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識

八識

佛教術語
八識,意思是含藏,也就是收藏包含前七識所造作出來的善惡諸業業因。第八識稱為“阿賴耶識”。阿賴耶也是梵文,我們翻為“藏”,因為它有能藏、所藏、跟執藏的功能,所以又稱為“藏”,所以我們是以它的功能來命名的。[1]由于業因全部儲藏在第八識,跟着人轉世輪回後,再一一随着其他因緣的成熟,一幕幕重演出來,因此常人所稱的靈魂,往往就是指第八識了。另佛教法相宗術語。眼、耳、鼻、舌、身、意為前六識。亦名六根。末那為第七識,意謂執持我見。
    中文名:八識 外文名: 定義: 英文名:Eighth consciousness 别稱:阿賴耶識 類别:佛教術語 釋義:含藏

體相

第八識具有三種體相,因而也有三種名稱:

“阿賴耶識”,意謂“藏識”,又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能藏”謂能儲藏各類“種子”;“所藏”謂所儲藏的各類“種子”及其栖藏之處,第八識猶如神奇的“倉庫”;“執藏”謂第七識恒常地執第八識為“我”。此三種“藏”義,它是第八識的“自相”,在它之上是修行人追求的最高識——第九感。

異熟識,也有三義:變異而熟,第八識裡的各類“種子”,在“成熟”時要起變化,猶如谷、麥等種子發芽時必起變化一樣;異時而熟,第八識裡各類“種子”,因果異時,如前世種下的“種子”,今生成熟,召感果報,今生種下的“種子”,來生成熟,召感果報,異處而熟,在人間種下“善”的“種子”,召感更好的人間以至“天堂”的果報,種下“惡”的種子,則召感地獄、餓鬼、旁生(各種動物)的果報,因果異處,也稱“異熟”。此三種體相是第八識的感果之相,亦即“果相”。

“一切種識”,或“種子識”。此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是謂第八識的“因相”。

輪回本源

唯識宗認為,第八識是輪回本源,“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别生”。由于第八識裡儲藏無數的各類“種子”,不斷“成熟”,展轉不斷地變,宇宙間千差萬别的各類現象,相應地分别而生起。“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一切都唯識所變,表現出主觀唯心主義世界觀。第八識并不随人們肉體的死亡而消滅。

唯識宗以及佛教其他各派認為人們死後仍有生,并把人們從生到死,又從死到生的過程分為4段:初出胎(一說初入胎)的一刹那,名“生有”;既生之後,未死之前,稱“本有”;臨死的一刹那即彌留之際,謂“死有”;既死之後,未生之前,為“中有”(孤魂野鬼)。“中有”,也即人們既死之後,未生之前間隙中的第八識。所謂“去後、來先作主公”,即指此種情況。第八識近似靈魂的精神實體。

詳解

眼識

我們的眼睛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就是眼識的功能。注意,眼睛隻能看見,而不會分别;如果你在區别這個是書、那個是筆,這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耳識

耳朵具有聽的功能,同樣耳朵隻是具有聽見的功能,而不會區分這個是長笛的聲音、那個是小号的聲音。一區分,就是意識在作用了。

鼻識

鼻子具有嗅覺,它也隻是具有嗅覺功能,一區分香臭,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舌識

舌頭具有味覺,同樣它也隻是具有味覺的功能,一區分甜和鹹,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身識

身體具有觸覺的功能,同樣他也隻具有觸覺的功能,一區分快感和痛感,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意識

它又稱“心識”,其具有認識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五位中心法是根本,除了預知推斷或機體覺外,佛法重點在于通過修煉達到“心識”不受五塵傳遞而幹擾,心中不為所動,最終做到六根清淨的目的。

此外,它對内外之境,不分有形無形,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比知、推測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業,皆由意識而作。心理學上,研究到前六識為止,在佛法上的分析,還有第七、第八——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存在,前六識合稱了别境識。

末那識

末那是梵語manas的音譯,末那識是意識的根本,其本質是恒審思量,科學上指第七感時間覺,佛學解釋為修行人放棄善惡的分别心。由于它是執取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見分或其種子為我,使意識生起自我意識,所以末那識又稱為“我識”。這基本上是一種我執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煩惱的根本。

這種我執的具體表現,我的具體生命在過去現在未來所思想所經驗的東西,有其餘勢,以種子的形式,攝藏于第八識的阿賴耶識中。末那識在下意識層面執取這些種子,以之為我。實際上,這些種子都是無始來前滅後生、非常非斷的作用。《金剛經》中最重要的三句話:“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此中本來無常,末那識以這樣虛妄的東西為我,因此生起貪、嗔(chen)、癡、疑、慢和愛戀與憎惡等種種煩惱。

末那識屬于潛意識的範圍,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惡之業,可因它執着自我,故成為一切衆生自私自利的根源。末那識所執着的我是什麼呢?即是最後一個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

阿賴耶是梵音alaya的音譯,又稱為藏識,含能藏、所藏、執藏三義,它是一切善惡種子寄托的所在,在六識之外,肯定有潛在的阿賴耶識存在,它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一,科學上指第八感空間覺,佛學解釋為修行人放棄的執念。

阿賴耶識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由無明(無明二字的含義見我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稱為阿賴耶識的見分,再因這妄想概念而幻現一種對象的境界,稱為阿賴耶識的相分。

一切衆生,每一個起心動念,或是語言行為,都會造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受報前都藏在阿賴耶識中,故此識有能藏的含義。前七識的作用是能熏能緣,第八識是前七識所熏所緣,故有所藏義。第七識恒定執此識中的見分為我,而為它所愛,故有我愛執藏義。

其它解釋

初發菩提心菩薩須修行‘六波羅蜜’,方能成就佛道。何謂‘六波羅蜜’?即施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禅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此六波羅蜜可使學佛修道者,從生死苦惱此岸,度到涅槃安樂彼岸。而所謂‘般若波羅蜜’,乃指因衆生無明煩惱,癡迷無知,故應靠智慧光明之般若來度脫,菩薩若修行般若波羅蜜,即能‘轉識(八識)成智’,以了脫生死、超出三界,達到涅槃之彼岸。至于何謂‘八識’?依《大乘義章》雲:‘八識’之義,出《楞伽經》,所言識者,乃是神知之别名也,随義分别;識乃無量,今據一門且論八種。八名是何?即所謂:

(一)眼識。謂眼根對色塵,而生見的了别作用,故稱眼識。

(二)耳識。謂耳根對聲塵,而生聞的了别作用,故稱耳識。

(三)鼻識。謂鼻根對香塵,而生嗅的了别作用,故稱鼻識。

(四)舌識。謂舌根對味塵,而生味的了别作用,故稱舌識。

(五)身識。謂身根對觸塵,而生覺的了别作用,故稱身識。

(六)意識。謂意根對法塵,而生思的了别作用,故稱意識。

(七)末那識。此方正翻名為無解,體是無明癡暗心故。

阿賴耶識随義傍翻之一,差别有八:

(1)無明識,體是根本無明地故;

(2)業識,依無明心不覺妄念忽然動故;

(3)轉識,依前業識,心相漸麤,轉起外相分别取故;

(4)現識,所起妄境,應現自心,如明鏡中現色相故;

(5)智識,于前現識所現境中,分别染淨違順法故,此乃昏妄分别名智,非是明解脫為智也;

(6)相續識,妄境牽心,心随境界,攀緣不斷,複能住持善惡業果,不斷絕故;

(7)妄識,總前六種非真實故;

(8)執識,執取我故,又執一切虛妄相故。

(八)阿耶識(又名“阿賴耶識”)。

此方正翻名為無沒,雖在生死,不失沒故。

阿賴耶識随義傍翻之二,名别有八:

(1)藏識,如來之藏為此識故,是以經言,如來之藏名為藏識,以此識中涵含法界恒沙佛法,故名為藏,又為空義所覆藏故,亦名為藏;

(2)聖識,出生大聖之所用故;

(3)第一義識,以殊勝故,故《楞伽經》說之以為第一義心;

(4)淨識,亦名無垢識,體不染故,故經說為自性淨心;

(5)真識,體非妄故;

(6)真如識,論自釋言,心之體性無所破故,名之為真,無所立故說以為如;

(7)家識,亦名宅識,是虛妄法所依處故;

(8)本識,與虛妄心為根本故,名别如是。

由此觀之,八中前六,有所了别可名為‘識’;後之二種,雲何名識?

釋有兩義:(1)後二雖非了别之因,而是了體,故名為識;

(2)八識并有了别之義,故通名識。

雲何了别?了别有三:(1)事相了别,謂前六識;

(2)妄相了别,謂第七識;

(3)真實自體了别,謂第八識。

了别既通是故八種俱名為‘識’,名義如是。八中前六,随根受名;後之二種,就體立稱。根謂眼耳鼻舌身意,從斯别識,故有六種;體含真僞,故複分二。就前六中,對色名眼,乃至第六對法名意,依此生心,能有了别故,名眼識乃至意識。

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如法(三藏十二部經典)’修學,将能獲得‘般若波羅蜜’而登涅槃之彼岸。何以故?蓋‘般若’能度愚癡,般若意譯為淨智妙慧,簡稱勝慧,又名智慧。是從實相般若本體,生起觀照般若妙智。因有智慧,故對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能把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把第六識轉成‘妙觀察智’,把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把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而至究竟涅槃。

後話

八識概念是唯識學的理論基礎。在阿含經中也有提及,比如阿含部中《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在解深密經中,佛判定唯識為最圓滿的法門,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到了公元四世紀左右,無著、世親兩大論師,大力弘揚唯識學,其後有戒賢,護法等諸人廣為宣傳,在中國玄奘集唯識之大成,其弟子窺基創立慈恩宗。

“佛法還說,一識到六識,會與死同時消滅,但“末那識”,“阿賴耶識”決不會消滅,從無限的過去一直延至未來的永遠。”---阿賴耶識再,佛法教化衆生,為方便領悟和教誨,有“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法相與法力。佛法普渡衆生,說法“一切衆生皆是我佛化生”,“衆生皆有佛性,愚癡不明者衆”,意即佛性為七識所蒙蔽,難以認知。故說,佛法難聞,能修成佛道就更難了。這裡的“唯我獨尊”的“我”與“衆生皆有佛性”的“佛性”,恰恰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見心指性,見性成佛”,“心”即是第七識,“性”即是第八識。“性”也做真如之性,剔除自我見分之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佛性”。【即,第八識阿賴耶識也常被認做第九識--“阿摩羅識,意譯作清淨識、白淨無垢識。此識乃一切衆生清淨本源心地,諸佛如來所證法身果德,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非生死之能羁,非涅槃之能寂,染淨俱泯,湛若太虛。〔大乘密嚴經卷中、卷下、大乘入楞伽經卷九、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末〕”】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