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内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

經内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

醫學療法
經内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ERCP)是指将十二指腸鏡插至十二指腸降部,找到十二指腸乳頭,由活檢管道内插入造影導管至乳頭開口部,注入造影劑後x線攝片,以顯示胰膽管的技術。由于ERCP不用開刀,創傷小,手術時間短,并發症較外科手術少,住院時間也大大縮短,深受患者歡迎。在短短幾十年中ERCP在臨床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已經成為當今胰膽疾病重要的治療手段。[1]
  • 中文名:

    經内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

  • 外文名:
  • 就診科室:内科

簡介

經内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ERCP)誕生于60年代後期,醫生将十二指腸鏡插至十二指腸降部,找到十二指腸乳頭,由活檢管道内插入造影導管至乳頭開口部,注入造影劑後x線攝片,以顯示胰膽管的技術。1968年首次報道了經内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可以成功顯示胰膽管結構來診斷膽總管結石、膽道良惡性梗阻、胰腺占位等胰膽系統疾病。1974年,Kawai、Classen等相繼報道了ERCP下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術(EST),開辟了治療性ERCP時代。通過ERCP可以在内鏡下放置鼻膽引流管(ENBD)治療急性化膿性梗阻性膽管炎、行膽管支架引流術、 膽總管結石取石術等微創治療。随着影像技術的進步,MRCP因其無創、無X線照射、不需造影劑等優點己逐步取代診斷性ERCP,成為胰膽疾病首選的診斷方法,ERCP逐漸轉向胰膽疾病的治療,由于ERCP不用開刀,創傷小,手術時間短,并發症較外科手術少,住院時間也大大縮短,深受患者歡迎。在短短幾十年中ERCP在臨床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已經成為當今胰膽疾病重要的治療手段。

适應症 

1. 膽道梗阻引起的黃疸

2. 臨床、實驗室或影像學檢查支持胰腺或膽道疾患(如結石、腫瘤、硬化性膽管炎等)

3. 胰腺疾病:胰腺腫瘤、慢性胰腺炎、胰腺囊腫等

4. 原因不明的胰腺炎

5. Oddi括約肌測壓

6. 胰管或膽管的組織活檢

需要強調的是由于CT、超聲内鏡和核磁共振下胰膽管成像技術(MRCP)的進步,單純診斷性的ERCP目前很少應用,除非臨床上高度懷疑某種疾病并且确實需要 ERCP協助診斷時才考慮應用

禁忌症 

1. 嚴重的心肺或腎功能不全者

2. 急性胰腺炎或慢性胰腺炎急性發作(膽源性除外)

3. 對碘造影劑過敏

術前準備 

1. 嚴格把握适應症,評估手術危險,操作難度,為減少操作風險而進行的術前處理(預防性的抗生素應用),内鏡檢查的時機把握等。

2. 術前病人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字。告知操作風險及相關可能的并發症。ERCP是高技術含量、高風險的内鏡操作,需要讓患者及家屬充分了解操作過程、手術收益及可能出現的并發症。

3. 術前作碘造影劑過敏試驗。術前禁食6-8小時。

4. 術前用藥:哌替啶50mg肌注,可靜注解痙靈20mg,以減少患者術中的不适反應。

5. 對于需要行十二指腸乳頭切開的病人,應提前一周停用抗血小闆藥物以及抗凝藥物,術前檢測血小闆和凝血指标。

操作過程 

1. 插鏡: 患者一般采取俯卧位或左側卧位,十二指腸鏡經口依次通過食管、胃、進入十二指腸降段, 找到十二指腸乳頭。

2. 插管: 選擇性插管是順利進行ERCP診斷和治療的基礎。經活檢孔插入導管,調節角度鈕及擡鉗器,使導管與乳頭開口垂直,将導管插入乳頭。多數ERCP醫師插管成功率應大于85 %以上,導絲引導下選擇性插管成功率高,并發症少。

3. 造影: 在透視下經造影導管注入造影劑,在熒光屏上見到膽管或胰管顯影,顯示病變。 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胰管顯影,以防術後胰腺炎的發生。

4. 拍片: 胰膽管顯影後,進行拍片存儲。

5. 治療:根據患者胰膽管病變情況,采取不同内鏡下治療措施(如括約肌切開取石、放置引流管或支架緩解膽管梗阻、瘘管支架放置等)。

術後護理 

1. 術後一般常規應用抗生素三天,以防感染。

2.密切觀察臨床上有無發熱、腹痛、嘔血、黑便等變化。

3. 術後檢查血常規及血澱粉酶動态變化情況。

并發症 

1. 胰腺炎:ERCP術後胰腺炎的發病率為1-7 %,有些情況下發病率會更高。内鏡醫生應該告知病人ERCP術後胰腺炎可能很嚴重,可導緻住院時間延長、需要手術治療甚至死亡。病人和操作的因素都會影響ERCP術後胰腺炎的發病率,在設計操作方案及簽署知情同意時都應該考慮到。

2. 括約肌切開術後出血:大部分出血可自行停止,對于持續活動性出血患者往往需要再次内鏡下止血,絕大部分病人可以出血停止,極少數情況下需要手術治療。

3. 感染性并發症:膽管炎多見。術後膽管炎發病率不超過1 %,而膽囊炎的發病率為0.2-0.5 %。在引流通暢的情況下,一般抗炎治療有效。

4. 消化道穿孔:穿孔可能由于導絲、括約肌切開或内鏡在遠離乳頭部位引起的。ERCP術後穿孔的發病率為0.3-0.6 %。穿孔可由于插鏡所緻的食管、胃、十二指腸的機械穿孔,或者由于括約肌切開、導絲置入或者其他治療操作。手術導緻的解剖改變會明顯增加穿孔的風險(比如既往胃大部切除畢II術後患者)。小的穿孔内科保守治療有效,大的穿孔往往需要手術處理。

在胰腺膽疾病中的臨床應用 

膽總管結石

膽總管結石是膽道梗阻最常見的原因。臨床表現為膽絞痛、梗阻性黃疸、膽管炎或膽源性胰腺炎。ERCP診斷膽總管結石的敏感度及特異度超過95%。目前在專家手中,ERCP乳頭括約肌切開取石成功率大于90%,總的并發症的發生率5%,死亡率小于1%,均優于手術治療。在選擇性膽管插管失敗時,可行預切開術,但其并發症的發生率要高于常規方法。除乳頭括約肌切開外,另外可選擇膽道括約肌氣囊擴張。一些特殊病例,如凝血異常、ERC術後胰腺炎高危人群等,可選擇氣囊擴張。取出結石通常選擇氣囊或網籃,大結石或崁頓結石,取石較困難,可以選擇機械碎石。取石不成功,應置入膽道支架或鼻膽引流管引流。

良惡性膽道狹窄

ERCP可用于惡性膽道梗阻的診斷和治療,活檢、刷檢和超聲内鏡介導下穿刺均可提供組織學診斷,但總的敏感度不高于62%。ERCP也用于膽道良性梗阻、膽道先天性異常及手術後并發症的診斷治療,包括肝移植後膽系并發症。對于膽管狹窄可行内鏡下擴張及支架引流治療。置入膽道支架可為良惡性膽道梗阻提供有效引流,其中金屬支架暢通時間是塑料支架的2倍,而且成本效益比更好。金屬支架适用于預期生存時間較長、無遠處轉移及塑料支架開通時間短的病人。膽道支架也有助于術後膽道狹窄及膽瘘的治療。

Oddi氏括約肌功能障礙

Oddi氏括約肌功能障礙表現與膽道疾病或胰腺疾病類似。90%以上患者括約肌切開後疼痛消失。一些研究認為括約肌切開有益,但尚未得到公認,應進一步研究;Oddi氏括約肌功能障礙患者ERCP後并發症發生率高,臨床上應謹慎。

慢性胰腺炎

ERCP行胰管造影,對有症狀的胰管結石、胰管狹窄和假性囊腫可行鏡下治療。胰管狹窄通過擴張和支架治療可得到有效的治療,對于慢性阻塞性胰腺炎腹痛患者首選内鏡治療,隻有内鏡治療無效或複發的病例可考慮采用手術治療。慢性胰腺炎患者崁頓的胰管結石可誘發腹痛和急性胰腺炎,因為胰管狹窄,胰管括約肌切開取石較困難,往往需要體外震波碎石後再嘗試内鏡下取石 。

胰瘘

胰管破裂或胰瘘多由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外傷及手術損傷造成。胰瘘可出現胰源性腹水、假性囊腫形成或二者同時存在。胰管支架已成為胰瘘的常用的治療方法。大部分嚴重的胰管損傷可置入橋樣支架以重建正常的胰管引流。

胰腺囊腫

ERCP可用于診斷治療胰腺液體積聚,包括急性假性囊腫、慢性假性囊腫及胰腺壞死。與胰管相通的液體積聚可經乳頭治療,不通者可經胃或十二指腸引流。EUS可用來穿刺前定位,以避開血管。 與胰管相通的液體積聚包括胰尾部的囊腫,可由經乳頭放置胰管支架。經胃或十二指腸假性囊腫引流,雖然技術要求較高,但技術熟練的醫師成功率仍大于80%。假性囊腫引流的并發症包括胰腺炎、出血、穿孔及感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