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産出法

投入産出法

數量分析方法
投入産出法,作為一種科學的方法來說,是研究經濟體系(國民經濟、地區經濟、部門經濟、公司或企業經濟單位)中各個部分之間投入與産出的相互依存關系的數量分析方法。[1]
    中文名:投入産出法 外文名:input-output method 适用領域: 所屬學科: 創立:WassilyW.Leontief教授 屬于:地方性、專業性、大型企業

概述

投入産出法,就是把一系列内部部門在一定時期内投入(購買)來源與産出(銷售)去向排成一張縱橫交叉的投入産出表格,根據此表建立數學模型,計算消耗系數,并據以進行經濟分析和預測的方法。

内容

研究和分析國民經濟各部門間産品生産與消耗之間的數量依存關系的方法,又稱投入産出分析或部門間平衡經濟數學模型,是系統工程的一種重要建模方法。各個生産部門都需要從其他生産部門購入産品和支付服務性費用,同時也為其他部門生産産品和提供服務。為了研究這種投入和産出的數量依存關系,可以将各種經濟活動情況表示在一張專門設計的投入産出表中,從而為研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整個經濟活動提供一個簡明而又系統的結構模型。

編制投入産出表、建立相應的線性代數方程體系,綜合分析和确定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錯綜複雜的聯系,分析重要的宏觀經濟比例關系及産業結構等基本問題。

投入産出表:是指反映各種産品生産投入來源和去向的一種棋盤式表格。

投入産出模型:是指用數學形式體現投入産出表所反映的經濟内容的線性代數方程組。

發展

投入産出法是美國經濟學家W·列昂捷夫首先提出的。但與這一類模型有聯系的早期研究可追溯到1758年發表的F.奎奈的經濟表、19世紀到20世紀初數理經濟學派L.瓦爾拉的全局均衡理論以及蘇聯編制的國民經濟平衡表。1904年俄國經濟學家德米特裡耶夫提出了計算産品完全勞動消耗的思想和公式。

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列昂捷夫在1936年發表《美國經濟系統中的投入與産出的數量關系》一文中正式提出投入産出法。50年代以後這種方法逐漸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采用世界上已有90多個國家編制了投入産出表,在此過程中提出了各種分析歸納的方法。現在已經使用的就有多種類型的投入産出模型。中國在1974~1976年編制了第一個中國性投入産出表,即中國1973年61類主要産品的投入産出表。

投入産出模型投入産出模型按不同分類标志分成表1所示的各種類型。靜态投入産出開模型表2是一種常用的靜态投入産出開模型。它将整個國民經濟分為n個部門。Xi表示第i部門的産值,Xij表示第j部門在生産過程中所消耗的第i部門産品的數量,Yi為第i部門最終産品的合計數,Dj為第j部門在生産過程中所消耗的固定資産價值,即固定資産折舊額,Vj為第j部門所支付的勞動報酬,Mj為第j部門所創造的社會純收入數額,它由利潤、稅金等組成(i,j=1,2,…,n)。

投入産出表的橫向反映了各部門産品按經濟用途的消耗情況。各部門生産的總産品分為中間産品和最終産品兩部分。中間産品指本時期内在生産領域尚需作進一步加工的産品,如煉鋼用的生鐵等。最終産品指本時期内在生産領域已經最終加工完畢可供社會消費和使用的産品。它包括四個部分:①供社會集體消費和居民個人消費的消費品;②新增固定資産,又分為生産性與非生産兩類;③用于增加庫存和國家儲備的産品;④淨出口産品。

特點

一、它從國民經濟是個有機整體的觀點出發,綜合研究各個具體部門間的數量關系(技術經濟聯系),既有綜合指标又有按産品部門的分解指标,二者有機結合。因此,利用它可以較好地了解國民經濟的全局和局部的關系,做到在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的基礎上,确定每個具體部門産品的生産和分配,從而成為計劃和預測的一種重要工具。

二、投入産出表采取棋盤式,縱橫互相交叉。從而使它能從生産消耗和分配使用兩個方面來反映産品在部門之間的運動過程,也就是同時反映産品的價值形成過程和使用價值運動過程。因為每個部門同時具有生産者和消費者的雙重身份,它既産出産品,按社會需要分配,供其它部門和領域消費,又要消費其它部門的産品,通過本身的生産消費過程才能把産品生産出來。這樣,國民經濟中各種産品的生産和分配相互交織,就形成所有部門間相互消耗和相互提供産品的内在聯系。

三、通過各種系數投入産出表一方面反映在一定技術水平和生産組織條件下國民經濟各部門間的技術經濟聯系;另一方面用以測定和體現社會總産品與中間産品、社會總産品與最終産品之間的數量聯系。既反映部門之間的直接聯系,又反映部門之間的全部間接聯系。投入産出表所提供的各種系數,是人們對國民經濟進行數量分析、平衡核算和計劃計算的依據。

四、投入産出表的本身,就是一個經濟矩陣,就是一個部門聯系平衡模型,可運用現代數學方法和電子計算機進行運算,這不僅可以保證計劃計算的及時性和準确性,而且可以進一步擴展,與數學規劃和其它數量經濟方法相結合,發展成經濟預測和計劃擇優的經濟數學模型。因此,與現代數學方法和電子計算技術的結合,可說是投入産出法的重要特點之一。

作用

通過編制投入産出表和模型,能夠清晰地揭示國民經濟各部門、産業結構之間的内在聯系;特别是能夠反映國民經濟中各部門、各産業之間在生産過程中的直接與間接聯系,以及各部門、各産業生産與分配使用、生産與消耗之間的平衡(均衡)關系。正因為如此,投入産出法又稱為部門聯系平衡法。此外,投入産出法還可以推廣應用于各地區、國民經濟各部門和各企業等類似問題的分析。當用于地區問題時,它反映的是地區内部之間的内在聯系;當用于某一部門時,它反映的是該部門各類産品之間的内在聯系;當用于公司或企業時,它反映的是其内部各工序之間的内在聯系。

用途

投入産出法在經濟分析和計劃工作中均有重要應用。

經濟分析在經濟分析方面它主要用于:

①研究和确定國民經濟中許多重要的比例關系,如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系,農、輕、重的比例關系等;

②研究最終需求項目的變動對各部門産值、勞動報酬和社會純收入數量的影響;

③分析工資、稅收變動對各部門産品價格的影響;

④分析某個部門或某些重要産品價格變動對其他部門價格的影響;

⑤能耗分析;

⑥研究環境保護和水資源的利用問題等。

計劃工作在計劃工作方面,它主要用于:

①從最終産品出發編制各部門的計劃方案;

②檢查現有計劃方案在部門比例和主要産品比例上的平衡性;

③調整計劃,彌補某些部門供求缺口問題;

④計算計劃期生産領域的勞動報酬和資金占用量;

⑤确定基建投資的最大可能規模;

⑥制訂合理的有科學依據的商品價格;

⑦進行經濟預測;

⑧與數學規劃結合,編制中國、地區、部門、企業的最優經濟發展計劃。

趨勢

投入産出法的主要發展趨勢有以下三個方面:

①與線性規劃、動态規劃等優化技術相結合,編制優化的投入産出表。即以投入産出方程組作為一組基本約束條件,再加上其他的約束條件,建立以某項經濟指标達到最優為目标的投入産出模型。

②與計量經濟學方法相結合,如用回歸分析方法确定各種經濟指标的數量聯系等。

③運用電子計算機自動編制投入産出表。

編制投入産出表的主要困難是統計資料問題。産出與投入之間的依存關系有一定滞後周期,制表所需的許多基本數據需要經過長期統計和整理。最終完成一個國家或地區範圍的投入産出表往往需要數年時間。因此,正确地及時地收集、預測和修正投入産出模型所需的基本數據,是推廣應用這種方法的一個重要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