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

郭燕

中国职业艺术家
郭燕,生于陕西,199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居成都,职业艺术家。多次参加海内外重要艺术展并举办个人作品展,韩国首尔《浮游——中国艺术新一代》、美国纽约《中国病人》,法国巴黎《根源》、中国澳门《成都后生代——当代艺术澳门展》、美国纽约《中国亚洲艺术博览会》、中国香港《美国亚洲国际当代艺术展》等。从2008到2013期间,分别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举行《紫托邦》《菩提》《迷城》和《乡逝》等个人作品展,2010年1月,作品《梦里的城市》在香港亚洲国际当代艺术文化促进会的“星星香港”中获得金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画廊和艺术机构收藏。
    中文名:郭燕 外文名: 别名: 民族: 出生地:陕西 毕业院校:西安美术学院 职业: 代表作品:《梦里的城市》 主要成就:

展览简介

个展

2016年6月6日,别处,成都蓝顶美术馆,成都,中国

2016年4月9日,别处,广东当代艺术中心,广州,中国

2013年6月15日,乡逝,元典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2年10月13日,迷城,天仁合艺艺术中心,杭州,中国

2011浮,思班艺术基金会,洛杉矶,美国

2010年6月6日,树蝶,恒庐美术馆,杭州,中国

2010年2月27日,菩提,张江当代艺术馆,上海,中国

2008年11月1日,紫托邦,壹空间画廊,北京,中国

主要联展

2014

‘文轩·新象’——当代艺术百人邀请展,文轩美术馆,成都

2013年

文脉当代,批评家提名展,西安美术馆,西安

无常之常,东方经验和当代艺术,威尼斯,意大利

五月,洛带艺库,成都,中国

2012年

她者的艺术,中国当代13位优秀女艺术家澳门联展,澳门

鸾凤齐鸣,当代女性展,树美术馆,北京

春沙,川大美术馆,成都

2011年

中国新绘画联展,天仁合艺艺术中心,南京

乡愁与相遇,南京青和美术馆,南京

成都蓝顶美术馆,成都

杭州汉品艺术空间,杭州

重庆大剧院艺术展厅,重庆

2+2驻地交流计划展,洛杉矶,美国

无法缺席,2011文轩美术馆开馆展,文轩美术馆,成都

珠联璧合,南方女艺术家邀请展,蓝顶美术馆,成都

2010年

首届国际纳米艺术展,科文中心,苏州

粉红榜样,女性展,廊桥艺术中心,成都

都市心语,当代女性艺术家展,成都

絮语,2010当代女性艺术家邀请展,西安么艺术中心,西安

艺术与电影的缠绵,费历尼画廊,上海

她视界,2010国际当代新锐女艺术家邀请展,洛带古镇粮仓艺术区,成都

2009年

极地张力——京沪蓉当代艺术家联展,洛带古镇粮仓艺术区,成都

唤醒未来·后艺术展,上上金宝艺术空间,北京

群落!群落!——2009第五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宋庄美术馆,北京

领升2009中国批评家提名展,北京当代艺术馆,北京

她视界——2009国际当代新锐女艺术家邀请展,重庆江山美术馆,重庆

2009首届中国当代青年美展,外滩艺术馆,上海

生:记念的一种,索美画廊,上海

近历史——法国图尔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图尔城堡美术馆,图尔,法国

肢体语言,新时代画廊,北京

中国病人,后世纪中国画廊,纽约,美国

2008年

偶然相遇——成都马塞当代艺术交流展,四川大学美术馆,成都

亚洲艺术博览会,纽约,美国

未来的天空,中国美术馆,北京

震撼——面对自然的力量,蓝色空间,成都

艺术成都——四川当代油画邀请展,上艺行画廊,成都

“根源”联展,3Aw画廊,巴黎,法国

双城计——成都与青岛当代艺术对话,天元美术馆,青岛

亚洲国际当代艺术展,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香港

形色物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上海世贸商城,上海

春季沙龙展,会展中心,成都

2007年

劳作与诗意,扉艺廊,广州

“帷幕”联展,菲籽画廊,上海

浮游——中国艺术新一代,国立现代美术馆,首尔,韩国

透明之局——原弓当代艺术邀请展,拉萨

“5+3花聚锦官城”艺术展,K·画廊,成都

潜力·成都——当代青年艺术家邀请展,送仙桥古玩艺术中心城,成都

2006年

首届2006新动力中国——双年展,宋庄一号美术馆,北京

首届2006新动力中国——双年展,原弓美术馆,上海

成都后生代——当代艺术澳门展,牛房仓库,澳门

春季沙龙油画展,四川大学美术馆,成都

收藏

中国美术馆

上海张江当代艺术馆

漓江美术馆

杭州恒庐美术馆

上海徐汇艺术馆

北京元典美术馆

获奖

2010年1月,作品<<梦里的城市>>在香港亚洲国际当代艺术文化促进会的“星星香港”中获得金奖。

艺术感言

我很喜欢禅宗六祖慧能写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偈子。喜欢它里面传达出来的那种大彻大悟的空灵。其实我并没有宗教信仰,现在感觉艺术对我而言就像宗教一样,每天没在教堂或寺庙里,而是在自己工作室里修行,似诉我自己的内心感受,忧伤的,孤独的,焦虑不安的,矛盾快乐的。

绘画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很多时间里,不是在工作室里发呆,就是画画看书,或者胡思乱想,它为我的精神情感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的载体,我迷恋那种可以将喧嚣的现实世界关在工作室外的时光。

这几年我的作品都是围绕着对乌托邦世界的一个描述,2008年我在北京壹空间做了个名为《紫托邦》的个展。主要展出的是浮系列,浮系列我主要想表现人与人、人与城市那种既疏离又相互依附的矛盾关系,很现实又无奈!

2010年我在上海张江美术馆做了个名为《菩提》的个展,菩提是佛教里的圣树,它有很多喻意,佛家常讲众生的身体就象一棵觉悟的智慧之树,领悟的终极道理便是真正的一种自由,这个系列相对以前的作品更加虚无和乌托邦,刻画的是一个更理想的精神世界,菩提也成了我个人修为的一种隐喻。

这几年我画油画的同时也做了些装置作品《菩提树》,《悬浮的物质》,《悬浮的身份》《一件束身衣》和《他们的外套》,其中《她的外套》这件作品素材是我化了几年时间收集的,几百张过期作废的真实的身份证碎片做成,最早的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为控治和管理人口流动的一种手段,它象征对人自由的一种束缚,身份证在现实世界里又象一个人的无形的外套一样,女性的身份更是如此,而我做为一个女性艺术家,这种困惑和纠结使我产生强烈做这件作品的欲望。

做艺术最好的一点就是让你在创作中暂时可以把现实生活拒之门外,让内心很安静,进入另一个相对自由自我的状态,艺术的本质就是个人感知的揭示和表现,我觉得这种状态很享受,在我看来艺术是一种病,当我开始喜欢它的时候,就已经无法治愈了。

社会评价

管郁达(中国当代著名评论家、策展人)

郭燕的《飘》和《浮》这两个系列作品大概创作于2007年至2008年之间,她究竟想要在画中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东西呢?与《紫色印象》中有些自闭的家居生活场景不同,一对相拥而眠的男人和女人在睡梦中飘向了室外,直达城市的上空,有如《一千零一夜》中的飞毯;而这对在《飘》系列中相拥漂浮的男女在《浮》系列中不再相拥而眠,他们分开了,变得有方向了,而人也变得越来越多,先是一家人,后了加入了许多别的人群,最后许许多多的人都处在一种上升的飘浮状态。

在这里,空间的变化特别值得关注,人离开了原来的家居、住所,离开了休戚与共爱之切又恨之切的城市,最后将去往何方呢?郭燕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寻求“家园”的乡愁,虽然经由象征性的漂浮这样的人体姿态来叙述,看上去浪漫、诗意,但仍然掩饰不了对人类当下处境和生存栖居困境的痛感。

所以尽管郭燕只是凭着她的本能和生活经验创造了这一图式,但其中却传达出一种针对城市文明的疑问。在这里郭燕将其个人的私人经验转换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可以分享的人类经验,使她的这类作品看上去更像是一组关于生活在城市文明中的现代人如何寻求心灵祖国和家园的现代寓言。画家描绘的图景其实并非现在和当下,也不是一种罗曼蒂克的想象和夸张,而是一种内心的隐忧和记忆中的过去生活。

《菩提》系列可能是郭燕最有灵性和智慧的作品。在这组作品中,漂浮的、游离的、居无定所、无家可归的身体和灵魂好像获得了永恒的安憩,那些沉重的肉身都像精灵一样飞舞在灵光普照、神秘温馨的菩提树周围。这是郭燕为自己的心灵祖国之旅找到的一个居所,也是她对追随她一路走来的、所有喜欢她绘画的朋友们的一个温馨美丽的馈赠。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忧伤并不可怕,她也是对生命意义的一种嘉奖和肯定。郭燕绘画中的忧伤就像一座装满喜悦和恬美的丰硕的花园,里面有鲜花、玫瑰和菩提树,现在是收获的季节了。因为诗歌与艺术终结的时代不过是另一种死亡的形式,所以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这样说:

“城市在瓦解,

大地是尘埃的列车,

只有诗歌和艺术,

知道迎娶这片天空。”(《沙漠(之一,节选)》)

诗人正是在真正的写作中找到了“流亡”的形式,在写作和创造中阅读自己,聆听世界。我在诗中的第三行添加了“艺术”两个字,抄下来送给郭燕,祝福她和她热爱的绘画。

梁克刚(艺术家、艺术策展人、建筑师)

时代的机器高速冷漠地运转着,所有的人都被裹挟其中,你已经几乎选择不了自己生活的轨迹和速率,每个人都成为了精神上的流离失所者,每个人又都在寻找着那正快速消逝着的故乡。

今天的中国好像已经变成了一头残暴贪婪的巨兽,有着可怕的欲望和能量,可以摧毁和吞噬一切,它正在夜以继日地推平着每一个人的故乡,抹去着每一个人的记忆。天下之大却已找不到可以安放自己灵魂的原乡,我们像是被时代绑架了的囚徒,既无法停下奔走的脚步也不知道该去向何方。

也许只有那些借助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图像浮现出来的关于故乡和过去美好时光的记忆碎片才能带给我们一些慰借与救赎,能让我们短暂地忘却世界的冷漠和内心的隐痛,体味时光的质感和生命的温暖。因而我们应该感谢郭燕,是她的创作与表达给了我们大家一个机会去完成一次久违的怀乡。

鲁明军(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讲师、著名策展人、艺术评论家)

绘画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理解。就像郭燕,很难说她在绘画基本语言或技法层面上有什么突破,或者说她用了多少心思去试图研究它,但我们不得不承认,郭燕对绘画是很有感觉的,这种感觉不是来自于技法或手艺,而是源自她对于绘画作为一种表征关系或话语范式的自觉,而且她还拿起捏得如此到位。

不知是不是与郭燕的女性身份有关,她似乎总是在画梦,而且常是双重的梦境。如果说,当人们被浮在喧嚣的都市机器上空为一重梦境的话,那么上空中的人物本身就在睡梦中无疑是第二重梦境。或许,在弗洛伊德、荣格等诸多心理学家的笔下,梦被书写为性,压抑,及欲望等等,但郭燕笔下的梦,却更多是焦虑,死寂,无处着落的,甚至残忍的,恐惧的,仿佛一个个消费和被消费后的身体。

按照梅洛·庞蒂的逻辑,重要的自然不是这些身体及其背后的这样一个庞大的消费容器,而是郭燕是怎么表现的,以及她为什么这么去表现。正是这个意义上,郭燕绘画的意义不在于将现实裸呈出来,而是试图由此有所超越,试图从欲望的丛林现实中摆脱出来。因而,她总是在漂浮中,在梦境中,在挣扎中,在两难中……这样一个形而上的赋予或强加是如此之难,亦是如此地不合时宜,更是如此地充满了张力。在这里,绘画与现实其实是一体的。

陈又(青年艺术评论、天成当代艺术中心运营总监)

在《迷城》系列里,郭燕更是将这种精神上的无所适从与隐忧呈现得更为极致。

她编织起一张张密集的网,这些网打破了观者与作品之间那道安全栅栏,仿佛阻隔在我们面前,是伸手可触的冰凉。郭燕用逼仄的观感,为我们勾勒出一座座仿佛被撕碎的城市与丛林,让及目可见的景致,都成为不可拼凑的零散碎片。

这些碎片所承载的,正是城市人口流动、产品制造与堆积、信息膨胀、意识形态混乱、消费观念病态化的种种元素,它们在社会和文化表象上构成了一道道谜一样的景观。而这道无形的巨网,也像是凌厉的刀锋,切割着我们对于城市的感情,让那个想全身心融入其中的需求变成一厢情愿的渴望。

就在大家好奇《迷城》之后,郭燕会在城市的幻象里如何深入之时,她却做出一个看似冒险的决定——放下那些深入人心的个人符号,转而用最简单纯粹的绘画语言,倾诉自己心中的情感与风景。

郭燕向来是不善于流露浓烈情绪的人,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她却终于如同一个赤子,将自己对家乡与父母亲人的思念、对城市过度开发给居住者内心造成的恐慌等种种情感表露得淋漓尽致。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