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中國

數字中國

以遙感衛星圖像為主要的技術分析控制全球
數字中國旨在以遙感衛星圖像為主要的技術分析手段,在可持續發展、農業、資源、環境、全球變化、生态系統、水土循環系統等方面控制全球。
    中文名:數字中國 外文名: 适用領域: 所屬學科: 主要技術:遙感衛星圖像 方面:可持續發展 研究時間:1999年10月14日

概念

針對性研究

此後,中國科學家展開了針對性研究,并提出了與之相對應的“數字中國”概念。1999年10月14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制的長征四号運載火箭将中巴地球資源衛星(又稱資源一号衛星)和巴西小衛星SCAI-1送上太空。當晚,據測控數據,資源衛星準确進入預定的近極地太陽同步軌道。

15日中午12時左右,北京的衛星地面接收到第一張衛星CCD相機遙感圖片,圖像清晰,随後收到紅外相機的早期成像網圖。

資源衛星

這是中巴發射後第一顆傳輸型資源衛星。“資源一号”的發射成功,被認為是開辟了“數字中國”的新紀元,國際宇航界同仁都為之震驚。

以前中國考察國土資源與環境時大都采用常規手段,不能及時反映土地、森林、農業資源和環境狀況的動态變化。比如羅布泊已經幹涸了,地圖上還畫着;洞庭湖小了一半,地圖上還沒有變等等。

有了“資源一号”後,就可繪制1:10萬比例尺的數字地圖,并可為完成1:5萬、1:1萬等比例尺的數字地圖打下基礎,可收集土地利用、農作物估産、水資源、地質礦産、城市規劃、環境保護及海岸帶監測等重要信息,所獲得的資料對國土資源部今後5年到2010年的新一輪國土普查具有重要價值。

科學依據

取代目前正在使用的陸地衛星和斯波特,為制定國民經濟計劃和規劃,為對土地實施全面管理提供決策和科學依據。

另外,中國目前有2223個環境監測站,急需成立一套高效、準确、迅速的環境監測、調查與評估系統,資源衛星的遙感監測系統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有效方式,利用它可以對大氣、水(江河湖海)、工業與生活固體廢棄物、突發性的環境事件、生态(土地、草原、森林)等多個要素實施有效監測。

在水利遙感領域,資源衛星的應用前景也十分看好,特别是在洪澇災害監測、水土流失、工程規劃等方面。

提出背景

1998年,美國副總統戈爾在加利福尼亞科學中心提出“數字地球”的概念,認為數字地球是一種能嵌入海量地理數據、多分辨率和三維的地球描述方式。

“數字地球”概念的提出,旨在以遙感衛星圖像為主要的技術分析手段,在可持續發展、農業、資源、環境、全球變化、生态系統、水土循環系統等方面控制全球。其核心内容是獲取數字地圖(高分辨率衛星影像),在這樣的地圖上,地面所有一切都将暴露無遺。

研讨

聚集北京

2009年10月16日,幾十位地理信息系統方面的專家聚集北京,參加由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和國家地理空間信息協調委員會共同組織的國家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發展戰略研讨會。就我國國家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共享、“數字省區”發展戰略等問題進行研讨,共同勾勒“數字中國”的藍圖。

專家認為

與會專家認為,我國國家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标是要健全我國地理空間信息标準和政策法規,建立完善的公益性、基礎性地理空間信息系統及其交換網絡體系,為相關産業的發展創造條件;各地“數字省區”的發展對于整個“數字中國”的最終建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專家建議,我國國家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應用,在“十五”期間應當以促進我國地理空間信息共享為主要目标,完善地理空間信息标準規範;加速完善國家級地理空間信息系統和遙感對地觀測體系;并盡快建成多層次地理空間信息交換網絡;要進一步加強對各地“數字省區”發展的規劃指導統一标準,促進信息共享,避免重複建設。

提高國産化水平

國家将進一步支持各類基礎性、業務化地理空間信息系統應用工程的開發,促其實用化,并積極支持國家空間信息基礎設施關鍵技術的開發和産業化,不斷提高國産化水平。

“數字中國”不僅是信息化、現代化,在習近平眼中有着更重要的位置。在2014年2月27日召開的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身為組長的習近平站在國家未來發展的戰略高度,将建設網絡強國加入中國的戰略目标。他提出:“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事關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事關廣大人民群衆工作生活的重大戰略問題,要從國際國内大勢出發,總體布局,統籌各方,創新發展,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

相關事件

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将于4月25日至26日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行。本次峰會以“激發數據要素新動能,開啟數字中國新征程”為主題。峰會議程主要包括:開幕式、主論壇、分論壇、成果展、創新大賽、政策發布、項目對接簽約等七個部分,以及“有福之州·對話未來”“閩江夜話”等交流活動。繼續設立“雲上峰會”平台,采用線上線下結合方式舉辦相關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