎮

轄6個村:塔榮村、雪拉村、東松村、桑日村、巴果村、林崗村

麻江鄉

轄3個村:朗堆村、達瓊村、強聶村

普松鄉

轄5個村:普松村、白麥村、如巴村、日崗村、曲水村

卡如鄉

轄2個村:卡如村、赤朗村

尼木鄉

轄7個村:尼木村、曲林村、日措村、聶玉村、東嘎村、尼榮村、普巴村

續邁鄉

轄6個村:續邁村、霍德村、安崗村、尼雪村、河東村、山崗村

帕古鄉

轄3個村:帕古村、彭崗村、帕普村

吞巴鄉

轄3個村:吞達村、根培村、吞普村

尼木縣詳細區劃

尼木縣轄1個鎮、7個鄉:塔榮鎮、麻江鄉、普松鄉、卡如鄉、尼木鄉、續邁鄉、帕古鄉、吞巴鄉。共有35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塔榮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尼木縣地處西藏中南部、雅魯藏布江中遊北岸,位于自治區中南部,地處北緯29.4°。東經90.1°,距拉薩市147公裡,系西藏前、後藏的結合部。西部與日喀則市南木林縣相鄰,東部與曲水縣相接,南部與日喀則市仁布縣、山南市浪卡子縣相連,北與當雄縣接壤。總面積3275平方千米 。

地形地貌

尼木縣居雅魯藏布江中遊北岸,地勢是北高南低,尼木河兩岸為代表的河谷地區,地勢平坦。平均海拔3800米以上,境内最高點窮母崗峰,海拔7048.8米,最低點為瑪曲河彙入雅魯藏布江處,海拔為3701米。

氣候特征

尼木縣屬高原溫帶半幹旱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夏季雨水集中,輻射強,年日照時數2947.8小時。年均溫6.7℃,1月均溫- 40℃,7 月均溫15.0℃,年降水量295.3毫米,無霜期為100 天。自然災害主要有幹旱、山洪,泥石流,蟲災,霜凍和冰雹。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止到2013年,尼木縣有林地1.707萬公頃,主要為灌木,部分為人工林。草場面積26.5萬公頃,水流域面積800公頃。

礦藏資源

截止到2013年,尼木縣礦産資源主要有銅、钼、泥炭等。尼木縣帕古鄉擁有豐富的銅礦和石材資源。縣境大理石資源豐富,潛在開發資源巨大。

生物資源

截止到2013年,野生動物主要有豹、獐、狗熊、野雞、猞猁、黑頸鶴、貝母雞等。野生植物主要有貝母、蟲草、黃連、雪蓮花等。農作物主要有:青裸、春小麥、豆類、油菜、豌豆、玉米及其他雜糧等。經濟作物以油菜為主。主要飼養牦牛、犏牛、綿羊、山羊、馬、騾、豬等。

人口民族

人口

2001年,全縣總人口29739人,其中農村人口27702人,男13311人,女14391人,自然增長率為3.5‰;2005年,全縣總人口29703人,其中農村人口27955人,男13418人,女14537人,自然增長率為11.4‰;2010年,全縣總人口33053人,其中農村人口29077人,男14247人,女14830,自然增長率為9.8%。2020年年底,全縣總人口35623人,其中男14675人,女14888人,全縣總人數比2001年增加5884人,其中農村人口增加1860人。2001—2020年,尼木縣人口流動基本為遷出、遷入和縣鄉鎮間流動三種。全縣流動人口大多為單人遷戶和家庭分戶兩種方式,無大批量的人口流動。

民族

尼木縣以藏族為主,藏族占總人口的99.6%。

經濟

綜述

2012年,尼木縣全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4.5億元,與2011年相比增長24.1%,其中第一産業0.64億元、第二産業1.83億元、第三産業2.03億元;完成固定資産投資4.93億元,與2011年相比增長30.5%;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54萬元,與2011年相比增長21.7%;财政收入完成2459萬元,與2011年相比增長65.5%;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881元,與2011年相比增長22.9%。

2013年,尼木縣地區生産總值達到5.15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2.4%;地方财政一般預算收入3790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54.12%;社會固定資産投資6.98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41%;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440元,同比2012年增長15.4%;工業增加值2963.7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4.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700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2.5%。 

2019年,尼木縣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0.11億元,同比增長12.71%;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11%;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66.1元,同比增長14%;農牧林漁業增加值1.58億元,同比增長17.91%;工業增加值0.98億元,同比增長16.6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0.82億元,同比增長17.14%。

第一産業

尼木縣是以農為主、農牧結合的縣。尼木縣有耕地面積4.13萬畝,人均耕地1.56畝,林地面積25.6萬畝。2000年實現糧油總産15251.4噸。

2002年,尼木縣糧油總産2848萬斤,其中,雙低油菜種植面積達到6000多畝,平均畝産463斤,都被定單收購,僅此一項就為農民增加收入197萬多元。2003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750元,其中,現金收入達到919元。

尼木縣盛産白青稞,名土特産品主要有白青稞、藏紙、藏香、高原畜産品與高原魚類。農林牧漁業總産值5344萬元,其中農業3149萬元,林業214萬元,牧業1981萬元。共有耕地2828公頃,農作物播種面積2834公頃,其中糧食作物2549公頃,油料作物229公頃。糧食總産量1.48萬噸,油菜籽0.11萬噸。年末牲畜存欄17.35萬頭(隻),肉類總産量1241.40噸,奶類産量1933.50噸,羊毛産量48.20噸。

2015年1-6月,農牧林業總産值4106.2萬元,其中牧業産值3900.89萬元,林業産值205.31萬元,同比2014年增長9.4%。

2020年8月,入選農業農村部“互聯網+”農産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名單。

第二産業

2002年尼木縣工業總産值550萬元,全縣有工商企業18家。民族手工業主要生産氆氇、藏香、藏紙、陶器等。形藏香,藏紙,銅礦,電力,食品等門類齊全,技術含量較高的工業體系。尼木縣是青藏高原上著名的藏香之鄉,又是青藏高原藏香的主要原料的惟一産地。1000多年來,吞巴鄉藏香加工為當地主要的經濟來源,藏香收入已占到當地經濟總收入的80%以上。

2003年,鄉鎮企業和多種經營收入分别達到720萬元和2931萬元,增幅都在13%以上,最高達到41%以上。

2012年,尼木縣工業增加值為3643萬元。在2012年尼木縣實施的這些項目中,實施“十二五”規劃項目34個,總投資14208.34萬元,已完成投資11473.7萬元。啟動實施了一批如夏曲段防洪工程、普松灌區、縣城防洪堤、學校标準化建設、廉租房、公租房、幹部職工周轉房等重點項目。

第三産業

2000年尼木縣擁有各類商業經營網點189個。第三産業從業人員319個。全社會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2601.84萬元。金融機構能辦理全區各種資金往來業務,2000年來城鄉居民儲蓄2397萬元。

2003年,尼木縣輸出勞力5000餘人,較2002年翻兩翻,實現勞務總收入200多萬元。

2012年,尼木縣共實施項目77個,總投資達到109336.76萬元,已完成投資49315萬元。到尼木縣“一日遊”的遊客達3.68萬人次,同比增長27%,實現旅遊收入1625.3萬元,同比2011年增長32%。以“尼木三絕”為代表的尼木縣特色民族手工業也取得了長足發展,實現銷售額828萬元。

2012年,尼木全縣參與鐵路建設的群衆有1062人,實現勞務收入530萬元;招商引資項目5個,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78億元,招商引資工作實現新突破。通過改善招商引資軟硬件環境,尼木縣成功引進了西藏吞彌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和山東瑞康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落戶。

交通運輸

2007年上半年,尼木縣在拉薩市交通局的扶持下,開始修建5條鄉村道路。該縣修建的塔榮、尼木、普松、續邁、帕古5條鄉村道路,總長35.88公裡,總投資4281萬元,工程于2007年11月全部完工。尼木縣除麻江鄉以外的所有鄉鎮将擁有黑色路面。

境内的主要交通幹線中尼公路穿過西北部麻江鄉境内,318國道自縣城南部連結日喀則市和拉薩市。全縣鄉鎮均通簡易公路。境内有衆多縣道、鄉道,已經通車的拉日鐵路經過尼木縣,設有尼木站。縣城駐地距拉薩147公裡,距日喀則市200公裡左右,該縣七鄉一鎮均有簡易公路相連接,各種車輛均可通行。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1995年順義區為尼木縣援助20萬元發展資金。1997年又援助50萬元,幫助尼木縣完成了縣城上下水工程,從此結束了尼木縣居民用水人背畜馱的曆史。1998年順義區為改善尼木縣的基礎設施建設,援助120萬元建設資金。尼木縣有水電站1座,裝機容量250千瓦,年發電量25.7萬千瓦時。塔榮電站裝機容量1000千瓦。投資700萬元的東風幹渠建成。縣境大理石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2013年,城鎮化率達到19.33%,同比2012年增長3.66%。

科技

尼木縣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35人,其中高級職稱者24人。到2000年,全縣有4項科技成果獲市以上科技進步獎。

教育

尼木縣1751年創辦第一所僧官學校,1916年創辦了醫算學校,是當時西藏地方政府的醫算機構,也是西藏惟一的一所高等學府。全縣有中小學24所(包括初中1所,小學8所,教學點15個),縣中心幼兒園一所,共有教職工260人。中學和小學适齡兒童入學率分别為97.98%和99.71%,在校生鞏固率分别為98.31%和99.47%。2010年,尼木縣制定出台了《尼木縣人民政府資助大學生學費實施辦法(試行)》,出資42.373萬元,對自2009年考上大學的234名農牧民家庭子女和城鎮低保家庭子女學費進行了全額資助。2012年,對考上大學的農牧民子女和城鎮低保家庭子女學費進行全額資助,共資助481人,投入資金125.3萬元。

體育

民間賽馬、射箭等體育項目比賽頻繁。

衛生

全縣有縣級醫院1所,醫務人員42人;鄉衛生院8所,村衛生室26個,醫務人員71人。農牧區合作醫療覆蓋率達100%,參保率為99.46%。

宗教

尼木縣内有22座寺廟(拉康6座、日追1座),其中僧寺14座、尼姑寺8座,有僧尼217人(其中僧人118人,尼姑99人)。曲德寺、如巴寺等寺廟還屬于自治區重點佛教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

電話通訊進行全國程控聯網,電話普及率較高。該縣現有無線電視台,有線電視台各一座,各鄉均有差轉台和單收站。全縣電話通訊均實行全國程控聯網。全縣辦有尼木縣有線電視台、人民廣播電台,各鄉均有差轉台和單收站。全縣有電視台1座,“村村通”站室84座(其中單收站56座、收轉站25座、小型有線1座、村鍋2座),“戶戶通”5186戶。有宣傳文化中心1個,文化站室40個,農家書屋32個。

尼木是西藏拉薩市一個有名的文化縣。它是藏文創始人吞彌·桑布紮的故鄉,又以“尼木三絕”藏香、藏紙、普松雕刻遠近聞名。尼木縣藏族造紙技藝曾一度瀕臨消失。20世紀80年代,國家加大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力度,這門古老技藝才得以複蘇發展。截至2018年底,中央财政累計投入1.8億餘元,用于對西藏國家級非遺項目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記錄等工作。2015年起,西藏自治區财政将非遺保護資金從每年1000萬元增加到1200萬元。尼木縣大力振興優秀傳統工藝,文化扶貧工作取得顯著成績。截止2019年,尼木縣共有非遺代表性項目10個、非遺傳承人25名、非遺項目相關合作社88家,已為1765人提供就業崗位。其中,525人從事藏香制作,年生産藏香50噸,産值達5700萬元。

風景名勝

著名寺廟

甯瑪派的早期聖地托噶,據說可以追溯至公元8世紀蓮花生來藏弘法時期。巴古比如宇那寺有1200年前蓮花生修建的三個修行洞。日措卓瓦曲旦寺有元代的佛塔。尼木的名勝古迹還有赤松德贊于公元8世紀修建的切嘎卻德寺。切嘎卻德寺系8世紀赤松德贊修建,1996年被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吞巴鄉吞達村

距拉薩市138 公裡, 距尼木縣城塔榮鎮14公裡,緊鄰申尼公路,是傳統藏香生産地。吞達村位于美麗的吞達溝谷底部。吞達村最負盛名的是具有悠久曆史的手工水磨生産藏香,至今還完整保留藏香水磨135座,沿河流自然曲線分布。

吞巴景區

2009年被國家林業局設立為尼木國家森林公園核心景區,擁有中國第一個藏文字博物館和八個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号稱藏民族文化的發祥地,西藏民族手工業的後作坊。2013年被評為中國最美村鎮,2014年被确立為中國曆史文化名村。在2015年中國第七屆國際旅遊商品博覽會上,吞巴景區生産設計的藏香系列産品獲得銀獎。列入第三批337個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名村示範名單。

吞彌·桑布紮故居

吞彌·桑布紮故居位于吞巴鄉吞達村。距離尼木縣城約 20 千米,距離拉薩市區約 110 千米,離 318 國道 2.3 千米。據當地傳說,故居約建于 1300多年前的吐蕃松贊幹布時代,主要為土木結構二層建築,面積約為 600 多平方米。該故居由于年代久遠有多處的壁畫和内部設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故居内僅剩幾處殘缺但極具史料價值的壁畫,内部設施所剩不多。以前故居内有三座及屋頂的水轉經筒,繪有松贊幹布、吞彌·桑布紮、十二因緣圖(六道輪回圖)、21 尊度母、觀音、藏傳佛教中的各大護法神和釋迦牟尼以及故居效果圖等豐富的具有很高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壁畫。還有多尊如四手觀音像、文殊菩薩像和金剛佛像等珍貴佛像及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等。在故居的東面 50 多米處,有一座群衆自建的紀念吞彌 - 桑布紮的瑪尼拉康,保存着從故居中遺棄的文物,如石刻觀音像,金剛佛像和六字真言,還有一座仿造的故居的水轉經筒。2008 年 7 月 3 日,為保護好人文和自然資源,增加尼木縣農牧民群衆的收入,以旅遊線路開發和景點建設為支撐,以旅遊與文化相結合為突破口,尼木縣将建總投資為 300 萬元的吞巴民俗文化旅遊區。由尼木縣财政出資 60 萬元,對吞米桑布紮故居周邊 11 戶居民群衆進行搬遷,并在 2008 年年底實現村村通路、吞巴路段修通的目标 ;2010 年,尼木縣人民政府立項修建吞彌·桑布紮紀念館,并對故居内的壁畫和擺設進行修複和收集。

米珠通門林寺

位于塔榮鎮尚日村,距離尼木縣城主幹公路2 公裡,距離中尼公路10 公裡。始建于1240年,創建人為拉曰年布,具有代表性的活佛是尼達旺紮。米珠通門林寺是拉薩地區唯一一座苯教寺廟。1986年經尼木縣人民政府批準修複開放。寺廟占地947.9平方米,寺内有珍貴文物十餘件。其中有保存完好的具有苯教特色的壁畫和一副藤制古盾牌。

日措卓娃塔

位于塔榮鄉日措村的一小山腳下,傳說是一塊石頭自地下自然長成。塔原有兩座, 一天一位孕婦來此,在其中一座石塔上坐着歇息、了一會兒(想當時塔還未“長”成, 比較矮),結果那石塔竟被坐死, 停止生長, 隻有另一座塔“長”了起來。後來又有了另一個傳說, 說是不孕的婦女,隻要繞塔轉上幾圈,即可懷胎,塔名遂揚。傳說信不信由人, 不過其中所含的原始生殖崇拜内容,卻是實實在在的。

塔址處原本無寺,1994年,一位境外的尼木籍藏胞捐資八萬餘元, 當地百姓又湊集錢款,并且投工投勞,建起了這座卓娃塔寺。

尼木鐵索橋

15世紀上半葉,古代西藏著名的橋梁專家唐東傑布在垃薩河上架鐵索橋,曆經六年,才把拉薩河鐵索橋造好。他站在拉薩鐵索橋上向後藏方向射了兩支箭,一支射到了尼木,另一支射到曲曰山上。第一支箭被尼木流浪藝人揀到送了回來,唐東傑布認為,這是在尼木修建鐵索橋的吉兆。第二年,他為平生要修建的第二座鐵索橋攜徒弟到了尼木。開始并不順利,卻德寺有三名喇嘛不相信他們,說他們是招搖撞騙,故意為難他們,讓唐東傑布用詩詞講一段經典,唐東傑布毫不遲疑地用詩詞吟詠一段經典經文,喇嘛聽後對唐東傑布崇拜得五體投地。尼木的群衆昕說要在尼木河上修橋,便積極捐錢捐物,派遣鐵匠,唐東傑布還親自幫着鐵匠鼓起皮風箱,掄起大錘。鐵匠們看到這位大智大德者如此熱心,更加賣力地幹活,很快就打成了4條40多尺的鐵鍊,僅僅幾個月,從塔榮到恰古的尼木河上便架起了一座鐵龍一般的索橋。

麻江窮母崗日峰

從草八井經尼木縣的麻江到雅魯藏布江大卡渡口,有一條古老的峽谷通道,中尼公路也曾經通過這裡。在麻江一帶,可以望見北方海拔7048 米的窮母崗日峰,那是念青唐古拉山脈南端的最高峰。

安剛熱水河

在距離尼木縣塔榮鎮大約10公裡的安剛區,有一條幾乎全部由溫泉泉流彙集成的河流,人們稱為“熱水河”。河水溫度一般在81.5℃, 誤入其中非常危險,附近地溫也在57℃左右。熱水河流出幾公裡以外,水溫仍在20℃以上。縣内三個鄉有地下溫泉,卡如、林崗兩個鄉的溫泉可以飲用,續邁鄉的溫泉可以洗溫泉浴。溫泉水中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和礦物質。

著名人物

吞彌·桑布紮,生活于松贊幹布時期, 距今已有1300 多年的曆史。據說,當年松贊幹布為盡快發明本民族的文字, 以促進吐蕃王朝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特選派了四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前往印度取經學法,其中之一就是吞彌·桑布紮。因勞累饑渴,有三位大臣先後死于途中, 僅吞彌·桑布紮取經學成歸來,并創制了藏文,被譽為“藏文之父” 。

獲得榮譽

2018年7月11日,尼木縣入選第一批“非遺+扶貧”重點支持地區名單。

2021年7月,尼木縣入選西藏自治區雙擁模範城(縣)拟表彰對象名單。

2021年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