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美國人

华裔美国人

有美国国籍的华人,或有中国血统的美国人
华裔美国人(英语:American of Chinese Ancestry)指具有美国国籍的华人,或具有中国血统的美国人。美籍华人是全球华人群体的一部分。2004年美籍华人总数有340万,佔亚裔美国人口的22.4%,美国总人口的1%,高於其他亚洲国家侨民所佔的比例。
    中文名:华裔美国人 外文名:American of Chinese Ancestry 别名:

历史

按照美国政府记录,第一的来美国华人是1820来的。1848年之前,美国华侨人数没有超过1000。华人移民美国始于1840年代,但为数很少。1840年至1860年赴美的华人大多为男性。

1850年代华人移民随即大量增加。同时由于太平天国叛乱,中国南方政治动荡不安,华人一般来自广东。基于加州淘金潮,当时美国西部急需劳动力,1868年,美国和大清签订《中美通商条约》,其第五条款规定华人愿常住美国或入籍,皆须听其自由不得禁阻。此条约为美国来华招揽大量华工开方便之门。

1877年美国加州经济转入低迷,美国出现第一次排华浪潮。1880年美国与清廷签订《北京条约》,其中第一条款规定限制华人到美的人数和年限。1882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禁止中国移民。

第二波华人移民是在1952年和1965年,美国移民法解禁之后,从台湾到美国当学生的。1970年代,台湾经济渐趋发达,此类移民于1970年代末开始减少。1977年中国大陆开始送学生往美国,此类移民在1980年代越来越多。

另外,一些现代移民来自福建,赴美国寻找劳动工作,以纽约为中心,集中在东北地区。

公民身份

按照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FourteenthAmendment)和1898年美国最高法庭法案(1898UnitedStatesv.WongKimArk),任何在美国出生的华人皆是美国公民。归入美国籍时,移民并不需要放弃原有的国籍。

中华民国并不公开承认双重国籍,但是中华民国同时也不视“归入美国籍时所发的誓词”为正式的放弃中华民国国籍之宣示,所以中华民国公民并不会失去中华民国国籍;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则不承认双重国籍,一旦归入美籍,移民便视为放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之身份。

美国华人较多的州:

加利福尼亚州

纽约州

麻塞诸塞州

马里兰州

新泽西州

得克萨斯州

伊利诺州

传统意义上的美国华侨大多聚居于州内大城市的唐人街(Chinatown),与同乡一起生活。但是也有例外。参见后唐人街

移民

移民美国的中国人曾造成数次移民潮。

据美国政府记载,首次的移民潮大约发生在1820年左右。从1820年代到1840年代末的中国移民以男性为主,每次数量很少。不过,由于移民地区只有少数的中国女性,很多移民都选择与当地的欧洲移民的女性后裔结婚(包括一些爱尔兰裔)。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华人移民是举世闻名的暹罗双胞胎.

较大的潮流始于1850年代。当时北美西岸在加州淘金潮期间得以迅速开发,时值华南遭受由于满清政府腐败,造成严峻的政治与经济动荡不隐;内忧有太平天国叛乱,外患又有鸦片战争。早期的移民包括革命家孙中山。他入了美国国籍,获得美利坚合众国公民身份,使用了美国护照,受到了美国政府的保护。

结果,许多贫困、操台山话和粤语的华人移民从广东省来到美国修建铁路。他们不愿再忍受家乡贫困的生活景况,情愿为预付金签下往美国长期劳动的合同。许多人把挣来的钱全寄回家,不再期望能活着回家。他们的实况就有如“卖猪仔”。这些华人聚居于唐人街,旧金山的唐人街人口最多。这些早期移民,一半以上来自台山。这些移民曾受到1868年蒲安臣条约的鼓励,但1882年排华法案却使从中国移民成为非法,直到1943年。许多西部州也开始生效了一些有种族歧视的法律,使得中国和日本移民很难拥有自己的土地或者找到工作。这些法律直到1950年代民权运动开始时才被废止。

随着1952年至1965年美国移民法的放宽,第二次中国移民潮开始。中国大陆的专业人士的移民逐渐增多,于是1977年美国政府开始允许移民定居。这群华人倾向集中在市郊地区,并且远离市区的唐人街。这些华人说带有家乡口音的普通话。

最近的第三次移民潮,包括无正式文件的外国侨民,主要来自福建省,赴美寻找下层手工职业。这些外国侨民倾向集中于诸如纽约市等大都会地区。这些华人与高学历专业人士接触较少。他们有些说官话,大部分说闽东方言,尽管接近闽南话,却无法与美籍台湾人产生密切联系。由于福建经济情况改善,这类的移民数量开始减少。一般而言,一个福建移民需予付蛇头数万美元,偷渡往美国,以及支付食宿。路费从家里和村里借来。这些移民通常工作三年,前两年还债,第三年才赚到钱。

自从1965年,华裔移民美国受到援助,美国分别予以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个别的配额。

基于移民法,香港移民不被列入美籍华人名单,因而他们倾向移民加拿大。

1980年代,由于毕业生不返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人才外流广泛关注。许多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移民受惠于1992年中国学生保护法案(ChineseStudentProtectionActof1992),法案假定1991年时在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永久定居地位身份。

1990年代后期,大量美籍华裔专业人士开始返回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人才回流。典型的事业模式如下:中国毕业学生会移居美国,投入当地工作市场,遭遇玻璃天花板(GlassCeiling)后再返国;在反歧视行动(鼓励雇用和录取少数民族、弱势民族、女性等防止种族与性别歧视的积极行动)措施下,中国留学生受到优待,但1990年后情况不复见。2000年后,美国工作前景恶化,加上高科技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和膨胀,返国的中国毕业生急剧增加,这些人常被称为“海归派”(海龟派)。

社会地位

有大量华人的美国城市包括纽约、旧金山、洛杉矶、休斯敦、西雅图、和波特兰。从1960到1970年代,这些城市大多有唐人街,新旧住有移民。在一些地区,美籍华人和其他亚裔群体保持密切联系,特别是美籍越南人。这些联系是有帮助的,事实上许多美籍越南人在人种上是海外华人,因此大部分华裔美籍越南人并不将自己归入美籍越南人。

除了大城市,小部分美籍华人散居遍及美国的乡村小镇,特别是一些大学城。2000年,美籍华人占加州人口接近3%,东北部占超过1%。在夏威夷这个历史上亚裔比重较高的州,占接近10%。

整体上,美籍华人由于移民继续高速增长,而平均出生率低于美国白人,人口相对迅速老化。近年来,从中国收养小孩,尤其是女孩,也增加了美籍华人的数量,尽管大部分收养者是白人父母。

美籍华人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很广泛。尽管许多住在大城市唐人街的华裔是贫穷的,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上层人士住在诸如库珀蒂诺、帕罗奥多、奇诺岗、钻石吧、圣马力诺这样的地方。上层和下层华人的社会地位区别很大。下层华人常常被上层歧视,看成未受教育的工人,非法移民。例如在圣盖博山谷,尽管蒙特利尔公园巿和圣马力诺两座城市都是美籍华人社区,地理上彼此靠近,却被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收入差异区别开。

政治状态

美籍华人的小群是根据世代、籍贯、社会经济水平等因素划分的。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或台湾、美国,或中华民族主义,态度并非一致:有积极支援的,有敌视的,也有漠不关心的。而且,美籍华人的小群在政治上的优先考虑、目标截然不同,有时甚至对立。因此,美籍华人没有统一的政治团体或政治观点,客观上也是华人不及海外犹太人团结的原因。此外,还有一些人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美国的潜在敌手。

第二代美籍华人,即美国出生华人(通常被称作ABC,AmericanBornChinese),通常被看作有点异国情调。美籍华人对于中国的政治也有强大的影响。例如宋楚瑜的儿子宋镇远就是拥有美国公民身份的“ABC”。

歧视

近年有两宗事件激励了美籍华人和美籍亚裔人,尤其是美国出生华人──1982年,陈果仁(VincentChin)被白种人汽车工人谋杀;1999年,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文和(WenHoLee)因未经证实的行为被指控为间谍,不少人认为他是种族歧视的受害者。

文化大革命期间,美籍华人和所有海外华人一样,一般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视为资产阶级叛国者。在美国有亲属的中国公民,遭受到特别的猜疑与监视。及至1970年代,邓小平改革,这种态度才得以彻底改变。美籍华人逐渐被视为商业与专业技术的来源,他们的投资有助于中国的经济及其他方面发展。

优点和缺点

每个民族给美国带来了他们的长处,也给美国带来了他们独特的缺点。以我们熟悉的华裔来说,在学校里华裔优等生的比例远远大于他们在美国的人口比例。在加州大学的洛杉矶分校,百分之四十的一年级新生是华裔学生,优点是非常明显的。在美国,这一点几乎人人都知道。但是,他们的缺点有时只有华人自己才心里明白,一般美国人是不清楚的。比如说,在美国,任何一个售报机,都是一个铁合子。所有的报纸都在里面。放一个硬币就可以全部打开,取一张之后再把它关上。我第一次买报的时候,塞进硬币,一拉开盖子,发现所有的报纸都在我面前,吓了一跳。根据我在中国的经验,我想,这样的设计怎么行,这不是三下两下就拿光了吗?但是,这是根据美国的国情设计的,美国人不会扔一个硬币,却拿两份报纸。但是,我很快发现了例外,中国人聚居地的中国饭店,中国商店门口,就是一种特殊设计的售报机,一个硬币只拿得出一张报纸。

在美国的华人报纸上,多次有人从美国各地对于这个看似简单的“报纸问题”引发议论,其中一个华人讲述了在半小时里,他如何活生生地眼看着同胞们“免费”取光了一大堆报纸。这个简单问题的外延扩大,就是出现一些华人社会特有的现象。比如,很多中国饭店拒收华人的支票。有一个华人写了一篇文章,说他对很多中国饭店不收支票很不理解,在询问中,老板告诉他:老实说,“美国人”的支票我们是接受的。他更百思不得其解,如何会出现这种华人歧视华人的“种族歧视”。直到有一天想卖掉自己的计算机,从一个中国留学生手里收到了800多美元的假支票,这才“恍然大悟”。

在美国,不仅对于禁止种族歧视有非常严格的法律规定,甚至还有“平权法案”保护少数民族的利益。如果这样的情况是发生在一般的美国饭店,早就让顾客告上法庭,罚款罚出老本来了,因为这是违法的。

但是在华人社会,被拒收支票的,也就是摇摇头,算了。这里流行的是中国人的概念,先是想想老板也是没办法,再想想把华人的脸丢到美国的法庭上,大家都不光彩。实在看不过,也就是在中文报纸上呼吁大家“自重”。

在美国,各个种族都有象“华人社会”这样的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之外的美国人,根本不清楚那里面除了不同于英语的种种语言之外,还有些什么样的特殊概念和规则。

前不久,还有一个东南亚来的苗族移民的后裔,一个美国籍的苗族小女孩,控告她的父亲性虐待。她父亲居然在纽约的法庭上,信誓旦旦地说是要当众依苗家的风俗杀鸡喝鸡血以证明自己无罪。结果,当陪审团依然判他有罪之后,据说是引起纽约的苗族社区震惊,他们说这种事情哪有告上法庭的,以前这样的事情都是他们自己“内部解决”的。这么一说,倒是轮到美国社会“震惊”了。

实际上,各个种族的移民都给美国带来了自己的贡献和问题,贡献有时是非常突出的,比如说,占美国人口约百分之十二的黑人,通常被认为是相对比较贫穷的,整体文化水平比较低的,甚至有许多人口比例远小于他们的少数民族,都看不起他们。但是,实际上,他们的爵士乐,摇滚乐以及他们的舞蹈,体育才能,长久以来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美国文化,其意义远远超过了文艺,娱乐的范围。只有到了这里,你才会体会到,这些音乐和舞蹈有着多么巨大的力量,它几乎完全改变了一代美国人的面貌,你甚至可以说,它改变了整个美国的精神面貌。

没有非洲文化,就没有今天的美国文化。在今天,已经没有一个美国人能够不受到非洲文化的影响。这应该说是美国黑人对于美国文化的整体贡献。移民在各方面的贡献可以说是美国强大和继续保持强大的必要前提。

重大研究

马里兰州学院市——来自马里兰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得出结论说,华裔美国人——他们是美国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人群之一面临着一个“玻璃天花板”,无法实现与他们付出的努力相称的全部职业声望和成功。

这份题为《华裔美国人肖像》的报告说,华裔美国人对教育和“人力投入”的回报“通常低于一般人群和非西班牙裔白人人群。”它还说,平均起来,法律和医学领域的华裔美国人专业人士的收入差不多比他们的白人同行少44%。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的广泛数据和独立的访谈,该研究提供了高度多样化的华裔美国人人群的最全面和最新的概况。该研究是由马里兰大学的亚裔美国人研究项目开展得,得到了亚洲太平洋裔美国人的一个全国性社区组织OCA的支持。该报告的数据截止2006年,是最新的数据。

“和流行的信念相反,尽管华裔美国人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常常面临经济成功的额外障碍,”该研究的研究组长、领导着马里兰大学亚裔美国人研究项目的人口统计学家兼美国研究教授Larry H. Shinagawa说。(http://www.aast.umd.edu/director.html)“时间和努力工作对于让华裔美国人全面进入主流社会和专业圈子根本不够,”Shinagawa还说。“我怀疑还有许多原因,诸如语言障碍或者仅仅是由于被视为‘外来者’而带来的困难。长远看来,增加指导措施和担任领导的机会可以促进华裔美国人社会。你需要一个管道、一个网络从而帮助年轻的专业人士实现他们的潜力,并增加华裔美国人参与高层。成功会带来成功。”

然而,这只是故事的一半。Shinagawa指出,华裔美国人社会的特点是极端多样性。它几乎被平均分成了来自中国的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新移民群体和定居时间更长的、被同化的、受教育程度高且富裕的老移民和第二代美国人的群体。这些更早的移民主要来自台湾和香港。“这导致了一个贫富、教育程度高低、白领和蓝领的相当两极分化的图景,”Shinagawa说。“你预料会在一波移民之后看到这种模式。但是在这个例子中,长期定居的群体尚未获得充分的平等待遇。”

研究发现

1、最大的亚裔群体:华裔美国人代表了亚裔美国人中间最大的族群(大约25%);

2、高等教育的群聚:华裔美国人群聚在少数学院和大学(只占了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的3%);

3、高等教育比例高:华裔美国成年人拥有大学学位的比例是一般人群2倍;

4、缺乏高中教育:相反,新近到来的华裔美国人代表了美国成年人中缺少高中教育的数量最多的人群;

5、职业:华裔美国人比一般人群更多地从事专业和管理职业(53%对34%);

6、产业:华裔美国人群聚于和卫生保健、饮食服务、制造业以及专业/科学领域相关的产业;

7、报酬公平性:华裔美国人男性比同样教育水平的占人口多数的白人获得的报酬更少;

8、地理群聚:全部华裔美国人的60%生活在以纽约市、旧金山、洛杉矶、芝加哥、费城、华盛顿特区城区、波士顿城区和达拉斯城区为首的少数城市。

9、郊区移民:在过去的20年中,华裔美国人越来越多地离开传统的民族聚居地唐人街居住。许多更富裕的华裔美国人如今居住在通常被称为“郊区民族居民区”(ethnoburbs)或杂居的“亚洲城”的郊区社区。

10、公民身份:3/4的华裔美国人是美国公民,而且显示出了很高的归化率。然而,新移民并非如此,他们寻求公民身份的行动更慢。

11、跨民族/跨种族:1/10的华裔美国人是跨民族和/或跨种族的

12、离婚:华裔美国人一旦结婚,他们就倾向于维持婚姻——他们的离婚率只有不到一般人群的一半(4.4%对10%)。

分析

人数不多,表现突出

最新的人口普查发现,当前的美籍华人人数不多,动静却不小。政界有大名鼎鼎的赵小兰、骆家辉,科技界有李政道、杨振宁,体育界有关颖珊。美国各大知名院校,华人学生更是名列前茅,超过三分之一的华人在美国各地的经理级和专业级岗位任职,华人的平均年收入已经超过白人。专家指出,150多年来华人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只有一点没有变,就是始终被美国人当成是“外国人”。有如此引人注目的成就,照美国人的惯例,华人早就该成为美国人的一部分了。然而事实却是,华人是“美国梦”的实现者,而不是美国人,无论什么行业,华裔中的佼佼者始终被贴上标签,称为华裔政治家、华裔科学家等等。2002年女子花样滑冰世锦赛时,关颖珊不敌卡拉•休斯而屈居亚军,美国报纸的大字标题竟是《美国人休斯打败了关颖珊》,这大概就是在美华人处境的最佳写照了。

不被认同,无归属感

专家认为,在美国,白人虽然歧视黑人,但没有人不承认黑人就是美国人;而对华人的态度便复杂很多,单纯种族歧视的成分大为减少,准确地说,是一种排斥心理占主导,甚至发展为仇视。

随着其它亚洲国家移民的增多,上述心理还蔓延至其它亚裔。1982年,一对白人父子因日本汽车大量进口而失业,误将一名叫陈果仁的华人当作日本人泄愤打死,凶嫌被判无罪,陈的养母为此奔走20年,至今未果,这是最典型的华人得不到认同的案例。1999年,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文和(Wen Ho Lee)因未经证实的行为被指控为间谍,不少人认为他是种族歧视的受害者。

专家说,除了不被美国本土人所接受,在美华人本身对美国社会也缺乏认同。对华人来说,乡土观念扎根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因此很多华人移民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成为美国人。投身淘金热的早期移民,绝大多数人梦想有朝一日可以衣锦还乡。由于华人的聪明、勤勉,加上对教育的重视,相当一部分华人脱颖而出,成为美国社会一股强劲的力量。与此同时,剩下三分之二的华人却仍从事百余年前的旧行业,如开餐馆、洗衣服,当保姆、车衣等,无法接近主流社会。

华人社群,自成两派

美籍华人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很广泛,尽管许多住在大城市唐人街的华裔是贫穷的,但也有为数不少受过良好教育的上层人士住在诸如Cupertino、Palo Alto、奇诺岗、钻石吧、圣马利诺这样的地方。

上层和下层华人的社会地位区别很大,下层华人常常被上层歧视,看成未受教育的工人,非法移民。在圣盖博山谷,尽管蒙特利尔公园巿和圣马利诺两座城市都是美籍华人为主的社区,地理上彼此靠近,却被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收入差异区别开来。

根据最新的2004年美国联邦普查局资料,在美华人的平均收入超过美国一般平均收入,但是生活在贫穷线下的华人比率,也超过一般美国人比率,整体生活条件呈“贫富两极化”的现象。

华人学者认为这种情况将会持续。研究数字指出,住在郊区、收入较高的华人约占华人总数的48%,另有约34%的低收入华人住在都会区,这些华人多半教育程度较低、缺乏专业技能,赚取基本时薪。

发展现状

据美国人口普查局近年的调查数据表明,亚裔人口在加州的增长速度是各族裔中最快的,已经成为仅次于西裔的第二大少数民族,约有420万,占加州总人口的13%。而其中华裔又占39%,是亚裔族群中最大的一支。

2009年12月12日在洛杉矶东郊蒙特利公园市市政厅举办的一次由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亚美研究中心发起的“华裔美国人现状”社区论坛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亚美研究中心教授王灵智大胆提出,像蒙市这样的城市现已经有超过半数的居民是华裔,华裔已经成为主流。

他说在大多数人观念中“融入主流”就意味着美国化,放弃母语变得和白人一样。这是一种错误理论。“人家看到你的肤色就没有可能同化,同化论对自己没有利益。”他认为华裔美国人要懂两边的语言和文化,不要对自己的肤色自卑。他还认为这种自卑是以前的排华政策造成的。

王灵智把1969年作为华裔美国人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在那之前,华裔大多居住在中国城内,和主流社会是隔离的。但是1969年后,华裔受黑人运动的影响,开始走出中国城。特别是1972年到冷战结束间,大量台湾移民涌入,1997年又有来自香港的移民以及改革开放后从大陆来的移民……现在大部份华人住在郊区城市,中国城传统侨社不断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中文学校和大专校友会这样新移民建立的社团。”

他说70%的华裔美国人是在国外出生。但是他们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来源国的政治冲突,讲英语和不讲英语之间的矛盾,也造成很大差异,特别是那些偷渡客和中国城里的老侨民,是最被人遗忘的一群。

但他认为即使是那些混的不错的华裔美国人在进入美国的管理层和政治圈中也一直不是很成功。究其原因他认为:“以前华裔没权利参政,后来是没钱、没机会参政,再加上很多移民在亚洲国家没有投票的传统。”

不过他把2009年称为华裔参政的一个转折点:“很多华人在地方政府选举中当选,现在加州议会已经有11个华裔民选官员,奥巴马又委任了两个华裔部长进入内阁。所以我认为2009年将是一个转折点。”在今年三月南加州的市议会选举中有八位华人在六个城市中当选,其中素有小台北之称的蒙特利公园市的5个市议员中4位是华裔,包括市长吴学儒(MitchelIng),副市长黄维刚(AnthonyWong),市议员刘达强(DavidLau),市议员赵谭美生(BettyTomChu)。

另两个华裔市议员占多数的是喜瑞都市和圣玛利诺市,五位市议会成员中三位为华裔。其它城市如天普市、柔似蜜、瑞当多(REDONDOBEACH)也皆有华人进入市议会。

在州政府一级,加州主计长江俊辉(JohnChiang)是加州官职最高的华裔,同时州众议员刘云平正在积极竞选州检察官一职。联邦政府中,奥巴马提名朱棣文、骆家辉分别做能源和商务部长。曾做过蒙市市议员的赵美心今年7月成为首位女性华裔国会议员,亦给当地其他华裔民选官员不小的鼓励。不过王灵智也表示华裔参政还有“longwaytogo”(路还很长)。

对于华裔所关心的事物,亚太法律中心主任郭志明(Stewart Kwoh)表示,当前的热点之一是医疗改革:90%的亚裔希望有某种形式的全民医保。但是目前的政策有一个5年的限制,即合法居民要等5年入籍后才能享受。二是移民改革,亚裔希望移民政策能让家庭团聚而不是长期分居,三是美中关系,若有一天中美发生冲突,华裔如何自保。有人问到种族歧视是否真的存在这一问题,曾在KNBC做过十年主播的日裔美国人TritiaToyota直言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遭遇过种族歧视,特别是在8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前,就有观众写信给电视台质问为什么让一个外国人出现在电视上。1982年著名的陈果仁(VincentChin)事件也是由于受日本汽车公司的冲击,底特律汽车制造业陷入低谷,当地克莱斯勒公司两个白人因把对日本人的仇恨转嫁到身为华裔的陈果仁身上,将其暴打致死。事后法官的轻判引起全美亚裔族群发起大规模民权运动。

Toyota强调无论亚裔团体之间有什么样的矛盾与冲突,但是因为同是黄皮肤,被美国社会视为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她建议各亚裔族群之间,无论是生在美国的还是移民到美国的,建立共同的联盟。

一位居住在中国城的日裔老者MoNishida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说当天的讨论没有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对美国的loyalty(忠诚)。他说:“听上去我们还在试图为自己定位。好像我们在讨论的不是如何做一个美国人,而是如何在美国生存下去(How we aregoing to make it in America)。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