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

五苓散

中醫方劑名
五苓散是國家基本藥物目錄藥物,是一種常用中成藥。由豬苓、茯苓、澤瀉、肉桂、白術共五味中藥組成,具有化氣利水、健脾祛濕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風寒、内停水飲所緻的發熱頭痛,煩渴飲水,小便不利等;或水濕停聚所緻的水腫,身重,小便不暢及心悸、吐涎沫而頭眩等症。
  • 中文名:五苓散
  • 外文名:
  • 别名:
  • 是否處方藥:非處方藥
  • 主要适用症:水濕内聚小便不利,渴不思飲。
  •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 劑 型:散劑
  • 藥品類型:中藥

出處

五苓散,中藥名,是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之一,出自《傷寒論》,主要由白術、茯苓、豬苓、桂枝、澤瀉等五味中藥組成,藥物性狀為褐色粉末。五苓散具有利濕滲濕、溫陽化氣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療小便不暢、渴不思飲,方中豬苓利尿滲濕,澤瀉利水消腫,白術健脾益氣,茯苓益脾和胃,桂枝溫經通脈,諸藥合用,表裡同治,共奏五苓散利水祛濕之效。

主治

1、治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此湯主之。

2、及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

3、及傷寒痞滿,服瀉心湯不解,渴而煩躁,小便不利。

4、通治諸濕腹滿,水飲水腫,嘔逆洩瀉,水寒射肺,或喘或欬,中暑煩渴,身熱頭痛,膀胱積熱,便秘而渴,霍亂吐瀉,痰飲濕瘧,身痛身重。

作用

1.消除水腫。由于五苓散中的藥物具有利水祛濕的作用,對于腎髒不好或不良習慣導緻的下半身水腫、全身水腫,都能起到很好的消腫效果。出現浮腫症狀的人可考慮服用本藥進行調理。n2.對排尿不利。五茯苓、茯苓兩種藥物均有祛濕利濕、通利小便的功效,對尿頻、小便不利、赤黃藥、尿頻等患者均有較好的療效。n3.治脾虛證。如果濕氣過重,會有惡心、洩瀉、大便粘膩、身體變胖、經常疲倦等症狀,如果想要去除體内的濕氣,可以适當的服用五苓散進行調理,這樣就能有效地消除體内的濕氣性。n

臨床新用

急性黃疸型肝炎

發熱,納少,乏力,惡心嘔吐,肝區疼痛,尿短色黃,皮膚及鞏膜黃染,舌苔黃厚膩,舌邊尖紅,脈細滑。肝功能試驗異常,B超檢查多為蜜集微波。用五苓散(湯)去桂枝,加菌陳30~50克,黃芩、佛手、焦蘭仙各10克,反藍根、丹參各15克。

消渴

自覺煩渴,雖大量飲水,而渴難消解,飲後即尿,小便微急,小便清白如水,汗出溱溱,心悸,心下痞,頭昏且肢軟無力,失眠多夢,飲食尚佳,舌淡。邊有齒痕,苔白膩而粗糙,脈濡數。三大常規血糖,尿糖、甲狀腺功能測定、頭顱攝片均無異常。用五苓散(湯)加甘草10克,生10克,大12枚、水煎服。如果渴甚加沙參、海蛤粉;心煩懊惱加牡丹皮、栀子;腹脹加厚樸

痰飲

寒熱咳喘,痰多稀白,胸脅脹滿,面目下肢浮腫,目眩,心悸,舌苔白滑,脈弦滑,重按無力。用五苓散(湯)加半夏6克,陳皮、甘草各5克,大棗5枚,水煎服。咳喘大減,咯痰不爽者,加杏仁10克。

慢性充血性心衰

心悸眩暈,胸脘痞滿,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渴不欲飲、惡心吐涎,舌苔白滑,脈弦滑。用五苓散(湯)去桂枝,加葶苈子6克,黨參15克,麥冬10克,五味子、車前子各6克,水煎服。心血瘀阻型,症見心悸不安、胸悶不舒、心痛時作、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代,可用五苓散(湯)加雞血藤、郁金、紅花、赤芍、丹參、附子、生姜、木通、車前草。

冠心病

體型肥胖,胸悶氣短煩躁,體重超過正常值,舌苔白膩,脈滑。膽固醇、β脂蛋白、三酸甘油酯升高,心電圖示冠心病征象。豬苓、茯苓、澤瀉各30克,白術60克,桂枝18克,研為散劑,每次服3~6克,早晚各服1次,溫開水送下。戒除煙酒,少吃厚味,并配合鍛煉身體。

菌群失調所緻慢性腹瀉

腹瀉發複發作,時瀉時止,每天次數不等,黃綠色或蛋花湯狀水樣便。水谷混下,小便少而黃,不思食,面色萎黃,倦怠神疲,舌質淡,苔薄黃。大便檢查,白細胞少許,塗片革蘭氏陽性球菌明顯增多,革蘭氏陰性杆菌減少,長期服抗生素無效。用五苓散(湯)去豬苓加薏苡仁、陳皮、甘草水煎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