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

牛仔

美洲牧場上照顧牲畜的人
牛仔(英文:cowboy;西班牙文:vaquero)是指在美洲牧場上照顧牛、馬的人。專門照顧馬的人又叫牧馬人(wrangler)。除了牧場裡工作外,有些牛仔還參加牛仔競技(rodeo);不少牛仔是專業牛仔競技參賽者。
    中文名:牛仔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The cowboy 其他外文名:カウボーイ 适用人群:美洲牧場上照顧牛、馬的人 主要活動:牧場放牧、牛仔競技等

釋義

1.中文名:牛仔

英文:cowboy;

西班牙文:vaquero。

含義:是指在美洲牧場上照顧牛、馬的人

2.剛出生不久,或處于幼齡階段的牛,被稱為牛仔。

曆史沿革

“牛仔”過去

美國牛仔的出現與西班牙的殖民擴張不無關系。西班牙人在飼養和馴服牲畜方面很有一套,在16世紀的殖民過程中,他們将這一傳統還帶到墨西哥,後來又傳到包括德州在内

的美國西部,牛仔、駿馬、長角牛、牧場勾勒出美國原始西部生活的主旋律。據記載,早期的得州牛仔中,非洲裔黑人、拉美人占絕大多數,并且處于社會底層。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美國牛仔主要集中在牧場上,他們要放牧、交易牛群,還要負責維修栅欄、管理牧場設備等,工作相當辛苦。

遊牧生活決定了牛仔在穿着上與衆不同,典型的牛仔總是頭戴氈帽、腳蹬馬靴、腰挂匕首和短槍,其裝束絕對是獨一無二的,而且更注重實用性,如高跟馬靴主要是為了防止腳從馬镫中滑出來;結實耐磨的牛仔衫則是為了防止穿行灌木叢時被撕破。由于經常走動,他們所帶的物品都集中在馬背上,數量少而精,而且一物多用,如手帕既要擦汗,又要洗臉,還要當抹布。值得一提的是,馬鞍是牛仔最重要的行頭,他們到牧場找工作時,可以不騎馬但絕對不能沒有馬鞍。據說當年10塊錢的馬配100塊錢的鞍并不是稀奇的事。

到了19世紀70年代,随着鐵路的修建以及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牛仔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活動範圍逐步縮小,社會角色也逐漸弱化。從真正意義上講,牛仔時代在曆史上隻持續了幾十年。

“牛仔”現在

到了21世紀,原汁原味的牛仔幾乎見不到了。現代化把牛仔送進了博物館。美國勞工部2003年的工種分類中,牛仔仍是其中之一。

提起美國西部牛仔,人們就會聯想到得克薩斯州,這裡不僅是美國的牛仔之州,也是世界的牛仔之鄉。在好萊塢影片中,美國牛仔給人的印象總是威猛、豪爽、俠義。

“牛仔”文化

牛仔的傳統形象是獨立、自由、叛逆、粗犷、豪邁、潇灑、飄逸、嚴謹、聰明、有紳士風度、有膽識、富于野心、愛冒險、喜歡表現自己,并由此形成了一種由多種元素構成的牛仔文化。時至今日,牛仔文化魅力不衰,進而帶動了牛仔産業,甚至全球絕大多數的人,早已生活在牛仔産業所建造出來的文化氛圍中。

盡管牛仔時代已經過去,但它孕育的牛仔精神和文化卻延續了下來。休斯敦是一個很能體現牛仔文化的城市,這裡每年3月都要舉辦全美最大的牛仔節,其中的馴馬及馴野牛表演相當精彩刺激。離市區不遠的喬治牧場曆史公園有180年的曆史,是休斯敦最能體驗牛仔文化的牧場。這裡的牛仔現場表演内容豐富,如趕牛入栅欄、套繩套、修牛角等等。達拉斯附近的沃思堡牲畜交易所也保留了“牛”城本色,這裡定期舉辦大型馬術表演,還有遊行和牛仔式的聚會。

“牛仔”意義

牛仔文化也為得州創造了極大的經濟效益。休斯敦的“得州之味”牛排館是每位崇尚牛仔文化的遊客必到之處。在得州的旅遊景點,牛仔帽、馬靴等牛仔裝備必不可少。尤其是質量上乘的牛仔帽,更成為人們争相購買的紀念品。

牛仔褲

靈感

最早牛仔褲的出現,源于某個靈機一動的創意。那是在1853年,正是加利福尼亞淘金熱最風行的時候。淘金的工人們一直抱怨普通的褲子磨損得太厲害,也裝不下淘來的黃金顆粒。于是,一位名叫levis strauss的商人萌發了用滞銷帆布制作一種不易磨損的工裝褲的想法。

最早的牛仔褲并不是現在最常見的藍色,而是棕色的,而且褲腰也裁剪得很高,便于工人們把它穿在普通褲子的外面。為了加固,在褲兜和褲門處都使用了嶄新的銅紐扣———現在,這已經成了牛仔服裝裡一種曆久不變的标志性元素。

牛仔褲6種古董要素制作

任何時候,任何人:蠻荒西部的礦工大哥、叛逆年代的嬉皮朋克、老愛度假的美國總統、穿金戴銀的嘻哈天王、不拗造型不出門的時尚達人、T台上挽着模特謝幕的設計大師,統統都可能穿着一條牛仔褲。

伴随時尚界永恒的懷舊風,充滿穿着質感的洗水牛仔褲無疑最有看頭。所謂“洗水”,就是人工做舊的工藝。因為牛仔褲落水洗滌都會産生不同程度的落色,而且泥濘、煤污、氧化、長期穿着(而且不洗!)及高強度勞動都會産生的自然磨損,這些歲月的痕迹被冠以“洗水”這統一稱呼。但現在已經不可能有人常年隻穿一條褲子,那好看的洗水就難以成就。

于是,“古董牛仔褲”開始成為一些人的目标,那些古董褲子經過前主人的穿着,留下自然的洗水。可是一條幾十年褲齡的褲子何等難找和珍貴,在這個時候複刻的牛仔褲出現了―――找到一條有故事的古董褲子,按照當時的紡織和縫紉方法,将原始細節逐一還原,然後限量生産―――這就是“複刻版牛仔”,雖然目前量産牛仔褲也大都會加上洗水效果,但因為做舊工藝的不同,質感也完全不同。牛仔老品牌levi’s、lee、wrangler,包括一些日本新生牛牌都在進行着這樣的一份差事,發展出很多複雜高深的處理工藝:揉、撮、褪、磨,都是為了造就好看的洗水。

古董要素1紅旗

紅旗是1936年開始出現在牛仔褲上,逐漸成為牛仔褲一個非常重要的标志。紅旗也是複刻的重頭戲,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levi’s紅旗上大寫的“E”開始變成小寫的“e”,因為複刻選取原型牛仔褲的生産年份多在1971年以前(79501,83501除外),很多人也就習慣把“複刻”說成“bige”。

古董要素2撞釘

牛仔褲最早叫撞釘褲(Riveted Pants),可見撞釘的重要性。在複刻版501中,撞釘也會根據年份的不同有所差異,一般複刻的撞釘比較偏深色,古銅色,量産版的一般為亮銅色。同樣較特殊的還有1944年的複刻501,隻有四顆撞釘,在小表袋上是沒有撞釘的,而且撞釘上也沒有印字。

古董要素3車花

後袋上的車花是現在各家牛牌最主要的設計陣地之一。最招牌的鷹型車花在1947年左右才正式成型,在1947年以前,Levi’s是兩條弧度的平行線。根據年份的不同,弧度也不盡相同。比較特殊的是1942~1947年間的501,也就是44501,俗稱“二戰版”,那時為了節省物料,後袋車花是印上去的。

古董要素4紐扣

複刻版在制作時注意把紐扣處理得很有年代感,不會像量産牛仔褲一樣有嶄新的紐扣。比較特殊的也是44501,那時采用的是空心月桂樹扣,其實不隻levi's,當時的lee、wrangler也都是采用的月桂樹扣,應該是呼喚和平吧。

古董要素5布邊

1983年以前,501都是用原始的手工織布機織出的門幅較窄的單甯布縫制的。這種布沒經過預縮處理,下水之後會不同程度的縮小1~2個碼。這也是傳說中501穿上後會越洗越合身的說法的來源。這種布一般會帶有紅線布邊,日本人叫“赤耳”。當然也有少數較早的年份用的是白布邊、藍線布邊。翻開褲腳,看到什麼樣的邊,也是區分複刻牛仔褲的重要條件。

古董要素6皮标

褲子後腰上顯示品牌logo的标志。

牛仔裙

特點

新一季牛仔裙以新的面料帶來了新的質感,其中自然淳樸的石磨藍水洗牛仔,優雅的原色牛仔,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彩色牛仔,最具個性的紮染牛仔,以豐富的基調令牛仔裙又融入了現代社會的文雅秀麗。

牛仔裙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搭配範圍廣,無論你性格文靜或活潑,均可選擇一條稱心如意的牛仔裙,除十分時裝化的上衣和正規的職業裝外,它都可以與之搭配。如背帶牛仔裙,裙長及腳踝,随便搭配一款牛仔外衣或夾克或T恤,都能體現閑适怡淡而又自由不羁的風格。再如豐腴又苗條的女孩,可以穿吊帶牛仔裙,配一雙系帶涼鞋便是最時髦的打扮!

風格

牛仔裙的風格總的來說是灑脫、随意、純樸、自然的,它不僅使女性擁有一種妩媚,在飄逸之中透着沉穩,而且還充分展示了女性健康、坦蕩的一面。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現代女性都能在牛仔裙中尋找到共同的語言,那共同的語言就是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灑脫。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