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姓

索姓

中華姓氏
索姓,中華姓氏之一。源自子姓,得姓于京索之地(今河南荥陽)。京、索是先秦時代兩城邑名,春秋時屬鄭國。秦末劉邦項羽曾大戰與此,有京索之戰,荥陽有索河。索姓後逐步播遷至山東、河北、甘肅等地。索姓望族出于敦煌、武威。敦煌、武威古時同屬涼州,兩郡相距不遠,兩地索氏同出一源,自兩漢直至西夏,在河西走廊衰落前一直是涼州世族,累代為官。河南是索姓第一大省。[1]
  • 中文名:索姓
  • 外文名:
  • 得姓方式:
  • 得姓始祖:
  • 主要郡望:
  • 主要堂号:
  • 讀音:Suǒ
  • 起源:出自子姓,商殷七公族之一,是湯王的後代;他姓所改。
  • 分布:甘肅省武威縣一帶。
  • 名人:索靖;索湘;索元禮等
  • 姓氏源流:子姓
  • 發源地:京索(今河南荥陽)

姓氏源流

出自子姓

商朝的七公族之一,源自子姓。據《元和姓纂》載,商民有七支,形成七姓公族。據敦煌出土文獻P.2625号《敦煌名族志》載:“索氏,右其先商王帝甲封子丹于經索,因而氏焉。武王滅商,遷之于魯,封之為侯。秦并六國,莊侯索番钹仕,國除。漢武帝時太中(西漢官職名,太中大夫)索撫、丞相趙周直谏忤旨,徙邊,以元鼎六年從钜魯南和遷往敦煌。   ”敦煌索氏即為索撫與王莽天鳳三年遷至敦煌的鳴開都尉索駿這兩支的後裔,敦煌索氏自兩漢至唐末五代一直是涼州地區的世家大族,累世為官,于經學、玄學多有建樹,此說當有所本,可見漢族索姓是殷商公族之後,源自子姓。經索應為京索之地,京、索兩地位于今河南鄭州荥陽,相距不遠,春秋時均為鄭國城邑,秦末劉邦項羽曾大戰與此,有京索之戰。荥陽至今有索河。

商朝滅亡後,周室封建全國,索氏大宗被遷至魯國。《左傳-定公四年》記載“分魯公以大路大旗,夏後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将其類醜,以法則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職事于魯,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倍敦,祝宗蔔史,備物典策,官司彜器,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虛。”  

出自少數民族

南北朝及唐時胡人入居中原,改漢姓時有由姓氏音譯而改姓索者;清朝滿族有改姓索者;今滿、藏等民族均有索姓。

遷徙分布

索姓最早的活動地在河南,兩晉南北朝時期,在武威郡(今屬甘肅)敦煌形成索姓名門望族。宋代以後,在河北、内蒙古、東北以及湖北、湖南等地均有分布。索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内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呼倫貝爾市、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遼甯省朝陽市、大連市和錦州市,山西省婁煩縣、繁峙縣、五寨縣、忻州市忻府區、原平市、介休市、朔州市、翼城縣,河南省安陽市林縣(林州)、湯陰縣、三門峽、洛陽市澗西區、焦作市武陟縣、濮陽市範縣、商丘市、漯河市郾城縣、開封市杞縣、焦作市、焦作博愛縣小岩村、駐馬店市上蔡縣黨店鎮、偃師市府店鎮,陝西省的西安市鹹陽、寶雞市、渭南市白水縣史官鎮豐樂村索家寨村   ,河北省滄州市、黃骅市、保定市、邯鄲市磁縣、衡水市饒陽縣,湖北省的荊州市、陽市、沙市、公安縣、十堰市鄖縣,江蘇省徐州市新沂、邳縣、泗洪縣、淮安市、灌南縣,四川省巴中市、筠連縣筠連鎮、廣元市旺蒼縣,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東營市、臨沂市蒼山縣、濟陽縣、青島市即墨市、濱州市鄒平縣、滕州市、東阿縣、濟南市章丘縣、德州市臨邑縣、齊河縣、日照市、淄博市,聊城市冠縣、煙台龍口市,遼甯省鞍山市、遼陽市,甘肅省慶陽市甯縣,吉林省洮南縣、德惠縣,黑龍江省林口縣、哈爾濱市、遜克縣,北京市門頭溝區、大興區,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甘肅省,台灣省,香港特别行政區等地,均有索氏族人分布。

宗族字輩

某支索氏字輩:内蒙古赤峰市某支索氏字輩:精繼明良慧,佳孝依玖傳。

湖北沙市:恢弘龍祖緒,生明遠大清。

湖北鄖縣:元良蔔傳基,永興景光明,聯宗方可繼,習文自守成。

河南安陽:蒙鴻封奎文,重祖士孝存,安懷振佳寶,光言守簡真。

郡望堂号

郡望

敦煌郡:西漢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将敦煌郡從酒泉郡分出置郡,治所在今甘肅省敦煌,其時下轄敦煌縣、龍勒縣、效谷縣、廣至縣、淵泉縣、冥安縣等六個縣,是為敦煌設治之始。敦煌郡據有陽關、玉門關,與酒泉郡、武威郡、張掖郡并稱河西四郡。張骞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連結東西方的“絲綢之路”,敦煌成為商旅必經的絲路重鎮和通往西方的三條線路的交彙點,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國曆史上的特殊地位。

武成郡:隋朝開皇元年(辛醜,公元581年)将定陽郡改為武成郡,治所在定陽縣(今山西吉縣)。

武威郡: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為涼州的州府所在,曆史上曾稱“西涼”、“姑臧”,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黃河以西、武威以東的地區。西漢朝元鼎年間(公元前116~前111年)以後轄地在今甘肅省黃河西部、武威東部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東漢時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肅武威)。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諸國皆建都于該地。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醜,公元前104年)設置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堂号

武成堂:以望立堂。

武威堂:以望立堂。

敦煌堂:以望立堂。

馮翊堂:以望立堂。

求索堂:資料有待補充。

龍堂:資料有待補充。

宗祠楹聯

四言通用聯

1、源自商代;望出武威。

指索姓源流和郡望。

2、書稱二妙;學博五經。

李文鄭撰索姓宗祠聯。上聯指西晉書法家索靖,字幼安,敦煌人,舉賢良方正,武帝時官尚書郎,惠帝時官至征南司馬,封關内侯。工書法,尤其擅長章草,骨勢峻邁,富有筆力。前人評論:“精熟至極,索不及張(芝);妙有餘姿,張不及索。”将他和衛瑾并稱“二妙”。著作有《草書狀》、《五行三統正驗論》。下聯指晉代敦煌人索擔,字叔徹,博通經籍,精于陰陽天文,善術數占蔔,鄉人請他占問吉兇,門庭若市。後來,他為使人們不過度迷信,說自己測算的不靈驗,不再為人占蔔。

3、敦煌望族;北地名賢。

上聯指周武王封殷士七族,索氏封于武夷、敦煌。下聯指索靖為北地守,與索價、索永友善,皆為一時名賢。

4、姓高七族;名重五龍。

上聯指周武王封殷士七族,索居其首。下聯指索靖學問廣博,與鄉人汜衷等被人稱為“敦煌五龍”。

六言通用聯

後魏中書博士;初唐遊擊将軍。

上聯指後魏中書博士索敞,字巨振,補扶風太守,在位清貧,京師貴遊之子,皆受業于敝。下聯指唐武後時遊擊将軍索元禮,胡人。

七言通用聯

武冠群雄無敵手;威懾窮寇有奇謀。

索姓望族居住地“武威”二字嵌名聯。

十言通用聯

文教齊施,多資成就大力;戰功屢立,洵稱廊廟奇才。

上聯指索敞,下聯指晉代尚書左仆射索林,字巨秀,時人稱其有“廊廟之才”。

曆史名人

索靖

(239-303),西晉書法家。字幼安。父親索湛為北地郡太守,敦煌龍勒(今甘肅敦煌)人。曾任尚書郎、雁門太守、酒泉太守、左衛将軍,累官至後将軍。靖少有逸群之量,與鄉人泛衷、張甝、索紾、索永俱詣太學,馳名海内,号稱敦煌五龍。泛衷等四人都早逝,隻有索靖學識廣泛,博通經史,又通曉谶緯之學。索靖卓識雅量,有先見之明,是成語荊棘銅駝的主人公。晉惠帝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天下正值八王之亂發生的前夜。當時爵位為關内侯的索靖深感天下将亂,指洛陽宮門銅駝歎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著有《索子》、《草書勢》。擅隸書、行書,對章草用功尤深,無墨迹傳世,今流傳有《月儀帖》、《出師頌》、《七月廿六日帖》等刻帖。以《月儀帖》最有名。

索綝

(?—316),字巨秀,敦煌人。西晉大臣,後将軍索靖之子。公元311年,洛陽被漢趙大軍攻破,晉懷帝被俘。索綝聯合關中晉室其餘殘餘力量于次年收複長安,并迎晉懷帝之侄司馬邺入關中登基為帝,後累功官至骠騎大将軍、尚書左仆射、錄尚書,承制行事。公元316年,漢趙劉曜圍困長安,索綝等不敵,山窮水盡之後随晉愍帝出降,被劉聰殺害。

索邈

(?—約424),東晉、南朝宋時将領。索邈早年寓居漢中,屢不得志。後随宋武帝劉裕平定桓玄之亂,任甯遠将軍,與劉道規、劉懷肅等追剿荊州的桓氏餘黨。此後又随劉裕北伐南燕、平定盧循,曆任劉裕霸府參軍、甯朔将軍、淮陵内史、輔國将軍等職。義熙八年,索邈受命統漢水之軍與朱齡石等共滅西蜀。後拜為梁州刺史,統軍占據漢中,撫納故舊,全境悅附。之後索邈的事迹再未見于史冊,最晚大約元嘉元年(424年),索邈卒于梁州刺史任上。

索勳

(?—894),歸義軍第四任節度使。唐末五代歸義軍政權建立者張議潮的女婿。大順元年(890年)二月廿二,索勳發動政變,殺張義潮的侄子歸義軍節度使張淮深夫婦及六子,擁立張議潮之子張淮鼎為歸義軍節度使。兩年後,張淮鼎死,索勳自立為歸義軍節度使。這引起了張議潮第十四女、李明振之妻張氏(索勳的小姨子)的不滿,于乾甯元年(894年),派三個兒子殺死索勳,擁立張承奉為歸義軍節度使。

索元禮

(?—691),唐酷吏。胡人,籍貫不詳。武則天臨朝,拟廢除異己,他承旨上書告密,擢為遊擊将軍。在洛州設置機構,審理“謀反者”,施行各種酷刑,還令受刑人廣泛牽涉無辜,使被陷害而緻死者多達數千人,受武則天之賞賜。後來俊臣、周興等紛紛仿效,制造極為嚴重恐怖氣氛。後武則天為平除民憤,又将他逮捕治罪。

索盧恢

(?—28) 東平人,西漢末年東平一帶農民起義軍首領,是無鹽大捷的組織者、指揮者之一。西漢後期,土地兼并情況日趨嚴重,貴族、官僚、地主占有大量的良田沃土,而農民卻無立錐之地,激化了階級矛盾。到西漢末年,終于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公元18年,琅邪人樊崇領導赤眉起義,山東各地人民紛紛響應。當時東平境内連遭水災,田廬盡毀,餓殍遍野。災民紛紛推舉索盧恢為首領,響應赤眉起義。索盧恢仗義疏财,為人慷慨,在當地很有威望。他聚起三、四百人,攻進無鹽邑,殺縣宰,開糧倉,打起了起義的大旗。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師王匡、更始将軍廉丹率十萬大軍,從長安出發,直撲山東,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王莽軍到東平境内,“列營數百,鼓聲聞數十裡”,把無鹽邑緊緊包圍起來。索盧恢派人及時與赤眉軍聯系,樊崇即率數萬人前來支援。赤眉軍和索盧恢部内外夾擊,相互配合,在無鹽大敗王莽軍,殺死更始将軍廉丹,太師王匡狼狽逃竄。此戰史稱“無鹽大捷”。現北京曆史博物館存有“無鹽大捷”巨幅油畫,真實地描繪當時起義軍英勇殺敵的壯烈場面。

索盧放

字君陽,東郡人也。以《尚書》教授千餘人。初署郡門下掾。更始時,使者督行郡國,太守有事,當就斬刑,放前言曰:“今天下所以苦毒王氏,歸心皇漢者,實以聖政寬仁故也。而傳車所過,未聞恩澤。太守受誅,誠不敢言,但恐天下惶懼,各生疑變。夫使功者不如使過,願以身代太守之命。”遂前就斬。使者義而赦之,由是顯名。建武六年,征為洛陽令,政有能名。以病乞身。徙谏議大夫,數納忠言,後以疾去。建武末,複征不起,光武使人輿之,見于南宮雲台,賜谷二千斛,遣歸,除子為太子中庶子。卒于家。

索敞

後魏中書博士,字巨振,補為扶風太守,在位的時候清貧樂道,京師貴族的子弟,有好多跟從他學習的。

其他信息

其他索姓名人有東漢大臣索班,晉大臣索紞、索林;十六國時前涼大臣索泮,史學家索綏,西涼将領索仙,北涼文人索敞;五代後唐大臣索自通;宋大臣索湘等。近當代索姓名人有解放軍将領索立波,醫學家索敬賢,編輯索鵬飛,書畫家索凡,歌手索寶麗等。此外,還有《水浒傳》的急先鋒索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