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甯

王甯

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評論部主持人
王甯,女,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綜合頻率“中國之聲”頻率總主持人,财經雜志節目《财經在線》主持人,新聞談話節目《直播中國》主持人,河北衛視《讀書》節目主持人,中央電視台《文化正午》主持人。[1]現為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評論部主持人,主要主持欄目有《面對面》,《24小時》,《新聞1+1》等。“甯靜緻遠,讓靈魂跟上腳步。靜水流深,态度永遠比力量重要。每天都是出發,隻不過是另起一行。”這是她對自己的介紹。出版作品《讀書》,失去與獲得,那瞬間并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
    中文名:王甯 外文名: 别名: 出生年月:1980年8月25日 民族:漢 畢業院校:中國傳媒大學 代表作品:《新聞1+1》 就職單位:中央電視台 專業:播音主持/金融學 學曆:碩士 學位:碩士 長期居住地:北京 主持類型:新聞類和文化訪談類

基本信息

姓名:王甯

性别:女

民族:漢族

出生日期:1980-08-25

職業:主持人/記者/主播

所學專業:播音主持/金融學

畢業院校:北京廣播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學院

學曆:碩士 學位:碩士

畢業院校:中國人民大學

長期居住地:北京

外語類型:英語

外語等級:四級

普通話等級:一級甲等

工作單位:中央電視台

特長愛好:寫作,音樂,讀書

主持類型:新聞類和文化訪談類

自我介紹:甯靜緻遠,讓靈魂跟上腳步。靜水流深,态度永遠比力量重要。每天都是出發,隻不過是另起一行。

主持經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綜合頻率“中國之聲”頻率總主持人

财經雜志節目《财經在線》主持人

新聞談話節目《直播中國》主持人 河北衛視《讀書》節目主持人

中央電視台文化正午主持人

現為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評論部主持人,主要主持欄目有面對面,24小時,新聞1+1等

工作經曆

與廣播

曾擔任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頻率主持人;

曾主持财經雜志節目《财經在線》,新聞談話節目《直播中國》;

曾擔任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都市之聲”頻率主持人;

曾主持晚間黃金檔财經訪談節目《都市晚高峰——有觀點的媒體》

與電視

踏實讀書,五年堅守——河北衛視《讀書》節目;

2005——2006年特約主持北京衛視新聞評論節目《今日話題》;

2009年進入北京電視台科教頻道,攜手東方文化《養生堂》,國際視野《傳奇》;

2011年cctv3綜藝頻道《文化正午》(上午11:05播出);

2012年CCTV3綜藝頻道《文化視點》

2012年進入cctv13新聞頻道主持《面對面》

2013年1月起主持新聞頻道的《新聞1+1》

2013年1月起主持新聞頻道的《24小時》

在新聞路上

曾主持重大報道 《伊拉克戰争特别直播:〈海灣零距離〉》 、 《特别直播:關注“非典”殲滅戰》 、 《中國之聲特别節目〈中國鐵路第五次大提速〉》 、 《2005“重測珠峰高度特别報道”〈重測珠峰〉》 、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現場直播報道《神州六号發射特别直播〈再探蒼穹〉》等 。

專訪過的人物

财經人物:

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萬通集團董事長馮侖;“愛國者”總裁馮軍;北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和誼;好孩子集團董事長宋鄭還;中國海運集團副總裁黃小文; ebay易趣公司總裁邵亦波; 《商業周刊》社長俞國定(台灣); 點擊科技總裁原新浪網總裁王志東; 中國搜索總裁陳沛; soho中國房地産開發公司董事長潘石屹等。

和熱愛的文學同行:專訪過賈平凹,鐵凝,白先勇,餘秋雨,鄒靜之,畢淑敏,張抗抗等數十位文壇

冠軍經曆

第六屆CCTV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冠軍

央視主持人大賽冠軍王甯:貌不驚人 知性取勝

經過曆時6個月的初選、初賽、複賽、決賽、總決賽,第六屆CCTV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上周末落下帷幕,原北京電視台主持人王甯赢得總冠軍。顧國甯、王鵬、徐卓陽獲得銀獎,梁植、屠化、劉元元、張曉楠、張琳、張帆獲得銅獎。

自我定位記者型主持人

王甯總嫌自己不夠漂亮,當年報考傳媒大學播音主持系面試,就因為貌不驚人自己先打了退堂鼓。

她回憶說:“面試那天,我一看周圍小姑娘都可漂亮了,一下子就沒信心了,我跟我媽說,‘我想回去’。”那時的王甯有點自卑,但運氣卻不差,“一個特别好的老師鼓勵我說,‘你就把你想表達出來的都表達出來,認真投入什麼都别想。’在自備節目環節,我用的是我自己寫的文章,順利地通過了考試。”王甯自小就喜歡寫作,沒想到文字能力強、組織能力強這個特長幫了大忙,“不過後來才聽說當時有老師嫌我眼睛小,主考官卻說:大眼無神,小眼迷人。可能沒這句話,我的人生可能就改寫啦。”

雖然通過了考試,但王甯并沒有擺脫内心的自卑感,多年來,她一直保持着寫日記的習慣。這次主持人大賽拿到金獎後,媽媽又翻出了王甯過往的日記,日記本上記載着她初入校門卻很痛苦的一段日子:“因為同學們條件都很優越,要麼聲音特别好,要麼長相出衆。而我聲音沒特點,長得又不是很好看,一下子找不到支點。”那時候的王甯很迷茫,最後是老師的一句話點醒了她。“老師說:‘你要做一個記者型的主持人,而不是簡單的播音員。’當新聞播音員是有非常多的沉澱的,但是起碼都有一個基準,就是語音基礎條件非常好,語言能力特别強,我想我先天沒有這麼好的條件,那就按照老師對我的定位,做個記者型的主持人吧。”王甯回憶說。

按照這個定位一路走下來,2003年王甯順利考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以總分第一的成績當上了“中國之聲”頻率總主持人,“那時候正巧趕上電台的頻道化,我是第一批新聞綜合頻率‘中國之聲’的主持人、記者。”在新聞路上,王甯曾主持重大報道《伊拉克戰争特别直播:〈海灣零距離〉》、《特别直播:關注“非典”殲滅戰》、《奧運會特别直播〈直通雅典〉》,《2005“重測珠峰高度特别報道”〈重測珠峰〉》等,其中《2005年特别節目〈中國鐵路第五次大提速〉》還讓她獲得了第十五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北京電視台初嘗成名

2004年王甯走進電視台,主持河北衛視的《讀書》欄目,她的觀點是,媒體人一定是全方位的。“每周都要跑到石家莊錄節目,身邊的好多朋友都說:‘看王甯,老往石家莊跑,小臉蠟黃,肯定掙了不少錢。’我當時真的都不好意思說,做一期才150塊錢。”王甯笑着說,那會兒自己完全是倒貼,卻非常滿足,“因為我有文學夢,通過做《讀書》,結識了自己崇拜的所有作家,賈平凹、莫言、鄒靜之、畢淑敏、劉震雲……原本以為遙不可及的人物,竟然可以坐在一起聊人生、聊态度,讓我受益匪淺。”後來,王甯主持北京電視台科教頻道的《養生堂》,這是她第一次體會到成名的滋味,“走在街上,第一次有人叫我的名字,大爺、大媽給我做菜團子送到電視台,感覺特别幸福。”但就在養生節目最當紅的時候,她又選擇離開了,到央視主持CCTV-3中午十一點播出的一檔文化類節目《文化正午》,朋友們又揣測王甯想進央視才有所取舍,而她的想法并沒那麼實際。

王甯說:“《讀書》節目做了六七年,我對文化節目有特别多的崇敬。我總在想,當中國的經濟達到一定程度時,給觀衆帶來幸福感的回歸不僅僅是用服務類節目。一直以來,我的夢想是讓大家看到電視不隻是一個伴随式的媒體,有些節目也能帶給大家平靜的感覺,讓觀衆有空間靜下心來想想我們要什麼。說真心話,我不渴望大紅大紫,我更希望能傳播積極的價值觀,如果我的隻言片語能影響到一個人的生活,給他的人生選擇帶來積極的因素,這就發揮了傳媒最大的社會價值。“

靠“社會責任感”奪冠

最後次說到此次主持人大賽,王甯直言自己起初狀态不佳。CCTV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從1988年創辦至今,已有23年的曆史,是中國主持界最高規格的比賽、競争最激烈的大賽。本屆共有6068名選手報名,其中不乏目前活躍在各大電視台當紅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報名,最終10名選手闖入總決賽。

決賽開始前連軸錄了7天25期節目,王甯已經身心俱疲,加上感冒一直未愈,十幾天的比賽下來,瘦了6斤。“在24進10的那場比賽中,手一直發抖,整場都不夠輕松。第一個環節,要4分鐘之内完成一個采訪,我抽到的題非常難,關于海上風電,這真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要通過采訪一位技術人員向大家介紹什麼是海上風電,它的工作原理、工作狀态……太難了。我的問題很碎,這種設計讓大家覺得太緊湊了。”王甯對這場比賽印象太深刻了,好在自備節目環節,她的狀态回來了,“我做了一個讀書節目,作品是吉米的《地下鐵》,通過這個故事講述生命的意義,表現出人們在平淡生活中什麼才是最寶貴的一種反思,現場很多觀衆都哭了,我從台上下來,看到一位導播也哭得不行,那個時候我才徹底地松弛了下來,在後面的表現也越來越順暢。”

最後的決賽現場,王甯的成績一路領先,她的表現屢屢被評委點評為“表現出了傳媒工作者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她不是熟練的技巧型主持人,但她表達句句深切有力。多年來王甯的追求在大賽的舞台上得到了認同。王甯說:“随着年齡的增長,我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影響力,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人,發出聲音,對強者質疑,對弱者的幫助,對科學的推崇,對無知的鞭撻。”

獲獎記錄

2004年,被聽衆評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最受歡迎主持人

2005年,“中國新聞獎”直播類節目一等獎;

2008年,主持的《讀書》欄目 獲2008全國十大優秀文化欄目獎;

2010年,被廣電總局《綜藝》評為年度最具潛質主持人;

2011年,第六屆CCTV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金獎;

2012年,所主持的《文化正午》獲得中國廣播影視大獎(第22屆“星光獎”)

出版作品

《讀書》

-- 失去與獲得,那瞬間并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

獨特解讀方式

2012年,王甯調入央視新聞頻道,開始做電視新聞。在接受《北京青年》周刊記者的采訪時,王甯說了自己解讀新聞的方式。

“新聞不一定要用憤怒才能展現,你也可以柔軟地剝落新聞。”

“發現新聞需要快,但是剝落它并不急。有時候我們不過是在論證,可以論證一件事情的A面或B 面。這個世界真的有真相嗎?曆史真的是我們所看到的曆史嗎?”

“解讀新聞需要更客觀、不摻雜個人情感,但新聞其實不就是身邊發生的事情嗎?我雖然很欣賞白岩松的睿智和柴靜的質疑,但我隻會做我自己,我也許會柔軟地解讀新聞,這也是一種解讀方式。”

央視的同事們說在王甯身上找到了半個“柴火妞”(柴靜)的感覺,被問及“害怕和柴靜作比較嗎?”王甯卻爽朗大笑:“害怕?我不怕。我好喜歡!哈哈!我很欣賞柴靜,但我還是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高度,我從來不覺得高度之間可以比較。”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大家都瘋狂地渴望盡早成名。但是晚一點可不可以?再晚一點可不可以?”王甯若有所思地說道,“一個采訪機會沒等到,你能等;十個采訪機會沒等到,你還能不能等?現在,我覺得我想明白了,我可以等,必須等,而且,我相信等待。如果有機會,我的目标是打開采訪者的内心,讓人沒有防備地對我傾囊而出。但現在,我必須安靜地做些積累”。 ——摘自《北京青年周刊》

與柴靜對比

記者問:很多人拿你和柴靜做比較,你如何評價她?

王甯答:至少10年之前我認識的她,跟10年之後認識的她,理想沒有改變。形成這個理想的方法,也許衆說紛纭,可能很多人不喜歡她的采訪方式,或者有太多人質疑她所謂的包裝,但是我覺得這就是柴靜想要的,她已經得到她想要的。

記者問:《看見》如何?

王甯答:還不錯。至少從職業者的角度來說,對我有啟發,所有對我有啟發的書都不錯。

她是一個——包括她的人,她的書,她的調查,她是典型的很看重氣息感的女人,你會發現《看見》這個節目營造了一種環境。你被她的這種氣息帶進去,被她的思維所左右。所有的感性和理性都在這個氣息當中,她也在很困惑地尋找這個情感和理性的關系,但柴靜還是有進步的,這10年她付出的努力和用功,她是可以從百度搜索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頁的,這種用功不容懷疑,所以我覺得她得到她想要的東西了。

《面對面》欄目介紹

 《面對面》是中央電視台的一檔長篇人物專訪節目,時長45分鐘,每周日晚21:30在新聞頻道播出。

 《面對面》秉持新聞性、權威性、關注度、影響力的訴求,面對面的交流,心與心的碰撞,用對話記錄曆史,以人物解讀新聞。進入《面對面》的人物都是重量級的,他們中有新聞事件中的焦點人物,有新聞話題中的權威人物,有時代變革中的風雲人物,有備受關注的公衆人物。他們因為非凡的影響力進入了《面對面》,而《面對面》讓他們更加具有影響力。

我們共同的理想是:為變幻中國制作一份打開的人物志。所以,我們以更人文的态度關注社會,以更開放的視角關注中國。

《24小時》欄目介紹 

《24小時》是央視新聞頻道改版後,推出的一檔梳理全天新聞的節目。《24小時》節目組負責人表示,這次《24小時》推出的主要特色就是“口語化”,節目組恰恰不需要主播念新聞,而是讓他們說新聞。該負責人還透露選擇邱啟明也正是因為他的風格和節目貼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