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國體制

舉國體制

能使全國人民能夠團結起來的一種制度
舉國體制就是指以國家利益為最高目标,動員和調配全國有關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質資源,攻克某一項世界尖端領域或國家級特别重大項目的工作體系和運行機制。在體育上,就是以世界大賽的冠軍(特别是奧運會)為最高目标,統一動員和調配全國有關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質資源,來奪取比賽運動的好成績的工作體系和運行機制。
    中文名:舉國體制 外文名: 别名: 來源:原蘇聯 最高目标:國家利益 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質資源

新型舉國體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指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鍊整體效能。”舉國體制是指國家能夠有效組織動員全國力量實現國家發展和安全保障特定目标的體制機制安排,主要特征是依靠國家政治力量和行政資源。新型舉國體制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的體制機制安排,強調既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也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僅要實現國家特定目标,還要注重調動市場主體有效參與。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一些競争領域涉及國家發展和安全特定目标,需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主動權。

基本介紹

中國體育的“舉國體制”是從前蘇聯學過來的。原蘇聯就是由政府選拔和培養有天賦的運動員,這樣做的最大的好處就在于可以集中力量,使優秀的教練員都有統一的觀念和訓練計劃。在這種制度下,運動員守紀律,訓練刻苦,求勝慾望非常強烈,這在奧運比賽中是緻勝的關鍵。

與舉國體制相對應的是市場體制,指的是選拔和培養運動員的經費及其它費用由市場行為來籌集。但隻有少數職業化程度高、商業化程度強的體育項目可以通過市場解決,大多數的其它體育項目,因商業性比賽根本沒人看,靠市場體制是不可能解決的經費問題的,最後還是要靠政府的支持。

美國奧委會的費用是政府根據稅法的規定由民間組織或個捐輸的。美國的稅法規定,美國企業和個人捐款贊助奧林匹克事業可以抵稅,這實際上是政府将應得的稅收轉讓給了奧林匹克訓練中心和其它體育機構。所以美國政府對美國的體育事業不是沒有投入,隻是它投入的渠道有所不同罷了。

所以舉國體制不隻是中國有,世界上凡是對國際體育比賽足夠重視的國家都是這樣做的,盡管各國的做法有不同,說法也不一樣,但政府投入的實質是沒有什麼區别的。

産生原因

“舉國體制”是在計劃經濟時代産生出來的,它的運行機制高度依賴政府的行政職能,在資金保障上主要依賴政府撥款以維護其功能。随着中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舉國體制”表現出的政府對競技體育資源高度壟斷的性質及其結果正逐漸成為競技體育向國際化、職業化、商業化方向發展的桎梏。

“舉國體制”更多的是從國家利益出發,而一個國家體育的發展,最終是落實到每個個人的體育理想的實現,具體來說,就是為了廣大人民群衆體質健康和一部分體育天才價值的實現之間的平衡。

體育影響

新中國成立時體育百廢待興,到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高居金牌榜首位,中國的競技體育在半個多世紀時間内,從基礎差、底子薄到躍升至世界“第一集團”,舉國體制發揮了重要作用。

舉國體制是中國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有效配置全國的競技體育資源,形成業餘體校、體育運動學校、優秀運動隊為基礎的三級訓練網,培養“專業運動員”。

在舉國體制下,中國能夠在短時間内取得競技體育成績的巨大飛躍,優秀的體育成績又極大增強國人信心。舉國體制幾十年的發展是曆史的選擇。它為中國隊在北京奧運會的成功提供了強大的制度保證,即使在市場經濟下,依然有許多可以借鑒和利用的因素。

中國獲得北京奧運會蹦床比賽冠軍,就是舉國體制優勢的最佳體現。蹦床項目2000年進入奧運會,那時中國還沒有蹦床運動員,但這個項目在歐美已經非常普及了。原國家體委在全國展開大集訓,從有相似性的項目選擇轉型過來的運動員進行培養。後來國家成立集訓中心,僅僅用了10年左右時間就培養出何雯娜這樣的奧運冠軍。國家蹦床隊教練胡星剛說,這個“奇迹”是舉國體制訓練的結果。

短闆效應

在創造輝煌的同時,舉國體制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面臨着挑戰,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北京奧運會上,中國的傳統優勢項目繼續保持優勢,舉重、體操、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射擊、女子柔道等共獲得金牌39枚,占中國代表團金牌總數的80%。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在奧運會後總結時表示,田徑、遊泳、自行車這樣的奧運會大項,中國亮點不多,與世界強隊間差距巨大。

這就是所謂的“短闆效應”。大量資源集中發展優勢項目後,弱勢項目成為中國的奧運會獎牌數繼續攀升的“瓶頸”。優勢項目的金牌潛力幾乎被挖掘殆盡,即使再優也沒辦法擴大中國獎牌的“容量”。以國家隊為龍頭的“一條龍”式訓練體系,成材率較低,很多基層人才培養粗放,在低水平上重複建設,造成資源浪費。優勢項目上,人才浪費;而弱勢項目,又資源不足。

成功反思

積極作用

中國競技體育“舉國體制”是計劃經濟時期的産物,它的最大特點就是政府以行政手段管理體育事務,以計劃手段配置體育資源,在管理、訓練、競賽等各個方面形成全國一體化,形成一個由各級體委為中心的管理體制、以專業運動隊為中心的訓練體制、以全運會為中心的國内競賽體制三足鼎立的剛性結構。憑借這一體制的實施,使中國的競技體育在國力尚不強大的情況下,能夠迅速地崛起,在很短的時間内實現競技體育的騰飛,确立在亞洲,乃至世界的領先地位,成為舉世公認的體育強國。其産生的積極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這一體制保證了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一個國家的整體實力,集最有效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最大限度地推動中國競技體育事業的發展。

2、這一體制為一個體育基礎薄弱、人口衆多的發展中國家競技體育的迅速崛起找到了一條最簡便快捷,也最具有實效性的途徑。

3、滿足了中國在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發展所需要的良好外部條件,實現了現代競技體育所固有的政治功能,為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做出了重大貢獻。

4、推動了中國競技體育的發展,使中國的競技體育運動達到了很高的水平,2008北京奧運會,獲總獎牌數第一和金牌數第二,譜寫出奧運史上新的篇章。

弊端

随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舉國體制”賴以生存的社會大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原有的“舉國體制”管理模式及運行機制越來越難以适應當前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競技體育自身孕育的改革需求,運行中存在的問題與缺陷也日益暴露出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政府包辦體育。政府以計劃手段配置體育資源,以行政手段管理體育事業,政府既是辦體育的主體,又是管體育的主體。這種“管辦不分”的體育體制與市場經濟下的體育高度社會化和産業化要求背道而馳。

2、機構運行高度依賴于政府行政手段。在“舉國體制”下,體育事業主要依靠行政部門層層下達的政策、文件、指示等手段來維持其運行,這顯然與市場經濟所要求的“小政府,大社會”是不一緻的。

3、資金來源高度依賴于計劃手段和政府财政投入。中央與各級政府通過财政預算和财政撥款對體育發展提供各級體育部門的行政經費和人員工資福利、國家與省市兩級專業運動隊的訓練比賽經費及運動員薪金福利、體育訓練比賽場館建設經費等等。這造成了體育事業在資金上對國家和政府的嚴重依賴,抑制了社會辦體育的積極性,使得整個體育系統的發展缺乏自我造血功能,發展要求與資金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4、體育人才難以合理流動。教練員、運動員均按行政區劃統管理,隻能上下調動,橫向流動困難。這不僅造成人才資源大量浪費,各地的訓練優勢無法合理運用,同時還造成全運會等比賽出現大量關于運動員歸屬與身份的争議,既影響了運動員、教練員的積極性,又與市場經濟所要求的人才自由流動原則相悖離。

5、以行政區劃為單位參加的全運會與“奧運戰略”錯位。全運會這一競賽體制的優點是可以調動“地方”搞體育的積極性,是“舉國體制”不可缺少的支柱之一,但由于利益主體的不同,也出現了各地的“全運戰略”與國家的“奧運戰略”之間的錯位現象。

6、運動員退役和再就業問題難以解決。在“舉國體制”下,凡入選省市專業運動隊的運動員,自入隊之日起即計工齡,成為國家正式職工與國家職工享受同樣待待遇。

未來發展

1、平衡好保持競技體育成績與改革基礎制度之間的度

2、平衡好國家需要和個人需要之間的關系

3、平衡好國家宏觀調控、市場經濟力量、社會自組織力量之間的獨立空間和相互滲透

4、平衡好優勢項目與弱勢項目,奧運項目與非奧項目之間的關系

5、轉變政府行為方式,進行權力和利益格局再造

6、完善現有訓練體制,創建多元互補的競訓模式

7、全運會改革為突破口,進一步理順與完善現有競賽體制

必要性

其一,雖然我國國民經濟獲得了飛速的發展,但是由于我國人口衆多,經濟總量和人口的巨大數目相比較仍然屬于發展中國家行列,人民的生活水平距離西方發達國家仍然有相當大的差距,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把競技體育全面推向市場,失去了國家的财政支持,很多項目就會萎縮,甚至消失。其次,我國實行的由國家體育管理部門組織的青少年選材體系和高水平集中專業訓練的模式,是保證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和迅速提高運動水平的有力武器。

再者,經過多年的經營,我國已建立起各種國家級和省級的訓練基地、體育運動學校和業餘體校,有一大批經驗豐富的體育管理人員和教練員。這是我們的一批寶貴财富,是我們在新時期發展競技體育的基本力量,我們應該倍加珍惜和愛護。

堅持“舉國體制”,保持我國競技體育的強大,對正在建立和逐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我國社會生活來說,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繼續在競技體育的國際競争中繼續保持領軍優勢,隻能在今後一個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内采用經過我國發展競技體育實踐檢驗和證明了的“舉國體制”。

創新性

“舉國體制”是在計劃經濟時代産生出來的,它的運行機制高度依賴政府的行政職能,在資金保障上主要依賴政府撥款以維護其功能。随着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舉國體制”表現出的政府對競技體育資源高度壟斷的性質及其結果正逐漸成為競技體育向國際化、職業化、商業化方向發展的桎梏。在國力日益強大的今天,國人對奧運金牌的認識開始趨于理性。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所有變革的根本在于“以人為本”,“舉國體制”最大的弊端恰恰是采用人海戰術,以大量的人力資源成本打造競技體育塔尖的極少數精英運動員。在計劃經濟時期,國家宏觀調控的力度較大,所有進入到國家隊-地方隊-各級體校系列的運動員都在安置的框架内,随着市場的轉軌,人力資源市場流動性的增強,國家安置退役運動員的執行力度大打折扣。很多運動員在退役後就業艱難、生活困苦的狀況不時見諸報端。如舉重冠軍鄒春蘭當搓澡工,馬拉松冠軍艾冬梅擺地攤,經多家媒體報道後已是盡人皆知。新華網則以《金字塔下的悲劇---退役運動員生存狀況調查》為題,對更多人們尚不熟悉的退役運動員的生存狀況進行了披露。在2007年召開的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中,葉喬波委員提交了《退役運動員生存與發展的建議》,建議中指出:在非奧運年,每年有萬名運動員退役,而奧運年,退役運動員規模更大,國家每次隻能一次性安置千人左右,其餘90%無法立即安置,滞留在隊的或是未能安置的甚至延誤到10年之久。

為了我國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在後奧運時期仍能保持北京奧運會上的強勁勢頭,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體育事業發展的階段特征,逐步調整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的方式,漸進地放開社會力量和市場力量在體育事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運用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調動社會資源,形成一種結構合理、管理有序、效率優先的管理體系,對現行的“舉國體制”注入新的内涵已是大勢所趨,創新求發展已成為必然。

如何完善

後奧運時期完善與創新“舉國體制”的思路與原則

奧運會已成為一種全球範圍内的高端體育文化,在後奧運時期應抓住國人對體育的熱情依然高漲的契機,以觀念更新為先導、以調整和完善運行機制為核心,加快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适應,符合我國競技體育發展規律的組織管理體制、運動訓練競賽體制和競技體育從業者的社會化保障體系,進一步提升我國競技體育的國際競争力,使我國體育事業在更高的平台上實現健康、快速和可持續的發展。在完善與創新過程中,應把握以下四個原則:

4.1平衡好保持競技體育成績與改革基礎制度之間的度

以“奧運争光計劃”為例,某些集體項目已經具備絕對的領先優勢——如乒乓球、羽毛球、體操等,且梯隊完善,完全可以按照職業聯賽的制度執行,讓優秀的國内運動員在比賽中保持實力,繼續為國争光,另一方面,帶動整個項目的市場發展。某些冷門或弱勢項目,如田徑等正好可以讓社會力量或個人--家庭力量積極發展,以挖掘潛力。某些強烈依附于“舉國體制”的優勢項目——這其中有的是選材期非常提前的項目,如跳水與體操,必須依賴國家的從下至上的選材系統,從幼齡起包辦小運動員的訓練與生活,對于這類情形,可以采取不同模式的混合搭配來實現既保證競技成績又能保證改革方向——在幼齡運動員在入學年齡前,可以就近委托原有的體工大隊等代為訓練,當幼齡運動員等到入學年齡,則需要結合“體教結合”道路,滿足義務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需要。通過這樣的從項目細分到階段性的模式互補,使得“舉國體制”更具開放性,确保競技成績的穩定。

4.2平衡好國家需要和個人需要之間的關系

“舉國體制”更多的是從國家利益出發,而一個國家體育的發展,最[2]終是落實到每個個人的體育理想的實現,具體來說,就是為了廣大人民群衆體質健康和一部分體育天才價值的實現之間的平衡。一方面,在競技體育内部,“舉國體制”模式需要做出調整,需要讓出空間給其他一些發展模式;另一方面,在整個國家的體育格局内,需要平衡好競技體育和群衆體育之間的關系,适當加大群衆體育的比重,将原有“舉國體制”中的資源配置向群衆體育傾斜,漸進性的調整發展的重心。

4.3平衡好國家宏觀調控、市場經濟力量、社會自組織力量之間的獨立空間和相互滲透

需要從用法律的形式規範國家體育宏觀調控機關的行政行為與控制權,明确各級體育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在明确各自職責的前提下,各自發揮各級力量,發展競技力量。

4.4平衡好優勢項目與弱勢項目,奧運項目與非奧項目之間的關系

将體育項目進行分化,必将帶來項目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從而導緻優者愈優,弱者愈弱。後奧運時期,一方面,應該去除原有的優勢項目與劣勢項目之間的硬性分化,另一方面,嘗試用市場的作用來引導項目的發展。

後奧運時期“舉國體制”完善與創新的策略

5.1轉變政府行為方式,進行權力和利益格局再造

後奧運時期,國家體育總局和各級體育行政部門應将體育事務具體管理真正交給有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中介組織,使國家體育總局與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中國奧委會及各單項體育協會的職能分開,将工作重心轉移到提供體育的政策和做出合理的制度安排上。政府行為方式在後奧運時期産生的轉變,其根本就是政府行為适應市場化,主要體現在:第一,政府從宏觀管理者和微觀實施者逐步分離,主要以政府宏觀管理者的身份活動,使兩者職能更好協作,尋求最有效的組合點。第二,由直接參與競技體育活動向以宏觀調控為主轉變。使微觀實施者努力實現競技體育的發展目标,同時能使政府宏觀管理者有效地行使管理者的職能。第三,從競技體育進行直接的行政控制到間接調控。

5.2改變競技體育組織體系中的條塊分割,實現體育資源優化配置

我國多年來所實施的競技體育組織體系呈現出鮮明的條塊分割狀态,各省市、各地區自成系統,其最大弊端就是切斷了社會作為一個完整的功能---結構内在固有的聯系。表面上看,我國的運動訓練隊伍有充足的資源保障,其實不然,由于我國運動訓練體系的封閉性,堵塞了該系統與社會的資源流動,出現資源浪費與資源不足并存的現象。一方面大量場地設施在訓練競賽之餘閑置,造成資源浪費;另一方面由于與社會脫節,無法利用社會的教育資源、科技資源和人力資源,出現資源不足。因此,在後奧運時期我國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完善與創新,必須改變這種競技體育組織體系中的條塊分割,充分調動國家和地方的積極性,在維護國家權威和尊重地方政府利益的前提下,合理劃分國家與地方政府的責任和權力,使地方政府分權和中央政府集權達到動态統一和平衡,凡涉及本行政區域利益的體育事務由地方政府決定。國家體育總局主要加強三種職能:一是體育發展戰略引導職能;二是平衡協調職能;三是保護職能。

5.3完善現有訓練體制,創建多元互補的競訓模式

我國現行的訓練體制依然是三級訓練網模式,其主體是常設的國家集訓隊、省級專業運動隊和地縣級業餘體校。這種單一的專業競訓模式,由于訓練的高淘汰,文化教育的低水平,運動員的出路等痼疾,使得計劃經濟時期我們所看到的家長争先恐後送孩子進體校的情形已經很難見到了;沿用多年的專業隊體制,由于其運作是以政府高度集權式管理為運行模式,以追求國家利益的精神激勵為運行動力,以行政手段直接調控與監督為運行規範,緻使系統内存量資源難以盤活,系統外的增量資源難以進入;教練員、運動員的管理是按行政區劃統管,人事權歸所屬體育行政部門,給人才的橫向流動設置了障礙,造成人才缺乏合理流動,資源浪費現象嚴重。在後奧運時期,對我國現行的訓練體制應該實行依層次劃分;依性質劃分;依訓練隊管理系統劃分,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适應、符合現代體育運動規律、國家調控、依托社會、自我發展、充滿生機與活力,造就良性循環的多元化競訓體制,形成專業競技、職業競技、業餘競技多元互補的競訓體育模式。其中包括:第一,對我國的優勢項目實施合理布局,完善和加強原有的國家集訓隊、省級專業隊兩級專業競訓體制;對那些難以實現社會化和市場化,但又是實現奧運争光計劃的關鍵性項目,依靠政府财政的力量繼續扶持,通過政府的政策導向與資金投向的杠杆作用,繼續實施專業隊建制,按照國家投入、行業管理、項目招标、嚴格審計的原則在全國各大城市建立一批國家級的訓練基地,以此來保證一些重點性項目的發展。提倡完全由社會自治與市場自主的職業體育,以此來推動高度社會化和市場化的職業聯盟發展。第二,大力發展以市場為中心的職業競技和相關體育産業,繼續完善像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圍棋等項目職業聯賽道路,與國際體育接軌,力争在國内有群衆基礎或是有影響的體育項目都實現職業化和市場化。第三,促進以大學和中學為中心的青少年業餘競技,形成像美國NCAA式的競賽聯盟體系,以多元而又互為支撐的網狀結構取代現行單一的“一條龍”式的線性訓練體制。

5.4以全運會改革為突破口,進一步理順與完善現有競賽體制

首先,明确全運會的目标,将各省、市、自治區發展體育的目标引導和整合到奧運争光戰略上,将全運會與奧運會接軌,最大限度調動各省、市、自治區的積極性,以此帶動其它賽制的相應改革。其次,在運行機制上,調整運動項目設置,在比賽規模和競賽項目上力求“瘦身”,既接近奧運會,又體現中華民族特色,使各省、市、自治區能夠找準項目定位,集中最有限的力量,發展自己的特色優勢項目。其三,從短期格局和利益來看,改革雙計分、協議計分和運動員交流制度,克服短期行為和臨時雇傭現象,規範交流行為;從長期計議來看,改革以行政區劃為單位參賽的做法,使參賽主體多元化。其四,實現單項體育協會實體化,突出全國性單項體育比賽的地位,改變全運會淩駕于國内其他賽事之上的制度設計;做好全運會下級賽制或平行賽制的協調與管理;控制好全國大型賽事的密度,将資源有效合理地配置。

5.5拓寬競技體育發展渠道,完善體教結合的路子

體教結合可以為競技體育的發展提供豐厚的土壤,體教結合是培養競技體育後備人才的必由之路。盡管在中國,從大學生運動員向職業運動員的發展在衆多的大學生運動員中還是鳳毛麟角,但是,這些少數派卻在職業聯賽中憑借良好的競技意識,在職業聯賽中成長為所屬球隊的中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信随着先行者在職業道路上越走越遠,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運動員有能力有意願向職業運動員發展。

5.6建立以競技體育從業者權益為本的社會化保障體系

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與全社會的大保障體制相适應的社會化保障體系。一是通過法制化渠道,采用立法的形式确立競技體育從業者的安置福利。其二是大力發展社區體育,廣開就業門路,讓退役後的競技體育從業者能夠發揮所長,有所安置,又能服務社會。其三是鼓勵社會力量辦體育,如民間體育社團,體育俱樂部等,除了高校培養的專業教練外,退役後的競技體育從業者将是這股力量的中堅。

人物評論

舉全國之力,有賴于舉國體制的承載和運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舉國體制,追根溯源,起于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革命戰争年代,适應當時軍事和根據地建設的需要。建國以後轉入建設,在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及基礎性建設中曾經推行“重點項目”、“大會戰”等各種方式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由此,形成廣義上的舉凡國家經濟建設、軍事、外交以及應對公共災害事務的舉國體制。改革開放以來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包括應對多次洪水、冰凍及傳染病蔓延等的重大災害,已檢驗了在新的曆史條件下舉國體制的成熟性和優越性。十六大以來,随着科學發展觀和加強各項工作統籌協調思想的提出,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屢次強調各級黨政領導幹部對于經濟社會發展要有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的思考研究,明确要求講政治、顧大局、重團結、講紀律,這就使我們的舉國體制更加适合當代社會發展需要,更具原則性、權威性、規範性,鑄成具有曆久彌新的特質與活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舉國體制,是以中國共産黨為領導核心,以服務人民根本利益為宗旨,以中央人民政府主導和社會團結和諧為特征,以全國強大物質和精神資源為後盾,依照憲法、法律授權和行政程序,在科學決策與民主決策的基礎上,實施全國性的集中統一協調行動的工作體系和運行機制。這種體制就其具體功能而言,帶有臨時性、緊迫性和較強危急處理特點。就其本質而言,它又是我們國家政治體制的一部分,是中國共産黨領導核心地位和中央政府統一國家事務的自然延伸,兼有決策、執行、監督互相協調而又互相制約的特點,同時既有職責劃分又有程序約束。它不但要承擔面臨的緊迫任務,而且要保證國家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動整體的穩定性、持續性及有效性。

正如我們強調救人第一并不隻是行動口号,而是一種政治決心一樣,舉國體制既是一種工作機制,更是一種政治實力。抗震救災檢驗了我們的舉國體制,提升了我們的政治實力,也使我們獲得許多新的經曆感受。黨的十七大,高屋建瓴,審時度勢,正确地規定了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同時把經濟同政治、文化、社會統一起來,繪制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複興的藍圖。我們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統籌兼顧,妥善處理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内發展和對外開放等重大關系,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顯得重要和緊迫,也照亮了我們落實中央政治局會議關于加快災區恢複重建的前進道路。“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我們堅信,面對罕見震災,自信者興、自強者勝,關鍵是我們在科學基礎上,總結過去,計議将來,努力保持清醒,作出真正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曆史檢驗的實績。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