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

漢語漢字
虞[1](拼音:yú),是漢語通用規範二級字。此字始見于西周金文。一種說法認為本義是獸名,後在西周金文及典籍多用作職官名,掌管山澤禽獸。另一種說法認為金文字形是戴着面具的人在跳舞,會歌舞娛樂義。頭戴面具則不清楚,引申出料想、猜度等義,又由此引申為欺詐、戒備、憂患等義。[2]
  • 拼音:yú
  • 部首:虍
  • 五筆:hakd(86)hkgd(98)
  • 倉颉:YPRMK
  • 鄭碼:IHAG
  • 名稱:虞
  • 筆畫:13
  • 部首筆劃:4
  • 四角号碼:21284
  • UniCode:U 865E
  • 平水韻部:平聲 七虞
  • 結 構:半包圍結構
  • 造字法:形聲字
  • 字 級:二級字
  • 注音:ㄩˊ

字源演變

形聲字。西周中期已用“虞”字,從虍,吳聲,構型含義不明。春秋時期有從虎的寫法,從虎與從虍無别。西漢初期所從“虍”或寫作字形“A”,這種簡寫形式實源自戰國。聲符“吳”本從“矢”,戰國或簡作“大”,由此漢初帛書把聲符寫作“B”,是“大”與“口”共用一橫,西漢初簡帛在“口”下或作“天”,東漢或作“C”。後世楷書上承漢隸及小篆從矢,如字形13,新規範字形求簡從天作“虞”,與西漢初期隸書相合。

本義現今有兩種說法,一認為是獸名,又稱“驺虞”。《說文》:“驺虞也。白虎黑文,尾長于身,仁獸,食自死之肉。從虍,吳聲。”西周金文及典籍多用作職官名,職責是掌管山澤禽獸。另一種說法認為金文字形是戴着面具的人在跳舞,會歌舞娛樂義。頭戴面具則不清楚,引申出料想、猜度等義,又由此引申為欺詐、戒備、憂患等義。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猜度,料想。

Guess

《書·大禹谟》:“儆戒無虞,罔失法度。”

《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不虞

憂慮,憂患。

Worry

《國語·晉語四》:“衛文公有邢狄之虞,不能禮焉。”

唐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戎狄棄甲而遠遁,朝廷高枕而無虞。”

性命之虞

準備,防範。

Be on guard

《孫子·謀攻》:“以虞待不虞者,勝。”

《三輔黃圖·雜錄》:“舊典,行幸所至,必遣靜室令先按行清靜殿中,以虞非常。”

企望,期待。

Expect

《左傳·桓公十一年》:“且日虞四邑之至也。”

欺詐。

Cheat

《詩·魯頌·閟宮》:“無貳無虞,上帝臨女。”

爾虞我詐

驚。

Surprise

《易·系辭上》:“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通“娛”。

《左傳·昭公四年》:“恃險與馬,而虞鄰國之難,是三殆也。”

《管子·七臣七主》:“故主虞而安,吏肅而嚴,民樸而親。”

名詞

古代掌管山林川澤之官。

《書·舜典》:“咨益,汝作朕虞。”

《史記·貨殖列傳序》:“《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澤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虞人

古代一種祭祀名。既葬而祭叫虞,有安神之意。

《禮記·檀弓下》:“有司以幾筵舍奠于墓左,反,日中而虞。”

《釋名·釋喪制》:“既葬,還祭于殡宮曰虞。謂虞樂安神,使還此也。”

古國名。①舜之先封于虞,故城在今山西省平陸縣東北。②周武王克殷,封古公亶父之子虞仲的後人于此,是為西虞。③夏禹封舜子商均于虞,為今河南省虞城縣。④夏少康自有仍奔虞,即此。

(Yú)姓。

虞卿,虞姬

朝代名。帝舜有天下之号。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驺虞也。白虎黑文,尾長於身。仁獸,食自死之肉。從虍吳聲。《詩》曰:“于嗟乎,驺虞。”五俱切

【注釋】吳、  

說文解字注

驺虞也。

驺虞,《山海經》、《墨子》作驺吾,《漢·東方朔傳》作驺牙,皆同音假借字也。

白虎黑文。

見毛傳。鄭志:張逸問:傳曰白虎黑文。答曰:周史王會雲。按:今王會篇文不具。

尾長於身。

見《山海經》。

仁獸也,食自死之肉。

毛傳曰:驺虞,義獸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則應之。許雲仁獸,不同者,毛用古左氏修母緻子之說,許不從也。哀十四年《左傳》服虔注雲:視明禮修而麟至,思睿信立白虎擾。言從義成則神龜在沼,

從虍吳聲。

五俱切。按:此字假借多而本義隐矣。凡雲樂也、安也者,娛之假借也。凡雲規度也者,以為度之假借也。

《詩》曰:于嗟乎,驺虞。

《召南》文。《五經異義》:今詩韓魯說:驺虞,天子掌鳥獸官。古詩毛說。驺虞,義獸。白虎異文,食自死之肉,不食生物。人君有至信之德則應之。《周南》終麟止,《召南》終驺虞,俱稱嗟歎之,皆獸名。謹按:古《山海經》,鄒書雲驺虞獸,說與毛詩同。按:許說《詩》從毛,作《說文》則於從毛之中,不從其義獸應信之說也。鄒書葢謂鄒子書。  

康熙字典

《唐韻》遇俱切。《集韻》《韻會》元俱切,

又度也。《書·大禹谟》:儆戒無虞。《左傳·桓十七年》:疆埸之事,愼守其一,而備其不虞。

又安也。《儀禮·士虞禮》注:士既葬其父母,迎精而返,日中而祭之于殡宮以安之。

又誤也。《詩·魯頌》:無貳無虞,上帝臨女。疏:言天下歸周,無有貳心,無有疑誤。

又備也。《晉語》:衞文公有郉翟之虞。

又樂也。《孟子》:霸者之民,驩虞如也。趙岐注:霸者行善䘏民,恩澤暴見易知,故民驩虞樂之也。

又《博雅》:助也,望也,擇也。

又《玉篇》:有也,專也。

又《正韻》:慮也,測也。

又官名。《易·屯卦》:既鹿無虞。注:謂虞官。《周禮·天官·大宰》:虞衡,作山澤之材。疏:掌山(澤者謂之虞)

又國名。《詩·大雅》:虞芮質厥成。《左傳》注:虞國,在河東大陽縣。

又縣名。《晉書·地理志》:虞縣屬梁國。

又姓。《潛夫論》:帝舜姓虞。《左傳·昭三年》:箕伯,直柄,虞遂,伯戲。注:四人皆舜後。《通志·氏族略》:禹封商均之子于虞城為諸侯,後以國為氏。

又虞淵,地名。《淮南子·天文訓》:日至于虞淵,是為高舂。

又《韻會》:元具切,音遇。揚雄《長楊賦》:奉太尊之烈,遵文武之度,複三王之田,反五帝之虞。

又與㕦同。《史記·孝武本紀》:不虞不骜。索隐讀話。

又通吾。吾丘壽王。《水經注》:作虞丘壽王。王應麟《詩考》:鄒虞,或作驺吾。見劉芳《詩義疏》。《直音》俗作虞。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集彙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平聲

合口呼

次濁

遇俱切

ŋjuo

集韻

平聲

合口呼

次濁

元俱切

ŋio

去聲

合口呼

次濁

元具切

ŋio

韻略

平聲

元俱切

增韻

平聲

元俱切

去聲

元具切

中原音韻

陽平

魚模

全清

iu

中州音韻

平聲

魚模

移居切

洪武正韻

平聲

次濁

牛居切

ŋy

去聲

次濁

魚據切

ŋy

分韻撮要

陽平

第四諸主著

陽上

第四諸主著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