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産培訓

脫産培訓

在工作時間進行全職進修或培訓
脫産培訓(Off the Job Training,OFFJT)又稱為脫産教育培訓,意思是“離開工作和工作現場,由企業内外的專家和教師,對企業内各類人員進行集中教育培訓”。[1]
    中文名:脫産培訓 外文名:Off the Job Training 别名:脫産教育培訓

一般分類

脫産培訓一般分為三大類:

1、分階層脫産培訓

分階層脫産培訓就是對不同階層的職工進行脫産教育培訓。包括對各類管理階層人員的培訓,還包括對新職工的崗前培訓,對女職工的脫産培訓,對骨幹職工的脫産輪訓等等。

分階層脫産培訓的特點是:

1)強調培訓對象的職務地位、等級和階層;當某位職工即将進入某個階層、擔當某種職務或取得某種更高地位時,必須經曆一次脫産的教育培訓,以便使其更好地擔當新的職務工作,或扮演新的角色。

2)強調教育培訓的綜合性,即提高其擔當新職務或扮演新角色時必要的綜合能力。

3)強調标準化、規範化教育培訓;即按職務工作及擔當職務工作所必備的知識、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按事先規定的、且多年來行之有效的标準化教學方法;按規範的教學大綱和教材;按規定的授課時數和日程安排,按部就班地進行集中脫産教育培訓。

4)具有定期輪訓的特性。在企業中的每一位職工都有各自的職務工作,都處于不同的階層和地位,都有機會晉升到更高的職務工作等級地位。因此,分階層脫産培訓在企業中是定期進行的,或一年一次,或一年二次;對每個職工來說,都有資格和機會參加不同階層内涵的脫産培訓,借以達到各自職業生涯的高深境界。分階層脫産培訓可以說是一種輪訓,是職工終身教育的具體體現。

2、分專業脫産培訓

所謂分專業脫産培訓是指按不同專業對各類職工進行脫産教育培訓。包括對不同職工進行全面質量教育培訓、安全生産教育培訓,以及專業教育培訓和技術教育培訓等等。

分專業脫産培訓的特點是:

1)強調教育培訓的專業性,即對專業部門、專業人員進行專業知識、技能教育培訓。

2)強調教育培訓内容的單一性,即單課獨進。由于生産工藝的變化或所擔當的職務工作内涵發生變化,使原有的知識結構或技能結構出現某種失衡;換言之,使某職務某崗位的某些職工的某方面知識或某方面技能顯得有些有不足,需要離開工作崗位,集中參加教育培訓,彌補知識或技能上的不足,以便更好地适應改變了的生産工藝和職務工作,缺什麼補什麼。

3)強調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層次,以适應各專業、各職務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專業人員的需要。

4)強調教育培訓的适應性和未來性。

5)強調教育培訓的靈活性和随機性,即在企業脫産教育培訓的制度和大綱上,事先确定系統的教材、确定教育培訓的時期以及師資來源;教育培訓的需求和内容,主要不是依據企業内部現實的工作職務和崗位,而是外部的環境;在教育培訓的需求和内容确定上存在着許多不可控和不确定因素;在教育培訓的專業課程設置上強調靈活性及随機應變。

3、分等級脫産培訓

分等級脫産培訓類似“職工終身教育制”,即在進行公司前進行前期教育;進入公司後進行新職工教育;随着職務職位等級上升,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從另一個角度說,對每一位處在不同職務或職位等級上的職工來說,都必須經曆相應的“脫産教育培訓”,以便更快地适應所承擔的新職務或新職位。

管理過程

脫産培訓的管理過程大緻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1、脫産培訓的需求評估與計劃拟定階段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運用調查與預測的方法,對企業教育培訓的需求實行分析與評估,在此基礎上拟定脫産培訓的教育培訓目标和計劃内容。

需求評估中有四項内容:

1)組織分析。着重确定組織範圍内的教育培訓需求,包括對組織目标、資源和環境的分析,以及對人力資源的重要或關鍵方面進行分析。從企業組織内外的對比分析中,從生産經營過程的現狀和問題的對比分析中,确定企業組織的人才需求結構,進而确定教育培訓的目标與計劃大綱。

2)工作分析。即按照企業職務工作标準、擔當職務所需要的能力标準(職能标準),對各部門、各職務工作(崗位)狀況,主要是對擔當工作的職工及職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績等等,進行比較分析;以确定企業組織成員,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是否勝任所承擔的工作;進而确定企業教育培訓的需求結構。

3)職工個體分析。逐一對職工的工作過程和工作結果以及工作态度進行考核評價,尤其對那些關鍵工作、關鍵崗位的人員素質,進行測評;以确定需要教育培訓的内容和人員。

4)培訓需求調查與預測方法的運用。

通常企業可以選擇以下各種方法對培訓需求作出調查與預測:

自我申報,即設立“自我申報參加教育培訓制度”,讓職工申訴參加脫産教育培訓的理由與依據。

人事考核,即依靠人事管理的考核結果分析确定脫産教育培訓(脫産培訓)的對象和内容。

人事檔案,即利用人事檔案,對人員情況及曆史狀況作出調查,确定教育培訓的需求。

人員素質測評,即用一套标準的統計分析量表,對各類人員素質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确定培訓對象與内容。

此外,還有觀察法、面談法、典型調查法等等。

2、脫産培訓的實施與控制階段

這是脫産培訓工作的主要階段,是實施教育培訓的目标與計劃,并根據目标與計劃,對脫産培訓教育培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作出調整,控制整個過程的順利進展。

在脫産培訓的實施和調控階段上,并存着兩方面工作,一是教學工作,二是教務工作。如何做好教學和教務工作,按既定的脫産培訓計劃與目标展開教育培訓,是成敗的關鍵。

3、脫産培訓的結果評估與反饋階段

這是脫産培訓工作的最後階段;這一階段的重點是建立教育培訓效果評估指标及指标體系;對教育培訓的成效進行檢查與評價;把評估結果反饋給有關部門,作為下一輪脫産培訓目标與計劃制定的依據之一,以完善脫産培訓的教育培訓體系和内容。

評估标準

通常采用四種标準對脫産培訓結束後的教育培訓效果進行評估,回答各種培訓計劃是否具有成效;各種培訓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标。

1)反應标準。用于對表面效果的測評,詢問那些參加培訓者對此次數育培訓的印象。

2)學習标準。通常通過各種試卷或考試方式,直接測量受訓者所學到或掌握的知識量。

3)行為标準。即對受訓者工作行為、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進行考核,分析判斷教育培訓前後的變化程度。

4)結果标準。直接對接受教育培訓之後的職工工作成績,以及所在工作部門、科室的集體工作成績進行測量、分析和判斷,确定脫産培訓的效果。

在一些情況下,教育培訓的效果不立即反應出來,或不直接在受訓者行為結果上反應出來,需要進行“追蹤調查與測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