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縣

代縣

忻州市下轄縣
代縣,隸屬于山西省忻州市。位于山西省東北部,地處東經112°43′—113°21′,北緯38°49′—39°21′,東臨繁峙,西接原平,南界五台,北毗山陰。滹沱河由向西南橫貫全境。南北長60千米,東西寬約40千米。總面積1721.5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5月,轄7鎮2鄉195個行政村。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代縣常住人口為178870人。[1][3]2020年,代縣地區生産總值完成71.6億元,同比增長6.6%。[4]代縣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繪畫畫鄉”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1]2020年2月27日,經山西省政府研究同意,代縣退出貧困縣。[2]
  • 中文名:代縣
  • 外文名:Dai Country 
  • 别名:
  • 行政區劃代碼:140923
  • 行政區類别:縣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 地理位置:山西省東北部
  • 面積:1721.5
  • 下轄地區:上館鎮、陽明堡鎮、峨口鎮、雁門關鎮
  • 政府駐地:上館鎮
  • 電話區号:0350
  • 郵政區碼:034200
  • 氣候條件: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人口數量:
  • 著名景點:五台山
  • 機場:
  • 火車站:
  • 車牌代碼:晉H
  • 地區生産總值:
  • 地區生産總值:71.6 億元(2020年)
  • 人口:178870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 方言:晉語

曆史沿革

代縣曆史悠久。據文物部門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期,這裡就有人類繁衍生息。

據乾隆《代州志》載,代縣西周時屬并州。

春秋期間,為晉國土地,三國分晉後,屬趙國。

秦統一六國後,天下設立三十六郡,代縣屬太原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代縣始建縣,名曰廣武縣。

西漢時,代縣為并州太原郡廣武縣。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漢高祖封其次子劉恒為代王,太原郡改為代國,廣武縣屬代國管轄。王莽纂漢後,廣武縣改稱信桓縣。東漢,廣武縣改屬雁門郡,隸并州。

三國時歸魏。黃初元年(220年),雁門郡南度勾注,由陰館縣遷置廣武縣城。

西晉,因襲魏制。晉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廣武縣入北魏,初屬司州,後屬肆州。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魏分東西,雁門郡廣武縣屬東魏。北齊時,仍稱廣武縣,為雁門郡治所。太象元年(579年),肆州治所由九原(今忻州市)移至上館城。十六國時期,先後被漢、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等六國更叠占有。

隋開皇五年(585年),廢雁門郡,并改肆州為代州,開皇十八年,又以廣武縣名犯太子楊廣諱,改稱雁門縣。大業初年,改代州為雁門郡,隸屬冀州。

唐武德元年,即公元618年,複改雁門郡為代州。天寶元年又改代州為雁門郡。乾元元年又改雁門郡為代州,隸屬河東道。

五代時期,先後歸後唐、後晉、後漢、北漢所轄,皆稱代州雁門縣,隸屬河東路。

北宋,仍稱代州雁門縣。

金,仍為代州雁門縣駐地,隸屬河東北路。

元中統四年(1263年),取消雁門縣,直稱代州。至元三年,隸屬九原府,次年廢九原府,代州複隸屬太原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代州為代縣,八年後複升為州,隸屬太原府。

清初,稱代州,隸屬太原府。清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直屬山西。

民國元年,廢代州,稱代縣,直屬山西省。民國三年,代縣屬雁門道。民國十六年,廢雁門道,直屬山西省。民國二十六年九月,山西劃為七個行政區,代縣屬第一行政區。民國二十七年一月十五日,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成立,代縣屬晉東北。民國二十九年,代縣屬晉察冀第一行政區。民國三十年初,代縣以滹沱河為界,與山陰縣南山地區合并,稱山陰縣,南括五台縣十三、十四區,稱代縣。民國三十二年十一月至三十四年秋,代縣南山部分地區與東崞縣合并為崞代縣。民國三十三年十月,撤銷河北辦事處,代縣屬晉察冀邊區。同年冬,山陰、代縣合并為山代縣,兩月後複分。民國三十四年秋,代縣改屬冀晉五專署。民國三十五年八月,劃歸晉綏邊區專署。民國三十七年二月,屬晉綏雁南專署。

新中國成立後,屬山西省忻縣地區。1958年12月,繁峙、代縣合并為繁峙縣,屬晉北。1961年繁峙,代縣分治,仍屬忻縣地區。1967年2月,屬忻縣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屬忻縣地區行政公署。

2001年忻縣地區撤地設市,代縣屬忻州市至今。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代縣共有11個鄉鎮,其中7個鎮,4個鄉,383個行政村。7個鎮分别是上館鎮、陽明堡鎮、峨口鎮、聶營鎮、林鎮、灘上鎮、雁門關鎮。4個鄉分别是新高鄉、峪口鄉、磨坊鄉、胡峪鄉。

地理環境

地理境域

代縣位于山西省東北部,地處東經112°43′~113°21′,北緯38°49′~39°21′。南北長約60千米,東西寬40千米,總面積1721.5平方千米(2013年)。東臨繁峙,西接原平,南界五台,北毗山陰。

地形地貌

代縣地形輪廓略呈長方形,基本地貌由山地、丘陵和河谷盆地盤結而成,其中山地約占代縣總面積的70.5%,丘陵占16.9%,平川盆地占12.6%。代縣最高處為黑圪旦尖,海拔2548米。

氣候

代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日照充足,太陽輻射強,光能資源豐富,全年累加日照時數2863.6小時,北半坡稍多。年平均氣溫變化在7.2~9.3℃之間,平川為7.8~8.4℃,丘陵區為7.2~9.0℃,土石山區為6.4℃。代縣年降水量變化在397~770毫米之間,分布特征為随海拔增高而遞增。全年無霜期變化在100~160天之間,分布趨勢為由東向西逐漸增長。

水文

代縣境内最大河流為滹沱河,屬海河水系,橫貫代縣東西,代縣境内全長40千米,流經8個鄉鎮,年均清水流量為0.02~2.63立方米/秒。北面由東向西有黑坎河、胡峪河、東沙河、關溝河、東茂河、西茂河;南西有峨河、峪河、中解河等。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代縣共有土地258.23萬畝,其中農用地82.56萬畝,含耕地43.47萬畝,林地33.77萬畝,園地2.96萬畝,天然草地2.363萬畝;建設用地8.51萬畝;水域占地14.88萬畝;未利用土地147.73萬畝。含荒草地、裸岩、田坎、鹽堿地、宜林荒山荒地、其它地;特殊用地0.31萬畝。按1999年人口計,人均占有耕地約2.17畝。

礦産資源

代縣已知礦藏共24種,大型礦床7個,中型礦床2個,小型礦床10個,礦點、礦化點197個,探明儲量并列入《山西省礦産儲量表》的有3種。鐵礦為境内主要礦産資源之一,探明儲量15.36億噸,居山西省第一;金紅石遠景儲量2億噸,探明保有儲量8651萬噸,規模、品位、儲量位居山西省第一,名列全國第二。此外,境内花崗岩、鉀長石、石灰石、金、銀、銅等也比較豐富。

生物資源

截止到2013年,代縣境内已發現陸栖動物70餘種,其中鳥類39種、哺乳類19種,爬行類9種,兩栖類6種,境内野生牧草約50種,較為出名的有黨參、黃芪、甘草等。

代縣森林面積83萬畝,主要集中在山區,現有林地面積38萬畝,森林覆蓋率14.73%,木材蓄積量6.23萬立方米,主要樹種山區為松杉、桦等針闊混交林,丘陵為槐、椿及蘋果、、棗、杏等經濟林,平川為楊、柳、榆等四旁綠化樹種。

水資源

代縣由東向西有黑坎河、胡峪河、東沙河、關溝河、東茂河、西茂河;南西有峨河、峪河、中解河等。年平均徑流量為1.84億立方米,地下水總量12億立方米,開采利用量為2234萬立方米。

人口

根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代縣總人口203311人。其中,男性人口105917人,女性人口97394,總人口的性别比為108.75:100。戶籍人口200015人,少數民族人口比重為0.17%,非農業戶口人口比重17.84%。總人口中,城鎮人口51546人,鄉村人口為151765人。

鄉、鎮

上館鎮

陽明堡鎮

峨口鎮

聶營鎮

棗林鎮

灘上鎮

新高鄉

峪口鄉

磨坊鄉

人口

43324

21265

34842

9935

19292

6309

17123

18693

11045

鄉、鎮

胡峪鄉

雁門關鄉

人口

4411

5501n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代縣常住人口為178870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代縣實現生産總值50.25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6.1%;财政總收入9.98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64.78%;一般預算收入3.079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63.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7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7.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07元,同比2010年增長17.52%;農民人均純收入3055元,同比2010年增長29.37%。

2012年,代縣完成地區生産總值55.2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3.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8.2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8.1%;固定資産投資21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36.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1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6.23%;财政總收入12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20.2%;一般預算收入3.9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27.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74元,同比2011年增長16.6%;農民人均純收入3651元,同比2011年增長19.5%。

2013年,代縣地區生産總值完成58.6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5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6.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8%;固定資産投資完成33.6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59.6%;财政總收入完成13.2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0.36%;一般預算收入完成5.6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42.5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9250元,同比2012年增長10.8%;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4098元,同比2012年增長13.2%。

2020年,代縣地區生産總值完成71.6億元,同比增長6.6%;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9%;固定資産投資增長9.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4.26億元,同比增長25.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9.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9755元,同比增長4.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7384元,同比增長7.9%。

第一産業

2009年以來,代縣新建固定大棚408座、移動大棚369座、規模養殖小區11個,積極恢複水稻基地1萬畝,發展辣椒基地1萬畝,發展連片溫室大棚1200畝。發展以核桃、仁用杏為主的雙十萬畝幹果基地,以酥梨、玉露香梨、葡萄為主的5萬畝水果基地,以紅芸豆、黍谷為主的5萬畝小雜糧基地。

截止到2012年,代縣玉米、水稻糧食種植業面積達到27萬畝。水果玉米、瓜菜、豆類為主的特色種植業面積達2.5萬畝。移動溫室大棚為主的設施農業發展面積達到5000畝。小雜糧面積達到5萬畝左右。五是以酥梨、仁用杏等為主的經濟林基地,發展酥梨、仁用杏、核桃等幹鮮果20多萬畝。

2012年,黃酒産業年産黃酒6萬噸,帶動農戶種植黍米10萬畝;辣椒産業加工鮮辣椒1.8萬噸;加工小雜糧2.5萬噸,帶動農戶種植小雜糧15萬畝。幹鮮果産業加工幹鮮果0.2萬噸;水稻産業通過土地整理,恢複水稻種植面積3萬畝,加工優質稻米1萬噸。蔬菜産業生産反季節蔬菜2萬噸。

2013年,代縣農産品完成銷售收入2.02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34.3%。糧食生産達1.73億斤,同比2012年增長5.9%。

第二産業

工業主要有電機、農機、水泥、化肥、采礦、制糖、磚瓦、釀造、棉織、木器等生産行業。1990全縣鄉鎮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54個,其中全民企業18個,集體企業36個,職工總數5030名,固定資産原值7113萬元,淨值5514萬元。2009年,代縣工業總産值10069萬元。代縣境内有太原鋼鐵公司所屬的峨口鐵礦,現有職工5707人,廠房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主要産品有鐵精礦粉和球團礦,1990年産量分别為92萬噸和42萬噸,工業總産值1.35億元,利稅582萬元。

2010年,代縣生産鐵精礦粉450萬噸,同比2009年增長294%;生産球團50萬噸,同比2009年增長82%;工業總産值完成41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289.4%,礦冶工業上繳國家稅收4.616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29.12%。工業增加值增幅位居忻州第一。

第三産業

2009年以來,代縣全面啟動了雁門關和代州古城保護開發工程。先後在雁門關鋪開景點維修複建、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設施配套三大類共36項工程項目。2008年5月,雁門關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12月被命名為“山西作家影視文化創作基地”。曆史文化名城代州古城的保護開發則以曆史城垣、曆史街區、曆史地段、曆史民居的保護恢複為重點,對周玳官邸大門、影壁進行了修繕,西北城角樓修複工程、鐘樓維修工程全面鋪開,2009年,代縣被評為“國際精品文化旅遊縣”。

社會事業

教育

2002年,代縣投資1628萬元,完成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新、改、擴建及維修中小學校182所2.54萬平方米;投資240多萬元,為代縣四中四中征建了操場,新建了漂亮的教學樓。2003—2004年,代縣投入資金295萬元改造農村中小學46所,大面積消除了中小學危房;投資460萬元,新建了實驗小學教學樓。2005年,代縣為農村中小學配置課桌凳3620餘套,配備教育教學設施總價值160多萬元。

截至2013年,代縣共有義務教育中小學62所。

學校名稱

陽明堡大茹解寄宿制小學校

代縣西北街小學

代縣峪口學區選仁小學

代縣第五中學

代縣第三中學校

山西代縣古城小學

代縣實驗小學

代縣佛光莊中學校

代縣棗林鎮西馬村小學

代縣棗林段村新旺小學

代縣分水嶺學區

代縣造仁明德小學

山西省忻州市代縣平城幼兒園

代縣胡峪鄉胡峪中學

代縣周流明德小學

代縣大衆小學

代縣八塔學區

代縣西關明德小學

代縣上館學區

山西代縣馬站小學

代縣峪口中心小學

代縣陽明堡長河小學

代縣峨口學區

代縣陽明堡下官院小學

代縣職業技術學校

代縣聶營學區

代縣雁門關學區

代縣第四中學校

代縣磨坊鄉磨坊中學

代縣白草口學區

代縣新泰學校

代縣交口學區

代縣新高鄉沿村小學

代縣雁門關鄉殿上中學

代縣棗林東留屬小學

代縣新城區明德小學

代縣陽明堡鎮陽明堡中學

代縣峪口學區

代縣胡家灘學區

山西省代縣第六中學

代縣棗林學區

代縣堡東明德小學

代縣陽明堡古城小學

代縣陽明堡學區

代縣峪口鄉陽閣中學

代縣灘上學區

代縣棗林寄宿制小學

峪口學區選仁中學

代縣灘上初級中學

代縣西窖學區

代縣新高學區

代縣陽明堡鎮南關小學

代縣紅旗中學

代縣淮上明德小學

代縣胡峪學區

代縣磨坊學區

代縣示範幼兒園

忻州代縣棗林鎮中學

代縣棗林鎮小敦素學校

代縣棗林鎮大敦素學校n

代縣棗林鎮西留屬小學n

代縣下官院寄宿小學n

社會保障

2011年,代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07元,同比2010年增長17.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055元,同比2010年增長29.4%。2011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2806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比上年淨增353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比上年淨增982人。

2011年代縣街巷硬化完成1017.81千米。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8.7萬人,覆蓋率81%。代縣财政對教育、科技、農業投入大幅增長,申請專利25件。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7.8%,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0.5%。2011年城鎮化率較2010年提高1.8%。完成市政設施投資3.3億元,超過市考核指标0.8億元。全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5%,控制在忻州市年度指标5.95%以内。

交通運輸

代縣交通便利。京原鐵路橫貫縣境東西,過境裡程32千米。京原公路,即108國道,大同公路,即208國道,穿越縣境,并于陽明堡處交彙。特别是大運高速公路的貫通,大運高速路橫穿雁門關天險,大大縮短了代縣與本省乃至全國各主要城市之間的距離。代縣11個鄉鎮全部通油路,212個行政村及各重要旅遊景點公路全部硬化。因特網、程控電話、移動通訊等現代信息高速公路已全部建成。

文化藝術

民間藝術

1、面塑:面塑,又叫面花,是民間節日中作為饋贈、祭祀、喜慶、裝飾的物品或标志而出現的有意味的食品。代州面塑最有特色的為“寒燕兒”、“面人”、“花糕”。“寒燕兒”出現在清明節。

2、剪紙:剪紙是代縣民間流傳較廣的一門藝術。剪紙藝術可以上溯到青銅時期的镂刻藝術。

3、獅子舞:獅子一對,手拿繡球、身着古裝英雄服的鬥獅者兩人,每隻獅子由兩人組成,一首一尾進行表演。相傳清代初期已流行于城關、陽明堡、新高一帶。常見表演節目有獅子滾繡球、跳桌子、鑽火圈等。

4、龍燈:十多人手擎布制龍軀,互相配合做出上下彎曲,左右盤旋的龍舞姿态。

5、撓閣:成人背負鐵架,架杆上将各程裝扮的男女幼兒(一般為四至六歲)固定好,在八音音樂的伴奏下結隊演出,幼兒随着大人的舞步,翩翩起舞,動作優美大方。

6、旱船:一少年女子乘彩船、船前艄公引航,兩旁各有一小姑娘幫船。表演時一般兩船或四船一隊,在樂隊伴奏下穿梭輕蕩。旱船在代縣境内流傳甚廣。

7、社火:古代本縣群衆尚武好勇,相傳從明代開始已将武打用于節日文藝表演、統稱社火。至今鹿蹄澗、峨口、峪口、北關等地仍然興盛。

風味美食

1、代縣燙面餃:燙面餃是代縣人常吃的面食之一。因其要用滾燙的水來和面,故稱為“燙面餃”。其特點是餃皮兒很筋道,皮薄餡大,色澤如玉,鮮香不膩。

2、高梁面魚魚:高梁面魚魚是代縣鄉間百姓粗糧細做的一種日常食品。它是用普通高梁經過淘煮漂晾碾磨成面,用開水和好,人工搓成的。

3、代州熬魚:代州熬魚的做法始于五六十年代的代縣、雁北一帶,其特點是魚骨酥軟、肉嫩味美、口味極佳。

4、代縣火燒:代縣火燒形似煎餃,為代縣人常吃的一種面食。剛出爐的火燒外焦裡嫩,吃起來别有一番風味。

風景名勝

簡介

圖片

原為圓果寺中建築,又稱圓果寺塔,寺已毀,塔獨存。

阿育王塔為圓錐形,通高40米。台基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50米,東西寬30米,高1.5米。塔建于台基中央。塔座平面圓形,磚砌,周長60米,作仰覆蓮瓣及重澀混肚與方澀的須彌座式,四周刻有花飾、蓮瓣和陀羅尼經。塔身為上肩略寬的圓形覆缽式,刹身為磚作相輪11層,刹頂為寶蓋,中連極頂寶珠。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地震毀壞塔刹九尺餘,二十三年(1694年)補修。是中國藏式塔中的佳作。

代縣阿育王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人岩亦稱“白仁岩”,坐落在山西省曆史文化名城代縣古城西北20千米處,相傳因有白谷仙人坐化成峰而得名。乾隆《代州志》記載,“白仁岩,晉釋慧遠于此建寺”。因之,又稱白仁岩禅寺。白仁岩禅寺始建于東晉,宋、元、明、清均有修繕,為古雁門八景之一。

代縣文廟位于縣城内,創建于唐代,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重修。1983年至1986國家又撥款進行維修。廟南向,分前、中、後三院。後院為崇聖祠。中院正北為主要建築大成殿,單檐歇山頂,面寬七間,進深五間,殿及各坊以綠色琉璃瓦覆頂。代縣文廟是代縣已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是華北已存最大的州文廟。

趙杲觀國家森林公園于1992年經國家業部林造字(1992)200号文件批準建立,位于縣城南20千米處,是一處以深山古刹趙杲觀為中心建設的融人文景觀和自然情趣為一體的森林公園。

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出沒其間,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金雕,二類保護動物豹等20多種,鳥類30多種,藥材40餘種,其中首推烏頭,品質優良,儲量頗豐,觀中尼僧視為鎮觀之寶。

始建于隋仁壽初年(600年),宋乾德五年(967年)大修,金正隆、元延祐、明天順年間均有修葺。

塔由塔基、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通高4米。塔基平面呈六邊形,磚雕圓柱支撐。塔身由水磨磚構築,呈六棱體,每面均精雕形态各異的窗戶,塔頂中段為正四面體,飾有銳喙、圓眼、口鳴圖案化十分強烈的鳥紋和太陽紋,十分罕見。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地坐北朝南,由封土堆、墓道、甬道、墓室組成。墓道通長30餘米,距墓門3.8米的墓道兩側,自上而下均為仿木結構磚雕、彩繪圖案粉飾。洞壁東西兩側各刊“出行圖”和“儀仗圖”。

墓室為圓角方形石券穹隆頂結構,全部以石條砌成。腰部周圍均為仿木結構石雕鬥栱門窗。墓室内四周間隔立十二生肖石雕官服人像11尊。墓室東南方有墓志銘1合,蓋上镌刻隸書“晉王墓志”。

晉王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代縣邊靖樓初建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是由當時的将領唐勝宗、陸仲亨主持修建的,因為當時的代縣城還不是州城,所以這座樓台就起名為邊靖樓,意思是守衛北邊,使之安甯,實際也帶有紀念這次平叛成功的意思。到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代縣又恢複為州,這座邊靖樓就成為州城的鼓樓了。

雁門關又名西陉關,是明代長城的重要關隘之一。與甯武關、偏頭關合稱内三關。據清乾隆《甯武府志》載,舊關在雁門山上,明洪武七年(1374年)移至今址。明萬曆二十五年(1579年)、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現存雁門關為明代所築。

長城雁門關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人物

人物

昙鸾

周續之

安元信

楊義臣

馬三寶

田琦

史建瑭

李承嗣

李克用

郭崇韬

張敬達

史俨

康延孝

史匡懿

史匡翰

薩都剌

楊繼美

林春

孫傳庭

張鳳翼

馮如京

馮雲骧

馮雲肅

馮志沂

馮光裕

馮廷丞

孫演

張文明

曹權

龐玺

馮婉林

李成春

賈久民

馮苓植

張定一

杜向光

張國民

李廣

牽招

慧遠

薛仁貴

楊業

滕茂實

所獲榮譽

2020年1月,入選2020中國禮儀百佳縣市;6月,入選2020中國最具書香百佳縣市。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7月29日,入選2019年重新确認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名單。

2022年5月,共青團山西省委員會授予團忻州市代縣縣委“山西省五四紅旗團委”稱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