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校歌

南开大学校歌

大学校歌
南开校歌创制于五四运动前夕。曲谱借鉴了在西方广为流传的圣诞歌《Oh Christmas Tree》。南开校歌歌词短小而规整,旋律铿锵而奔放,很好地展现了南开学子“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精神风貌。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名称:南开大学校歌 发行时间: 1918年 填 词:张伯苓 歌曲语言:汉语

创作背景

南开校歌创制于五四运动前夕。1917年5月16日,在东京的部分南开学生举行茶话会,欢迎当时赴日本参加远东运动会的张伯苓校长和南开学校的运动员。在会上,留日南开学生张蓬仙提出,为了增强凝聚力,巩固团体精神,应该编写一首让每一个南开人传唱的校歌。张伯苓对此提议深表赞同。n

1918年末,张伯苓校长从美国留学回津后,即请音乐教员孙润生等人来遴选校歌。经过一番斟酌,张伯苓最终于1919年春天审定了校歌歌词。南开校歌歌词作者魏云庄(魏爚)先生,为清末附贡生,张伯苓校长之老师,国学根底深厚,南开初期任南开中学文牍课主任兼校长秘书。谱曲为美籍教师饶伯森博士,中文名韩慕儒。他是采用了美国马里兰州州歌的曲调。此事,在1919年3月31日的《校风》上有如是报道:“校长对于巩固团体精神起见,拟请孙润生先生审定一歌,于集会之时,千人合唱,以期神会而铸成南开真精神云。”

南开校歌唱道:“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汲汲骎骎,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歌词虽短,却具有无比深邃的内涵。曲调庄严肃穆,引人奋发向上。南开学校凡有大型集会时,学生都会高唱校歌。

1937年7月,日军开炮,悍然炸毁南开大学,接着,炸毁南开中学与南开小学。但南开是炸不死的,日寇只能摧毁南开的物质,却摧毁不了“巍巍我南开精神”,南开弦歌不辍,浴火重生,很快,她从“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又唱到了“大江之滨,嘉陵之津”。重庆南开,成为抗战时期中国教育的一个奇迹。后来又唱到白贡蜀光中学,“沱江之滨,釜溪之津,巍巍我蜀光精神”。就这样,原本是南开大学、中学的校歌,后来成为南开系列学校共同的校歌。

抗战期间,南开大学将“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的校歌从天津唱到湖南长沙;高歌猛进,再行军三千里,西进唱到云南昆明。

南开校歌豪迈昂扬又不失悦耳动听,年轻欢快又不失悠远稳重,词曲交融,彰显了“日新月异”的进取精神,提出了“智仁勇真纯美”兼备的教育方针和“文质彬彬”的人才培养方向,蕴涵着深刻的教育理念,在中国大学的校歌中独具魅力,几十年来传唱不衰,已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名歌佳曲。n

歌曲歌词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汲汲駸駸,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

词汇译释

白河:它是流经天津入海的海河旧名n

津:河的渡口,此处指河海交汇处n

巍巍:高大雄伟n

汲汲:剧也《前汉扬雄传》:不汲汲于富贵n

駸駸:马行急也,引自《康熙字典》

发煌:发扬光大n

无垠:无限n

美哉大仁,智勇真纯:赞美南开精神中对受教育者要求的n

以铸:教育就是要铸造大仁、大智、大勇、真诚、纯朴人的文化素质和品德n

以陶:教育也陶冶受教育者的高尚情操文质:文化素质n

彬彬:文雅,代表高水平n

校歌在第一段落的三句歌词中直接高唱出歌的主题:南开精神,也就是说,伟大的南开精神发源于渤海之滨和海河之津。南开校歌实际上就是南开精神的颂歌。n

第二段歌词中,汲汲駸駸是追不及待的意思,也正如毛主席在诗词中所说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月异日新是校训的下半句,意即不断改革,不断前进,永远踏着新的步伐走在时代前沿,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南开学子只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断改革创新前进,我们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n

第三段美哉大仁,智勇真纯是对南开精神实质的赞颂,“大”字指大仁、大智、大勇,南开人的光辉典范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同志。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大仁、大智、大勇的伟人风范,也可以看到南开精神所要求的真诚和纯朴,南开教育就是要造就出大批量的文化素质高超的人才。n

轶事

1999年5月,南开大学为莅校视察的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举行了一场汇报演出。节目开始前,全场数千人首先起立高唱南开校歌。群情振奋,歌声雄浑。站在专家组组长身边的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同样声音洪亮激情饱满地高唱:“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王义遒目睹此景非常感动,他说:“太感人了,我从未听过这样昂扬动人的校歌!”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