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中華民國(1912年—1949年),位于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是從清朝滅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期間中國的國家名稱和年号。中華民國是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簡稱民國。[1]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黨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各省代表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月民國正式建立。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勢力主政中國,北洋政府分崩離析後政局動蕩不安,孫中山南下廣州。19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後,推動孫中山于1924年改組國民黨,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進行北伐戰争,推翻北洋軍閥統治。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全國性抗戰期間,國民政府以重慶為陪都。1949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推翻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文名:中華民國
  • 外文名:Republic of China
  • 首都:南京
  • 主要城市:上海、天津、漢口、南京、北平、重慶
  • 國歌:中華民國國歌
  • 官方語言:普通話
  • 貨币:銀元、法币
  • 國家領袖:孫文等
  • 别名:民國
  • 政治體系:總統制共和制

國号

繼1901年元旦孫中山向東京學界及國際社會宣布“中華民國”為革命成功之後的國号後,1906年同盟會開會追認,獲一緻通過。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不久宣布成立“中華民國”,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正式宣布使用“中華民國”之國号。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創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明确表示:“民國者,民之國也。為民而設,由民而治者也。”

表明中華民國政府之設立,完全是為了代表全國各族人民管理國家,中華民國的國家主權應該屬于全體國民。孫中山在1916年作過全面闡述:“何以不曰中華共和國,而必曰中華民國?此民字之意義,為仆研究十餘年之結果而得之者。歐美之共和國,創建遠在吾國之前,二十世紀之國民,當含有創制之精神,不當自謂能效法于十八九世紀成法而引為自足。……國民者,民國之天子也。”“民國”與“共和國”的本質是一緻的。孫中山心目中的共和國與歐美并不完全相同,他認為應該創造性地學習西方,要避免歐美諸國的弊端,而在國号之中以“民”字直接表示民權,比“共和”之意義更為積極和鮮明。

曆史沿革

民主革命的興起

中華民國的建立不同于此前中國的君主王朝,它是經過資産階級民主革命鬥争而建立的共和國家。19世紀末年,由于清朝腐敗不堪和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的深入,尤其是中日甲午戰争的失敗,使中國陷入嚴重的民族危機。先進的中國人紛紛探求救亡圖存的辦法。随着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的發展和西方政治思想學說的傳播,代表新興資産階級的政治勢力開始登上中國的政治舞台。

以孫中山為首的一批志士仁人首先選擇革命救國的道路。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成興中會,提出推翻清王朝,創立合衆政府的主張。興中會的活動一開始便和傳統的王朝更替模式區别開來,而具有新時代的特點。但孫中山的創舉當時還不能為廣大群衆所理解,追随他的志士,隻有百餘人。

1898年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産階級改良派發動的維新變法的失敗和随之發生的義和團運動以及八國聯軍的入侵,極大地刺激了中國社會各階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要救中國,必須推翻清政府。于是,孫中山倡導的反清革命迅速地發展成為廣泛的社會運動。20世紀初年,一批公開或秘密反清的革命小團體在國内出現。湖南有黃興組織的華興會,江浙地區有以蔡元培為會長的光複會,湖北有科學補習所,四川有公強會,安徽有嶽王會,廣東有群智社等。包括興中會在内的這些小團體,在組織形式上大都受傳統秘密結社的影響,彼此缺少聯系。它們發動的反清起義或鬥争相繼失敗,其領導人紛紛逃往國外。

革命的挫折并沒有使領導人沮喪,相反卻給了他們反思、改組和大聯合的機會。由于孫中山和黃興的聯合倡導,流亡到日本的革命黨人于1905年8月20日在東京成立了同盟會。

會員包括十餘省的革命黨人。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的政黨。孫中山當選為總理,黃興負責執行部。仿照西方資産階級政黨建立起來的同盟會,以激進的民主主義綱領把小團體參差不齊的政治水平提到新的高度。這個綱領就是孫中山提出的“驅逐鞑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來由此進一步闡發為以民族、民權、民生為内容的三民主義。同盟會還宣布在未來的民國:“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由國民共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這個共和國的藍圖,對長期受封建君主專制壓迫的中國人民有巨大的吸引力。

同盟會成立後,發行《民報》等多種書刊報紙,揭露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政府禍國殃民的罪行,抨擊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宣揚的君主立憲主張,鼓動人民加入革命行列。經過與康、梁論戰,反清革命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與此同時,同盟會在南方一些省區不斷組織會黨和新軍起義。以武裝起義推翻清王朝,是同盟會推進革命運動的基本戰略。從1906年萍浏醴起義至1911年4月黃花崗起義,革命黨人前仆後繼,共發動十餘次武裝起義。這些起義雖然給清王朝一次次打擊,顯示出資産階級革命派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但由于起義有脫離廣大群衆的單純軍事冒險傾向,沒能從根本上威脅清政府的統治。而起義的連續失敗,卻使一些革命黨人産生消極情緒,成為此後同盟會上層渙散的重要原因。

武昌首義

20世紀最初的十年,中國社會正處在劇烈動蕩之中,城鄉群衆自發的反抗鬥争如波濤相逐,一浪高過一浪。北方各省民變叠起。長江中下遊各省連年發生災荒,饑民成群流入城市,搶米騷動時有發生。為了抵制革命、緩和人民的不滿情緒,清政府舉辦多種新政:練新軍、興學堂、成立各省咨議局、實行預備立憲,等等。

1908年底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死後,三歲的溥儀繼位,其父載沣監國。處于風雨飄搖中的清政府,内部傾軋日益激烈。載沣放逐北洋新軍首領袁世凱,組織皇族内閣,企圖把軍政大權收攬到滿族親貴集團手中,從而引起立憲派士紳官吏和北洋軍将領的普遍不滿。

1911年5月清政府下令實行“鐵路國有”。所謂國有,就是奪取民辦鐵路權力,轉賣給列強,而拒不歸還商民已集的股金。這一掠奪措施激起普遍的民憤。在與鐵路權益有密切關系的立憲派士紳和革命黨人的鼓動下,很快形成全國性的保路風潮,以川漢鐵路經過的四川最為激烈(見四川保路運動)。當清政府由湖北抽調新軍入川鎮壓民衆時,武昌新軍中的革命黨人于1911年10月10日起義,一舉攻占總督衙門,并迅速光複漢口和漢陽。新軍協統黎元洪和立憲派首領湯化龍等都歸附革命。黎元洪被舉為湖北軍政府都督。軍政府宣布中國為中華民國,主權屬于人民;号召各省響應革命,推翻清政府。

武昌起義震動全國。各省革命黨人紛紛發動新軍、會黨或商會起義。本來反對革命的各地立憲派紳商多順風駛舵,轉向共和,把他們控制的省咨議局變為鼓動獨立的機關。清政府的封疆大吏有的棄職逃命,有的被迫表示擁護獨立。武昌起義後一個多月,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上海、江蘇、貴州、安徽、浙江、廣西廣東福建、四川等省區先後宣布獨立,清王朝的統治呈現土崩瓦解之勢。

12月2日革命軍攻占南京,長江上下遊革命勢力聯為一氣,南方各省均告光複。湖北和上海軍政府都倡議組織臨時中央政府。11月30日,各省代表會議在漢口英租界召開,決定在臨時政府未能成立之前,由湖北軍政府代行中央政府職權,并通過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代表會議還決定臨時政府設在南京,在南京召開大總統選舉會。經過反複協商,革命黨領導人多主張推舉剛剛從海外歸來的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2月29日,十七省代表在南京選舉臨時大總統,每省一票,孫中山以十六票當選。黎元洪當選為副總統,仍留在武昌。1912年元旦,孫中山宣誓就職,定國号為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以五色旗為國旗。

民國肇始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發動成功武昌起義,并在随後的兩個多月帶動中國各地的革命響應。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個行省中業已獨立的17個省,派出代表,推選剛剛返國的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1912年1月至3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臨時憲法,南京為臨時首都。2月12日,在清朝内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等大臣的勸說下,宣統帝溥儀的母親隆裕太後發布退位诏書,“将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為一大中華民國”;至此,中華民國正式取代與繼承大清帝國。

1912年4月孫中山辭職,臨時參議院選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首都遷至北京;此後至1928年間稱為“北洋時期”,該時期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稱為“北洋政府”。代表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巴黎和會的即是北洋政府。北洋時期的中華民國國旗為紅黃藍白黑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之意。國歌為取自尚書大傳虞舜篇的《卿雲歌》,其中名句:“日月光華,旦複旦兮”。

北洋時代

臨時政府正式遷京後,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政權建立起來。袁世凱對内鎮壓國民黨,對外出賣國家主權,孫中山号召武力讨袁,“二次革命”發生了。由于國民黨力量渙散,北洋軍力量強大,“二次革命”很快失敗。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後,開始了複辟帝制的活動。孫中山再次組織武力讨袁,護國運動爆發,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在絕望中死去。

袁世凱死後,中國出現了軍閥割據的局面。徐州軍閥張勳以調停“府院之争”為名,進北京擁戴溥儀複辟,史稱"張勳複辟"。但複辟醜劇隻持續了短短的12天。段祺瑞再次執政後,拒絕恢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召集國會。為維護共和制度,孫中山倡導了護法運動,但不久也失敗了。

随着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資産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資産階級的民主政治,反對封建軍閥的統治,新文化運動應運而生了。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标志。“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提出的口号。新文化運動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李大钊宣傳十月革命,在中國第一次舉起了社會主義的大旗,從而使新文化運動有了新的發展。

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開來,成為新思潮的主流。一批先進分子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初步結合起來。1920年,共産主義小組在各地相繼建立,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中國共産黨誕生了。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北伐與統一

1923年的“二七慘案”,使中國共産黨認識到,僅僅依靠工人階級的力量是不夠的,隻有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可能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為此,中國共産黨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标志着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在中國共産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國民黨在廣州黃埔建立了陸軍軍官學校,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國民黨一大後,全國反帝反封建的國民大革命運動迅速開展起來,廣東革命政府還創辦了培養農民運動骨幹的講習所;兩次東征陳炯明後,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了鞏固和統一;第一次東征後,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并将所屬軍隊編為國民革命軍。

為了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統一中國,國民政府于1926開始了北伐。北伐軍勝利進軍,不到半年打到長江流域。北伐戰争得到了工農運動的大力支援;北伐戰争的勝利又推動了工農運動的高漲。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間,上海工人發動了三次武裝起義,并取得了勝利。

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右派加緊争奪革命領導權。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5月,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這期間,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國民革命失敗。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1927年4月18日,定南京為首都。1928年,國民政府舉行“北伐”,占領北京,奉系軍閥張作霖退到關外,在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陰謀炸死。年底,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服從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了全國。國民政府占領北京後,将北京改為北平,置北平特别市。國民政府所用之“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取代北洋政府的五色國旗(其後東北易幟),并訂于國府的《訓政時期約法》中。“約法”相當于憲法。卿雲歌亦停用,改以1924年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訓典禮所撰訓辭“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為國歌。

根據1924年國民政府建國大綱,“軍政”時期在1928年北伐成功、全國統一後結束,“訓政”時期開始。由于國共内戰繼續,以及日本侵華,直到1946年方訂定中華民國憲法并于1947年頒行,訓政時期始告結束。1936年5月拟定“五五憲草”預備正式立憲。後因中日戰争爆發,立憲遂向後拖延。當時國民政府主席為林森(1932年-1943年),行政院長為汪精衛(1932年-1935年),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為蔣介石(1932年-1946年)。汪精衛因屢遭國民黨内壓力,後出亡河内,與日本接觸,應允反共,停止抗日,于1940年在南京另組一個汪僞國民政府。該政府僅獲教廷、意大利、納粹德國、僞滿洲國的承認。汪精衛于1944年病死東京。

抗日戰争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從東北地區開始了局部侵華。

1937年7月7日,日軍中國駐屯軍一部制造“盧溝橋事變”,中國軍隊奮起還擊,全國抗日戰争爆發。8月13日,日軍在上海制造“虹橋機場事變”,蓄意擴大侵華戰争規模,國民政府被迫對日作戰,“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9月下旬,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布《中國共産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國全民族的抗戰開始。

抗戰初期,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多次大規模戰役,抗擊日本侵略者,但實行的是一條片面抗戰的路線,喪失了大片國土;中國共産黨實行的是全面抗戰的路線,執行持久抗戰的方針,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開辟敵後戰場,廣泛開展遊擊戰争,與正面戰場互相配合,抗擊日軍侵略,為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争的勝利,為世界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争的最終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中美英正式對日德意宣戰,太平洋戰争正式爆發。1941年12月31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征得英、荷政府同意後,向蔣介石正式提議建立中國戰區,設立統帥部,以便統一指揮中國戰區的中國、泰國、越南、緬甸境内作戰的聯合國軍隊,協調中國戰區司令、印度軍司令、南太平洋戰區司令三總部之内的聯系。1942年1月4日,聯合國正式推舉蔣介石為中國戰區統帥。1942年1月5日,蔣介石在重慶宣布就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中國戰區由此正式建立。美國史迪威将軍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中國的抗日戰争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的東方主戰場。

1942年春和1943年,中國派出最精銳的部隊組成遠征軍,兩度入緬作為主力在英美盟軍配合下作戰。中國軍隊在援緬作戰中,先後投入30餘萬兵力,在曆時3年多的時間裡,共殲滅日軍6萬餘人,為東南亞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挽救了盟軍在東南亞戰場的危局。中國軍隊成了亞太地區盟軍的重要戰略支柱。

1944年,解放區軍民開始局部反攻。1945年4月,中國共産黨七大召開。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9日,毛澤東發出“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号召,抗日戰争進入大反攻。

1945年8月初,美國在日本廣島與長崎先後投下核武器,日本天皇于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帝國于9月2日向盟國簽訂投降書,接受《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宣言》規定、歸還占領之外國領土。遂即“僞滿洲國”瓦解,汪精衛政府覆亡,台澎諸島後由中華民國進行接收。

解放戰争

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有利于人民的決議,受到全國人民的歡迎。國民黨雖然也宣布批準政協決議,但提出許多保留條件。接着,在3月間召開的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上則公然不承認政協會議的約束力,繼續鼓吹一黨專政。同時對全國人民要求遵守政協決議和反對内戰的活動橫加破壞鎮壓,制造了“較場口事件”、“李聞血案”及“下關慘案”等流血事件。

1946年5月,國民政府從重慶還都南京,國共談判也轉到南京舉行。蔣介石借口共産黨拒絕從蘇北、皖北等地撤退,公然調集二十萬軍隊,于6月大舉圍攻以宣化店為中心的中原解放區,發動全面内戰。

1949年4月21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令。百萬雄師強渡長江,摧毀了國民黨軍的防線,于23日解放南京。中華民國在大陸最後一屆反動政府垮台,宣告國民黨在大陸二十二年統治的結束。接着,解放軍攻占上海、州、南昌、武漢等城市,共殲滅國民黨軍四十三萬餘人,取得了渡江戰役的勝利。

殘餘的國民黨軍隊紛紛退向兩廣、西南、西北及台灣等地。蔣介石從幕後走到前台,在廣州成立國民黨非常委員會,直接掌握軍政大權,後又退到四川,企圖負隅頑抗。為了徹底消滅國民黨反動派,人民解放軍分路展開追殲戰,席卷兩廣、福建、西南及西北地區。在人民解放軍勝利進軍的形勢下,綏遠、新疆、湖南、雲南等省的國民黨軍政人員通電起義。蔣介石帶領餘部逃往台灣省。根據《關于正确使用涉台宣傳用語的意見》對1949年10月1日之後的台灣地區政權,應稱之為“台灣當局”或“台灣有關方面”、“台灣方面”,不使用“中華民國”,也一律不使用“中華民國”紀年。

自然地理

位置和鄰國

中國位于亞洲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其版圖在前清康、雍、乾時期大體奠定,但經過晚清以後東西方列強的鲸吞蠶食之後,大片國土淪喪,金瓯不全。進入民國之後,中國的領土隻剩下1116.65萬平方公裡。其疆域東到黑龍江與烏蘇裡江彙流處,西到帕米爾高原,南起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北至漠河以北的黑龍江江心。東鄰朝鮮,南接越南、老撾、緬甸,西和南部與印度、不丹、錫金、尼泊爾、阿富汗接壤,北部與俄國接界。形狀略呈秋海棠葉子狀。隔海與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及文萊等國家和地區相望。

地形

中國西部多山地,且呈網格狀,東部多為平原丘陵地帶。由西向東延伸的山脈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祁連山、喀喇昆侖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由北向南伸張的有橫斷山;在同境東部,由東北向西南延伸的山脈有大興安嶺、太行山等。東部平原主要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遊平原。

全國地形略呈三級階梯狀,最西部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為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山嶺問鑲嵌着巨大的高原和盆地。是為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的北面和東面,為海拔1000—2000米的高原和盆地,其中包括雲貴高原、黃土高原、蒙古高原、四川盆地、塔裡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是為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一雪峰山一線以東,為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至200米以下的平原。是為第三級階梯。

河流湖泊

由于地形西高東低,全國的河流也多由西向東,最後注入太平洋。主要的河流有遼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等。向南流的有雅魯藏布江,經印度、孟加拉、緬甸人印度洋;向北流的有額爾齊斯河,流入北冰洋。還有不能流人海洋的内陸河,最大的是塔裡木河。長江最長,達6300公裡,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裡。其次為黃河,長5464公裡,流域面積75萬多平方公裡。

全國各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湖泊,而以長江中下遊平原和藏北高原分布最密。較大的有江西的鄱陽湖,面積3976平方公裡;湖南的洞庭湖,3915平方公裡;江蘇的洪澤湖,3780平方公裡;太湖,2200多平方公裡。除上述淡水湖外,還有鹹水湖,最大的青海湖,面積4400多平方公裡,新疆的羅布泊,2500多平方公裡。

除天然河流湖泊外,還有人工開鑿的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達杭州,長1782公裡,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5個水系。

島嶼

中國大陸東面、南面都是大海,由北向南依次為渤海、黃河,長江口以南為東海,台灣海峽以南為南海。渤海為内海,其他均為太平洋的邊緣海。大海中羅列着5000多個島嶼,總面積約8萬平方公裡,最大的是台灣島,35700平方公裡,其次是海南島,34000平方公裡。

氣候與資源

由于海洋和大陸之間熱力上的差異,而造成顯著的季風氣候,加之土地遼闊,地形複雜,中國各地氣溫和雨量相差很大,氣候類型多種多樣。夏季全國普遍高溫,冬季北方幹冷,南方暖濕。

土地的遼闊、地形的複雜、氣候的差異,以及有關的地區各種不同的自然特點,使中國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在平原地區,盛産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和油、麻、糖等經濟作物;在山區生産茶葉、桐油、蠶絲、藥材等。草原放養牛羊馬駝,森林主要集中在東北、西南以及福建、台灣等地。煤、石油、鐵遍及全國。其他礦産也異常豐富。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第一次為民國初年。民國建立之初,地方行政區劃設置仍沿清季之制,全國設23省,省下實行省、府(州)、縣(州、廳)三級管理體制。1913年1月,袁世凱政府頒布《劃一現行地方各級行政官廳組織令》,廢除舊有地方制度,改設省、道、縣三級管理體制。全國共分22個省。各省之外。另設5個特别行政區,除在京城設京兆特别行政區外,以山西省長城以北原來歸化等12直隸廳舊地,以及内蒙古河套内外的伊克昭、烏蘭察布二盟諸』生旗牧地設立綏遠特别行政區;以直隸的原承德、朝陽二府和赤峰直隸州舊地,以及内蒙古昭烏達、卓索圖二盟牧地設熱河特别行政區;以川邊、滇邊毗鄰西藏等處劃為川邊特别行政區;以直隸口北道的獨石、張北、多倫諸地和綏遠的豐鎮、興和、涼城、陶林4縣,以及内蒙錫林郭勒盟察哈爾八旗牧地設察哈爾特别行政區。另有外蒙古、西藏兩個地方及甯夏、青海兩個地區,共32個一級行政區劃。省和特别行政區下設道,道下設縣。對蒙古和西藏地方基本沿用清代舊制。蒙古地區漠南采用盟、旗制,漠北采用部(盟)、旗制,西藏采用宗、豁制。1914年全國計有道92個,1920年增至96個。1914年全國有1740縣,加上旗等縣級機構209個,計1949個三級行政區,到1920年,全國共有縣1885個,另有設治局、旗223個,計2108個三級行政區。

第二次為北伐戰争勝利後。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根據孫中山先生的建國大綱,在全國廢除道級區劃,實行省、縣二級管理體制。1928年6月21日,改直隸省為河北省,改北京為北平特别市,将京兆原屬20縣并入河北省,将口北道劃人察哈爾。1928年9月5日将熱河、察哈爾、川邊4個特别行政區、甯夏護軍使及甯夏道所轄區域分别改設為熱河、察哈爾、綏遠、甯夏、西康5省。同年10月将青海地方和甘肅省西甯道所轄區域改設青海省。1929年1月30日将奉天省改為遼甯省。全國省級機構達到28個,另有外蒙古、西藏兩個地方。1932年國民政府實行首縣制,作為地區召集單位。同年10月普遍創設行政督察區,又稱專區,專區不屬行政區劃,而是省的派出機構。1938年在國統區15個省内設有142個專區,到1947年達到209個。

第三次為抗日戰争勝利後。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将東三省改為遼甯、遼北、安東、吉林、合江、松江、黑龍江、嫩江、興安9省,同時台灣省回歸祖國,全國省級單位增至35個,另有外蒙古、西藏兩個地方。1946年1月5日,國民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1947年6月5日,國民政府公布了12個與省平級的院轄市,全國一級行政區劃達到48個。縣級區劃,截止到1947年6月5日,國民政府公布除西藏地方外,全國共有2016個縣,57個普通市,40個設治局,1個管理局,132個旗盟,共計2246個縣級區劃。

1940年前,國民政府将縣分為3等,1940年後則将縣分為6等。

政治

憲法

參見:中華民國憲法

1946年12月25日,國民大會通過。1947年1月1日由中國南京國民黨政府頒布,計14章175條。《中華民國憲法》的基本特點是:以自由平等為标榜,堅持維護國民黨的一黨專制;以“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為名,保障封建土地剝削制度和官僚資本的經濟壟斷;以“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國”之名,行國民黨一黨專制和蔣介石個人獨裁之實。

權力機關

參見:中華民國大總統

行政機關

參見:中華民國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是中華民國的治權機構,其曆史最早可追溯至1911年肇建于南京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之後曆經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多次政權替換。

司法機關

參見:中華民國司法院

曆任總統

就任開始時間

就任結束時間

姓名

政黨或派系

備注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

1912年3月10日

孫中山

1912年3月10日辭職,1912年4月1日正式解職

1912年3月10日

1913年10月10日

袁世凱

北洋軍閥

中華民國大總統

1913年10月10日

1915年12月12日

袁世凱

北洋軍閥

1915年12月12日

1916年3月22日

袁世凱

北洋軍閥

1915年12月12日稱帝,改國号為中華帝國,年号洪憲。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1916年3月22日

1916年6月6日

袁世凱

北洋軍閥

1916年6月7日

1917年7月1日

黎元洪

進步黨

研究系

1917年7月1日

1917年7月12日

張勳

1917年7月1日發動政變,宣布清朝複辟。7月12日黎元洪政權遭段祺瑞的“讨逆軍”推翻。

1917年7月6日

1918年10月10日

馮國璋

直系軍閥:

1917年7月6日馮國璋以副總統代理大總職

1918年10月10日

1922年6月2日

徐世昌

皖系軍閥

1922年6月12日

1923年6月14日

黎元洪

進步黨

研究系

1922年6月12日黎元洪複任大總統

1923年10月10日

1924年11月2日

曹锟

直系軍閥

1924年

1948年

第二次直奉戰争爆發,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将其推翻,後無擔當此職者。

1948年5月20日

1949年1月21日

蔣介石

中國國民黨

副總統:李宗仁

1949年1月21日蔣發布“引退文告”,由副總統李宗仁任代理總統。

1949年1月21日

1949年10月1日

李宗仁

代行職權

中國國民黨副總統:無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總統法律上取消職權。

國旗與國徽

民國初期采用鐵血十八星旗,五色旗,後在全國推廣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國徽有兩款,北洋政府的十二章國徽和南京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國徽。國歌一般指的是北伐成功後的《三民主義歌》。但在升國旗的時候使用《中華民國國旗歌》。

軍事

參見:中華民國國軍

中華民國軍事介紹曆史上及當前中華民國的軍事。中華民國國防力量依《中華民國憲法》第36條的規定,中華民國總統統率陸海空三軍,行使統帥權指揮軍隊,直接責成國防部部長,由部長命令參謀總長指揮執行之。

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與周邊國家,除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外,自清代與蘇俄于新疆、蒙古、東北、與英國于西藏就不斷有邊境沖突發生。

中華民國于北洋政府時期曾派遣少量軍隊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對于西部邊界與蘇聯、英國等一直存有歧見與沖突,部分問題甚至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還以武力方式解決。

第二次國共内戰戰敗後,除少數進入東南亞的部隊(泰北孤軍和富台部隊)其餘主力部隊護送政府人員和部分黃金、國寶輾轉遷台,後于古甯頭戰役守住陣腳達成台澎金馬與大陸的分治。後來絕大多數的軍事行動集中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沖突當中,這些沖突包含海陸空的武裝沖突與對峙。美軍在台海的角色除了維護美國利益外,還包括了阻絕中共渡海,及防止中華民國反攻。

國共内戰亦曾衍生不少與周邊國家沖突的問題,例如撤入緬甸北部的異域孤軍、撤入越南富國島之國軍等。

經濟

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全國共有92個城市對外開放,鐵路和汽輪将這些城市與外界聯接。新的職業和中外企業在這些城市發展起來,工業增長率在1912-1920年間高達13.4%,1921-1922年有一短暫蕭條, 1923-1936年,為 8.7%, 1912-1942年, 平均增長率為8.4%,整個1912-1949年,平均增長率為5.6%。而在二戰前民國時期,盡管連綿戰争,工業增長率仍高達8-9%。傳統的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減少了外國産品對中國民族工業的競争壓力,因而使中國民族工業在第一次大戰期間有機會發展的看法是武斷而沒有根據的,實際上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外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下降,使很多工業項目因缺乏所急需的設備不得不延緩。外國投資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之命題并沒有實證資料支持,中國人所有的現代工業在總現代工業中的比重在二次大戰前一直沒有下降,而中國人均外國投資在1914年是3.75美元, 1936年是6.97美元,比印度和拉丁美洲低得多。1930年代外國投資隻占國民生産淨值的1%。

農村經濟

民國時代的土地制度由于1930年土地法的頒布而較清末更為成熟。但由于缺乏長子繼承權,戰亂連綿,制度化的土地市場仍不發達,所以每戶土地分割為很小的數塊。1910年戶均土地為2.62公頃 , 1933年為2.27公頃。民國時土地所有權分布雖然不平均,但比其它落後國家要平均,73%的家庭平均每戶擁有15畝地,他們的土地占全部土地的28%,而5%的家庭戶均擁有50畝以上的耕地,占總耕地的34%。民國時期資本主義式的雇工租地大規模商業化農業經營并不普遍。

1930年代,50%的農業人口與租佃制有關,30%的佃農耕作的土地完全是租佃的,20%以上的佃農耕種自己的土地同時租佃部分耕地。長江流域細密的水路運輸網被用來形成區域性糧食市場,因此此區域的分工專業化、城市化、原始資本主義自宋朝以來都是中國最發達的區域。這裡專業性的租佃經紀人出現了。佃農并不一定非常貧窮,有的佃農大戶反而比小自耕農富有,他們已形成資本主義式租佃,雇工商業化農業經營的萌芽。

中華民國内政部1932年對849縣的調查記載了租佃契約的多樣化, 220縣租地壓金非常普遍,租金主要采取現金、實物固定地租和分成地租三種形式。國民政府1934年的調查報告說50.7%的佃農以實物付固定租金,28.1%付分成租, 21.2%付固定現金租,而1934-1935年的土地調查顯示這三組數字分别為 60%、15%和24.62%,而勞務租占0.24%。分成地租的多少依地主是否提供種籽、工具、耕畜而不同,分成地租的租金高于固定實物地租12.9%,其又高于固定現金地租11%。在地主不提供種籽、工具、耕畜的情況下,平均地租約為43.3%。固定實物地租在佃農比例高、産量高的産區較為普遍。

1930年的土地法中有一條款給予佃農無限期續約權,除非他主動收回土地自耕。這種條款并不利于有效率的土地制度的形成。雖然這一條款在三四十年代的國民黨治理區域并未嚴格執行,它卻為後來的土改開了侵犯财産權的先例,因而對經濟發展有長期負面影響。國民政府在30年代還制定了将租金限制在37%的政策,這一政策隻是少數省區于1949年實行。國民政府的限制租金政策在抗日戰争時的八路軍控制地區也普遍實行。

這些政策也因破壞人們對自由契約制度的信心,而對經濟發展有長遠負面影響。30年代中國農業生産力以水稻畝産量而言,稍高于明治革新的日本,比30年代的日本低30%,小麥單産相當于當時的美國,但勞動生産率是美國的1/14。這都說明當時的中國農業雖沒現代化,但也不是非常落後。

但是整個民國時代,财産權由于民法、土地法、公司法的通過和實行而逐漸現代化。清末政府可任意侵犯财産的行為成為非法,中國傳統的佃農的永佃權概念,及地主賣地後永遠可以以原價贖回土地的概念都被現代土地自由買賣概念和司法案例所代替。民國時期的中國農村保持着高生育率和高死亡率,基本自給自足的農村人口占人口的75%,農業産出占産出的65%。卷入較高分工水平的人口,主要是大中城市人口,隻占人口的6%。

商業、交通運輸業、金融業

民國時期的農村,雖然基本是自給自足的,但專業商人在商業發達的城市和沿海地區比一般落後國家要發達,這被稱為商業資本主義或原始資本主義。上海、甯波沿海地區與長江流域其它地區的國内貿易和主要在最終消費品生産中的分工是這些商人的主要生意。

這種商業資本主義不但導緻商業分工的加深,不同的專業商人處理貿易的不同環節,專業貨棧的出現,專門協調,規定商業活動的行會和商會的出現,而且産生了相當發達的中國自己的金融網。山西票号就是這樣一個适應商業發達後所需金融服務的網絡,它發行發揮貨币功能的票據及信貸。各種錢莊和當鋪也在沿海和發達地區形成網絡。各種習慣法和私法也發達起來,以調節發達的商業和金融活動中分工和相關交易以提高交易效率。

長江流域的絲織業中已有相當發達的商人與手工業者之間的計件外包制。與清末不同的是,現代金融和貿易制度在民國時代發展起來。政府于1929-1930年擺脫了固定的關稅額必須償付戰争賠款的束縛,完全獲得關稅自主權,增加了關稅率。30年代政府也收回一些租界,但收回租界的經濟效果是負面的。1930年進口稅從銀本位改為金本位,1928年鹽稅統一于全國财政系統,各種苛捐雜稅統一成中央政府的稅收及地方政府的土地稅,1933年統一貨币,幾乎停止使用銀兩,1935年政府用外彙儲備為支持建立起現代化紙币制度,銀兩完全被禁止用作貨币。官方的中國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正式發行了紙币,政府開始試行年度預算,稅收和财政報告制度都大大改進。現代政府債券制度也于1931-1932年發展起來。債券主要由國家政府銀行及上海私人銀行購買。

國家政府銀行同時發揮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功能,官商不分,使貪污和國家機會主義行為制度化。大私人銀行通過與四大官方銀行的人事交叉安排,也使官商勾結等壞資本主義的特色出現。但是與1949年以後的制度相比,私人銀行業在民國時期相當自由和發達, 1928-1937年間,共有160家私人現代銀行建立,它們擁有1,597個分支機構。現代銀行資本從1928年的1.86億元增至1935年的4.47億元 , 存款從11.2億增至37.8億元。但由于四個官方銀行的壟斷地位,相當大的金融資源主要用來為政府提供統一戰争的軍費,用于提高交易效率的公共設施建設的比重太小,四大政府銀行由于官商不分,也不能按市場競争的規律有效地支持有利可圖的經濟發展。

現代金融和紙币制度的發展,可以大大提高交易效率,因而促進分工的演進,提高全社會的生産力。但是由于中國還沒有真正統一,1928-1937年中央控制的财政收入70%用于統一戰争,而中央對地方财政的控制在1929年隻到達浙江、江蘇、安徽、江西和河南五省。而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于1931-1936年間隻占國民收入的3.2-6%,大大低于美國政府1929年的8.2%。

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由于政府将大量日本私人企業收歸國有,使官辦企業對重工業的壟斷大大加強,為日後中國工業國有化和扼制私人自由企業的制度發展創造了經濟結構上的條件。

民國後期由于國民政府在戰争中失利,金融财政體系崩潰,通貨膨脹率高達200%。因此紙币成為政府搶劫人民财産的工具,人民紛紛棄紙币不用而回到商品貨币和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使紙币改進交易效率的功能不能發揮,因而分工水平大大下降,生産力崩潰。

民國時代交通條件也表現了二元經濟的特征。大部分貨物仍是由落後的傳統運輸方式運輸,1933年傳統手工、木船、獸力運輸方式對國民收入的貢獻是現代運輸方式的三倍。1915年日本在東北生産的焦煤5.74元一噸,運到漢陽是24.54元一噸,交易費用是生産成本的3.27倍。這主要是因為政治不安定,鐵路建設遲緩造成。

交通

清朝末年共修鐵路9618公裡,民國共修15000公裡,其中三分之一由日本人在東北建設。清朝基本沒有公路建設,國民政府部分由于統一戰争的需要,進行了大規模公路建設,共修成116000公裡,大部分是1928年後國民黨政府所建。從海關記錄,非機動運輸的貨物于1920年代開始下降 。

外交

參見:中華民國外交部

中華民國外交部,為主管中華民國外交及有關涉外事務之最高機構。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将清朝外務部改組為外交部,理藩部因各族平等而裁撤。

中華民國外交部最高領導職務,北洋政府時期稱“中華民國外交部總長”,國民政府時期稱“中華民國外交部部長”。中華民國外交部舊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中山北路32号,現為江蘇省人大常委會等單位所在地。

文化

思想

中華民國時期,人們對民主和科學的追求從來不曾停歇,以此為宗旨的思潮和運動接連不斷。率先舉起這兩面大旗的,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五四以後,追求科學、民主的思潮和運動繼續得到發展。科學方面,影響較大的有科學派、唯物史觀派反擊玄學派的“科玄論戰”;30年代初至抗戰以前“科學救國論”指導下的“科學化運動”;同時期左翼人士從事的“新社會科學”運動。民主方面,有中共領導的人民民主運動;胡适、羅隆基發動的資産階級“人權運動”;抗戰後期全國範圍内掀起的民主建國運動等等。全面抗戰爆發前夕,左翼文化人還曾發起一場新啟蒙運動,以繼承五四和超越五四自任,再次将民主與科學作為啟蒙的目标,顯示出文化思想運動發展的螺旋式上升。

不僅抗戰時期,甚至抗戰以後,都仍然能夠看到此一運動的餘波。對民主與科學的崇尚,成為民國文化的時代之魂。這一時期,文化各個領域的發展中,都無不滲透着民主化與科學化的精神追求。教育方面,此期教育改革最具權威性的指導原則,就是杜威所宣傳的平民主義(或稱民主主義)教育。它強調接受教育權的平等,注意培養人的個性和獨立人格,重視實驗精神,對推進中國現代教育的形成,其功甚偉。

文學

文學藝術方面,也始終貫穿着對民主與科學精神的熾熱追求。從五四時期起,白話文開始代替文言文,揭露和鞭撻封建蒙昧主義成為中國文藝最為重要的主題之一。魯迅的《呐喊》、《阿Q正傳》和《祥林嫂》,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都是将此一主題與白話文的形式完美結合的經典之作。此類作品,文學史界名之曰“啟蒙主題文學”。另外,30年代興起的大衆語運動,延安時期崛起的“工農兵文藝”,也都是崇尚民主精神的直接産物。新聞出版方面,民主化和科學化的追求同樣強烈而執着。

人口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其中包括漢族和50多個少數民族。民國年間人口約4億,以漢族人口居多,占90%以上,其他少數民族次之,人口不到全國人口總數的10%。

民國時期的38年,隻是曆史上短暫的一瞬,這是一個在政治上極不穩定的過渡時期。在人口發展史上,它同樣也隻是一個動蕩的過渡階段,人口數據不完整也不準确。經過多種數據的綜合,大緻可以知道1912年的人口數為41964萬,1949年為54167萬人,基本上處于緩慢增長狀态。民國的人口有幾個特點:人口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長率,當時全國的死亡率為2.76%,華南地區為3.04%,四川為4%,而嬰兒的死亡率則更高,達到15.6%,人的平均壽命隻有35歲,即使城市也不過是40歲。性别比例失調,男多女少,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當時男:女是110:100。人口密度不平衡。東南沿海地區人口密度大,江蘇增加到379人/平方公裡,而西北則荒無人煙,新疆地區為2.38人/平方公裡。

民族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其中包括漢族和50多個少數民族。民國年間人口約4億,以漢族人口居多,占90%以上,其他少數民族次之,人口不到全國人口總數的10%。

中華民國堅持平等和自由“五族共和”。民國時期的少數民族識别工作是中國從近代以來建構“民族—國家”的内在需要,民族分類與識别工作本身就是為維護國家統一、邊疆穩定提供學術支持;同時民國時期的學者們借鑒西方民族學知識建構起來的民族分類标準也為新中國民族識别工作提供了科學标準。新中國的民族識别工作承續了民國時期的民族分類研究。

中國少數民族現代教育的發端是民國時期的貢獻;制定今後民族教育的政策也是吸取民國時期在民族教育政策上的深刻教訓。

代表資産階級的民國政府為了自身統治的需要,趨向以法律治理民族,制定了以民族平等、自治、實業等為主要内容的民族政策,客觀上說具有整體系統性、時代發展性和曆史進步性等特點;但其階級本質又決定着其民族政策帶有極大的欺騙性、虛僞性和空想性。從根本上講,民國政府的民族政策不可能真正解決當時中國的民族問題,最終連同民國政府一起走向失敗。

宗教

主詞條:祖先崇拜、三教

中國是個多宗教的國家。中國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國公民可以自由地選擇、表達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與此同時,中國也是世界上宗教發展較蓬勃的國家之一,其中尤以佛教、基督教新教和道教在中國的信徒數量最為龐大。中國的宗教文化,有“儒道釋”三教之說;一般的中國人,在祖先崇拜的基礎上,都受到儒、道、釋三教思想的影響,稱之為中國民間信仰。現主要有佛教、道教、基督教等。

科技

辛亥以後,大批留學生陸續回國,其中大多數人朝氣蓬勃,年青有為,熱心發展祖國的科學事業。他們大力宣傳科學的偉大力量,傳播當時西方最新的科學知識。面對當時混亂的政治局面,他們喊出"科學救國"、"實業救國"的口号,并且身體力行,在民國初年的中國青年知識分子和學生中形成一股新的思潮。

1912年,地質學家章鴻钊首先呼籲成立地質調查所;同年高魯着手籌辦中央觀象台;1928年,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等人的努力下成立了中央研究院,随後北平研究院及各研究所也相繼成立,此外還有幾所民辦研究機構也相繼成立。研究院所的成立是中國科技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它表明中國已經形成了一支專業科技隊伍,他們是建立和發展中國近代科技事業的中堅,是複興中國科技的保障。

自1912年至1937年間,不過25年的時間,各種學會組織達到110多個(不包括醫學部分),涉及到近代科學技術的廣大領域。某些學科如地質學、氣象學、物理學等在個别領域中曾取得了一批具有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在工程技術方面,可以仿造萬噸級輪船、較先進的飛機、汽車、各種機床。中國的工程師們已經掌握了運用鋼筋混凝土建築高層建築的技術,建成了具有國際水平的錢塘江大橋。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建立與發展,并大大縮短了我國科技落後西方的差距。這一時期無疑在中國科技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

20世紀20年代,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在此後的20多年裡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成果。1928年至1929年,曆史語言所在安陽小屯村發掘殷墟,發現了大量殷代青銅器和甲骨蔔辭,使中國古代信史向上推移千百年,成為中國和世界考古學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國近代考古學科學的成熟。

地質所在30年代初期曾在廬山等地找到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迹。物理所進行了電學、磁學、光學的研究,後來還開創了核物理、金屬學、結晶學以及短波的研究。

化學所着重于分子光譜、性激素、中藥成份的化學分析,化學玻璃的性質及平陽礬礦的利用等研究。

數學所的研究主要在近代數學理論方面,開展了數論、代數、微分幾何、拓撲學、級數論、數理統計六個部分的研究。天文研究所籌建了紫金山天文台,編制了國民曆及南京授時的發布,着重開展了天體方位和形态的觀測,如變星、彗星、黑子及日食的觀測等。

氣象研究所觀測并研究了中國氣候的變化規律,竺可桢關于中國雨量和台風的研究工作引起了國際氣象學界的重視。動物所作了動物分類學研究,後來着重于魚類生物學、昆蟲學、寄生蟲學、原生動物學和實驗動物學的研究,對山東海洋的物理及化學性質和浮遊生物也作了調查研究。植物所開展了植物分類學、藻類學、真菌學、森林學、植物生理學、植物形态學、植物病理學及細胞遺傳學的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