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學

接受美學

美學概念
“接受美學”(Receptional Aesthetic)這一概念是由德國康茨坦斯大學文藝學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在1967年提出的。接受美學的核心是從受衆出發,從接受出發。姚斯認為,一個作品,即使印成書,讀者沒有閱讀之前,也隻是半完成品。接受美學反對孤立、片面、機械地研究文學藝術,反對結構主義化的唯本文趨向,強調文學作品的社會效果,重視讀者的積極參與性接受姿态,從社會意識交往的角度考察文學的創作和接受,這都具有積極的價值。接受美學理論家反對19世紀蘭克的曆史客觀主義,反對文學作品有客觀的永恒不變的涵義或意義。
    中文名:接受美學 外文名:Receptional Aesthetic 定義: 提出者:姚斯 提出時間:1967年

簡介

六十年代中期,在西方的文學研究領域出現了一種新的理論學派,它完全超出了傳統文學理論的研究範圍,不是把作家和作品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而是強調讀者在文學進程中的作用,着重考察文學被讀者接受和産生效果的過程。這種理論就是接受美學(Rezeptionssthetik)。接受美學也稱“文學的接受和作用論”、“接受研究”。

區别

不同概念

在接受理論中,文學文本和文學作品是兩個性質不同的概念:

(1)文本是指作家創造的同讀者發生關系之前的作品本身的自在狀态;作品是指與讀者構成對象性關系的東西,它已經突破了孤立的存在,融會了讀者即審美主體的經驗、情感和藝術趣味的審美對象。

(2)文本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儲存着多種多樣審美信息的硬載體;作品則是在具有鑒賞力讀者的閱讀中,由作家和讀者共同創造的審美信息的軟載體。

(3)文本是一種永久性的存在,它獨立于接受主體的感知之外,其存在不依賴于接受主體的審美經驗,其結構形态也不會因事而發生變化;作品則依賴接受主體的積極介入,它隻存在于讀者的審美觀照和感受中,受接受主體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結構的左右支配,是一種相對的具體的存在。由文本到作品的轉變,是審美感知的結果。也就是說,作品是被審美主體感知、規定和創造的文本。

關于接受理論

關于接受理論,有不少知名人士都做了相關的闡釋:法國文學批評家聖伯夫說:“最偉大的詩人并不是創作得最多的詩人,而是啟發得最多的詩人。”費爾巴哈談到音樂時說:“當音調抓住了你的時候,是什麼東西抓住了你呢?你在音調裡聽到了什麼呢?難道聽到的不是你自己的聲音嗎?”法國作家法朗士在《樂圖之花》中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書是什麼?主要的隻是一連串小的印成的記号而已,它是要讀者自己添補形成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記号相應地活躍起來,一本書是否呆闆乏味,或是生氣盎然,情感是否熱如火,冷如冰,還要靠讀者自己的體驗。

理論基礎

反對曆史客觀主義

接受美學理論家反對19世紀蘭克的曆史客觀主義,反對文學作品有客觀的永恒不變的涵義或意義。他們認為曆史研究是一種随着認識的增長而不斷變化的對經驗的研究。曆史研究者同樣受曆史條件的制約。這一曆史觀是接受美學文學史觀的基礎。始自W.狄爾泰、M.海德格爾,由H.-G.加達默爾确立,P.裡科爾予以補充的新解釋學哲學,為接受美學提供了哲學基礎和方法論。新解釋學的“解釋循環”、“效果史”、“水平融合”等概念成為接受美學的主要概念。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原理啟發接受美學把作者、作品、讀者作為生産者、産品、消費者,置于交往動态關系中去考察。H.馬爾庫塞、E.布洛赫、阿多爾諾、J.哈貝馬斯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态文化批判,以及結構主義美學的共時斷面、“關系概念”、本文理論等也被接受美學批判地吸取。姚斯把結構思想與曆史思想結合起來,認為作品結構是更高級的結構,它是在作品的曆史系列與公衆态度系列之間的矛盾運動中産生的一種過程。姚斯還引進了科學哲學家K.R.波普爾的“期待水平”的概念,為接受美學劃定了一個新的獨特的研究範圍。

理論先驅

30年代,波蘭現象學美學家R.因加爾登在他的文學作品“解剖學”中已涉及到讀者問題。他認為,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雖應遵從作品預先确定的特征結構,但必須采取創造性的态度去使作品“具體化”。通過讀者确定作品中被表現世界的“不定點”,人物、背景、事件之中就充滿了讀者在一次具體的閱讀中所增附的主觀性雜質。被稱為結構主義美學之父的J.穆卡洛夫斯基(1891~1975)認為,作品隻是一個物質成品,隻有潛在的審美價值,在讀者的理解和解釋中,它才表現出實際的審美價值。美學客體是讀者的集體意識與作品中模式的融合。

解釋學哲學家加達默爾以文學藝術哲理的代言人自居,畢生追求藝術經驗的哲學真谛。他認為解釋學包括美學,它溝通心靈間的距離,并揭示與其他心靈的疏異性。法國解釋學哲學家裡科爾把現代詩學作為解釋學的一項重要課題來研究,認為詩與具有認識和發現信息價值的新參與性有密切關系。

三大方面

姚斯指出,美學實踐應包括文學的生産、文學的流通、文學的接受三個方面。

接受是讀者的審美經驗創造作品的過程,它發掘出作品中的種種意蘊。藝術品不具有永恒性,隻具有被不同社會、不同曆史時期的讀者不斷接受的曆史性。經典作品也隻有當其被接受時才存在。讀者的接受活動受自身曆史條件的限制,也受作品範圍規定,因而不能随心所欲。作者通過作品與讀者建立起對話關系。當一部作品出現時,就産生了期待水平,即期待從作品中讀到什麼。讀者的期待建立起一個參照條,讀者的經驗依此與作者的經驗相交往。

期待水平既受文學體裁決定,又受讀者以前讀過的這一類作品的經驗決定。作品的價值在于它與讀者的期待水平不一緻,産生審美距離。分析期待水平和實際的審美感受經驗,還可以了解過去的藝術标準。接受者有3種類型:一般讀者、批評家、作家。此外,文學史家也是讀者,文學史的過程就是接受的過程,任何作品都在解決以前作品遺留下來的道德、社會、形式方面的問題,同時又提出新的問題,成為後面作品的起點。文學的社會功能是通過閱讀和流通培養讀者對世界的認識,改變讀者的社會态度。

藝術的接受不是被動的消費,而是顯示贊同與拒絕的審美活動。審美經驗在這一活動中産生和發揮功用,是美學實踐的中介。

伊澤爾提出,文學作品的顯着特征在于,作品中所描繪的現象與現實中的客體之間不存在确切的關聯作用。一切文學作品都有某種程度的不确定性。讀者由于個人的體驗發現的也正是這一特性。讀者有兩種途徑使不确定性标準化:或者以自己的标準衡量作品,或者修正自己的成見。作品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完全一緻的對應。這種無地生根的開放性使它們能在不同讀者的閱讀過程中形成各種情景。

實踐情況

姚斯的《提出挑戰的文學史》(1969)和伊澤爾的《本文的号召結構》(1970)是接受美學實踐的開山着作。以後大緻有接受的曆史研究和接受實驗分析兩類實踐方向。接受的曆史研究着重研究曆史上對神話的接受及其演變。接受實驗分析則多半說明接受分析可以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由此能将更多、更不相同的讀者納入讨論。

接受實驗分析不像接受的曆史研究,把自己基本上禁囿在文學圈裡,而能利用讀者生活經驗的影響。鮑爾及其同事的實驗是這樣進行的:把一首短詩分發給若幹組讀者,要他們對之作語義分析。分析的基礎一方面是自由聯想,另一方面是問題單上給予的有關語義鑒别的若幹規則。實驗的目的是多樣的,有的在于弄清所謂的“潛在讀者”,有的則将對同一作品的兩種不同的批判态度并列,從而揭示各自批評的先決條件。

對中國翻譯的影響

接受美學理論的傳入為中國的文學、文化、教育、藝術,以及其他各個領域的研究帶來了新的視角,注入了新的動力。翻譯活動作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必然會受到這一理論的影響。接受美學理論強調接受者的需求,強調審美主體的審美意識對藝術作品的調節機制,對中國的翻譯理論研究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極大地促進了翻譯理論的發展。同時接受美學又與中國傳統美學思想有着天然的内在聯系。因此,中國研究者應緊密結合西方接受美學和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古為今用,西為中用,進一步深化新時期的翻譯理論研究。

評價

接受美學的研究方法和開拓的美學研究新領域,引起了民主德國和蘇聯美學界的重視,并在這一方面有進一步發揮。

接受美學反對孤立、片面、機械地研究文學藝術,反對結構主義化的唯本文趨向,強調文學作品的社會效果,重視讀者的積極參與性接受姿态,從社會意識交往的角度考察文學的創作和接受,這都具有積極的價值。反映了在結構主義思潮之後,人文思潮的又一次擡頭。但它仍然回避美的本質、藝術的本質等基本美學問題,表現了它的局限性和理論弱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