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都鎮

東都鎮

山東省泰安市新泰市下轄鎮
東都鎮位于新泰市城南6公裡處,總面積63.39平方公裡。東臨汶南鎮,西接新汶辦事處、嶽家莊鄉,北鄰青雲街道。鎮機關駐地位于東一社區,距市區6公裡,由果東路、磁萊鐵路與之聯結,蒙館公路、京滬高速公路橫穿全境。[1]
    中文名:東都鎮 外文名: 别名: 下轄地區:沈村、尚莊、南鮑、石泉、聖泉、祝福莊、上炭、下炭、尚陵,楊莊、黃崖、羊蹄、栾莊、馬莊、東牛、徐莊、酒台、謝莊、烏珠台、平嶺等 建立時間:1368年 面積:62.1平方公裡 人口:7.2萬人(2007年) 地理位置:位于新泰市城南8公裡處,東臨汶南鎮,西校新汶辦事處、嶽家莊鄉,北鄰青雲街道 著名景點:唐宋時期的古戰場,齊國右丞相鮑叔牙故居、墓地,烏珠台古人牙化石發現現場 知名産業:種植業、養殖業、旅遊業 電話區碼:0538 行政類别:鄉鎮

曆史沿革

東都鎮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68年),東都三官廟曾有“明曰東渡僧西渡寺”的文字記載。明代以前,東都、西都之間曾有湖水相隔,來往需乘渡船,改稱東渡、西渡。明嘉靖三十五年(1566年)前屬新泰縣婁德鄉(南鄉),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屬新縣上保南鄉,民國3年(1914年),設東都保,民國十年(1921年)設東都鎮,1941年9月為泰甯縣抗日民主政府岔河區東都鄉,1945年10月為新泰縣抗日民主政府岔河區都東鄉,1950年初為新泰縣大區東都鄉,1959年11月隸屬于新汶市,1962年4月為新汶市東都人民公社,1984年2月為新泰市新汶辦事處東都鎮,1985年12月撤鄉并處時原新泰市劉社辦事處栾莊鄉并入東都鎮。

行政區劃

東都鎮總面積62.1平方公裡,轄東一、西都兩個社區,東二、王莊、新莊、東橋、西橋、南橋、大峪、小峪、餘糧、鳳凰泉、沈村、尚莊、南鮑、石泉、聖泉、祝福莊、上炭、下炭、尚陵,楊莊、黃崖、羊蹄、栾莊、馬莊、東牛、徐莊、酒台、謝莊、烏珠台、平嶺31個行政村,8個自然村。

基本介紹

地理位置

位于新泰市東南部、東臨汶南鎮,西校新汶辦事處、嶽家莊鄉,北鄰青雲街道。鎮機關駐地位于東社區,距市區6公裡,由果東路、磁萊鐵路與之聯結,索館公路、京滬高速公路橫穿全境。

基礎設施

轄區交通便利,貨運、客運鐵路專線16條,村村通公路,通訊便捷,移動通訊、國際互聯網等現代通訊設備完善;供水、供電能力強,擁有2處自來水廠,日供水量達5萬立方米,鎮内有電廠兩座,總裝機容量120KW,兩座雙回路11萬伏,2×3.15萬KVA變電站。賓館、餐飲、健身、娛樂等公共基礎設施齊全。

資源概況

主要礦産資源有煤、鐵、金、石英、石灰石等,其中煤炭已探明儲量過億噸,水利資源比較豐富。

風土人情

東都是一座曆史古鎮,屬古戰争兵家争奪重地,唐宋時期的古戰場,齊國右丞相鮑叔牙故居、墓地,烏珠台古人牙化石發現現場。當地民風醇厚,人民安居樂業,熱情好客,生活富裕。

科技文衛

轄區内衛生教育、文體設施配套齊全,建有高标準衛生院1處,成人技校1處,泰安市标準化中學1處,省标準化小學2處,泰安市規範化小學2處,村村建有文化大院,5個業餘劇團、12個民間藝術隊常年活躍在基層單位。

經濟狀況

轄區煤炭資源豐富,工業曆史悠久,交通四通八達,人力資源充沛。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鎮上下按照年初确定的跨越式發展思路,萬衆一心,埋頭苦幹,圓滿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項目标任務,全鎮經濟與社會事業實現了全面、協調、快速發展。2005年實現本鎮生産總值26億元,同比增長22%;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7.3億元,同比增長82%;實現财政收入4346萬元,同比增長81%;農民人均純收入4016元,同比增長9.4%。

東都鎮黨委、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統攬全局,團結帶領全鎮人民大力建設經濟強鎮,強化責任意識、憂患意識、争先意識,突出工業經濟、民營經濟、招商引資、城鎮開發、新農村建設五大重點,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加快新上項目建設,在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東都的征程上大步跨躍。2006年實現工業總産值28億元,民營經濟銷售收入46億元,實現财政收入593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957元。先後榮獲全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先進單位、全省農經管理工作先進單位、全省安全生産先進集體、泰安市經濟工作先進鄉鎮、泰安市招商引資工作先進鄉鎮、泰安市奶業富民工程先進單位、泰安市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單位、泰安市維護社會穩定先進鎮、泰安市“四五”普法“三五”依法治理先進單位等80餘項榮譽稱号。

特色産業

新泰市東都鎮立足資源和區位優勢,把發展特色農業作為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強鎮富民的突破口,積極組織引導群衆田裡刨金、山坡積金、圈裡生金,使越來越多的農民走上了緻富路。

田裡刨金。該鎮積極引導農民轉變傳統農業生産經營觀念,平整土地,大力推廣高效蔬菜的種植和套種技術,充分利用遠程教育網,實行群衆點題播放,有針對性地進行農技培訓,引導群衆科學種田,使農民增收近三成。

山坡積金。該鎮根據本鎮實際,大力發展林果業,在該鎮北部發展蘋果、油桃、花椒等林果,逐步形成由點到片、由片到面、基地化、區域化的林業發展格局。林業辦技術人員跟上服務,并積極進行林果管理培訓,使群衆科學管理,增加收入,僅此一項,全鎮可年增收200多萬元。

圈裡生金。該鎮立足山地、稭稈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牛、羊、豬、雞為主的畜禽飼養業,并以小額信貸為依托,積極與信用社合作,為農民辦理養殖信貸綠卡。據統計,全鎮已發放小額信貸資金2000多萬元,發展養殖大戶400多戶,畜牧業産值已占農民純收入的35%。

工業發展

推進項目帶動、扶優培強、産業升級三大工程,工業經濟的支撐作用更加明顯。全年實現工業總産值23.6億元,利稅1.9億元。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總抓手,全年共新上、續建、技改項目53個,總投資13.5億元,其中投資過千萬元的項目35個、3000萬元以上的項目22個、過億元的項目5個,沈村煤礦擴層擴界、潤源化工醫藥中間體、三和化工三期工程、餘糧錦程紡織、局機廠食品機械加工、沈村三氯化磷等一批重點項目相繼建成。大力培育和發展大型骨幹企業,使全鎮銷售收入過千萬元、利稅過百萬元的企業有20家,銷售收入過億元、利稅過千萬元的企業有4家。把提升傳統産業作為工作重點之一,進一步延伸煤炭、膨脹化工、擴大冶金、壯大輕紡,四大産業實現增加值6.2億元,利稅2.2億元,四大産業的經濟總量和稅收分别占到全鎮的80%和77%。

民營經濟得到迅速膨脹。全面放開搞活,不斷創優發展環境,一大批民營企業迅速成長。2005年啟動民間資本8.2億元,新增民營企業10家,新增個體工商戶70戶,總數達到176家和1238戶,實現民營工業增加值8.9億元,利稅1.2億元。培優扶強,快速膨脹骨幹民營企業群體,新增産值過億元、利稅過千萬元的民營骨幹企業3家,新增規模民營企業7家,總數達到27家。

堅持招商引資與項目落地并重,2005年完成國内到位資金8.07億元,實際利用外資847萬美元,共洽談引進項目33個,其中内資項目28個,外資項目5個。加快與駐地企業的聯合,駐地企業完成投資6.2億元,用于擴大生産、新上項目,山東電力管道公司的特種管道、局機廠的食品機械加工項目已投産。突出招商隊伍的專業性和招商區域的針對性,大搞定向專題招商,實現了對韓招商的大突破,在魯韓經貿洽談會和泰山韓國周上,有5個韓資項目順利簽約,其中投資460萬美元的熒光增白劑項目已動工興建。

農業發展

認真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農業和農村工作穩步發展。畜牧生産、優質林果、生态農業三大産業優勢明顯。全鎮養殖業發展快速推進,奶牛存欄達2380頭,新增飼養小區2個,新增規模飼養場40個。南鮑乳業協會、玉信養豬協會等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龍頭帶動作用越來越大。優質林果規模進一步擴大,完成老果園管理9000畝,新增經濟林1000畝、用材林1300畝,完成封山育林1200畝、鄉村道路綠化25公裡。生态農業有了新的進展,建成沼氣池82個,新增高值田4500畝。加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力度,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投資200多萬元,加快實施上炭小流域和青松嶺小流域治理,大力推廣風力揚水、集雨窖儲聯動配套的新型節水灌溉工程,馬莊、謝莊、栾莊、上炭等村共安裝風力揚水機12套,新建集雨窖90多座,新增灌溉面積3000畝。投資260萬元的柴汶河南鮑段堤壩修複工程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提前一年實現了“村村通”自來水,“村村通”自來水建設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東都鎮南鮑村千頭奶牛場始建于2003年,總投資1500萬元,整個工程分三期進行建設。鎮政府為積極響應上級關于全面建設“奶業富民工程”的号召,從實際出發,循序漸進,一年一個台階,04、05年先後完成了前兩期1200萬元的工程建設,場内奶牛存欄已達到600多頭。着手于第三期工程的建設,投資50萬元在原有養殖場的基礎上,進行改建和擴建,改建後的奶件場可存欄奶牛1000頭。目前,已于12家養殖戶簽定了400頭的奶牛購進協議,前期200頭于9月底前将全部進場。奶牛場采取集體投資、個人租賃的方式,免收前三年的租賃費,實施“統一購牛、統一飼料、統一擠奶、統一售奶、統一防疫”的五統一管理機制。同時,對入場養牛戶實行産前、産中、産後一條龍服務,常年聘請養牛專家重點在奶牛防疫和産品銷售上加大服務力度,解決養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難題,解除養牛戶後顧之憂,極大地提高了全鎮養牛積極性,促進了全鎮“奶業富民工程”的快速發展。

農業生态園

東都鎮地處新泰市東南部,轄33個行政村,總人口7.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1萬人。青松嶺農業生态園位于東都鎮趙家溝流域,規劃開發面積8000畝,涉及親莊、謝莊、馬莊、東莊四個村,已開發5000畝。

青松嶺農業生态園的開發宗旨:以改善山區生産基礎條件為重點為,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型農業,通過品種優化、科學管理、開發綠色産品、引進涉農高新技術,建成農業科技成果示範密集區,最終形成一個集觀光、飲食、文娛等内容于一體的旅遊景點。

主要特征:

一、集雨窖儲、溶肥溪溉

集雨窖由新泰市開發辦主任宋炳林同志發明的專利,自2004年東都鎮引進并由宋炳林同志親臨指導,累計建設180處,增加灌溉面積4000畝(其中節水型灌溉面積3000畝),總投資120萬元。

集雨窖主要由集、儲、節、溶等功能組成,其特點是根據地形,選擇窯址,将雨水集結或借地勢将雨水攔截過濾彙集,經導流管導入儲水管,窯池與多級供水管路或滲水載體容器聯接,溶肥後的池水通過幹、支管滲透到林場概況,達到節水溶肥灌溉的目的。該項目投資少、見效快、易推廣,具有省時、省功、節能等優點,是水源潰乏山區解決旱時農業水利化的一條根本途徑。

二、風力揚水、多機提升

風力揚水的主要功能是幹旱年景補充集雨窯水源,風力揚水機是借助風力将水逐吸提升,送達至高點蓄水池,然後分散至各個集雨窯,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鐘集雨窯在幹旱年景發揮其功能。目前,青松嶺農業生态園已安裝風力揚水機18組。

三、以水促林,帶動經濟發展

通過水利設施的配套建設,促進了林業的快速發展,今年規劃發展林果700畝,其中珍珠杏基地200畝,青香蘋果300畝,共幹樹枝各類苗木1.5萬株,同時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

招商引資

東都民營經濟聚集區座落在柴汶河以南,京滬路以北,以蒙館路為中線,東起祝福河,西至農藥廠,東西長2.6公裡,南北長0.8公裡,總規劃面積2500畝,呈帶狀分布。

聚集區内工業企業120餘家,主要骨幹企業有永大礦業集團、三和企業集團、東都氯堿廠、新泰市第三化工廠、寶利化工有限公司、濃潤化工有限公司、新汶礦務局沈村倉庫、神龍染織有限公司、餘糧染織廠等企業。主要産品有氯氣、氫氣、氯化苄、二氯異胫尿酸鈉、石英玻璃、蒽醌、三聚氰铵等化工産品及電解銅、熱軌盤園鋼和帶肋鋼等産品。年産值近20億元,利稅達3億元。

聚集區發展的重點是化工和輕紡兩大行業,重點發展化工企業,逐步形成化工基地,發揮産品規模優勢。

城鎮建設

小城鎮建設邁出較大步伐。投資600萬元,對鎮内蒙館路東段進行了全面整改,拆除違法亂建房屋1.3萬平方米,開挖排水溝9.6公裡,挖掘土方2萬立方米,綠化面積1.8萬平方米。在此基礎上,大力開展環境衛生綜合整治,使鎮區得到了進一步淨化、美化。

完成了新建二路東都段、205國道建設。投資350萬元實施了柴汶河綜合整治一期工程,治理河道1500米。完成了謝莊、馬莊1600畝土地開發整理、東一200畝河灘地改造、沈村200畝土地治理,争取了5000畝土地塌陷整理項目的立項。小康新村建設步伐加快,建成小康樓230幢。

社會事業發展

群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豐富多彩,全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有16個單位被評為省、泰安、新泰文明單位。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全鎮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校危房改造全部完成,兩處學校被評為“省級規範化學校”。非煤礦山開采秩序井然,嚴把土地使用關,土地得到集約化利用,礦産資源實現有序開發。生态環境保護卓有成效,積極治理老污染源,嚴格控制新污染源,生态環境得到改善。計劃生育工作整體水平有了新的提高,連續五年獲得泰安、新泰考核一等獎。投資近40萬元,完成了鎮衛生院的改貌建設。全鎮農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100%,廣大群衆的就醫保障能力明顯提高。

高度重視就業再就業工作,五年新增就業再就業4000人,新增市外勞務輸出4250人。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年完成各項社會保險征繳528萬元,較好地做到了應保盡保。投資60萬元的敬老院改造全面完成,進一步擴大了供養規模。社會弱勢群體救助保障水平不斷提高,2006年年底農村低保救助困難群衆326戶496人,發放低保金8萬元,困難群衆的救濟救災力度不斷加大。2006年上繳機關養老保險金208萬元,企業養老保險金86萬元,農村養老保險金20萬元。全面深化平安建設,堅持抓基層、打基礎,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技防、人防、物防緊密結合,建立了打、防、管、控、制一體化的機制。高度重視并積極做好信訪穩定工作,做好轄區内各類矛盾糾紛的排查調處工作,全面實現了“三無兩确保”的目标。

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投資160萬元完成了南山聯小建設,投資140萬元實施了中心小學的擴建改造,該鎮被評為泰安市教育強鄉鎮。積極推進衛生事業的發展,搞好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改革,參保率達到70.3%。堅持不懈地抓好計劃生育工作,國家級、省級、市級計劃生育現場會先後在我鎮召開。“平安東都”創建得到進一步深化,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确保了社會安定。高度重視和認真做好信訪工作,認真解決群衆反映的實際問題,基本杜絕了集體越級上訪。始終牢固樹立大安全、大責任觀念,嚴管理、嚴檢查、嚴追究,杜絕了各類安全事故的發生。

為民所辦實事收到了明顯成效。全鎮各村共為民辦實事126件,重點解決了水、電、醫、學、路等群衆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就業再就業工作,2005年新增就業再就業人員560人,新增市外勞務輸出851人。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妥善解決了機關人員和教職員工的養老保險,企業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農村養老保險均取得了長足發展,較好的做到了應保盡保。

轄區内衛生教育、文體設施配套齊全,建有高标準衛生院1處,成人技校1處,泰安市标準化中學1處,省标準化小學2處,泰安市規範化小學2處,村村建有文化大院,5個業餘劇團、12個民間藝術隊常年活躍在基層單位。

旅遊資源

王屋山

王屋山因“其山形若王者之屋”而得名,它以主峰天壇為中心,前有華蓋峰,後有五鬥峰,左有日精峰,右有月華峰,這一峰突起、群山簇擁之勢,大有“惟我獨尊”的王者風範。王屋山綠樹掩映,清溪環流,雲霧缭繞,亦真亦幻,各種宮觀廟宇點綴于青山綠水之間,真乃人間仙境,為道家修身養性的最佳場所,自古以來就被稱為“道境極地”。二是從修道者的層次講。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源自黃帝和老子的學說,所以又稱“黃老之學”。早在戰國及漢初的道家學派,就以黃帝和老子同為道家創始人。

據唐代《天壇王屋山勝迹記》載:軒轅黃帝于元年正月甲子在王屋山設壇祭天,統一華夏,三年後的八月十五日又在王屋山重會西王母,他欣賞了天女宋妙英的仙歌仙舞,品嘗了西王母賜給的瓊漿玉液,這時的軒轅黃帝已經功成名就,十分羨慕和向往天上的神仙生活,于是就在王屋山建立上訪院,拜廣成子為師,最後得道成仙。以後每年的八月十五日,各路神仙、四方善士皆雲集王屋山,這裡的總仙宮便成為“五嶽四渎、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會之所”。被奉為道教鼻祖的太上老君李耳,也曾在王屋山修道煉丹,現在天壇頂尚存“老子煉丹池”。

其他還有道教早期的著名人物,如仙人廣成子、浮丘公、周靈王太子王子晉、曾引發黃巾起義的《太平經》的作者于吉、王羲之的書法老師、南嶽夫人魏華存、東晉道教理論家、丹藥學家葛洪,南朝道教思想家、醫學家陶弘景等,都曾修道于王屋山。唐代道教宗師司馬承祯,曾被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代皇帝召見,唐玄宗尊其為“全國道教首座”,并命其在王屋山建廟而居。後又派胞妹玉真公主拜司馬承祯為師入王屋山修道,陸續相繼建成了紫微宮、陽台宮、清虛宮、總仙宮、十方院、靈都觀等規模宏大的道教建築,從而成為全國道教活動中心。唐代著名的《道藏·上清天宮地府經》,把天下名山分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王屋山被正式列為“天下第一洞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