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亞米契斯

德·亞米契斯

意大利作家
亞米契斯是意大利作家。1846年出生于意大利。主要作品有《愛的教育》[1]、《意大利軍旅生活》、《卡爾美拉》。那時的意大利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國内正醞釀着愛國主義,這股風潮自然也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參加過統一意大利的愛國戰争,在行軍打仗中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活。1870年意大利完成統一,亞米契斯退伍後從事教育事業,創作了許多反映教育事業的作品。亞米契斯受意大利民族解放運動領袖馬志尼的影響很大,作為一個民族主義者和人道主義者,他認為教育問題具有重大意義。這首先是因為作者讀他所描寫的對生活的熟悉,特别是對孩子心理入木三分的洞察,寫來就自然生動,給人印象深刻。其次是由于作者擁有一顆孩子般純真的愛心,使作品擁有一種統美的情感。
  • 中文名:德·亞米契斯
  • 外文名:
  • 别名:
  • 民族:
  • 出生地:
  • 畢業院校:
  • 職業:
  • 代表作品:《意大利軍旅生活》、《卡爾美拉》、《愛的教育》
  • 主要成就:
  •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846年10月31日

生平

 德·亞米契斯,1846年10月31日生于意大利的一個小鎮,自幼酷愛學習和寫作,是一位多産作家,是意大利民族複興運動時期的愛國志士。青年時代,他夭志從軍,力争取祖國的獨立、自由和民主而戰鬥,曾參加一八六六年解放意大利的戰鬥。二十歲時他從軍校畢業,加入軍隊,開始寫一些具有愛國風味的短篇故事,并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意大利軍旅生活》。後來,他擔任軍事刊物《戰鬥的意大利》的特派記者。他寫了不少通迅、報道和短篇小說,把民族複興運動時期的意大利軍隊,作為祖國解放和複興的重要力量予以熱情的頌揚。二十二歲那年,他發表處女作《軍營生活》 ,就是這段難忘的生活的結晶,而脍炙人口的小說《卡爾美拉》就是其中的一篇佳作。1886年,《愛的教育》出版,為他赢得世界聲譽,使他的創作生涯達到頂峰。

德·亞米契斯曾周遊世界各國,撰寫了許多遊記,其中著名的有《西班牙》、《倫敦遊記》、《摩洛哥》、《巴黎遊記》,以明快、新穎的筆觸,記叙各國的風土人情,同時貫串了作者向意大利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宗旨。他是博愛主義者。他的許多作品,如《朋友們》、《在海洋上》,特别是描寫少年生活的特寫集《心》(舊譯《愛的教育》,,以真摯、火熱的心,反映了中下層人民窮困的生活和淳厚、樸直、友愛的品德,同時提倡諒解、博愛的精神,以實現各階級感情的融合,地位的平等。他接近社會主義運動後,把社會主義思想同博愛精神融為一體,寫了長篇小說《一個教師的小說》 、短篇小說集《學校和家庭之間》,提倡平民教育,企圖以此協調不同社會階級之間的關系。他的另一部長篇小說《五月一日》作于1889年,生前一直不願公開發表,直到1980年始出版。它通過一個教授的坎坷際遇,反映19世紀末知識分子對社會前途的探索和意大利社會主義運動的誕生。

人物背景

在文藝理論領域,德·桑克蒂斯從資産階級民主主義的立場出發,對文學創作的特征、規律性,對意大利文學發展的曆史進程,作了精辟的分析和總結,體現出民族複興運動的思想成果,對迄今為止的意大利文藝理論與批評發生重大的影響。民族複興運動以1870年實現民族獨立、統一并建立君主立憲的意大利王國宣告結束。上層資産階級同封建地主階級的妥協,使意大利資産階級革命具有不徹底性。資本主義在北方不斷鞏固和發展,南方農村依然保存着封建關系。在資本主義新秩序和舊的封建關系的雙重壓迫下,勞動人民陷入新的苦難。

19世紀70年代出現并在文壇占主導地位的真實主義文學,是這一特定的社會曆史條件的産物。真實主義屬于批判現實主義範疇,但受到法國自然主義的一定影響。19世紀末,兒童文學也獲得成果。埃德蒙多·德·亞米契斯描寫少年生活的特寫集《心》(舊譯《愛的教育》,)和其他反映教師生活、學校同社會的關系的作品,也産生了廣泛的影響。真實主義的傑出代表是喬萬尼□維爾加。他的短篇小說叙述農民、工人橫遭地主、資本家、官吏、神甫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對人物的性格和在環境影響下的精神特征,對西西裡古老的風俗世态,都作了細緻的描繪。

長篇小說《馬拉沃利亞一家》、《堂·傑蘇阿多師傅》,表現西西裡漁民、農民同自然與現實的搏鬥,揭露了資本主義金錢勢力帶來的災難。他塑造的一系列“被征服者”的典型,深刻地揭示出在強大的資本主義的沖擊下農村傳統的社會關系的瓦解和勞動人民悲慘的命運,觸動了資本主義新秩序的陰暗面,顯露了真實主義文學的批判鋒芒。維爾加的作品中也流露出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不可避免的悲觀、失望。維爾加的創作影響了一整代作家。一批富有才華的作家在真實主義的旗幟下,選取自己的故鄉或最熟悉的地區,反映他們所熱愛的然而又是不公正的世界。

馬蒂爾德·塞拉奧的小說描述那不勒斯底層勞動群衆的凄涼生活,暴露資本主義金錢關系和封建道德觀念對他們的戕害。另一名那不勒斯作家薩爾瓦多雷·迪·賈科莫用方言寫的小說和詩歌叙述當地平民、兒童的辛酸境遇,抒發熱愛鄉土的情懷。撒丁島女作家格拉齊娅·黛萊達以纖秀的筆觸刻劃古老的宗法關系在撒丁島窮鄉僻壤的解體和資本主義文明同鄉村文明沖突的圖景。埃米利奧·德·馬爾基的優秀作品把真實主義同曼佐尼的文學傳統結合起來,歌頌下層群衆的高尚品格。

思想

德·亞米契斯認為教育問題具有重大意義。他所倡導的愛的教育,包括熱愛學習、熱愛勞動、熱愛祖國、同情弱小、樂于助人、尊師愛生、體貼父母等人類美好的精神,在作者眼中通過一些小故事表現得親切感人,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這首先是因為作者讀他所描寫的對生活的熟悉,特别是對孩子心理入木三分的洞察,寫來就自然生動,給人印象深刻。

作品

《愛的教育》,原名《Coure》(考萊,意大利文‘心’的意思)。它采用日記的形式,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眼光,從10月份4年級開學第一天開始寫起;一直寫到第二年7月份,全書共100篇文章,包括發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誡啟發性的文章,以及10則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章每節,都把“愛”表現得精髓深入、淋漓盡緻,大至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我之愛,小至父母、師長、朋友間的小我之愛,處處扣人心弦、感人肺腑。100多年來此書一直暢銷不衰,并且曾多次被改編為動畫片、電影、連環畫,讀者遍布全世界

。到一九○四年,原文版《愛的教育》在僅有兩三千萬人口的意大利已重印近百次,而且先後有大量的外文譯本出現,成為廣受全世界歡迎的文學名著。就在意大利原文版《愛的教育》重版近百次後的第五個年頭即1909年2月,商務印書館創辦的《教育雜志》月刊自創刊号起,到次年的第一期,連載了一部“天笑生”的“教育小說”《馨兒就學記》。這部名曰創作即“著”的小說,其實是意譯、縮編和改寫了的普及兒童讀物,依據的就是日本文譯本《愛的教育》。 《馨兒就學記》是中國最早的《愛的教育》“譯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