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

打工人

網絡流行語
打工人,網絡流行語,為很多上班族的自稱。走紅于網絡紅人"抽象帶籃子”用“加油,打工人”等句子來表明自己打工人、保安、大專生的身份,逐漸成為很多上班族的自稱。一般指互聯網上班族。據2021年8月24日百度指數顯示,“打工人”的整體日均搜索指數值為803、移動日均搜索指數值為633、最高峰值為37272(2020年10月26日)
    中文名:打工人 外文名:laborer 含義:上班族的自稱 流行時間:2020年10月 拼音:dǎ gōng rén 屬性:網絡流行語 語法:主語、賓語 詞性:名詞

詞語來源

“打工人”源于20世紀改革開放初期的“打工”“打工仔”。随着改革開放的推進,出現了一個新群體——“打工族”。這個群體不屬于傳統的農民、國企職工、商人、國家公務人員。他們一般來自内地,到沿海開放城市去務工,多數人的戶籍在農村,農忙時節還會回去務農。他們一般學曆較低,從事薪水較低的艱苦工作。

打工,本指做工,多用于臨時性的工作;打工人,原本多指從事體力勞動的人,通常為外來務工人員。現在,“打工人”等同于勞動者,不僅包括農民工、藍領工人,也包括辦公室的白領、IT界的“碼農”等。

在英文網站sixth tone中,“打工人”被翻譯為laborer,因為labor表示“勞動”,laborer可以表示“勞動者”“工人”。

流行背景

2020年9月22日,一個名叫“抽象帶籃子”的網友在網上發了一條自拍的短視頻,視頻中他做出要出門打工的樣子,并說:“勤勞的人已經奔上了塔吊,你卻在被窩裡伸了伸懶腰,你根本沒把自己生活當回事兒。早安,打工人!”他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故意吹捧自己打工人、保安、大專生的身份,這個視頻引來大量關注與模仿,“打工人”随即引爆網絡。

打工人往往起早貪黑,拿着微薄的工資,但工作卻十分辛苦,于是互聯網上的打工人便會互相發雞湯互相鼓勵,随着時間的流逝,打工語錄不斷被網友改編,越來越多的人發起了打工語錄。

詞語應用

引用示例

王安宇不當“打工人”的故事,隻是數百萬小店店主借助美團等數字化平台實現創業夢的典範。近日,美團發布秋季小店大數據,第三季度美團平台上新增小店近30萬家。在疫情影響的背景下,9、10月全國小店消費複蘇率均超100%,首次超越了往年的消費水平。(大衆網2020年10月27日)

在最近10年,互聯網行業一直保持在大學生就業排行榜薪酬的前五位,這也說明為何很多畢業生希望進入互聯網行業,這一行業35歲“打工人”不斷受到沖擊的局面,近期很難改變。(《21世紀經濟報道》2020年10月29日)

基層工作者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打工人”,在基層快樂的工作生活狀态中不斷激發服務群衆的熱情和動力,實現自身價值,努力做好服務群衆的“打工人”。(人民網2020年11月23日)

打工人的現實主義:職場生存之道

《緊急公關》剛性演繹職場白熱化的競争态勢,像是一場大型職場真人秀,拒絕拖泥帶水和文過飾非,代表着這部職業劇的現實主義内裡。在影片第二集,幹淨利索拉開公關行業内戰,際格公關公司與宏偉公關公司為了争奪客戶資源開啟明争暗鬥,從上到下每個員工都像是被擰緊的發條,記者轉公關的林中碩,組隊單飛的公關高手方勵,從昔日的同學到今日的對手。随着劇情展開,我們也看到非公關行業領域的職場競争。

公關行業八面玲珑、靈活轉變、時效第一的職場法則,把準了打工人的鮮活脈搏,映射出各行各業的職場形态。剛入職場急于出成績,卻毫無鑒人閱曆,遭遇上司pua的吳芳,她又會經曆怎樣的成長呢?袁未的事業光鮮亮麗,掌握了選擇生活和工作的主動權,終于來到了一個女性最好的年齡,卻要面對不願與她結婚的男友,她該如何化解單身成功女性的困境?在他們的故事裡,冷漠與溫暖并存,形成了一面打工人生存百态的反光鏡。(人民網2021年2月1日)

所獲榮譽

2020年11月8日,“打工人”被《青年文摘》評選為“2020十大網絡熱詞”。

2020年12月4日,“打工人”入選《咬文嚼字》2020年度十大流行語。

社會評價

“打工人”流行真正需要關注的是“打工人”的泛化。那些“996”工作制下的“碼農”、終日為績效所困的白領、承受教學和科研雙重壓力的“青椒”、自我命名為“985廢物”的學霸們,許多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打工者,卻将自己認同為“打工人”。這種身份認同包含着無奈與不甘,這種無奈與不甘是一種與“打工人”境遇相似的無奈與不甘。這種身份認同的掙紮實質上體現了一種對社會地位的焦慮,即對自己社會地位下沉的焦慮,自稱“打工人”是對自身要時刻保持危機感的提醒。(人民論壇網評)

“打工人”更像是一個中性詞彙,它讓所有勞動者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團結以及共鳴,在這裡,所有“打工人”都有着自己的尊嚴。就如同一個打工人群組的簡介一樣:不管你高興還是悲傷,都無法抹去你打工人的标簽,打工人也有情緒,打工人也有權力說“不”。“打工人”流行背後,是年輕人對于生活重擔的調侃,是對于高壓環境的不滿,也是對于平凡人生的不甘,是屬于成年人的一種黑色幽默。與其被動接受,不如主動出擊。相比于佛系、喪,它帶有更積極的樂觀主義色彩。(中國新聞網評)

不論我們是否自認為是“打工人”隊伍中的一員,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該對這種現象及其背後的成因有所認識。工薪收入者既是勞動人口結構的絕對主體,也是社會運轉的中流砥柱,當工薪收入者開始集體自嘲的時候,社會理當有所警惕,及時作出相應調整與反饋。在這件事上,除了高喊“緻敬打工人”“打工人加油”之類的口号,更要問一問“打工人”到底需要怎樣的保障與支持,為他們解決一點眼前的問題。畢竟,“打工人”需要的是社會的傾聽、理解與行動,而不僅是口頭和精神上的“鼓勵”。(中國青年網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