苘麻

苘麻

灌木狀草本植物
苘麻(學名: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us),一年生亞灌木狀草本,莖枝被柔毛。葉圓心形,邊緣具細圓鋸齒,兩面均密被星狀柔毛;葉柄被星狀細柔毛;托葉早落。花單生于葉腋,花梗被柔毛;花萼杯狀,裂片卵形;花黃色,花瓣倒卵形。蒴果半球形,種子腎形,褐色,被星狀柔毛。花期7-8月。中國除青藏高原不産外,其他各省區均産,東北各地有栽培。常見于路旁、荒地和田野間。分布于越南、印度、日本以及歐洲、北美洲等地區。本種的莖皮纖維色白,具光澤,可編織麻袋、搓繩索、編麻鞋等紡織材料。種子含油量約15-16%,供制皂、油漆和工業用潤滑油;全草可作藥用。
    中文名:苘麻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學名:苘麻 拉丁學名: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us 别稱:椿麻、塘麻、青麻、白麻、車輪草等 二名法:Abutilon theophrasti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錦葵目 科:錦葵科 族:錦葵族 屬:苘麻屬 種:苘麻 分布區域:中國、越南、印度、日本以及歐洲等 命名者及年代:Medicus ,1787

植物學史

苘麻在中國的種植和利用已有悠久曆史,最早記載見于《詩經》、《周禮》,距今已有2600餘年。當時被人們利用作為衣着原料,但由于纖維品質不及苎麻和大麻,後逐漸變為制造繩索和包裝用品的原料。

形态特征

一年生亞灌木狀草本,高達1-2米,莖枝被柔毛。葉互

生,圓心形,長5-10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心形,邊緣具細圓鋸齒,兩面均密被星狀柔毛;葉柄長3-12厘米,被星狀細柔毛;托葉早落。

花單生于葉腋,花梗長1-13厘米,被柔毛,近頂端具節;花萼杯狀,密被短絨毛,裂片5,卵形,長約6毫米;花黃色,花瓣倒卵形,長約1厘米;雄蕊柱平滑無毛,心皮15-20,長1-1.5厘米,頂端平截,具擴展、被毛的長芒2,排列成輪狀,密被軟毛。

蒴果半球形,直徑約2厘米,長約1.2厘米,分果爿15-20,被粗毛,頂端具長芒2;種子腎形,褐色,被星狀柔毛。花期7-8月。

産地生境

中國除青藏高原不産外,其他各省區均産,東北各地有栽培。常見于路旁、荒地和田野間。分布于越南、印度、日本以及歐洲、北美洲等地區。

繁殖方式

茼麻無論旱地還是

水澇低濕地栽培都以适期早播為好。早播的幼苗可以延長麻株生長期、提高纖維産量及質量,并能躲過地蠶為害實現全苗,以及進行後續的整地工作。在低窪地種植時早播可減輕澇害,早播可使收獲期也相應提早,這樣有利于漚麻。

苘麻的播種可分為條播與撒播2種。播種量為11.25-30 kg/hm ,而尤以15-22.5 kg/hm 為宜。播種時撒播出苗不齊,易出笨麻(小麻),且田間管理較不方便,影響通風透光,增加病害,降低麻皮産量,故應改為條播,播種量為15-22.5 kg/hm ,行距40-50cm,株距10cm,每公頃保苗在22.5萬-30萬株,播種深度以1.5-2.0cm為宜。合理密植能起到增産作用,各地應根據品種特性、土壤肥力及耕作技術等條件适當增加單位面積上的株數;早、中熟品種可比晚熟品種密,肥地或晚播可比瘦地或早播密。

栽培技術

麻苗出土後。苗高5cm左右時應進行第1次間苗,拔出過高、過細、生長不良或有病蟲害的植株。植株高10cm左右時,進行第2次間苗即定苗,定苗株距6-10cm。間苗時間與苘麻苗期中耕次數的多少對茼麻植株的生長有很大影響。結合第1次間苗,進行第1次中耕除草,定苗時進行第2次中耕除草。苗高50cm左右時進行第3次中耕 。

苘麻生長期間共追肥2-3次,定苗後莖稈進入迅速生長期。通過施肥來提高單位面積産量是苘麻增産的關鍵因素之一 。要施足追肥,每公頃追肥用硫酸铵225-375kg。還要酌量施草木灰和過磷酸鈣。株高40-50cm時,每公頃追施标準氮肥300-375kg,鉀肥75-150kg,溝施于行間。在多施基肥配合施用追肥的情況下,苘麻産量能顯着增加,水澇地區應在雨季前早施追肥。苘麻麻葉應任其自然脫落,否則會降低纖維産量。

夏旱缺雨時要及時灌水。澇窪地要做好排澇工作,多風地區要注意培土,以防止麻株被風吹倒或碰傷折斷。

病蟲防治

苘麻病害主要有斑點病、露菌病、胴枯病、立枯病等,應以綜合防治為主,包括拔除病株、實行輪作、避免連作、選留無病種子、增施鉀肥、生長期間噴波爾多液等。

苘麻害蟲有小地老虎、切根蟲、玉米螟、小造橋蟲、麻天牛等,可采用堆草誘殺或黑光燈誘殺、清潔麻田、鏟除雜草及藥劑防治等方法去除。

種子成熟前及時拔除田間雜草。敏感除草劑有2.4一滴、二甲四氯、百草敵、都爾、利谷隆、滅草猛、虎威、眼鏡蛇、莠去津、西瑪津、賽克津、闊葉枯、達松、廣滅靈、百草枯、伴地農、都阿混劑、杜邦巨星、克闊樂、茅毒、綠黃隆、草淨津、殺草淨等。

采收

收獲時期的早晚與苘麻的産量及品質有密切關系 。多數麻株已結

有3-5個蒴果,頂端仍在開花,莖下部葉片枯黃脫落,莖上部葉片也呈黃綠色時,即為收獲期。如果收獲期推遲,則其纖維粗硬,品質差,各地因條件不同,收獲時間也不同。

收獲時可采用拔割法或鐮刀割法2種。拔割下來的麻株,曬1-2天後打捆,麻葉已自然脫落,然後下水漚麻 。漚麻可在坑塘、河灣、道溝的水中進行,麻捆的排列依水源而異,深水、死水區應采用麻捆根梢相互颠倒、麻排十字重疊5-6層的方法,淺水河水區用根梢颠倒一字形排列法。重疊2-3層。漚麻時間長短視水溫高低而定,20-25℃時1周即可漚熟。由于苘麻根部纖維總量占全株纖維重6%-10%,連根拔起并帶根漚麻可使根部皮層經漚制後呈絨根狀态,纖維柔和細緻,方便使用。漚麻時應随時檢查麻株的漚熟程度,時間不宜過久。

留種的苘麻,應選生長整齊、植株高大、莖稈粗細均勻、分枝節位高、無病蟲害的麻株,使其繼續生長20-30天,待麻株上有7-8個蒴果成熟時,割倒曬幹脫粒。應建立種子田,采取提純複壯的方法繁育良種 。

主要價值

藥用

種子(苘麻子):苦,平。清熱利濕,解毒,退翳。用于角膜雲翳,痢疾,癰腫。 根(苘麻根):用于小便淋痛,痢疾。 全草或葉(苘麻):苦,平。解毒,祛風。用于癰疽瘡毒,痢疾,中耳炎,耳鳴,耳聾,關節酸痛。

經濟用途

該種的莖皮纖維色白,具光澤,可編織麻袋、搓繩索、編麻鞋等紡織材料。種子含油量約15-16%,供制皂、油漆和工業用潤滑油。麻稈色白輕巧,可做紙紮工藝品的骨架或微型建築造型工藝品用材;麻莖、葉可提苎麻浸膏,止血效果較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