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舞蹈

朝鮮族舞蹈

朝鮮族民間舞蹈
朝鮮族舞蹈(Korean dance)是朝鮮族民間舞蹈,流傳在中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與黑龍江、遼甯等省的朝鮮族聚住區。朝鮮族是從事水田種植的古老民族,其民間舞蹈具有農耕勞動的特征,它是在三韓及朝鮮半島的傳統農業文化基礎上形成的,後又在中國東北地區的特定環境中,育成具有風韻典雅、含蓄等特色的舞蹈。朝鮮族舞蹈動作多為即興性的。其特點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緒與動作和諧一緻,長于表現潇灑、歡快的情緒。其伴奏音樂旋律優美,節奏多變。朝鮮族舞蹈的主要形式有農樂舞、假面舞、劍舞、長鼓舞、扁鼓舞、扇舞、拍打舞等。朝鮮族曆來以能歌善舞着稱于世,被稱為“歌舞的民族”。
  • 中文名:朝鮮族舞蹈
  • 外文名:
  • 别名:
  • 民族:朝鮮族
  • 起源時間:明朝
  • 類别:7種
  • 風格:典雅風韻
  • 步态:鶴

曆史起源

朝鮮族悠久的藝術傳統在現、當代得到了進一步發揚。1959年先後成立了中國音樂、舞蹈協會的各延邊分會。馳名中外的延邊歌舞團已有50年左右的曆史,他們出色地創作和表演了大量民族歌舞,受到中外人士的普遍喜愛。成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延邊殘疾人藝術團同樣以精湛的表演藝術得到了國内外的一緻好評。自20世紀40年代中期以後,東北朝鮮族先後成立了東北新興藝術協會、哈爾濱朝鮮藝術館、牡丹江市朝鮮族藝術館等全面負責當地的朝鮮族文化藝術活動的組織與管理,積極促進了朝鮮族文化事業的發展。

舞蹈理論研究也取得了一定進展。1982年延邊人民出版社先後用朝鮮文出版了舞蹈專着《長鼓舞》(李錄順編寫)、《頂水舞》(李仁淑編寫),推動了朝鮮族民間舞蹈的理論研究。

朝鮮族人民具有悠久而優美的民族文化藝術傳統,尤其是能歌善舞,節日或勞動之餘,都喜歡用歌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家庭中遇有喜事,便高歌歡舞,形成有趣的“家庭歌舞晚會”。伽椰琴彈唱、頂水舞、扇子舞、長鼓舞、農樂舞等都是受人喜愛的傳統歌舞節目。

風格特色

地理環境

中國東北部山清水秀的長白山下居住着朝鮮族,在大自然的陶冶下和各民族的交往中,保持着尚白、敬老、重禮節、喜潔淨的習俗,以及把鶴作為長壽、幸福象征的心理,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朝鮮族民間舞蹈的特有風韻,以潇灑、典雅、含蓄、飄逸而著稱。朝鮮族民間舞蹈濃郁的民族風韻,是和豐富的樂舞節奏、伴奏樂器及演奏技法分不開的。例主奏樂器的杖鼓(俗稱長鼓),它能激勵舞者抒發内心的世界。杖鼓曆史久遠,即唐代盛行的“兩杖鼓”,朝鮮民族保存了這種古樂器,并繼承其技藝,融入本民族樂舞文化,發展成表演很強的,名為“杖鼓舞”的舞蹈形式。

各種不同的節奏類型

細膩又具有跳躍感的12/8拍是主要的節拍型之一。人們還把不同節拍形成的節奏型稱作“長短”,如“古格裡長短”“他令長短”等。長短一詞,是朝鮮語中形容樂舞的特有名詞,包括有:節奏、節拍、速度、風格等含義。每種“長短”都有特定的鼓點與敲擊方法,都有與它相應的特定舞蹈動作。而且舞者呼吸與“長短”相吻合中、與樂手默契交流,随着“長短”流暢地進行,其表演才能充分體現出朝鮮族民間舞蹈的風格韻味。朝鮮族民間舞蹈富有藝術性,舞姿優美,技藝精湛,深受人們稱贊。

舞蹈特征

綜合特征

朝鮮族舞蹈優美典雅,其舞姿或柔婉袅娜,如仙鶴展翅,如柳枝拂水;或剛勁跌岩,活潑潇灑,反映了明朗激昂與細膩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

因為朝鮮族曆來受漢族的儒家“中庸”思想嚴重,“禮”學這潛意識的體現出,朝鮮族舞蹈具有風韻典雅,含蓄等特色。“對稱”關系更是朝鮮舞蹈中的重要體現。首先,從動作上看,朝鮮族舞蹈動作多是圓形的。手臂是圓形的,身體是圓形的,路線也是圓形運動,因此不管是靜态造型還是動态運動軌迹都體現出這種完美的對稱方式。例如朝鮮族舞蹈中的典型動作“劃圓手”。即是由小臂帶動經手腕到指尖的劃圓動作。又如“翻攤扛手”:雙手交替做扛頂手時,兩隻手運動路線是對稱的,一隻手頂起後向下落,另一隻手抽起向上,頂起的手油手心向上轉至手心向下,而抽起的手則手心向下轉至手心向上,最後落于橫開手位時已經變化為一陰一陽相互平衡的狀态。

其二,從舞蹈形态角度看,朝鮮舞蹈在形态上體現為圍、檸、含、曲、圓,主要的動作部位在上肢,而上肢的基本形态由主要體現在手臂、手位上。然而,不論是折臂行,還是各種手位,也都具有上述的“對稱”關系。在舞蹈中體現為一種整齊、沉靜、穩重、和諧之美感。

其三,從表演形式上,特别是氣息運用上朝鮮舞蹈也體現出“對稱”關系。氣息運用是朝鮮舞蹈表演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是動律與風韻、内在美與舞姿美的融合,都是通過特有的節奏形勢,經由呼吸方法及氣息運用達成的。每種節奏都有其特定的鼓點和鼓擊方法,亦有與其特點相應的舞蹈動作,而且要求舞者的呼吸必須與節奏相吻合。

部分舞蹈特征

朝鮮族舞蹈種類繁多,尤其各種“長短”所産生不同性格舞蹈更具有獨特風格,常用的有以下七種“長短”的性格舞,即:古格裡舞、陽山道舞、它令舞、紮津古格裡舞、沙爾普裡、安旦舞及揮毛裡舞。

古格裡特點:它的特殊性就是在于以氣息的運用來帶動膝部的屈伸與步伐,并貫穿于全身。使舞蹈呈現出含蓄、柔韌、細膩、動靜相間的風格特點,即以内之動,帶動外之動,動中有線,靜時線不斷。

陽山道特點:音韻颠簸、感覺遊蕩、情緒激昂、動作流暢。

它令舞特點:音韻沉重、感覺伸展、情緒诙諧、動作潇灑。

紮津古格裡特點:它活潑、伶俐、快捷,帶有跳躍同時又有向上升的感覺,是一種跳躍“彈挑動律”呈現出"彈”“提”“碎”“點”“移”的動感特征。

安旦舞特點:它是一個“頓移動律”,動作大方、感覺跳躍、情緒高漲。

舞蹈類别

農樂舞

農樂舞是朝鮮族民間舞蹈之一,是表現朝鮮族農民喜慶豐收的傳統舞蹈,産生于朝鮮三國時期。農民自春天準備耕種開始,到秋收為止,根據勞動内容、場合的不同,唱不同的歌,跳不同的舞。

流傳于遼甯省本溪市桓仁縣的朝鮮族乞粒舞有悠久的曆史,它源于祈求農業豐收的民俗活動,原是農樂舞的一種,随着時代發展,逐漸形成融自娛性和表演性為一體的舞蹈。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由吉林省文化廳申報,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批準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杖鼓舞

俗稱“長鼓舞”。多為女性表演的單人舞蹈,也有男子表演。表演者身挎杖鼓,右手持鍵敲打高音部鼓面,左手用掌拍低音部鼓面。高低音色的鼓聲,花樣繁多的鼓點相映成輝,很有特色。表演高潮時常作連續性的行進旋轉。

扇舞

以折扇為道具表演的舞蹈形式。起源于古代朝鮮巫俗活動,原是巫女持繪有“三佛”神像的扇子作法器跳神表演。後來民間藝人把扇面改繪為花卉,又加強舞蹈的動作與造型,逐漸成為獨立的舞蹈形式,并由單扇發展為雙扇。

圓鼓舞

肩挎圓鼓置于胸前敲擊表演的舞蹈形式。圓鼓原是古代的樂器,後發展為擊打表演的圓鼓舞。男女皆可表演,女性用鼓較小,多為單人表演,舞姿優美,在技巧上發揮個人之長。男子多為群舞,動作開拓有力、富有戰鬥性。n假面舞

帶面具表演的男性舞蹈。據說從中國南部傳入,曾為宮廷表演節目。民間流行的假面舞多把唱誦、對話、舞蹈融為一體,分場次表演一些風趣幽默的諷刺故事。

劍舞

是持可轉動的短劍進行表演的女性舞蹈。短劍連結于特制木柄,劍身可自由轉動,表演者甩動并使之随腕旋轉,發出铿锵音響,與優美舞姿相輔相成造成特有的氣氛。原為男子表演,後發展成為典雅又具有韌性的女性舞蹈形式。

拍打舞

亦稱“手拍舞”,男子表演的自娛性舞蹈。舞者用手掌互擊,或用手掌、肘部擊打肩、胸、兩肋、大腿等部位表演。此舞據說源于漁業豐收時漁民們在船上赤膊、歡快地拍打身體以抒發喜悅的心情。下層士兵中曾盛行此舞。

即興舞

表演者合着音樂節奏即興跳舞的形式,稱為“瑪克村”。無一定程式,不論男女老幼都可參加。在喜慶節日、群衆聚集的場合,隻要鼓聲一響,人們就自由進場跳舞,即興發揮,充分顯示自己所擅長的舞蹈技藝。

舞蹈認識

朝鮮舞的風格形成是與這一民族的審美特點相一緻的。朝鮮族人民十分喜愛白鶴,喜愛它潔白的顔色和輕盈靜美的姿态,把白鶴看成是吉祥純潔的象征,以素白為民族服裝的主色調,同樣這種審美觀也反映在歌舞藝術中,講究“鶴步柳手”。即模仿鶴的步态起舞,并在“鶴步柳手”的步态中,又以動靜結合為特點的即以内在之動,帶動外在之動,動中有線,而靜時線未斷,動起來松弛自如,潇灑流暢,靜下來婀娜多姿,儀态萬方,有如花朵含苞待放,這就是朝鮮舞的魅力所在。朝鮮民族舞蹈中主要擇取了“古格裡”、“紮金古格裡”、“安旦”、“他令”和“揮莫裡”等幾種節奏的基礎步法和華彩步法,如:扛、彈、拍、抽等手的動作以及蹲、跳、轉等技巧動作。

呼吸運用是朝鮮族舞蹈中的一大特點,也是一個重要環節,人們常常把呼吸的運用看成是動作的延續發展和把握住動作分寸的内在力量。朝鮮族舞蹈時十分注重呼吸貫穿于整個動作過程的始終,并貫穿于身體的各個部位,甚至細緻到手指,腳腕和腳趾,而呼吸的節奏、長短、輕重、緩急等又是體現朝鮮民族舞蹈風格特點。朝鮮族舞蹈動作多為即興性的。其特點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緒與動作和諧一緻,長于表現潇灑、歡快的情緒。其伴奏音樂旋律優美,節奏多變。因為朝鮮族曆來受漢族的儒家“中庸”思想嚴重,“禮”學這潛意識的體現出,朝鮮族舞蹈具有風韻典雅,含蓄等特色。“對稱”關系更是朝鮮舞蹈中的重要體現。

詞條圖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