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炮

花炮

煙花類
也稱“煙花”,我國是煙花爆竹的故鄉。在黑火藥問世的隋、唐時期,有人把黑火藥裝入竹筒,利用火線點然使之爆炸,這就是早期的竹筒爆竹。人們在燃放爆竹時,常發現爆竹頂部有噴火現象,受此啟發,制造出了噴花,即早期的煙花。到了宋代,我國煙花爆竹産品的品種繁多,并且具有煙、火、光、聲等不同的效果。南宋時期國内已開始舉辦多種大型煙花晚會,當時的許多煙花爆竹制作技術一直沿用至今。
    中文名:花炮 外文名: 别名: 别稱:煙花 拼音;:huā pào

花炮

1、最早的“爆”,是火燒竹子所發出的爆裂聲。

《荊楚歲時記》載:“燃火投竹,爆破有聲,能辟惡魔”。

2、唐朝初年,“藥王”孫思邈(公元581-682年)最早記叙了把硝石、硫磺、含炭物質混合在一起創造火藥的“硫磺伏火法”。

傳說孫思邈曾隐居浏陽。浏陽城東曆來有“孫隐崖”、“洗藥橋”等地名,有“升沖觀”(前兩年重修)。如今還新建有“思邈公園”。

3、唐初,浏陽大瑤人李畋(生于公元601年)為驅除瘟疫,将火藥裝在竹筒中,用引線點燃起爆,發出更大的響聲和濃烈煙霧,驅散山岚瘴氣。這是“裝硝爆竹”的雛形。

李畋因此被奉為“花炮始祖”。

4、宋代,民間開始用紙筒裝裹火藥,并用麻莖編結成串,做成“編炮”。

這種傳統工藝一直延續近千年。

5、清康熙《浏陽縣志》記載:“後人卷紙作筒,實以硝磺,名為大爆竹,饋遺者,号曰春雷。往歲小除夕,響聲不絕。”

——在此,爆竹已廣泛用于送舊迎新、婚喪嫁娶等場合。

6、清末民初,浏陽縣城商人李熙雅“恢複和發展先祖失傳技藝”,制作出焰火四射的“煙花”。

當時一個名為“地老鼠”的品種,一直流行到上個世紀末。

7、20世紀80年代初期,浏陽開始研制出具有國際水準的“禮花彈”,完成了由“玩具煙花”到“大型煙花”的飛躍。

此後,“浏陽花炮”頻頻亮相于國内國際的大型煙火表演,讓這個世界黑色的夜空光芒四射

發展

花炮是利用煙火藥,通過燃燒或爆炸發出聲、光、色等效果,以供觀賞的火工娛樂産品,是中華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花炮行業産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前瞻》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花炮生産、出口和消費國,花炮産量占到全球産量的90%,其中煙花産量更是占到95%的份額。

從區域分布來看,我國花炮生産企業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浏陽、醴陵兩市,江西省萬載、萍鄉、上栗等市縣和廣西北海市,其中,浏陽、醴陵、上栗、萬載是花炮産業最集中的幾個區域,煙花爆竹輔料、半成品及配套産品的生産也多集中于此,尤其是浏陽市的煙花爆竹産值約占到全國總産值的50%,在我國花炮行業的地位優勢明顯。作為勞動密集型産業,煙花爆竹産業為中國欠發達地區特别是革命老區數百萬從業農村人口提供了生活保障,成為一些地區的經濟命脈和支柱産業,對有效安排農村剩餘勞動力、保障和改善農民生活、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據前瞻網統計,除在2008年出現下降外,2006-2010年我國花炮行業工業總産值和銷售收入呈逐年穩步上升趨勢,2010年行業的銷售收入和工業總産值分别為294.08億元和294.76億元,同比增幅分别為11.70%和10.26%。

從國内消費市場來看,我國有悠久的燃放煙花爆竹習俗,國民經濟的持續良性發展,國内各大賽事、慶典等活動的不斷增加,都孕育了我國巨大的煙花爆竹消費群體和消費市場。此外,我國相關法規的調整,一些原本實行煙花爆竹禁放的城市開始逐步解禁,國内市場對煙花爆竹的需求量還會增加。另一方面,歐洲、北美、亞洲是我國煙花爆竹産品傳統出口市場,随着我國花炮産業技術更新,新産品的不斷湧現,營銷手段的創新變化,我國花炮産品的外銷市場也将繼續保持穩定增長。這都為我國花炮行業提供了充分的發展空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