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九星

北斗九星

银河系天体
在中国道教文化和古代汉族天文书中,北斗九座星辰都有名字,依次为:天枢星、天璇星、天玑星、天权星、玉衡星、闿阳星、摇光星,洞明星、隐元星。源于汉族人民对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宋代道教天书云笈七签24巻“日月星辰部”曾提及北斗七星还有辅星、弼星的存在,时称北斗九星。五代徐铉《步虚词》诗曰:“整服乘三素,旋纲蹑九星”。后来两颗渐渐隐失,成为“七现二隐”,故今有北斗七星之说。
  • 中文名:北斗九星
  • 外文名:wain、dipper、Charles's Wain
  • 别名:九皇
  • 分类:恒星
  • 发现者:
  • 质量:
  • 平均密度:
  • 直径:
  • 表面温度:
  • 逃逸速度:
  • 反照率:
  • 视星等:
  • 绝对星等:
  • 自转周期:
  • 赤经:
  • 赤纬:
  • 距地距离:
  • 半长轴:
  • 离心率:
  • 公转周期:
  • 平近点角:
  • 轨道倾角:
  • 升交点经度:

左辅右弼

北斗在上古可能为九颗星,位置、形状与现在不同,后由于岁差或观察地的原因,有两星或隐,所以有北斗七星之说。但在先秦的文献中,仍保留有北斗九星的说法。

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很有气势的词汇,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韵味。这便是九皇星君之七皇。另:八曰左辅,九曰右弼。

北斗第一阳明贪狼星君,北斗第二阴精巨门星君,北斗第三真人禄存星君,北斗第四玄冥文曲星君,北斗第五丹元廉贞星君,北斗第六北极武曲星君,北斗第七天关破军星君。这是道教中对北斗七星及其神灵的称谓。而这七颗星又被称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天文上都称北斗七星,但在道教文化中,称为北斗九星,"北斗九星,七见(现)二隐",那两颗星分别叫洞明星和隐元星。这是古代传统上对九的尊崇,而北斗在中国古代的极高地位,以至于道教将之改为九星。

人们在没有指南针的情况下,知道在夜晚时看北斗七星来辨别方向。因为七颗星很明亮,且形状似一个勺子,故而极易辨认和判断方位。由于一年中北斗七星的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因此中国民间有谚语: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北斗主死、南斗主生:

但是,如果看一些古籍,里面会提到的并非七星,而是“北斗九星”,相对到人身上,则对应的是九窍。我们一般知道的是七窍,即双眼、双耳、双鼻孔及一口,那另外的“二隐”则是尿道和肛门,所谓说人死“九窍不畅”,就是指人死之后,此九孔都不通畅了。因为北斗九星与人身上的九窍对应,人们便说“北斗注死”。《三国演义》里面赵颜借寿一段管辂说的明白:“北斗注死,南斗注生。今已添注寿算,子复何忧?”

北斗九星的名字在现今天文书中仍然沿用,另一组旧名字则只见于古书:阳明星,天之太尉,司政主非;阴精星,天之上宰,主禄位;真人星,天之司空,主神仙;玄冥星,天之游击,主伐逆;丹元星,天之斗君,主命箓籍;北极星,天之太常,主升进;天关星,天之上帝,主天地机运;辅星,天尊玉帝之星;弼星,太常真星。

北斗九星中的两个隐星:辅星和弼星,在相书、风水、运术等等命理的解释中,都是大富大利,上上之相。因为是隐星,按照科学的词汇说就是肉眼看不到,所以如果真有人能够看到,则是碰上大时运了,今后也定然大吉大贵。《云笈七签·卷二十四·日月星辰部二》记载:“右九皇君、九夫人内姓隐讳,知之延寿千年。常夕夕观之,想见皇君夫人形象威光,忆其姓讳,谛存在心,得见第八、第九星,延寿无穷。”

九皇星君

在中国传统道教文化中,北斗九星分别对应九皇。道教九皇信仰渊源于中国先民对北斗的崇拜。九皇信仰的渊源和形成发展历程,一方面反映了道教思想来源的一大特色,即对古代先民星宿崇拜的汲纳,另一方面,亦折射了唐宋之后道释的融合。

北斗九星在民间信仰中又称“九皇”,九皇信仰的影响很大,这种崇拜在民间逐渐演变为礼斗之俗。古时全国许多地方,如广东、云南、四川、河北、江苏、浙江等省,均于农历九月一日至九日连续九天盛行礼斗之俗,谓之九皇会。北宋年间,北斗星被道教经典阐释为道教的星神"九皇神",并为教众广泛接受而崇祀

据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广东地区于九月九日,多建九皇会以礼斗。在云南,礼斗已为滇俗,九月朔至九日举办,最为虔诚。浙江杭州的礼斗日期则在六月朔至初六,礼俗大抵一样。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