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

漢語漢字
毋(拼音:wú),是漢語通用規範二級字。最早見于戰國。本義是不要,表示禁止,引申也用作一般否定詞。
  • 中文名:毋
  • 拼音:wú
  • 部首:毋
  • 字碼:5531
  • 五筆:xde(86版)、nnde(98版)、xdd(新世紀版)
  • 倉颉:WJ
  • 鄭碼:ZYMA
  • 筆順:5531
  • 字級:二級字
  • 平水韻:平聲七虞
  • 筆畫:4
  • 四角号碼:77550
  • UniCode:CJK
  • 統一漢字:U 6BCB
  • 五筆98:NNDE

漢字釋義

象形兼會意字,女之分化字。從女,中間加一橫筆為分化符号,女亦聲。女、母、毋均一字之分化。戰國時始分化出“毋”字。楚文字“毋”字或作A,贅加“B”劃飾筆。秦文字或作C,為隸、楷所本。本義是不要,表示禁止。《說文》:“毋,止之也。”《詩·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鄭玄箋:“毋,禁詞。” 《包山楚簡》207:“尚毋又咎。” (希望不要有災禍)《包山楚簡》245:“毋又祟。” (不要有禍祟)又有無、沒有之義。《玺彙》 4887“日敬毋治”,讀為“日敬無怠”。《書·大禹谟》:“無怠無荒,四夷來王。”引申也用作一般否定詞,又用作無指代詞,相當于沒有誰,沒有什麼;指無沒有。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動詞

無,沒有。

副詞

莫,不可。表示禁止。

不。表示否定。

無。

代詞

相當于“沒有誰”。

語助詞

無義。

名詞

姓。

móu

名詞

夏代冠名。

參考資料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止之也。從女,有奸之者。凡毋之屬皆從毋。武扶切。

說文解字注

止之䛐也。

䛐依禮記釋文補。䛐者,意内而言外也。其意禁止。其言曰毋也。古通用無。詩書皆用無,士昏禮:夙夜毋違命。注曰:古文毋為無。是古文禮作無,今文禮作毋也。漢人多用毋,故小戴禮記、今文尙書皆用毋,史記則竟用毋為有無字。○又按詩毋敎猱?木,字作毋。鄭箋:毋,禁辭。

從女一,

會意。武扶切。五部。

女,有奸之者:一,禁止之令勿奸也。

各本但有從女有奸之者六字,今補十字。禁止之令勿奸,此說從一之意。毋與乍同意。乍下雲:止也,從亡一,一有所礙之也。然則毋下亦當從女一,一有所礙之。其義可互證。曲禮釋文、大禹谟正義皆引說文雲其字從女,内有一畫,象有奸之形,禁止之勿令奸。古人雲毋,猶今人言莫也。此以己意增改而失許意。葢許以禁止令勿奸,說從一。陸、孔以有奸之者,說從一不知女有奸之者五字為從一。以禁止張本。唐人之增改。今本之奪落,皆缪。而唐本可摘以正今本。凡毋之屬皆從毋。

康熙字典

《唐韻》武扶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音無。《說文》:止之也。其字從女,内有一畫,象奸之形禁止之,勿令奸。《禮·曲禮》:毋不敬。注:毋,止之辭。古人雲:毋猶今人言莫也。

又《儀禮·士相見禮》:毋上于面,毋下于帶。鄭注:古文毋為無。賈公彥疏:今不從者,《說文》雲:毋,禁辭。故不從有無之無也。

又将毋、毋乃皆發問之辭,與無通。《韓詩外傳》:客有見周公者,曰:入乎将毋。公曰:請入。坐乎将毋。公曰:請坐。言乎将毋。公唯唯。

又姓。《廣韻》:毋丘或為毋氏。

又漢複姓八氏。《漢書·貨殖傳》有毋鹽氏,巨富,齊毋鹽邑大夫之後。漢有執金吾東海毋将隆、将作大匠毋丘興。《風俗通》有樂安毋車伯奇,為下邳相,有主簿步邵南。時人稱毋車府君步主簿。《何氏姓苑》雲有毋終氏。《左傳》魯大夫茲毋還、晉大夫綦毋張。《漢書》有巨毋霸,王莽改為巨毋氏。

又甯毋,地名。《谷梁傳》作甯毋。毋音無。

又茂後反。《公羊傳》音同。

又《集韻》《韻會》?迷浮切。音謀。毋追,夏後氏缁布冠名。《禮·郊特牲》:毋追,夏後氏之道也。

又《集韻》罔甫切。音武。與䳇、鹉同。鹦䳇,鳥名。或從武,亦省作毋。與父母之母不同。

音韻彙集

字頭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韻部

聲調

四呼

韻攝

上古音系

廣韻

武夫

三等

平聲

合口

中原音韻

魚模合

魚模

上聲

合口呼

洪武正韻

微夫

五模

平聲

分韻撮要

第十二孤古故

陽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