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山遺址

福泉山遺址

上海市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泉山遺址位于上海市青浦區重固鎮西側,東臨通波塘,西靠堰西港,南依山泾港、莊泾港,地勢低平,海拔3.3米,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福泉山遺址于1957年被發現,于1962年開始發掘,于20世紀80年代開展大規模的考古發掘。福泉山遺址是上海早期曆史的縮影,也是上海進入早期文明社會的代表,它的發掘對研究長江流域的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它不但具有考古學上的深遠意義,其古文化内涵也是人們建設美麗家鄉的精神源泉。[1]2001年6月25日,福泉山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
  • 中文名:福泉山遺址
  • 地理位置:上海市青浦區重固鎮西側
  • 所處時代:新石器時代
  • 占地面積:7000
  • 保護級别: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8:30-15:30
  • 批準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号:6-037-1-37

曆史沿革

1957年,福泉山遺址被發現。

1962年,福泉山遺址開始發掘。

20世紀80年代,福泉山遺址開展大規模的考古發掘。

2008年至2011年,結合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再次對福泉山遺址進行了勘探和發掘。

2023年4月18日,上海博物館福泉山遺址考古工作站在青浦區重固鎮揭牌。

遺址特點

福泉山遺址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東西長約94米、南北寬84米、高7.5米,面積約7000平方米。完整地保存了一方有黃褐、灰褐、灰蘭、青灰、黃土等五色土層的文化疊壓遺存。

文物遺存

福泉山遺址的崧澤文化遺存發掘墓葬19座,出土有扁鏟形足或鑿形足鼎、折肩折腹壺和罐等。良渚文化遺存有祭壇、積灰坑等祭祀遺迹和貴族墓葬32座,共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各類文物達2800餘件,有象征神權的神人獸面紋玉琮、玉璧,象征王權的玉钺權杖和各類精美的玉質裝飾品,其中的典型為良渚文化飛鳥獸面紋玉琮式镯和良渚文化高柄陶罐。發現戰國時代吳越墓葬4座、楚墓2座,随葬品有玉璧、原始瓷碗、杯和陶鼎、豆、壺等。西漢墓葬96座,發現銅鏡、帶鈎、套印、石硯、陶鼎、盒、壺等。還發現唐墓1座、宋墓3座。

研究價值

福泉山遺址體現良渚文化時期原始農業、手工業和琢玉業已經發達。玉文化是良渚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良渚先民創造的文化精髓。良渚先民在崧澤文化治玉的基礎上熟練地掌握了切、割、挖、鑿、劃、鑽、磨、琢、雕、刻及抛光等治玉工藝,玉琮、玉璧、玉钺等禮儀用玉大量出現,并飾有神人獸面紋、鳥紋等精美紋飾,反映出良渚先民的精神意向。

良渚文化時期陶器制作工藝比較成熟,已經能夠熟練地運用快輪拉胚成形再加修整的方法,生産效率有了大的提高。這個時期的陶器器形規整,厚薄勻稱,造型多姿多彩,追求端莊穩重、對稱勻稱的藝術效果,有着自己鮮明的特征,紋飾多樣,多為鳥蛇紋、鳥紋及雲雷紋等,紋樣繁複,精緻秀氣。其中所制黑陶胎質細膩、造型規整,器種變化多樣,用途分明,尤其是鼎、豆、壺的組合,構成了富有良渚文化特色的器物組合。更為重要的是在已經發現的一些良渚陶器和玉器上出現了為數不少的單個或成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劃符号,稱之為“原始文字”,是社會逐步走向文明的一個重要标志。

福泉山遺址是一座蘊藏豐富的寶藏,它也是上海早期曆史的縮影,是上海進入早期文明社會的代表,它的發掘對研究長江流域的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它不但具有考古學上的深遠意義,其古文化内涵也是人們建設美麗家鄉的精神源泉。

文物保護

2001年6月25日,福泉山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福泉山遺址被公布為全國150處大遺址保護項目之一。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福泉山遺址位于上海市青浦區重固鎮西側。

交通線路

上海公交青紀線:重固鎮大街福泉山路(重固)站

上海公交重固2路:重固鎮大街重固站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